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信用风险的博弈分析与度量模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信用风险的博弈分析与度量模型
  • 叶蜀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7501783020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90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307页
  • 主题词:信用-风险分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信用风险的博弈分析与度量模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0.1问题的缘起1

0.2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4

0.2.1研究意义4

0.2.2研究目标7

0.3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的关键问题9

0.3.1研究思路9

0.3.2研究内容11

0.3.3研究的关键问题14

第1章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的辨析17

1.1信用18

1.1.1信用的内涵及其概念界定18

1.1.2信用、信誉、诚信的差别22

1.1.3信用产生的动力基础23

1.2风险24

1.2.1风险一词的由来24

1.2.2对风险解释的不同观点25

1.2.3风险的概念界定27

1.3信用风险28

1.3.1信用风险的内涵与概念界定28

1.3.2信用风险的外延及其本质30

1.4本章小结32

第2章 信用风险度量技术的兴起与度量方法34

2.1信用风险度量技术的兴起34

2.1.1信用风险的级联放大效应34

2.1.2信用风险度量技术兴起的原因36

2.1.3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的演变39

2.2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40

2.2.1专家法41

2.2.2评级方法43

2.2.3信用评分法45

2.3KMV信用风险度量模型49

2.3.1KMV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49

2.3.2KMV模型的预期违约概率及其图解50

2.3.3KMV模型的假设前提与度量信用风险的过程52

2.3.4KMV模型的违约距离的计算55

2.4信用风险附加度量模型(CreditRisk+)58

2.4.1信用风险附加模型构建的思路58

2.4.2信用风险附加模型的假设59

2.4.3信用风险附加模型的应用60

2.5信用度量术模型(CreditMetrics)61

2.5.1信用度量术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61

2.5.2信用评级与信用度量术模型的关系62

2.5.3信用度量术模型的框架图及其解要66

2.6信用组合观点模型(CreditPortfolioView)68

2.6.1信用组合观点模型的构建前提69

2.6.2信用组合观点模型的认识70

2.7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的评述71

2.7.1传统方法的评述71

2.7.2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比较综述71

2.7.3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76

2.8既有度量信用风险模型局限中刻画的研究空间78

2.9本章小结79

第3章 信用风险产生的微观机理81

3.1信息不对称的信用风险分析81

3.1.1信用的博弈与信息经济分析82

3.1.2信用关系的博弈分析85

3.1.3不对称信息产生的信用风险88

3.2不完全契约的信用风险分析91

3.2.1不完全契约的基本理论91

3.2.2不完全契约下产生的信用风险93

3.3信用风险的博弈分析95

3.3.1信用风险的一次式博弈分析95

3.3.2信用风险的演进式博弈分析101

3.4演进博弈框架下信用风险的变动105

3.4.1信用风险变动的充分、必要条件105

3.4.2信用风险产生因素甄别106

3.5本章小结108

第4章 信用突发事件对信用风险的影响109

4.1信用突发事件的概念界定109

4.1.1突发事件109

4.1.2信用突发事件110

4.2信用突发事件与信用风险突变111

4.2.1信用突发事件与信用风险突变的区别111

4.2.2信用突发事件与信用风险变动关系111

4.2.3多因素耦合的信用风险变动112

4.3信用突发事件的分布情况115

4.3.1分布特点115

4.3.2引入泊松过程描述信用突发事件116

4.4信用突发事件对信用风险影响的分布情况119

4.5信用突发事件对信用风险影响的度量模型120

4.5.1模型构建的思路120

4.5.2构建的模型121

4.5.3两个模型的作用124

4.6本章小结126

第5章 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的三层次物元模型与可拓分析128

5.1可拓学的理论方法129

5.1.1物元理论129

5.1.2可拓集合与关联函数134

5.1.3可拓方法135

5.2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的物元模型137

5.2.1宏观影响因素的物元模型137

5.2.2行业影响因素的物元模型139

5.2.3公司经营状况的物元模型140

5.3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的可拓分析145

5.3.1宏观因素可拓分析145

5.3.2行业因素可拓分析147

5.3.3宏观经济周期与行业轮动对公司影响的可拓分析150

5.3.4公司经营状况的可拓分析151

5.4本章小结157

第6章 信用风险度量指标的可拓识别159

6.1信用风险度量的物元分析159

6.1.1信用风险度量的物元模型159

6.1.2信用风险度量物元的可拓搜索160

6.1.3信用风险度量物元模型的可拓识别与流程框图160

6.2可拓识别在信用风险度量指标分析中的应用165

6.2.1可拓识别的数据库与数据的整理165

6.2.2待识别的物元模型169

6.2.3信用风险度量指标的可拓识别175

6.3本章小结195

第7章 以突变理论为基础的信用风险度量196

7.1突变理论的思想196

7.2突变理论的基本原理与数理模型198

7.2.1基本原理198

7.2.2数理模型199

7.3突变理论的应用领域201

7.3.1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应用201

7.3.2经济领域中的应用202

7.4突变理论在信用风险度量中应用203

7.4.1信用风险的突变203

7.4.2突变理论在信用风险度量中应用的适用性204

7.5本章小结206

第8章 以突变理论为基础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构建与应用208

8.1模型的构建208

8.1.1模型构建的基础—突变级数法208

8.1.2模型构建的思路211

8.1.3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模型212

8.2构建模型的应用218

8.2.1样本与样本数据218

8.2.2样本企业的可拓识别结果与分析242

8.2.3突变级数法在计算机中的实现243

8.2.4数据修正与信用度量值计算246

8.2.5选取的81家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度量结果249

8.3本章小结254

第9章 结论与展望255

9.1主要工作及结论255

9.2创新之处260

9.3尚待解决的问题及研究展望262

参考文献265

后记288

图0-1主要理论知识构成图9

图0-2研究思路图10

图0-3本书主要内容结构图12

图2-1多层次的环环相扣的信用网络关系图36

表2-1“5C”、“5W”、“5P”三种方法考查重点表41

图2-2信用分析过程的流程图42

表2-2我国商业银行五级贷款及定义44

表2-3不同贷款级别要求的损失准备金45

图2-3违约距离图51

表2-5将违约距离对应到期望违约概率52

图2-4违约距离和预期违约概率的关系曲线52

表2-4Zeta模型与Z评分模型信用分辨准确性的比较47

表2-6甲公司的收盘价、相对价格和收益率56

表2-7乙公司的收盘价、相对价格和收益率57

表2-81年期转换概率矩阵63

表2-9远期风险贴现期限结构63

表2-10债券的平均清偿率及其标准差64

表2-111年后BBB级评价债券价值情况的分布64

表2-12两个对手之间的信用事件是零相关情况下的转换矩阵64

表2-13相关系数为20%情况下的转换概率矩阵65

图2-5信用度量术模型框架图67

表3-1博弈的类型及其对应的均衡概念87

图3-1甲乙两企业“囚徒困境”解释图90

图3-2博弈树图99

图3-3银行和企业的得益矩阵102

图4-1零耦合突变113

图4-2双耦合突变113

图4-3多耦合突变114

图5-1上市公司盈利性的指标蕴含系图133

表5-1经典集合、模糊集合、可拓集合的比较134

图5-2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蕴含系138

图5-3行业因素蕴含系140

图5-4公司基本素质蕴含系142

图5-5公司财务状况蕴含系143

图5-6股票市场状况蕴含系145

表5-2行业类型与经济周期关系148

图5-7经济周期与行业轮动关系151

图6-1可拓识别流程框图164

表6-1财务指标层次结构表166

表6-2公司A短期偿债能力177

表6-3公司A风险水平178

表6-4公司A营运能力179

表6-5公司A长期偿债能力180

表6-6公司A盈利能力181

表6-7公司A股东获利能力182

表6-8公司A现金流量能力183

表6-9公司A发展能力184

表6-10根据关联函数计算得到公司A的关联函数值表189

表6-11可拓识别得到的公司A信用风险度量的财务指标192

表6-12可拓识别得到的公司B信用风险度量的财务指标193

表6-13可拓识别得到的公司C信用风险度量的财务指标194

图7-1尖点模型示意图200

图7-2突变模型中的变量关系图205

图8-1企业的信用风险多耦突变模型213

图8-2尖点突变示意图214

图8-3燕尾突变示意图214

图8-4蝴蝶突变示意图215

表8-1专家对81家上市公司定性指标打分结果汇总表216

图8-5公司A的信用风险多耦突变模型219

图8-6公司B的信用风险多耦突变模型220

图8-7公司C的信用风险多耦突变模型221

表8-2公司B短期偿债能力222

表8-3公司B风险水平223

表8-4公司B营运能力224

表8-5公司B长期偿债能力225

表8-6公司B盈利能力226

表8-7公司B股东获利能力227

表8-8公司B现金流量能力228

表8-9公司B发展能力229

表8-10公司C短期偿债能力230

表8-11公司C风险水平231

表8-12公司C营运能力232

表8-13公司C长期偿债能力233

表8-14公司C盈利能力234

表8-15公司C股东获利能力235

表8-16公司C现金流量能力236

表8-17公司C发展能力237

表8-18公司A、公司B、公司C第五层指标比较表238

表8-1981家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对企业信用风险影响程度总表239

图8-881家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对企业信用风险影响程度频率图241

图8-9应用突变级数法度量信用风险的框图244

图8-10用线性比例变换法修正原始数据245

表8-20公司A2004会计年度原始数据及修正246

图8-11公司A信用风险度量的运行程序界面图248

表8-2181家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度量统计表249

图8-1281家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度量柱状图250

表8-22信用风险程度及阈值表250

表8-2381家上市公司的风险度量值25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