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学教学模式革新 教学设计视域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大学教学模式革新 教学设计视域](https://www.shukui.net/cover/10/32283424.jpg)
- 钟志贤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ISBN:7504138975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13页
- 文件大小:106MB
- 文件页数:444页
- 主题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大学教学模式革新 教学设计视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时代风标: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素质1
一、世纪流变:触摸知识时代的脉动2
(一)看风:从信息时代走向知识时代2
(二)辨别:数据、信息、知识与智慧3
(三)感触:知识时代的经济特点5
(四)素描:知识时代的典型特征6
二、需求报告:专业机构的深度调查10
(一)三大基础和五大能力:21世纪职场所需的必要技能10
(二)四大素养:21世纪技能的基本内容14
(三)三大类型:21世纪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行为18
(四)六个要素:教育应对21世纪的学习19
(五)四大支柱:21世纪教育重构的基础22
(六)五大能力:教育与技术CEO论坛宣言23
三、特别关注:21世纪的信息与技术素养24
(一)信息素养标准:推进终身学习24
(二)教育技术标准:以国家的名义25
(三)技术素养标准:面向全体美国人26
(四)为了技术素养:全体美国人行动起来27
四、见仁见智:研究者们的纵横探究29
(一)七大基本技能:促进学习者适应知识时代29
(二)计算机技能:知识时代劳动者的基本技能32
(三)五大新要求:刷新人才素质的基本结构33
(四)七种能力:多数与高阶思维相关34
(五)八大高阶能力:教育要为学习者考虑34
五、行业心声:呼唤21世纪的新型劳动者36
(一)十大方面:新型劳动者的能力诉求36
(二)四大要素:开创成功人生的智能结构37
(三)一份清单:关于21世纪的职业技能37
(四)七种技能:成为21世纪优秀员工的必备条件39
(五)十大特征:看比尔·盖茨说优秀员工40
(六)创业素养:21世纪劳动者竞争力的核心41
第二章 十大局限:大学教学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43
一、客观主义倾向的教学理念45
二、低阶能力的目标倾向46
三、重知轻行的价值取向49
四、“权威一依存”的师生关系52
五、方法滞后的信息技术应用53
六、单一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54
七、程式化的教学设计55
八、机械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57
九、标准化的培养方式59
十、背离学习者发展的教学评价60
第三章 发展引领:大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十大走向62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念63
二、高阶能力的培养64
三、知行合一的价值取向66
四、双主体和互动对话关系68
五、建构主义技术应用观71
六、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72
七、弹性、灵活、递归的教学设计76
八、创新性学习79
九、个性化培养82
十、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教学评价84
第四章 思维框架:理解教学模式及其变革取向88
一、概念认知:模式与教学模式89
(一)模式89
(二)教学模式的定义、特征与基本构成90
二、分类探究:教学模式的类型93
(一)多角度分类方式93
(二)多样化分类结果94
(三)新型的分类框架99
三、价值取向:教学模式的价值判断与变革取向101
(一)价值判断的角度101
(二)模式的价值判断102
(三)模式的变革取向104
四、变革预期:教学模式变革的十大特点105
(一)目标取向106
(二)学习理念106
(三)学习任务106
(四)评价倾向107
(五)教学方式108
(六)学习情境108
(七)学习分组109
(八)教师角色109
(九)学习者角色110
(十)技术支持111
第五章 行动地图:革新大学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视域112
一、概略要览:教学设计的基本认识113
(一)教学设计的定义理解113
(二)教学设计的两种观点114
(三)教学设计的本质揭示115
(四)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116
(五)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117
(六)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119
(七)教学设计的三个隐喻121
(八)教学设计的基本价值123
二、视域建构:从教学设计视角革新大学教学模式124
(一)大学教学模式革新的视域图示124
(二)大学教学模式革新的视域阐释125
(三)大学教学模式革新的行动地图126
第六章 首要问题:理论基础、追求宗旨和目标倾向128
一、理论基础:素质教育、当代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129
(一)多元视角: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129
(二)核心理念: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130
(三)五个要素:当代学习理论的概括132
(四)基本要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34
二、追求宗旨: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137
(一)视界:相关研究结果分析137
(二)建模:高阶能力结构模型138
(三)释义:高阶能力结构阐释139
三、目标倾向:注重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147
(一)指向什么:教学目标的分类148
(二)重心何在:强调思维发展的学习153
(三)关键理解:高阶思维的内涵156
第七章 学习方式:促进学习者有意义的学习160
一、有意义的学习:发展高阶能力161
(一)特性:有意义的学习161
(二)认知:理解有意义的学习162
(三)方法:支持有意义的学习164
二、有效教学原则:客观主义视角165
(一)动因:有效教学原则的研究165
(二)内涵:客观主义的有效教学原则166
三、有效教学原则:建构主义视角170
(一)视角:建构主义的描述170
(二)内涵:建构主义的有效教学原则171
第八章 唤醒主体:解放教学世界中沉默的大多数174
一、现状重构:师生角色—关系175
(一)转型:教师的新型角色175
(二)支架:促进学习者学习176
(三)延展:其他相关促进形式178
(四)变迁:学习者的角色转型179
(五)变化:学习者的学习活动180
(六)重塑:教师—学习者关系181
二、用技术学习: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182
(一)理解:技术的隐喻与作用182
(二)定位:技术作为学习工具184
(三)关联:技术与课程整合189
(四)建模:技术应用的框架192
三、使用者设计: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体194
(一)设计方法演进:使用者设计的兴起194
(二)深度理解:走向使用者设计的理由196
(三)反思工具:实现使用者设计的方法199
(四)使用者设计:运用教学设计反思工具202
第九章 促进发展:创新教学评价理念与方法209
一、基本认识:教学评价的功能与类型210
(一)功能:教学评价的作用210
(二)种类:教学评价的类型211
二、观念革新:现代教学评价理念212
(一)定位:以评价促进学习者发展212
(二)比较:超越传统教学评价的局限213
(三)走向:现代教学评价的应用趋势214
(四)引进:真实评价的框架与基本理念215
三、方法创新:现代教学评价方法217
(一)翻新:改造传统教学评价方法217
(二)发展:开发现代教学评价方法218
四、应用典例:开发现代教学评价方法219
(一)量规:一种结构化评价工具219
(二)学习契约:学习效果评价的书面协议222
(三)自我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判228
(四)概念地图:概念学习效果的评价工具232
(五)绩效评估:学习结果和过程的评价方法237
(六)电子学档:过程性和反思性评价工具241
(七)范例展示:用样例标准评价学习247
第十章 模式参照:国际学与教的过程设计样例256
一、讲授亦有道:直接教学模式257
(一)定义与作用257
(二)基本特点257
(三)基本课堂结构258
二、适配教学事件:信息加工教学模式258
(一)“九大教学事件”的模式258
(二)“十五种教学事件”的拓展模式260
三、建构性学习:意义学习模式261
(一)4个“三”——学与教的过程理论261
(二)促进有意义学习的教学方式263
四、在挑战中成长:“STAR财富”学习循环圈264
(一)基本内涵264
(二)基本步骤265
五、贯通五大原理:五星教学模式266
(一)基本原理和要素266
(二)教学模式的应用268
六、以迁移为要:促进理解的教学模式269
(一)四个主要方面269
(二)理解的六个维度270
(三)教学结构与基本要求271
七、遵从学习与思维特点:学习维度教学模式274
(一)学习的维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274
(二)促进学习维度发展的教学策略275
八、顺应个性学习需求:自然学习模式283
(一)基本要素及其关系283
(二)四种学习者类型284
(三)教学的核心要素285
九、促进学习者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287
(一)五要素学习环境设计287
(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概念模型289
(三)开放性学习环境设计291
十、超越线性:递归一反思性设计与开发模式292
(一)两个关键点292
(二)三个基本原则293
十一、在真实情境中学习:抛锚式教学模式294
(一)定义与基本框架294
(二)应用典例:贾斯珀系列295
十二、像专家一样思考和工作:认知学徒制297
(一)定义与特征297
(二)认知学徒学习环境298
(三)基本构元及其阐释299
(四)基本步骤、优势与挑战302
第十一章 案例引证: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304
一、引言:研究背景、问题与方法306
(一)研究背景306
(二)研究问题309
(三)研究方法310
二、文献综述: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与认知学徒制312
(一)关于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312
(二)关于认知学徒制的研究316
三、理论假设: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与认知学徒制322
(一)实践能力与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322
(二)认知学徒制329
(三)认知学徒制与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假设334
四、个案研究:导师制下项目驱动教学模式(PDIMBTS)336
(一)PDIMBTS提出的背景336
(二)选择PDIMBTS为研究个案的缘由338
(三)PDIMBTS的基本框架340
五、PDIMBTS分析:认知学徒制视角347
(一)分析PDIMBTS的理论框架347
(二)PDIMBTS的理论基础348
(三)PDIMBTS的目标追求353
(四)PDIMBTS的实现条件和操作程序356
(五)PDIMBTS中的效果评价367
六、个案结论与启示:面向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368
(一)PDIMBTS效果调查与分析368
(二)个案研究总结379
(三)研究启示:面向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381
七、附录390
附录1: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能力(本科)构成研究过程390
附录2: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能力构成(本科)第一轮专家征询表397
附录3: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能力构成(本科)第二轮专家征询表400
附录4:有关“导师制下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调查问卷(教师卷)402
附录5:有关“导师制下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调查问卷(学生卷)404
后记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