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普通地质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普通地质学
  • 陶晓风,吴德超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88829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82页
  • 文件大小:86MB
  • 文件页数:295页
  • 主题词:地质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普通地质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1

第二节 地质学的特征及研究方法2

第三节 何谓普通地质学4

第二章 地球5

第一节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5

第二节 地球的物理性质8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9

二、地球内部的重力、密度和压力10

三、地球内部的地震波速变化12

四、地球的磁性和电性13

五、地球内部的温度14

第三节 地球的外圈层特征14

一、大气圈15

二、水圈16

三、生物圈18

第四节 地球的内部圈层18

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18

二、地球内部圈层的物质组成和物态19

第五节 地球的表面形态特征21

一、陆地地形21

二、海底地形22

第三章 地壳的物质组成26

第一节 元素26

一、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和克拉克值26

二、元素在地壳中的迁移和富集27

第二节 矿物27

一、矿物的概念27

二、矿物的分类28

三、常见矿物及造岩矿物29

四、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30

第三节 岩石37

一、岩石的分类37

二、岩石肉眼鉴定的主要特征38

三、各类岩石的划分及命名原则40

第四节 矿物和岩石的利用——矿床的概念43

一、矿床43

二、矿床的主要分类44

第四章 生命起源与地质年代学45

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45

一、前寒武纪时期45

二、古生代时期45

三、中生代时期46

四、新生代时期46

第二节 地质年代学46

一、确定地质年代的方法46

二、地质年代单位和地质年代表49

第五章 构造运动52

第一节 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52

一、构造运动的方向性52

二、构造运动的速度和幅度55

三、构造运动的周期性和阶段性57

第二节 构造运动的直接产物——地质构造58

一、水平构造59

二、倾斜构造59

三、褶皱构造61

四、断裂构造64

第三节 构造运动的其他证据67

一、地貌标志67

二、地质证据68

第四节 板块构造72

一、板块构造的由来72

二、岩石圈板块的划分和分界线的类型75

三、板块的运动76

第五节 构造运动的空间分布特征80

一、地壳的活动带81

二、地壳的稳定区82

三、板块构造对构造运动空间分布的认识82

第六节 构造运动的原因83

第六章 地震作用84

第一节 地震的基本特征和概念84

第二节 地震分类89

一、成因分类89

二、震源深度分类90

三、地震震级分类90

四、震中距分类90

五、发生时代分类90

第三节 地震的成因91

一、断层说91

二、相变说91

第四节 地震地质作用92

一、孕震阶段92

二、临震阶段92

三、发震阶段92

四、余震阶段93

第五节 地震活动规律93

一、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93

二、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规律96

第六节 地震预报和预防96

一、地震预报96

二、地震预防98

三、地震控制和利用98

第七章 岩浆作用100

第一节 岩浆及岩浆作用的概念100

第二节 火山作用101

一、火山喷发现象101

二、火山机构102

三、火山喷出物103

四、火山喷发方式106

五、火山岩(喷出岩)的特征109

六、火山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发展规律111

第三节 岩浆侵入作用113

一、岩浆侵入方式及其产物113

二、侵入岩特征115

三、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115

四、侵入岩的空间分布规律和侵入作用的历史发展规律116

第四节 岩浆的演化117

一、岩浆的形成117

二、岩浆的分异作用和同化混染作用118

第五节 岩浆作用的研究意义120

第八章 变质作用122

第一节 变质作用方式122

一、重结晶作用122

二、变质结晶作用123

三、交代作用124

四、变质分异作用124

五、构造变形作用124

第二节 变质作用原理124

一、温度124

二、压力125

三、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127

第三节 变质作用类型128

一、区域变质作用128

二、接触变质作用129

三、动力变质作用130

四、气-液变质作用130

五、混合岩化作用131

第四节 变质岩特征131

第五节 变质作用的基本规律132

一、变质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132

二、变质作用的历史发展规律133

三、控制变质作用空间分布和强度的原因134

第九章 风化作用135

第一节 风化作用的类型135

第二节 风化作用的方式136

一、物理风化作用方式136

二、化学风化作用方式138

三、生物风化作用方式140

第三节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141

一、气候142

二、植被142

三、地形143

四、岩石特征143

五、构造运动144

第四节 风化作用的产物144

一、物理风化作用的产物144

二、化学风化作用的产物145

三、生物风化作用的产物146

四、风化壳147

第十章 地面流水地质作用149

第一节 暂时性流水地质作用150

一、雨蚀作用150

二、片流地质作用150

三、洪流地质作用151

第二节 河流地质作用154

一、河流的侵蚀作用155

二、河流的搬运作用161

三、河流的沉积作用163

第三节 构造运动对河流地质作用的影响168

一、河流阶地168

二、准平原、深切河曲和夷平面170

第十一章 地下水地质作用172

第一节 地下水的运动特征172

一、地下水的运动条件172

二、地下水的来源173

三、地下水的赋存类型及运动173

第二节 地下水的地质作用175

一、地下水的机械地质作用175

二、地下水的化学地质作用176

第十二章 冰川地质作用182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和运动182

一、冰川形成的条件182

二、冰川的类型183

三、冰川的运动187

第二节 冰川地质作用189

一、冰川的剥蚀作用189

二、冰川的搬运作用192

三、冰川的沉积作用194

第三节 冰水地质作用195

一、冰水的来源与分布195

二、冰水的沉积物与沉积地貌196

第四节 地质历史时期的冰期197

第五节 冰期发生的假说198

一、强调地球外部因素的假说198

二、强调地球内部因素的假说198

第十三章 海洋地质作用200

第一节 海洋环境特征200

一、海水的化学性质200

二、海水的物理性质203

三、海洋的生物204

四、海水的运动形式205

五、海洋环境的分带209

第二节 海水的剥蚀和搬运作用210

一、海水的剥蚀作用210

二、海水的搬运作用213

三、海水的沉积作用215

第十四章 湖泊和沼泽地质作用222

第一节 湖泊的成因和湖水状况222

一、湖盆的成因222

二、湖水状况224

三、湖泊的动力226

第二节 湖泊的地质作用226

一、湖水侵蚀作用和搬运作用226

二、湖水机械沉积作用227

三、湖水化学沉积作用229

四、湖泊生物沉积作用233

第三节 沼泽及其地质作用233

一、沼泽的概念及类型233

二、沼泽的生物堆积作用235

第十五章 风的地质作用237

第一节 风的剥蚀与搬运作用237

一、风的剥蚀作用237

二、风的搬运作用238

三、风蚀地貌239

第二节 风的沉积作用与风积地貌242

一、风成砂沉积243

二、黄土的堆积243

三、风积地貌244

第三节 荒漠化248

一、荒漠化的特征及类型248

二、土地荒漠化过程248

三、荒漠化的防治249

第十六章 重力地质作用251

第一节 重力地质作用特点251

第二节 斜坡变形作用251

一、潜移(蠕滑)252

二、弯折倾倒254

三、崩落254

四、滑动作用256

第三节 流动作用259

一、概述259

二、泥石流的发育条件260

三、流动作用的剥蚀与搬运261

四、泥石流的堆积物262

第四节 地面沉降与塌陷262

一、地面沉降和塌陷的表现及成因262

二、地面沉降和塌陷的危害265

第五节 重力作用的灾害及防治266

第十七章 地球科学与人类活动270

第一节 地球资源的利用和保护270

第二节 地球环境变化的影响273

一、地球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273

二、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274

第三节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276

一、人与自然的“危机”关系277

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77

第四节 地质学发展的趋势279

主要参考文献28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