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滑坡防治工程效果的后评价方法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滑坡防治工程效果的后评价方法研究
  • 郑明新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 ISBN:756302351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169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185页
  • 主题词:滑坡-防治-效果-评价-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滑坡防治工程效果的后评价方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问题的提出1

1.2 国内外滑坡防治研究概况2

1.2.1 国内外滑坡防治研究发展概况3

1.2.2 滑坡防治工程效果的后评价研究概况6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11

1.3.1 主要内容11

1.3.2 研究思路和方法12

第二章 防治工程效果的后评价原则与标准22

2.1 防治工程效果后评价与防治前工程优化评判的区别22

2.2 防治工程效果后评价的一般原则23

2.3 防治工程效果后评价的主要内容25

2.4 防治工程效果后评价的标准26

2.5 小结28

第三章 滑坡防治工程效果的地质评价法30

3.1 对滑坡性质认识程度的评价30

3.1.1 滑坡性质的范畴30

3.1.2 对滑坡体结构特征认识程度的评价30

3.1.3 对滑动面形状与控制性滑动面认识程度的评价31

3.1.4 对滑坡变形破坏特征认识程度的评价32

3.1.5 对滑坡体运动特征认识程度的评价32

3.1.6 对滑坡治理前稳定程度与发展趋势认识程度的评价33

3.2 对滑坡成因和滑坡类型认识程度的评价33

3.2.1 对滑坡形成原因及诱发因素认识的分析34

3.2.2 对滑坡类型认识的分析34

3.3 滑带土强度参数选择合理性的评价35

3.3.1 不同滑段、不同发育阶段滑带土强度特征35

3.3.2 滑带土强度参数合理性的校核评价分析方法36

3.4 滑坡设计推力值合理性的评价40

3.4.1 计算范围及主轴断面合理性的分析40

3.4.2 滑坡设计推力合理性的校核方法——推力上、下限校验方法41

3.5 川藏公路某滑坡性质的认识及滑坡推力合理性的评价44

3.5.1 滑坡概况44

3.5.2 川藏公路K2730段Ⅰ#滑坡设计推力合理性的评价51

3.6 小结52

第四章 滑坡防治效果的工程评价法55

4.1 工程措施适用性的定性评判56

4.1.1 减滑工程适用性的定性评判56

4.1.2 抗滑工程适用性的定性评判58

4.1.3 各类工程措施特征的综合比较59

4.2 普通抗滑桩设计合理性的评价60

4.2.1 抗滑桩平面位置合理性的评价60

4.2.2 锚固桩段岩、土容许应力[σ]侧合理性的分析63

4.2.3 桩身内力计算合理性的分析63

4.2.4 抗滑桩的锚固深度合理性的分析66

4.2.5 桩与桩间土的摩阻力及桩的计算宽度合理性的分析67

4.2.6 桩体内力验算合理性的分析68

4.3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设计合理性的评价68

4.3.1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作用机理及计算方法合理性的分析68

4.3.2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设计合理性的评价70

4.3.3 预应力抗滑桩设计合理性的问题探讨71

4.3.4 川藏公路K2730滑坡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设计合理性的评价72

4.4 防治工程施工顺序合理性的评价73

4.4.1 施工顺序的合理安排分析73

4.4.2 施工对滑坡安全系数的影响评价74

4.5 小结74

第五章 防治工程效果的监测与预测评价法78

5.1 现场推力测试评价78

5.1.1 普通抗滑结构受力测试与效果评价78

5.1.2 川藏公路1#滑坡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受力测试与效果评价82

5.1.3 抗滑结构受力测试评价小结84

5.2 现场位移监测评价法85

5.2.1 川藏公路某滑坡20#抗滑桩桩顶位移及坡体深孔位移分析评价86

5.2.2 韩城坑口电站滑坡地表位移监测评价89

5.3 抗滑桩桩顶位移灰色预测模型——GM(1,1)91

5.3.1 灰色模型GM(1,1)的建立91

5.3.2 预测模型GM(1,1)的应用93

5.4 抗滑结构稳定评价标准及稳定时间预测94

5.4.1 滑体与滑床相对位移、桩顶位移的控制标准94

5.4.2 抗滑结构稳定性评判指标——临界桩顶位移速率95

5.4.3 抗滑结构稳定的时间预测96

5.5 小结97

第六章 抗滑工程效果的数值计算评价法100

6.1 有限元计算中桩土接触问题100

6.1.1 单元类型100

6.1.2 本书采用的接触单元本构关系101

6.1.3 程序的算法102

6.2 不同工况下抗滑桩工程效果的评价103

6.2.1 普通抗滑桩的工程效果分析103

6.2.2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工程效果分析106

6.3 川藏公路K2730段Ⅰ#滑坡治理工程效果的数值计算评价113

6.3.1 模型的建立113

6.3.2 计算成果分析115

6.4 小结118

第七章 抗滑工程效果的模型试验评价法121

7.1 模型试验对滑坡治理工程效果的评价121

7.1.1 试验模型的设计122

7.1.2 试验方案124

7.1.3 试验数据及成果分析125

7.2 室内模型试验对坡体防护方案的后评价129

7.2.1 泰赣高速公路K203段高边坡工程概况129

7.2.2 试验模型设计131

7.2.3 试验成果分析134

7.2.4 模型试验结果与现场监测对比分析135

7.3 小结136

第八章 防治工程效果的模糊综合评判法139

8.1 防治工程效果后评价因子的选择139

8.1.1 滑坡本体因子139

8.1.2 防治工程因子141

8.2 防治工程效果的模糊综合评判144

8.2.1 模糊综合评判的原理和方法144

8.2.2 防治效果优劣等级的划分145

8.2.3 评价因子隶属度的确定146

8.2.4 权重的确定——特尔菲法功能重要度系数法149

8.2.5 模糊综合评判的计算151

8.3 防治工程效果后评价实例分析152

8.3.1 川藏公路K2730段Ⅰ#滑坡防治工程效果的模糊综合评判152

8.3.2 工程设计与滑坡勘察相结合是防治效果后评价的重要指标153

8.4 小结161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163

9.1 主要结论163

9.2 展望166

附录16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