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宜居城市评价与规划理论方法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宜居城市评价与规划理论方法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10/30207795.jpg)
- 董晓峰,杨保军,刘理臣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120338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15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224页
- 主题词:城市环境:居住环境-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城市环境:居住环境-环境规划-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宜居城市评价与规划理论方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1 宜居城市研究与实践进展9
1.1 国外宜居城市研究的阶段划分11
1.1.1 萌芽期探索12
1.1.2 雏形期探索15
1.1.3 发展期探索17
1.2 国内宜居城市研究与实践进展分析21
1.2.1 宜居城市研究的兴起21
1.2.2 人居环境奖对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促进23
1.2.3 中国宜居城市规划研究初步探索25
1.3 宜居城市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25
1.3.1 国内关于宜居城市内涵的认识25
1.3.2 国外关于宜居城市内涵认识的基本观点26
1.3.3 对宜居城市内涵的整体认识30
2 宜居城市构成系统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35
2.1 宜居城市构成系统构建37
2.1.1 宜居城市系统分析37
2.1.2 宜居城市构成系统确立46
2.2 宜居城市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49
2.2.1 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确立原则49
2.2.2 宜居城市指标体系确立方法50
2.2.3 宜居城市评价指标权重确定53
2.3 宜居城市评价的主要技术方法55
2.3.1 层次分析法55
2.3.2 主成分分析法56
2.3.3 预警分析法57
2.3.4 空间分析技术方法58
2.3.5 生态位方法59
2.3.6 价值评价方法59
2.3.7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60
3 我国宜居城市评价探索63
3.1 我国城市整体宜居性比较评价65
3.1.1 我国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比较分析65
3.1.2 基于客观指标的国内城市宜居性评价分析67
3.1.3 我国城市宜居性的特性分析74
3.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山东半岛城市宜居性比较评价76
3.2.1 山东半岛城市群概况与人居环境分析76
3.2.2 山东半岛城市群宜居性主成分分析评价77
3.2.3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宜居性提升面临的挑战与对策81
3.3 兰州市城市宜居性现状公众满意度调查评价84
3.3.1 兰州市城市宜居性现状调查84
3.3.2 调查数据库建立与数据处理85
3.3.3 兰州市城市宜居性分析87
3.3.4 调查总结95
4 国外宜居城市建设经验99
4.1 国外城市宜居性评价101
4.1.1 《经济学家》全球城市宜居性评价分析101
4.1.2 《财富》杂志美国宜居城市评选评析102
4.2 国外宜居城市建设典型案例分析104
4.2.1 欧洲宜居城市建设104
4.2.2 北美洲宜居城市建设112
4.2.3 亚太宜居城市建设118
5 国内城市宜居性建设典型案例分析123
5.1 环渤海地区125
5.1.1 大连125
5.1.2 秦皇岛126
5.1.3 天津127
5.1.4 廊坊129
5.2 山东半岛131
5.2.1 青岛131
5.2.2 威海132
5.3 长三角地区134
5.3.1 苏州134
5.3.2 扬州135
5.3.3 宁波137
5.4 珠三角地区138
5.4.1 珠海138
5.4.2 中山140
5.4.3 香港142
5.5 西部地区143
5.5.1 桂林143
5.5.2 大理145
5.5.3 成都146
5.5.4 天水148
5.5.5 石河子149
6 宜居城市规划与建设模式155
6.1 典型宜居城市规划与行动引介157
6.1.1 温哥华区域宜居性规划与实施157
6.1.2 主张宜居社区的新城市主义159
6.1.3 让城市更加宜人的“精明增长”运动160
6.1.4 宜居城市运动:都市村庄161
6.1.5 公共空间和公众生活规划研究161
6.1.6 东京友好居住规划162
6.1.7 通往宜居城市之路:宜居城市的交通规划163
6.1.8 创建宜居城市环境的“21世纪田园城市”164
6.1.9 北京新版总体规划中宜居城市理念164
6.1.10 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168
6.2 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模式169
6.2.1 安全城市170
6.2.2 生态城市172
6.2.3 便捷城市172
6.2.4 职能城市173
6.2.5 文化城市173
6.2.6 网络城市175
6.2.7 包容城市176
6.2.8 创新城市177
6.2.9 特色城市178
7 宜居城市规划研究主要理论与方法181
7.1 生态城市规划183
7.1.1 从城市生态规划向生态城市规划的跨越183
7.1.2 生态城市规划系统184
7.1.3 面向新挑战的生态城市规划新探索187
7.2 城市社会规划188
7.2.1 城市社会规划的发展188
7.2.2 城市社会规划的内涵与作用189
7.2.3 中国城市社会规划构建体系190
7.3 突出宜居性的城市设计191
7.3.1 城市整体景观与特色设计191
7.3.2 居住区设计192
7.3.3 综合枢纽联系设计193
7.3.4 宜人性城市开放空间设计193
7.4 宜居城市规划与管理服务信息技术方法195
7.4.1 规划设计管理专业信息系统195
7.4.2 城市民用信息服务系统196
7.4.3 社区关怀与平等服务信息系统197
7.4.4 城市安全监控信息系统198
附件Ⅰ 城市宜居性评价专家咨询表203
附件Ⅱ 杨保军答记者王军问209
致谢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