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编哲学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编哲学教程
  • 雷永生主编;王义军等撰稿 著
  • 出版社: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ISBN:7202007657
  • 出版时间:1990
  • 标注页数:471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48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编哲学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哲学及其发展1

第一节 什么是哲学1

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1

二、哲学的特点4

第二节 哲学基本问题8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8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10

第三节 哲学的发展和演变16

一、对客体规定性的追求17

二、对主体认识能力的探索18

三、对主客体统一性的研究19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中的伟大革命2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2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中实现的伟大变革23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27

第一章 实践的作用:世界的二重化30

第一节 自然界的进化和人类的产生30

一、自然发展简史30

二、人类脱离动物界的过程34

第二节 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统一和分化的基础36

一、主体和客体的概念37

二、主体和客体与主观性和客观性41

三、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统一和分化的基础43

第二章 实践的本质和特点46

第一节 实践的本质46

一、实践本质的发现46

二、实践概念的涵义51

三、实践的内在矛盾52

第二节 实践的基本特性53

一、实践具有客观现实性53

二、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54

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56

第三节 实践的类型57

一、划分实践类型的标准和意义57

二、基本类型和非基本类型的实践58

三、实践类型划分对实践概念含义的影响60

第三章 实践的结构和机能63

第一节 实践的基本要素63

一、目的63

二、手段65

三、结果67

第二节 实践系统的结构69

一、实践系统的物质结构69

二、实践系统的精神结构75

三、实践系统的社会结构80

第三节 实践的机能82

一、实践的继承机能83

二、实践的选择机能83

三、实践的自我革新机能84

第四章 认识的起源87

第一节 认识起源问题上的纷争87

一、认识起源于客体的观点88

二、认识起源于主体的观点90

三、认识起源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观点93

第二节 认识的发生100

一、认识发生的物质基础及生理机制100

二、认识发生的社会基础103

三、认识的原始发生106

第三节 群体认识起源的一维性与个体认识起源的多维性109

一、人类总体的认识起源于实践110

二、人类个体的认识起源的多维性112

第五章 认识的过程114

第一节 信息的摄取114

一、摄取信息是认识过程的起点115

二、信息摄取过程的一般要素117

三、摄取信息的主要方式119

第二节 信息的加工122

一、信息加工是认识的提升123

二、信息加工的基本类型124

三、信息加工的基本方法127

第三节 信息的输出131

一、信息的输出与认识的社会化131

二、语言、符号是认识表达的手段133

三、表达对思维活动的反作用135

第四节 认识系统中的横向运动137

一、从理性思维到非理性思维137

二、从自觉思维到非自觉思维141

三、从习常性思维到创造性思维143

第五节 实践与认识的双向流动146

一、从实践到认识的流动147

二、从认识向实践的流动148

三、双向流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49

第六章 认识的完善与更新152

第一节 完整理论的形成152

一、科学理论发展的形式——假说152

二、假说向科学理论的转化155

第二节 理论的稳定与更新158

一、理论的稳定性158

二、理论的修正与更新160

第七章 认识的真伪165

第一节 真理与谬误165

一、真理的规定165

二、真理与谬误的关系170

第二节 真理是过程173

一、黑格尔的真理过程论173

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过程论175

三、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177

第三节 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179

一、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几种观点179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82

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186

第八章 宇宙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189

第一节 物质的哲学规定189

一、哲学物质观的历史发展189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92

第二节 物质与运动195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95

二、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198

三、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转化199

第三节 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200

一、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200

二、时间、空间的特性202

第四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204

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204

二、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206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210

第九章 宇宙客体的规定性212

第一节 事物的规定性212

一、存在和事物212

二、质和量213

三、一和多215

四、本质和现象218

五、内容和形式200

六、实体和属性223

七、结构和层次225

第二节 过程的规定性227

一、过程227

二、运动和静止228

三、原因和结果230

四、必然和偶然233

五、可能和现实235

六、根据和条件238

七、有限和无限239

第三节 关系的规定性241

一、关系241

二、系统和要素243

三、相互作用245

四、个别、特殊和一般247

第十章 宇宙客体的规律性250

第一节 规律250

一、规律的一般特点250

二、规律的分类253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256

一、质变和量变的区别256

二、从量到质和从质到量的变化258

三、飞跃形式261

第三节 对立统一规律262

一、对立和统一的关系262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265

三、矛盾的存在、解决和再生269

四、矛盾的特殊性及其类型272

第四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276

一、肯定和否定276

二、否定之否定279

第十一章 社会客体是主体劳动的产物285

第一节 社会客体的规定性285

一、社会客体285

二、社会客体的普遍特征286

三、社会客体中的主体存在及其存在方式297

第二节 社会客体与主体劳动300

一、社会主体的劳动300

二、社会客体对主体劳动的依赖性和相对独立性304

三、主体劳动作为认识社会的逻辑起点307

第十二章 社会客体的规律性310

第一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310

一、社会存在的客观规律性310

二、社会意识及其一般特点312

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314

第二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316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316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321

第三节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327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涵义327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334

三、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338

第十三章 社会文化340

第一节 文化是社会主客体的特殊“镜子”340

一、文化是社会主体的自我反映340

二、文化是社会客体的“镜子”343

三、文化体现社会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344

第二节 社会文化的一般本质和结构346

一、社会文化的一般本质346

二、社会文化的结构350

第三节 文化与一般社会意识形态353

一、社会意识形态353

二、文化与一般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359

第四节 宗教与文化362

一、宗教的本质及其职能362

二、宗教与文化370

第五节 科学技术与文化374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作用374

二、科学技术与现代文化378

第十四章 主体的本质及其结构383

第一节 主体的本质383

一、主体界说383

二、主体的规定性388

第二节 主体的结构及其分类396

一、主体的结构396

二、主体的分类401

第三节 各类主体之间的关系406

一、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406

二、群体和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411

三、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之间的关系413

第十五章 主体的历史发展415

第一节 人的未定性415

一、人的未定性的本质415

二、未定性的构成417

三、主体开端的社会纯存在性419

第二节 人类的进化421

一、人类进化的本质422

二、人的两种进化423

三、古代人类的进化425

四、近代人类的进化426

五、现代人类的进化427

第三节 人性的苦难历程429

一、人的原初本性429

二、人的异化432

三、扬弃异化438

第十六章 主体的自由与解放443

第一节 自由的实质443

一、自由:哲学的逻辑归宿443

二、自由观的历史演变445

三、自由的本质规定性450

第二节 自由的实现455

一、实现自由的条件455

二、实现自由的目标及意义457

第三节 人的解放459

一、三大束缚及其解放459

二、人的全面发展463

三、人类的出路及其归宿与再生467

后记47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