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蒙城尉迟寺 第2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蒙城尉迟寺 第2部](https://www.shukui.net/cover/8/32288948.jpg)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蒙城县文化局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201812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98页
- 文件大小:150MB
- 文件页数:711页
- 主题词:大汶口文化-文化遗址-发掘报告-蒙城县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蒙城尉迟寺 第2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发掘的学术目的1
第一节 工作概况1
第二节 文化堆积7
第二章 大汶口文化遗存11
第一节 房屋建筑遗迹11
一、建筑布局、结构及其类型12
二、活动广场90
三、房内器物组合91
四、总体布局及其特点94
第二节 其他遗迹98
一、灰坑98
二、兽坑99
三、祭祀坑100
第三节 遗址中出土器物103
一、陶器103
二、石器155
三、玉器165
四、骨器166
五、蚌器168
六、角器170
七、牙器170
第四节 墓葬170
一、分布170
二、形制172
三、葬式172
四、葬俗199
五、瓮棺葬葬具组合200
第五节 墓葬出土器物202
第三章 龙山文化遗存224
第一节 房屋建筑遗迹224
一、建筑结构及其技术224
二、建筑布局及其特点224
第二节 灰坑235
第三节 墓葬248
一、成人墓249
二、儿童墓250
第四节 出土器物255
一、陶器255
二、石器278
三、骨、蚌器282
第四章 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存的研究287
第一节 尉迟寺大汶口文化的特征与分期287
一、文化特征287
二、农业特征288
三、年代分期289
四、与周边同类文化的比较研究291
第二节 龙山文化特征与性质292
一、文化特征与发展阶段293
二、与周边同类文化的比较研究293
第三节 尉迟寺资料的不足之处293
第五章 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迹、遗物分析测试与研究295
第一节 出土人骨的观察与鉴定295
一、性别年龄分布295
二、病理和健康状况的调查296
三、骨骼创伤调查302
四、讨论302
第二节 动物骨骼鉴定报告306
一、整理结果306
二、讨论324
三、结语327
第三节 浮选结果分析报告328
一、问题的提出328
二、采样与浮选329
三、浮选结果330
四、分析和讨论333
第四节 出土木炭碎块的研究338
一、蒙城尉迟寺遗址出土木炭碎块鉴定结果338
二、遗址的生态环境分析341
三、尉迟寺遗址古代人类对树种的利用分析341
四、结论342
第五节 出土石器的使用痕迹显微观察分析报告342
一、观察结果343
二、结论347
第六节 出土石器的石料及其来源研究349
一、石器的岩石类型鉴定349
二、火成岩类石器的岩性特点与石料来源研究353
三、沉积岩类石器的岩性特点与石料来源研究354
四、变质岩类石器的岩性特点与石料来源研究357
五、结语359
第七节 地层的磁化率与元素地球化学记录研究361
一、方法361
二、分析363
三、结论368
第八节 遗址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370
一、概述370
二、研究区环境、古文化层的层序与样品分析371
三、古文化层沉积速率与主因子分析374
四、文明兴衰的记录376
五、气候变化对文明迁徙的影响378
六、结果讨论382
第九节 红烧土排房工艺的初步研究383
一、概述383
二、文化背景384
三、实验部分385
四、结果与讨论392
五、结论393
第十节 红烧土房烧成温度及相关测试研究394
一、概述394
二、实验部分395
三、结论403
第十一节 尉迟寺遗址人口及相关问题404
结语418
附表433
附表1 大汶口文化排房房基址登记表433
附表2 大汶口文化房址出土器物登记表447
附表3 大汶口文化房基柱洞统计表449
附表4 大汶口文化发掘墓葬统计表466
附表5 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灰坑登记表480
附表6 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陶纺轮统计表483
附表7 龙山文化房基址登记表485
附表8 龙山文化房基址出土器物统计表486
附表9 龙山文化发掘墓葬统计表487
附录1 尉迟寺遗址大事记489
附录2 尉迟寺遗址发表文章目录492
后记497
图1 尉迟寺遗址探方总布局图3
图3 T3516四壁剖面图8
图4 T2220四壁剖面图10
图6 2002年春季发掘大汶口文化房址、广场分布图13
图7 2003年秋季发掘大汶口文化房址分布图14
图8 发掘范围及排房布局图15
图9 红烧土墙体上的抹泥手印(F73南墙)18
图10 16号建筑基址(F88、 F76)平、剖面图23
图11 F76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24
图12 F88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25
图13 13号建筑基址(F64~F66)平、剖面图27
图14 F64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28
图15 F65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29
图16 F65器物组合30
图17 F66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31
图18 15号建筑基址(F85~F87)平、剖面图32
图19 F85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34
图20 F85器物组合35
图21 F86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36
图22 F87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37
图23 F87器物组合38
图25 F81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40
图26 F81器物组合41
图27 F82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42
图28 F82器物组合43
图29 F83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44
图30 F83器物组合45
图31 F84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46
图32 F84器物组合48
图33 17号建筑基址(F72~F75)平、剖面图49
图34 F72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50
图35 F73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52
图36 F73器物组合53
图37 F74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54
图38 F74器物组合55
图39 F75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56
图40 F75器物组合57
图41 18号建筑基址(F68~F71)平、剖面图58
图42 F68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60
图43 F68器物组合61
图44 F69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62
图45 F69器物组合63
图46 F70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65
图47 F70器物组合66
图48 F71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67
图49 F71器物组合68
图50 F67平、剖面图69
图51 5号建筑基址平、剖面图69
图52 F53平、剖面图71
图53 F54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72
图54 F55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73
图55 F56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74
图56 F57平、剖面图76
图57 F58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77
图58 F58器物组合78
图59 F59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79
图60 F59器物组合80
图61 F60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81
图62 F60器物组合83
图63 F61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84
图64 F61器物组合85
图65 F62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86
图66 F62器物组合87
图67 F63平、剖面图87
图68 大汶口文化灰坑平、剖面图99
图69 大汶口文化兽坑平、剖面图(SK8)100
图70 大汶口文化祭祀坑平、剖面图(JS10)101
图71 大汶口文化JS10出土陶大口瓮组合102
图72 大汶口文化的篮纹图样105
图73 大口瓮上的陶刻符号106
图74 大口瓮上的陶刻符号106
图75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圆腹鼎108
图76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圆腹鼎110
图77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圆腹鼎111
图78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鼎112
图79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鼎114
图80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大口罐115
图81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大口鼓腹罐116
图82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小口鼓腹罐118
图83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深腹罐119
图84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罐121
图85 大汶口文化出土小陶罐123
图86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鼎形甑125
图87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背壶、长颈壶126
图88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盆128
图89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盆129
图90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碗、盘、钵130
图91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杯形尊131
图92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觚形杯133
图93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高柄杯135
图94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杯136
图95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大口瓮137
图96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大口瓮139
图97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鬶140
图98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鬶141
图99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甗142
图100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箅子143
图101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圈足豆144
图102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器盖145
图103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器盖147
图104 鸟形“神器”平面图148
图105 鸟形“神器”剖面图148
图106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拍150
图107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纺轮151
图108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纺轮152
图109 大汶口文化出土小陶器154
图110 大汶口文化出土石器156
图111 大汶口文化出土石锛158
图112 大汶口文化出土斧形石楔160
图113 大汶口文化出土石器162
图114 大汶口文化出土石镞163
图115 大汶口文化出土磨石164
图116 大汶口文化出土玉器165
图117 大汶口文化出土骨器167
图118 大汶口文化出土蚌器、角器、牙器169
图119 2001年度发掘大汶口文化墓葬、灰坑、祭祀坑、兽坑分布图171
图120 2002年春季发掘大汶口文化墓葬、灰坑分布图173
图121 2003年秋季发掘大汶口文化墓葬分布图174
图122 大汶口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317、 M219)175
图123 M317器物组合176
图124 大汶口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262、 M263)177
图125 大汶口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246、 M296、 M312)179
图126 大汶口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239、 M278、 M275)180
图127 大汶口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274、 M273)181
图128 大汶口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242)182
图129 大汶口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218)183
图130 M218器物组合183
图131 大汶口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224、 M228、 M309、 M271)184
图132 大汶口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250、 M306、 M226、 M298)186
图133 大汶口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289、 M283)187
图134 大汶口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291、 M229、 M290、 M292)188
图135 大汶口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288、 M276)190
图136 大汶口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294、 M300、 M308、 M285)191
图137 M300器物组合192
图138 M308器物组合192
图139 M285器物组合192
图140 大汶口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314、 M310、 M238、 M279)193
图141 M314器物组合194
图142 M310器物组合194
图143 M238器物组合195
图144 M279器物组合195
图145 大汶口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318、 M293、 M221、 M235)196
图146 M235器物组合197
图147 M318器物组合198
图148 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陶圆腹鼎203
图149 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陶深腹鼎204
图150 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陶浅腹鼎、垂腹鼎205
图151 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陶鼎形甑、大口罐207
图152 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陶大口鼓腹罐208
图153 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陶小口鼓腹罐210
图154 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陶深腹罐211
图155 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陶圈足罐212
图156 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陶带流罐213
图157 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陶大口瓮、甗215
图158 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陶器216
图159 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陶盆217
图160 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陶背壶219
图161 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陶器220
图162 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陶器222
图163 2001年度发掘龙山文化遗迹分布图225
图164 2003年秋季发掘龙山文化遗迹分布图226
图165 F50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227
图166 F50器物组合228
图167 F51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229
图168 F51器物组合230
图169 龙山文化房址(F77~F80)平、剖面图231
图170 F77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232
图171 F78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233
图172 F78器物组合234
图173 F79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235
图174 F79器物组合236
图175 F80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237
图176 2002年春季发掘龙山文化墓葬、灰坑分布图238
图177 龙山文化AⅠ式灰坑平、剖面图239
图178 龙山文化AⅡ式灰坑平、剖面图241
图179 龙山文化BⅠ式灰坑平、剖面图242
图180 龙山文化B Ⅱ式灰坑平、剖面图243
图181 龙山文化B Ⅲ式灰坑平、剖面图244
图182 龙山文化BⅣ式灰坑平、剖面图(H188)245
图183 龙山文化C型灰坑平、剖面图246
图184 龙山文化灰坑平、剖面图247
图185 龙山文化D Ⅲ式灰坑平、剖面图(H157)248
图186 龙山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222)249
图187 龙山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265、 M260)251
图188 龙山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304、 M266)252
图189 龙山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268、 M261)253
图190 龙山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225、 M267)254
图191 M225器物组合255
图192 龙山文化出土陶鼎258
图193 龙山文化出土陶器260
图194 龙山文化出土陶罐262
图195 龙山文化出土陶器263
图196 龙山文化出土陶器264
图197 龙山文化出土陶盆265
图198 龙山文化出土陶器267
图199 龙山文化出土器盖269
图200 龙山文化出土器盖271
图201 龙山文化出土陶箅子272
图202 龙山文化出土七足镂孔陶器(F79:4)273
图203 龙山文化出土七足镂孔陶器273
图204 龙山文化出土陶纺轮274
图205 龙山文化出土陶纺轮275
图206 龙山文化出土陶器277
图207 龙山文化出土石器279
图208 龙山文化出土石器281
图209 龙山文化出土石镞282
图210 龙山文化出土骨器284
图211 龙山文化出土骨镞285
图212 龙山文化出土蚌器285
图213 猪下颌骨测量点313
图214 食草类动物下颌骨测量点321
图215 谷物出土概率图336
图216 出土木炭碎块在扫描电镜下的显微结构339
图217 出土木炭碎块在扫描电镜下的显微结构340
图218 出土石器微痕显微图片345
图219 出土石器微痕显微图片346
图220 出土石器微痕显微图片348
图221 尉迟寺遗址部分出土石器的X射线衍射测试报告图(一)351
图222 尉迟寺遗址部分出土石器的X射线衍射测试报告图(二)352
图223 尉迟寺遗址部分出土石器的X射线衍射测试报告图(三)352
图224 尉迟寺遗址T3312探方北壁剖面磁化率曲线图362
图225 尉迟寺遗址T3312探方北壁剖面地球化学元素含量随深度变化曲线图366
图226 尉迟寺遗址剖面质量磁化率与环境C值、Mg/Ca、Zr/Sr及Ti/Sr值比较368
图227 尉迟寺遗址地理位置图和采样地点371
图228 尉迟寺遗址剖面分层详细情况(左)和古文化时期沉积速率图(右)372
图229 尉迟寺遗址YC1剖面的元素、pH和TOC演化趋势图375
图230 距今4000~5050年间尉迟寺遗址区人口数量变化和气候变化图377
图231 尉迟寺遗址剖面部分孢粉数据图380
图232 房体各建筑部件和陶片吸水率横箱图387
图233 房顶红烧土应力应变图387
图234 墙体红烧土应力应变图388
图235 墙体红烧土应力应变图388
图236 木柱防火泥层应力应变图389
图237 各建筑部件红烧土载荷横箱图390
图238 样品的载荷σ及吸水率散点图390
图239 17个试样的载荷σ及吸水率散点图391
图240 F80~F83由近点到远点395
图241 F84~F87由近点到远点395
图242 F86房顶倒塌的多层红烧土395
图243 地面颜料的X射线衍射图396
图244 墙体白灰面的X射线衍射图396
图245 F86房顶分层红烧土热膨胀曲线图397
图246 F80墙体红烧土热膨胀曲线图397
图247 东墙墙基红烧土复烧温度和吸水率关系变化图399
图248 西墙墙基红烧土复烧温度和吸水率关系变化图399
图249 西墙墙基红烧土F80XQJ5复烧曲线图399
图250 东墙墙基红烧土F80DQJ5复烧曲线图400
图251 地面红烧土F80DM1复烧曲线图400
图252 地面红烧土F80DM2复烧曲线图401
图253 地面红烧土F80DM3复烧曲线图401
图254 尉迟寺遗址大汶口文化土坑墓陶器随葬频率图409
图255 尉迟寺遗址大汶口文化土坑墓陶器单独随葬频率图410
图256 尉迟寺遗址房屋出土陶器分布图411
图257 尉迟寺遗址房屋出土石器分布图413
图258 尉迟寺遗址房屋出土陶纺轮分布图414
图259 尉迟寺遗址房屋出土陶拍分布图415
表1 尉迟寺遗址第二阶段发掘探方统划表10
表2 尉迟寺遗址建筑基址、位置及基本情况表16
表3 房体不同部位红烧土烧成温度测试表21
表4 各建筑部件红烧土的抗压强度表21
表5 大汶口文化红烧土房址统计表(包括第一阶段发掘在内)88
表6 大汶口文化红烧土房址分类表95
表7 大汶口文化墓葬葬具组合200
表8 尉迟寺遗址分期对应表289
表9 尉迟寺遗址人骨的年龄分布296
表10 尉迟寺人骨龋齿的发生情况298
表11 尉迟寺人骨龋齿的个体发生情况298
表12 尉迟寺人骨牙周病的个体发生情况298
表13 尉迟寺人骨牙齿釉质发育不全的个体发生情况299
表14 多孔性骨肥厚(筛状眶)的个体发生情况300
表15 尉迟寺人骨椎骨骨赘的发生情况301
表16 尉迟寺肢骨骨性关节炎的个体发生情况301
表17 哺乳动物骨骼的可鉴定标本数和最小个体数312
表18 尉迟寺一期猪上颌骨测量表314
表19 尉迟寺一期猪下颌骨测量表315
表20 尉迟寺二期猪上颌骨测量表318
表21 尉迟寺二期猪下颌骨测量表319
表22 尉迟寺一期麋鹿下颌骨测量表320
表23 尉迟寺二期梅花鹿下颌骨测量表322
表24 尉迟寺遗址猪左下颌骨所反映的年龄结构325
表25 浮选样品采集背景330
表26 浮选样品出土炭化木屑统计331
表27 出土种子统计表331
表28 出土炭化稻米的测量数据332
表29 尉迟寺遗址出土石器岩石薄片鉴定及显微照相记录350
表30 尉迟寺遗址出土石器质料表353
表31 灰岩系列石器岩石类型表355
表32 角岩系列石器岩石类型表357
表33 尉迟寺遗址T3312探方北壁剖面特点与采样362
表34 尉迟寺遗址T3312探方北壁剖面质量磁化率(x)[10-6m3kg-1]分层统计表364
表35 尉迟寺遗址T3312探方北壁剖面文化层与生土层质量磁化率(x)[10-6mkg-1]比较表364
表36 主成分因子提取结果表365
表38 研究所用测试方法、仪器、测试单位和测试误差373
表39 文化层中的因子载荷矩阵375
表40 红烧土和陶片的吸水率386
表41 各建筑部件红烧土抗压强度表389
表42 红烧土及陶片烧成温度表391
表43 F80墙基红烧土在不同复烧温度下吸水率、平均膨胀系数变化情况表398
表44 F84qjbm(表面)和F84qjnb(内部)化学成分分析表402
表45 不同学者对美洲印第安人家庭规模推测统计表405
表46 对世界不同地区人均居住面积的研究统计表406
表47 尉迟寺遗址各房屋单元出土陶器统计表412
表48 红烧土和陶片烧成温度对照表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