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多学科视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多学科视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李映方主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4081381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08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423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多学科视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1

导言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可能性和必然性4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可能性4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10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15

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毛泽东哲学思想16

二、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飞跃21

三、新时期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7

四、中国化新状况——科学发展观29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经验32

一、实践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变革动力32

二、中西哲学思想的交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趋向34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35

四、理论创新是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生命活力的关键36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39

导言39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41

一、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41

二、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46

三、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50

第二节 中国经济学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所做的贡献54

一、建国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传播与发展54

二、建国初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曲折发展57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9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探索与发展59

四、十四大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新趋向62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一些基本经验63

一、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主流经济学地位63

二、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弘扬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65

三、正确处理好西方经济学融合的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67

第三章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创新69

导言69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71

一、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发展72

二、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特殊贡献76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77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78

二、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82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84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84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87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89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92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92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特点93

三、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97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101

导言10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原理103

一、阶级与政党103

二、国家与市民社会106

三、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及其走向109

四、作为科学和实践艺术的政治113

第二节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116

一、毛泽东的政治学说思想116

二、邓小平的政治学说思想119

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创新和发展123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126

一、社会转型126

二、民主政治与市民社会129

三、和谐社会131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135

导言135

第一节 马列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138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学说138

二、列宁的民族自决权与民族解放运动学说141

三、斯大林的民族学说及其实践14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革命与实践148

一、中国共产党早期民族理论148

二、民族政策的转向150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54

四、凝聚中华民族精神158

五、“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62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建设163

一、民族区域自治政策163

二、高扬国际主义精神,彰显大国风度165

三、民族理论的不断创新166

四、新时期民族精神的塑造169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170

导言170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172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的社会背景172

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的过程173

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理论175

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实践原则178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历程179

一、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继承和发展180

二、党的第二代领导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丰富和发展184

三、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新发展187

四、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贡献192

五、完善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193

第三节 我国宗教政策195

一、现阶段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和观点197

二、处理宗教问题遵循的基本原则197

三、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199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国化的进程202

导言202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概述202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界定及其理论基础202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两种基本形态203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206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在中国的初期传入206

二、早期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代表人物的艰辛探索207

第三节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210

一、对旧中国社会结构的准确分析,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创造性运用的重大成果210

二、强调经济工作的重要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思想212

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思想在中国的充分展现213

四、毛泽东的社会调查研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的重要体现214

第四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新发展215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社会学思想的理论核心215

二、社会学中国学派的代表人物费孝通的社会学思想218

第五节 中国特色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国化取得的新成果221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提法221

二、中国特色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222

三、中国特色社会学研究的前景和展望228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人类学研究232

导言232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234

一、人类学的内涵234

二、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23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242

一、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研究对象242

二、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研究方法245

第三节 中国人类学248

一、人类学引入中国248

二、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249

三、新时期的中国人类学251

第九章 传承与超越——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253

导言253

第一节 马列经典著作对法学的基本论述254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与确立254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25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历程260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传入和确立260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的发展261

第三节 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境遇下的马克思主义法学277

一、依法治国的法制理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77

二、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思想278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与法律全球化280

第十章 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283

导言283

第一节 中国近代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传入中国287

一、中国史学的传统与特点287

二、近代中国史学思想的发展290

三、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传入292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之路294

一、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初创294

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297

三、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的确立301

四、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304

五、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306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成就及特点310

一、主要成就311

二、基本特点313

第四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新时代课题315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面临的挑战与问题315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前景317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中国化道路319

导言31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确立322

一、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简述323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324

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运用32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深化329

一、毛泽东文艺思想概说329

二、邓小平文艺思想概说331

三、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文艺思想概说332

四、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文艺学思想334

第三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336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336

二、建设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337

三、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问题342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中国化349

导言34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基本原理353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学基本观点353

二、列宁关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357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中国化进程360

第二节 对新闻本质的认识363

一、新闻的含义、源起和发展363

二、新闻的本质及其特征365

第三节 关于新闻事业的论述369

一、新闻事业的性质369

二、新闻事业的原则373

第十三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传播378

导言378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初期介绍380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前中国人对社会主义学说的介绍380

二、俄国革命、五四运动对于译介马克思经典著作的促进382

三、将马克思主义学说及著作介绍到中国的代表人物383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译介386

一、马克思经典译介的社会环境386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的主要传播工作387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与出版388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毛泽东思想及其著作的出版编译388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和出版390

一、马克思经典著作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地位391

二、马克思经典著作的编译与出版391

三、这一时期毛泽东著作的出版393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马克思经典著作393

第四节 新时期以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395

一、马克思经典著作对于加强党建的意义395

二、马克思经典著作的重新编译与出版396

三、毛泽东著作在这一时期的发展397

四、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著作的出版398

五、展望马克思经典著作编译出版的未来399

参考文献401

一、经典著作401

二、研究性专著402

三、论文404

后记40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