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叶燮与岭南三家诗论比较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叶燮与岭南三家诗论比较研究
  • 董就雄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9787101072150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06页
  • 文件大小:134MB
  • 文件页数:326页
  • 主题词:古典诗歌-文学理论-对比研究-中国-明清时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叶燮与岭南三家诗论比较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目的1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章节安排2

第三节 前人相关研究综述3

(一)有关叶燮与岭南三家比较之研究3

(二)叶燮研究4

(三)岭南三家研究9

(四)小结16

第二章 明代与清初各派的诗论主张18

第一节 明代主要诗论主张18

(一)主张复古的前后七子及胡应麟18

(二)主张独抒性灵的公安派25

(三)主张以厚济灵的竟陵派30

(四)调和前后七子以及公安、竟陵派的陈子龙33

(五)主张诗以载道、以自然为宗、题材多样化的陈献章38

第二节 批评前后七子和竟陵派、标举宋元诗的虞山派41

(一)钱谦益41

(二)冯舒、冯班46

第三节 主张诗须有益于天下,反对摹拟,崇尚创作自由,强调忠须出于真的顾炎武50

第四节 诋前后七子拟古,主唐音、重比兴寄托之吴乔54

第五节 缘情以为诗,宗唐诗、崇杜甫、轻宋诗、务归典雅,与王士禛并称“南朱北王”之朱彝尊59

第六节 先宗唐、后主宋、复归唐、主神韵,欲调和各家之王士禛63

第七节 小结66

第三章 岭南三家之诗论概述69

第一节 屈大均69

第二节 陈恭尹79

第三节 梁佩兰83

第四节 小结88

第四章 叶燮诗学之形成及其诗风与诗论91

第一节 家学渊源及学诗过程91

第二节 诗风94

第三节 《原诗》之成书99

(一)写作动机99

(二)成书过程101

(三)历来学者对《原诗》之评价103

第四节 小结110

第五章 叶燮与岭南三家诗学之渊源112

第一节 叶燮与梁佩兰交游考112

第二节 叶燮对屈大均、陈恭尹之认识122

第三节 小结127

第六章 叶燮诗论本体观与岭南三家之比较129

第一节 追求儒学的纯正129

第二节 诗载六经之道133

第三节 雅为诗之源与流136

第四节 感物起兴,本于自然139

第五节 格物穷理为诗之始143

第六节 小结145

第七章 叶燮诗论发展观与岭南三家之比较146

第一节 不以朝代为升降146

第二节 重变149

第三节 踵事增华154

第四节 小结158

第八章 叶燮诗论创作观与岭南三家之比较160

第一节 一般创作条件及理念160

(一)论创作的基本条件:理、事、情、才、胆、识、力160

(二)论创作的基本条件:气177

(三)论创作的基本条件:志与胸襟182

第二节 诗的内容与形式187

(一)薄模仿、求新变187

(二)情感须真挚196

(三)文质并重200

第三节 境界的追求203

(一)凭想象力以求神明之境203

(二)意象比兴以期含蓄,析事穷理以求独到207

(三)追求自然的妙境210

第四节 其他创作技巧211

(一)用事遣词如用兵212

(二)写诗如写画215

第五节 小结217

第九章 叶燮诗论鉴赏观与岭南三家之比较220

第一节 重视人品与诗品之统一220

第二节 推崇杜甫式之“善变”224

第三节 不拘唐宋229

第四节 反对摹古剽窃234

第五节 厌弃浅俗新野242

第六节 小结247

第十章 叶燮诗论探源及岭南三家诗论之应有地位250

第一节 岭南三家诗论对叶燮的影响250

第二节 叶燮诗论的其他来源263

第三节 岭南三家及叶燮诗论在文学批评史中地位之再评估270

第四节 小结276

第十一章 结论278

参考文献282

甲、书籍282

(一)中文专书282

(二)翻译书籍292

乙、论文292

(一)学位论文292

(二)期刊论文294

后记33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