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从邓小平到江泽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从邓小平到江泽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12/32298504.jpg)
- 郑克卿,常志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48481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94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41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从邓小平到江泽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与体系结构1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1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7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18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21
第一章 “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26
一 邓小平对思想路线的继承和发展26
(一)毛泽东树立起来的优良传统26
(二)邓小平把“解放思想”视为“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29
二 江泽民: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42
(一)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42
(二)“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45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深化和完善50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由来50
(一)“老祖宗”的思考和探索50
(二)邓小平的判断:中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52
二 “初始阶段论”的形成57
(一)社会主义还处在实践和发展的初期57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经历若干具体阶段58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过程的初始阶段59
第三章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第一要务论的创立61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61
(一)思想来源62
(二)“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63
二“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74
(一)“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74
(二)“财大才能气粗,落后就要挨打”78
(三)“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80
(四)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82
(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84
(六)“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87
第四章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论的传承与创新89
一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理论89
(一)马克思、恩格斯考察所有制问题的特点和基本主张90
(二)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构想93
(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98
二 江泽民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的发展105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106
(二)深化了对公有经济及其主体地位的认识108
(三)从“补充”到“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不断提高112
第五章 “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社会主义分配论的创新之路115
一 邓小平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由来与创新115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按劳分配思想115
(二)毛泽东关于按劳分配的思想120
(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123
二 江泽民:“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131
(一)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思想的由来131
(二)“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133
(三)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134
(四)逐步形成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分配格局136
第六章 “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确立和发展140
一 邓小平:“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40
(一)老祖宗的观点: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140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143
二 江泽民:“我个人的看法,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152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52
(二)“我们要搞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54
(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56
第七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社会论的由来与演变159
一 “小康社会”——邓小平心目中的中国式的现代化159
(一)词源追溯159
(二)到20世纪末,中国只能达到“小康的状态”160
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江泽民对小康社会论的发展168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69
(二)“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172
(三)新“三步走”174
第八章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先进文化论的确立177
一 邓小平的构想:“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77
(一)毛泽东对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177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183
二 江泽民的创新:“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91
(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191
(二)“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93
(三)“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197
(四)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
第九章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群关系论的继承和发展202
一 邓小平对党群关系的解读:党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202
(一)毛泽东对党群关系的深刻揭示203
(二)邓小平:党要让人民高兴、满意209
二 江泽民所理解的党群关系:政党的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216
(一)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216
(二)“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219
(三)“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221
第十章 “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阶层结构论的创立224
一 邓小平在阶级关系、阶层结构问题上的基本观点224
(一)来源: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与阶级分析方法225
(二)邓小平对阶级斗争理论的清理与创新232
二 江泽民“阶层结构论”的创立237
(一)“我们与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在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上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238
(二)“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240
(三)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时期解决阶级斗争问题的新方法244
第十一章 从“两个文明”建设到“三个文明”建设——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论的形成246
一 1979年:邓小平坦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246
(一)政治文明: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246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49
二 踏进新世纪:江泽民决意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59
(一)提出概念260
(二)揭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260
(三)政治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264
(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方法论原则265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建理论的创新之旅267
一 邓小平对党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267
(一)“把列宁的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的是毛泽东同志”267
(二)邓小平:“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273
二 新境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78
(一)学习“三个代表”,始终做到“三个代表”279
(二)完善民主集中制281
(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285
(四)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288
(五)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89
第十三章 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执政规律论的由来294
一 执政初始:邓小平深感“执政党也不是很容易当的”294
(一)毛泽东初解“周期率”295
(二)邓小平:“我们每天每时都要注意执政党的特点”301
二 总结50年执政经验:江泽民系统揭示“共产党执政的规律”305
(一)问题的提出306
(二)在历史反思中探寻执政规律309
(三)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深刻揭示执政规律312
第十四章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祖国统一论的传承和发展318
一 邓小平的天才构想318
(一)新中国成立后对台方针的演变319
(二)“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略321
二 江泽民对祖国统一理论的新发展337
(一)“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下去”337
(二)“不断用新的实践经验来丰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实践”343
(三)“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344
第十五章 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军队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347
一 邓小平:“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正规化的革命军队”347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347
(二)邓小平“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新探索356
二 江泽民对新时期军队建设理论的新思考365
(一)立足于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新时期战略方针的新定位365
(二)“五句话”总要求的形成368
(三)“打得赢”是出发点和落脚点370
(四)“科技强军”——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必然选择371
(五)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374
第十六章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对外关系论的创新历程376
一 邓小平的外交战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376
(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沿革376
(二)邓小平对外交战略的新思考380
二 江泽民对外交战略的新发展385
(一)理论上的创新385
(二)实践中的开拓389
后记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