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美国“电视研究”的学术源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美国“电视研究”的学术源流](https://www.shukui.net/cover/27/30204951.jpg)
- 易前良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278682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00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14页
- 主题词:电视(艺术)-研究-美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美国“电视研究”的学术源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电视研究”学术领域的形成:中美之比较8
第一节 中国“电视研究”的学科化及其现状8
知识领域与学科:“研究电视”与“电视研究”8
国家、媒体与学者:“电视研究”的学科化12
批评、艺术与传播:知识交互的现状16
第二节 美国“电视研究”的学科起源与发展20
美国“电视研究”的起源21
“电视研究”学科化的社会背景24
“电视研究”的知识整合27
学科发展与困境32
第二章 公共领域的视角:新闻式电视批评36
第一节 “新闻式电视批评”在媒介体系中的权力角色39
关于电视批评40
新闻式批评与学术批评的区别42
新闻式批评的类型47
新闻式电视批评的“联袂聚焦”角色50
新闻式批评与电视媒体的关系53
电视网的营销“公关”56
新闻式批评的专业主义追求58
第二节 美国“新闻式电视批评”的发展脉络62
“黄金时代”的新闻式电视批评62
商业模式确定时期的新闻式电视批评66
后“水门”时期的新闻式电视批评70
有线电视与网络时代的电视批评72
第三节 寻找电视批评的标准:以《纽约时报》为例76
电视批评的议题和标准77
电视行业变迁的记录者81
古尔德与“新闻沙皇”默罗的沉浮82
探索电视批评的标准:奥克莱的“精英化”批评86
第四节 社会文化批评:以《纽约客》为例89
关于电视的社会文化批评89
电视的现实主义美学91
“真实”与“整体”:批评的标准93
第三章 人文/艺术的视域:“电视研究”的学科化97
第一节 “电视研究”学科生成的文化渊源98
欧洲的大众文化批评传统99
美国的“大众/通俗文化”论争102
从麦克卢汉到雷蒙·威廉斯105
第二节 理论奠基:雷蒙·威廉斯的电视本体论108
流动藏私:电视的历史观110
日常生活:电视的社会功能论113
流程:电视文本论117
第三节 “流程”理论在美国“电视研究”中的发展121
“流程”组合:传播者与观众的联系122
“流程”的内在关联:认识电视文本126
“流程”中的视听符号:电视的影像功能129
第四节 霍拉斯·纽卡姆:跨学科的知识对话132
纽卡姆的学术经历132
从卡威尔提到纽卡姆:电视是“流行艺术”134
理论与方法上的对话:电视是“文化论坛”139
第四章 人文批评的视域:电视研究方法举隅145
第一节 电视“类型研究”146
类型:作为文学“文体”146
类型:作为流行文化的“程式”148
“类型”在电视研究中的运用150
类型与电视工业154
第二节 电视“产业研究”156
政治经济学分析和行业研究156
媒介决策的层级理论159
权利角色理论162
第三节 电视“文化研究”166
沿革与主要特点167
文本分析170
受众研究172
电视“文化研究”的理论整合175
电视“文化研究”的局限177
第五章 传播学的视域:电视与“经验-功能”学派181
第一节 西美尔维特和施拉姆的“效果研究”182
“电视与未成年人”研究183
“未成年人生活中的电视”研究186
电视“效果研究”的意义及其缺失190
第二节 格本纳的“文化指标”研究与内容分析192
研究前提:对电视影响的理论认识193
研究方法的改变195
电视的世界:信息体系分析197
回归主流:电视的涵化功能199
关于“文化指标”研究的评价201
第六章 传播学的视域:电视与媒介环境学206
第一节 媒介环境学与“电子媒介”研究206
媒介环境学的形成及其发展207
媒介环境学的研究取向210
“电子媒介研究”的不同维度214
第二节 从哈弗洛克到沃尔特·翁:“二度口语”理论219
从口语文化到书写文化220
初级口语和二度口语223
电视是开放的228
第三节 从二度口语理论认识电视231
“模式化”:电视的传播特点231
仪式:电视介入现实的方式236
潜能空间:电视对受众心理与文化经验的影响242
第四节 尼尔·波兹曼:电视的媒介批评246
媒介即隐喻247
娱乐至死249
童年的消逝253
第五节 约书亚·梅罗维茨:电视如何影响社会行为258
对媒介环境学方法论的反思259
媒介理论与“社会场景”理论的结合262
电子媒介促进场景融合265
电子媒介时代社会角色的行为变化267
结语271
参考文献275
中英译名对照表281
索引289
后记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