图书介绍

笙管音位的乐律学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笙管音位的乐律学研究
  • 张振涛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 ISBN:7532920623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23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58页
  • 主题词:雷达-选集;散文-作品集-中国-当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笙管音位的乐律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致谢1

引论 应律乐器——笙1

〈一〉课题立旨2

〈二〉已有成果9

〈三〉研究方法11

〈四〉新的视角12

第一章 各立一名、各司其均的笙制与管苗音位的设置原则21

〈一〉三种笙的音位23

第一节 和笙、巢笙、竽笙——宋代三种笙制23

〈二〉固定名体系的律名与谱字配应关系25

〈三〉三种调高的笙28

〈四〉管名中的八度分组命名法29

〈五〉“正声、清声、浊声”30

〈六〉“宫管”位置31

〈七〉“宫管”标准辨证34

〈八〉笙管音位的设置原则38

〈九〉“宫管”——下徵音阶的宫音38

〈十〉始发音——清商音阶的宫音40

〈十一〉笙管音位体现的宫调41

〈十二〉传统笙在音乐实践中的宫均极限44

第二节 官调笙、梅管笙、二凋笙——西安鼓乐的三种笙制45

〈一〉三种笙的音位45

〈二〉梅管笙48

〈三〉二调笙50

〈四〉失律原因谈52

第三节 正把笙、反把笙——方笙53

〈一〉十四管三排型方笙54

〈二〉王继轩的三种方笙58

〈三〉十四管两排管苗型方笙61

〈四〉三排型十八管方笙64

〈五〉排子笙66

本章小结:有关不同笙制的其它历史文献67

第二章 十七簧笙的常规音位与变化方式73

第一节 日本正仓院藏中国传十七簧笙75

〈一〉十七簧笙产生的年代75

〈二〉正仓院藏中国十七簧笙的音位79

〈三〉竽笙、和笙辨81

〈四〉群笙合奏与八度同律88

〈五〉三笙和奏形成的和声90

〈六〉日本笙的“合竹”92

〈七〉暖笙法94

第二节 十七管“满簧全字”笙96

〈一〉满簧全字笙音位98

〈二〉第一管100

〈三〉第九管104

〈四〉第十管105

〈五〉同一谱字的不同俗号106

〈六〉越调、隔字调107

〈七〉相合笙管体现的宫调系统110

〈八〉合笙法112

〈九〉“八音之乐”与“勾”字指法115

〈十〉其它乐种满簧全字笙的记录117

〈十一〉结语121

第三节 竽笙的变化——体现仲吕宫音位的笙制122

〈一〉音位与合笙法123

〈二〉谱字俗称125

〈三〉本调为上字调126

〈四〉“二八调”即“二把调”127

〈五〉上字调的被强调是竽笙改造的原因128

第四节 非满簧笙130

〈一〉各类笙的音列130

〈二〉十三簧笙的设计原则134

〈一〉有关“义管”的几则文献140

第五节 “义管”位置140

〈二〉管苗命名与“义管”位置142

〈三〉“哑四”“哑工”145

〈四〉义管位置147

〈五〉“义管”中含有的宫调151

本章小结:常规笙音位的复原152

第三章 笙管音位的乐律学研究155

〈一〉民间乐社所用黄钟音高的统计157

第一节 鼓吹乐种的黄钟律高157

〈二〉鼓吹乐黄钟标准的相对独立性161

〈三〉汉代鼓吹乐的黄钟标准163

〈四〉传承条件165

第二节 从器、谱、律、调,谈清商音阶与调首168

〈一〉谱——笙师习用谱字命名法中的“以尺为度”168

〈二〉律——笙匠点簧调律中的“大尺为母”174

〈三〉调——各地乐种所取的宫调与转调的关键音176

第三节 不同规格的管子配应不同宫均的笙182

〈一〉管子的型制与制料183

〈二〉管子音位与管上调名190

〈三〉背下指孔的谱字音位与实践192

〈四〉小管子、大管子配置的笙195

〈五〉全银管、箍银管配置的笙204

〈六〉银字筚篥与宫调竞技207

第四节 云锣音位的乐学研究212

〈一〉云锣的音位213

〈二〉固定唱名法与首调唱名法215

〈三〉以乐器音域而定的八度分组概念217

〈四〉乐器上的实有音高与理论中的应有谱字之间的矛盾218

〈五〉云锣继承的音位220

〈六〉不同宫均的云锣——两个乐种同一乐器的比较226

〈七〉“义锣”230

〈八〉旋律的五声性与转调的灵活性232

〈九〉云锣音位中体现的下徵音阶234

〈十〉云锣音位中体现的清商音阶234

〈十一〉云锣音位中体现的同均三宫235

〈十二〉云锣失律对旋律的影响236

〈十三〉云锣—韵锣—均锣238

〈十四〉云锣的产生及其享用的社会阶层242

〈十五〉几点结论244

第四章 对簧管类乐器发展史的若干思考247

第一节 巢、和、笙、竽辨249

〈一〉考古材料与古代笙竽的管苗排列方式250

〈二〉斗座制料与管苗排列方式的关系258

〈三〉“穿匏达本”与“实以木底”261

〈四〉斗座的方圆之别派生管苗的数目之别262

〈五〉斗座的方圆之别派生宫管的位置之别264

〈六〉“大者谓之巢,小者谓之和”268

〈七〉管苗数目与规格尺寸271

〈八〉巢、和、笙、竽各立一名的本质区别275

第二节 芦笙合奏对笙属乐器配套使用的启示278

〈一〉芦笙的构造与合奏声部中的音域分布278

〈二〉簧与口弦向笙竽的转化280

〈三〉芦笙的制作与“一堂”芦笙的调高283

〈四〉一苗双音285

〈五〉笙属乐器的分布与笙属乐器起源的关系290

第五章 古代文献校注297

第一节 明清两代十家著录笙管音位文献的校注299

〈一〉朝鲜成伣:《乐学规范》301

〈二〉[明]韩邦奇:《苑洛志乐》303

〈三〉[明]唐顺之:《荆川稗编》308

〈四〉[明]王圻:《续文献通考》311

〈五〉[明]刘民悦、王焕如:《文庙礼乐全书》313

〈六〉[明]武位中:《文庙乐书》316

〈七〉[清]阎兴邦:《文庙礼乐志》318

〈八〉[清]张行言:《圣门礼乐统》323

〈九〉[清]孔尚任、东塘元:《圣门乐志》326

〈十〉[清]《律吕正义后编》328

校勘后记330

第二节 《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乐律典·笙竽部》点校335

笙竽部汇考338

笙竽部艺文一360

笙竽部艺文二368

笙竽部选句371

笙竿部纪事373

笙竽部杂录384

笙竽部外编391

结论:从笙管音位的保持与变迁论传统音乐的演化393

参考文献40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