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流行病学 第3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流行病学 第3版
  • 陆召军,庄勋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111014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88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03页
  • 主题词:流行病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流行病学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流行病学的定义1

第二节 流行病学发展简史3

第三节 流行病学的研究特点6

第四节 流行病学的应用7

第五节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10

第六节 流行病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3

第七节 医学生学习流行病学的意义14

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16

第一节 疾病频率的测量指标16

一、计量单位16

二、常用测量指标17

第二节 疾病的流行强度20

一、散发20

二、暴发21

三、流行21

四、大流行21

第三节 疾病分布的描述21

一、人群分布21

二、地区分布24

三、时间分布26

四、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的综合描述27

第三章 病因与病因推论29

第一节 病因29

一、病因概念29

二、疾病发生的多因性30

三、疾病发生的基本条件31

四、病原、宿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32

第二节 病因推论33

一、假设的建立33

二、病因与疾病的联系34

三、判断因果联系的标准35

四、判断因果联系标准应用实例37

第四章 现况研究39

第一节 概述39

第二节 现况研究的设计和实施39

一、目的39

二、现况研究的种类40

三、调查对象与数量42

四、调查表的编制和资料收集方法43

五、实施调查46

第三节 资料的整理、分析和结果解释46

一、资料整理46

二、资料分析46

第四节 现况研究的优缺点47

第五节 偏倚与控制47

一、偏倚的概念及方向48

二、偏倚的种类与控制48

第六节 实例51

第五章 队列研究54

第一节 概述54

一、队列研究的概念54

二、队列研究的特点55

三、队列研究的用途55

四、队列研究的种类55

五、实例 吸烟与肺癌的研究—Doll和Hill56

第二节 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57

一、明确研究目的和检验假设57

二、确定研究因素57

三、选择研究对象57

四、样本含量估计59

五、资料的来源与收集59

六、偏倚及其控制60

第三节 队列研究资料分析61

一、率的计算61

二、暴露与疾病联系强度的指标61

第四节 队列研究的优缺点63

一、优点63

二、缺点63

第六章 病例对照研究64

第一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64

一、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64

二、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65

三、病例对照研究的用途65

第二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与实施66

一、研究步骤66

二、病例与对照的选择67

三、样本含量的估计69

四、资料的来源与收集70

第三节 资料的整理与结果分析71

一、均衡性检验71

二、成组比较法资料分析(包括匹配和非匹配资料)71

三、病例对照研究分级资料分析73

四、病例对照研究1∶1配对资料分析74

五、混杂因素作用的估计与分层分析75

第四节 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77

一、选择偏倚及其控制77

二、信息偏倚及其控制78

三、混杂偏倚及其控制79

第五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79

一、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79

二、病例对照研究的局限性79

第七章 社区干预实验81

第一节 社区干预实验概述81

一、社区干预实验的定义81

二、社区干预实验的发展简史81

三、社区干预实验的特点82

第二节 社区干预实验的策略与措施83

一、策略84

二、实验措施84

第三节 社区干预实验的设计与实施84

一、拟定干预实验计划84

二、确定干预实验的目标和目标人群85

三、确定干预实验现场(社区)及实验人群85

四、样本含量的估计86

第四节 社区干预实验的资料收集与分析87

一、跟踪监测87

二、横断面调查87

三、分析和评价87

第五节 社区干预实验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88

一、主要优点88

二、主要缺点89

三、应注意的问题89

第六节 社区干预实验研究实例89

第八章 临床试验94

第一节 概述95

第二节 临床试验的设计与实施95

一、临床试验的三个基本要素95

二、临床试验的三项原则96

三、临床试验常用的设计方法98

四、确定受试对象人数101

第三节 临床试验效应的评价101

一、评价原则102

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102

三、主要评价指标103

四、医德问题103

第四节 随机对照试验实例103

一、目的104

二、受试对象104

三、药品和用药方案104

四、疗效及安全性评价104

五、细菌学检查及药敏测定104

六、结果104

七、结论107

第九章 诊断试验与筛检108

第一节 诊断试验与评价108

一、概述108

二、诊断试验指标108

三、诊断试验的评价109

第二节 诊断试验策略113

一、截断值的确定113

二、联合试验115

三、提高诊断试验效率的策略116

四、根据临床工作需要选择诊断试验策略117

第三节 疾病筛检117

一、筛检原则117

二、筛检目的118

三、筛检种类118

四、筛检试验的评价119

五、筛检效果评价119

六、筛检规划评价的偏倚119

第十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121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122

一、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122

二、流行过程的生物学基础122

三、疫源地及流行过程128

四、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128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129

一、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策略129

二、传染病的预防130

三、传染病的控制131

第三节 免疫预防135

一、计划免疫135

二、扩大免疫规划137

三、预防接种137

四、计划免疫监测与评价140

第十一章 疾病预防和监测141

第一节 疾病预防控制的策略和措施141

一、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的原则和思想141

二、疾病的三级预防142

第二节 疾病监测144

一、疾病监测的定义144

二、疾病监测的历史和发展145

三、疾病监测的目的145

四、疾病监测的内容146

五、疾病监测的种类146

六、监测技术147

七、疾病监测系统148

八、疾病监测系统评估149

第十二章 医院感染150

第一节 医院感染的概述150

一、医院感染定义150

二、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151

三、医院感染的分类152

第二节 医院感染中常见病原体的种类及其特性152

一、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种类152

二、医院感染中常见的细菌152

三、医院感染中常见的其他病原体153

四、医院感染病原体特性153

第三节 医院感染的流行过程153

一、流行过程的三环节153

二、流行类型155

三、流行过程特征156

第四节 医院感染发生的常见原因157

一、由交叉感染引起的医院感染157

二、侵入性诊治手段增多引发的医院感染157

三、使用可抑制免疫的治疗方法引发医院感染157

四、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抗菌化学药物157

五、条件致病菌感染158

六、易感病人增加158

七、医院管理不当158

第五节 医院感染的监测159

一、医院感染监测的任务159

二、医院感染监测的常用指标159

第六节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160

一、建立健全医院感染防控组织管理机构160

二、平时的常规工作160

三、医院感染发生时的措施161

第十三章 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病学162

第一节 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163

一、地区分布163

二、时间分布164

三、人群分布166

第二节 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168

一、高血压168

二、高脂血症169

三、吸烟与饮酒170

四、超重与肥胖171

五、不合理膳食172

六、体力活动不足172

七、经济状况172

八、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173

九、遗传173

第三节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174

一、一级预防174

二、二级预防175

三、三级预防175

第十四章 恶性肿瘤流行病学176

第一节 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177

一、时间分布177

二、空间分布179

三、人群分布180

第二节 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182

一、环境因素182

二、机体因素185

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185

第三节 恶性肿瘤的预防186

一、一级预防186

二、二级预防187

三、三级预防187

第十五章 性传播疾病流行病学188

第一节 概述188

一、主要性传播疾病的种类及其病原体188

二、流行概况189

第二节 流行特征190

一、流行强度和流行趋势190

二、地区分布特点191

三、人群分布特征191

四、流行模式192

五、多重感染192

六、生殖器外感染192

七、艾滋病流行特征192

第三节 传染源193

一、妓女194

二、性乱者194

三、吸毒者194

四、同性恋/双性恋者194

五、供血者194

第四节 传播途径195

一、性接触传播195

二、血源性传播195

三、母婴传播195

四、非性行为的直接接触传播195

五、其他传播途径196

六、人群易感性196

第五节 流行因素196

一、生物学因素196

二、社会因素196

三、心理学因素197

第六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197

一、策略197

二、措施198

第十六章 分子流行病学概述200

第一节 分子流行病学概述200

一、分子流行病学定义200

二、分子流行病学的特点200

三、分子流行病学现状201

第二节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内容201

一、生物标志201

二、暴露测量202

三、效应测量204

四、易感性测量204

五、疾病防治效果评价205

第三节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206

一、测量指标与标本采集206

二、现场调查研究方法207

三、实验室检测技术207

四、研究设计与资料分析208

第四节 分子流行病学应用前景210

一、传染病预防控制210

二、慢性非传染病预防控制210

三、健康状态研究211

第十七章 遗传流行病学212

第一节 遗传流行病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212

第二节 疾病病因中遗传与环境的相对意义213

第三节 遗传流行病学研究方法214

一、家系调查和系谱分析214

二、双生子分析215

三、半同胞及养子分析216

四、Hardy-Weinberg平衡216

五、遗传度及其估计217

第四节 遗传性疾病的预防220

一、检出致病基因携带者220

二、婚姻、生育中的遗传预防220

三、遗传咨询221

四、监测222

第十八章 伤害流行病学223

第一节 伤害的概念及分类223

一、伤害的概念223

二、伤害的分类224

第二节 伤害发生的基本条件及分布特征226

一、伤害发生的基本条件226

二、伤害的分布特征227

三、伤害的测量指标228

第三节 伤害的预防与控制230

一、三级预防230

二、Haddon伤害预防的十大策略及Haddon模型231

三、伤害预防的四项干预措施(四“E”干预)232

第十九章 循证医学233

第一节 概述233

一、循证医学的定义233

二、循证医学的产生和发展234

三、循证医学实践的基础234

第二节 循证医学实践的步骤和方法235

一、提出明确的临床问题235

二、检索和收集有关的医学文献235

三、严格评价相关证据235

四、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决策235

第三节 Meta分析236

一、Meta分析的定义236

二、Meta分析的基本步骤236

三、Meta分析常用统计模型和统计方法237

四、偏倚的种类和控制241

附录一 流行病学实习指导242

实习一 疾病频率指标的测量242

实习二 现况研究245

实习三 病例对照研究248

实习四 队列研究251

实习五 诊断试验的评价253

实习六 临床试验设计及评价254

实习七 医学文献评价256

实习八 预防接种效果评价260

实习九 暴发调查264

实习十 血清流行病学应用269

实习十一 分子流行病学应用273

实习十二 消毒及效果评价278

附录二 流行病学专业常用词汇汉英对照283

主要参考文献28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