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基础医学概论:基础医学课程的整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基础医学概论:基础医学课程的整合
  • 王卫国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09168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983页
  • 文件大小:425MB
  • 文件页数:1001页
  • 主题词:基础医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基础医学概论:基础医学课程的整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导论1

第一节 医学与基础医学1

一、医学1

二、基础医学2

三、基础医学课程2

第二节 人体组构与分部5

一、人体组构5

二、人体的分部与解剖学基本术语8

第三节 生命活动及其维持11

一、生命活动基本特征11

二、生命活动的维持12

三、机体功能的调节15

第四节 疾病及其发生18

一、健康与疾病18

二、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18

三、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基本机制19

四、疾病的转归19

第一篇 人体结构与功能概要第2章 细胞23

第一节 细胞的化学成分24

一、水和无机盐24

二、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25

三、核酸的结构与功能31

四、脂质的结构与功能37

五、碳水化合物的结构与功能38

第二节 细胞的基本结构39

一、细胞的基本形态39

二、细胞膜40

三、细胞质41

四、细胞核45

第三节 细胞的增殖48

一、细胞周期48

二、细胞增殖方式49

三、细胞增殖与医学52

第四节 细胞的遗传53

一、基因的种类与化学本质53

二、基因的功能54

三、基因突变55

第五节 细胞分化、衰老与死亡56

一、细胞的分化56

二、细胞的衰老57

三、细胞的死亡57

第六节 细胞膜对物质的运输58

一、单纯扩散方式58

二、膜蛋白介导运输方式59

三、膜泡运输方式61

第七节 可兴奋细胞电活动63

一、生物电现象的记录63

二、静息电位及其产生的原理65

三、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66

四、细胞兴奋的发生与传导67

第八节 细胞通讯70

一、细胞通讯70

二、跨细胞膜信号传递72

第3章 组织77

第一节 上皮组织77

一、被覆上皮77

二、腺上皮和腺80

三、特殊上皮80

四、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80

第二节 结缔组织82

一、固有结缔组织82

二、软骨组织和骨组织85

三、血液87

第三节 肌组织90

一、骨骼肌91

二、心肌93

三、平滑肌94

第四节 神经组织94

一、神经元94

二、神经胶质细胞96

三、神经纤维和神经97

四、神经末梢99

第五节 功能系统器官组织结构100

一、心血管组织结构100

二、呼吸器官组织结构103

三、消化管组织结构105

四、消化腺组织结构107

五、泌尿器官组织结构109

第4章 支持与运动系统112

第一节 皮肤112

一、皮肤的结构113

二、皮肤附属器115

三、皮肤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116

四、皮肤的再生与愈合116

五、皮肤的功能116

第二节 骨与骨连结117

一、概述117

二、躯干骨及其连结121

三、颅骨及其连结124

四、附肢骨及其连结126

第三节 骨骼肌133

一、骨骼肌的分布133

二、骨骼肌收缩的基本原理142

第5章 神经系统150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形态结构151

一、神经系统概貌151

二、中枢神经系统152

三、周围神经系统168

第二节 神经系统基本活动原理180

一、神经元与胶质细胞功能180

二、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183

三、神经反射活动188

第三节 感受器与感觉的中枢分析191

一、感受器及其分类与功能特征191

二、特殊感觉功能193

三、普通感觉功能209

第四节 躯体运动的发动与中枢调控215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215

二、脑干对肌紧张与姿势的调控218

三、小脑对运动的调控219

四、基底核对运动的调控220

五、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控220

第五节 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223

一、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特征223

二、脊髓与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224

三、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224

四、大脑皮质对内脏活动的调节225

第六节 脑的高级整合功能226

一、脑的电活动226

二、条件反射227

三、大脑皮质的语言功能229

四、睡眠230

第6章 内分泌231

第一节 激素232

一、激素的化学分类233

二、激素的作用原理235

三、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236

四、激素分泌的调节236

第二节 下丘脑与垂体237

一、下丘脑-腺垂体系统238

二、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242

第三节 甲状腺243

一、甲状腺的位置与组织结构243

二、甲状腺激素的代谢243

三、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246

四、甲状腺功能的调节247

第四节 甲状旁腺、甲状腺C细胞与维生素D3248

一、甲状旁腺248

二、甲状腺C细胞249

三、维生素D3249

第五节 肾上腺250

一、肾上腺的位置与组织结构250

二、肾上腺皮质250

三、肾上腺髓质252

第六节 胰岛253

一、胰岛素的作用与分泌的调节253

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与分泌的调节255

第七节 其他内分泌腺与激素256

一、松果体256

二、胸腺256

三、组织激素256

四、功能器官内分泌257

第7章 血液258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与血浆258

一、血液的组成与基本功能258

二、血浆260

第二节 血细胞262

一、红细胞262

二、白细胞264

三、血小板265

第三节 止血的原理266

一、生理性止血266

二、血液凝固266

三、纤维蛋白溶解269

第四节 血型270

一、ABO血型系统270

二、Rh血型系统272

第五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73

一、病因与诱因273

二、发病机制274

三、分期及分型275

四、对机体的影响及临床表现276

五、实验室检查277

六、诊断及防治原则278

第8章 循环系统279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280

一、心血管系统组成与血液循环途径280

二、心281

三、动脉287

四、静脉292

第二节 心脏的功能活动298

一、心脏兴奋的发生与传播298

二、心脏泵血活动的原理305

三、心音与心电图311

第三节 血管功能与器官循环313

一、血管的基本功能与血流形成要素313

二、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315

三、微循环319

四、静脉血压与血流323

五、部分器官循环特征325

第四节 心血管功能的调节329

一、神经调节329

二、体液调节334

三、局部调节337

四、器官血流量的调节338

第9章 淋巴与免疫系统340

第一节 免疫系统器官的组成342

一、中枢免疫器官342

二、外周免疫器官343

第二节 抗原分子344

一、抗原的概念和特性344

二、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345

三、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性345

四、抗原的分类346

第三节 免疫分子347

一、免疫球蛋白347

二、补体系统351

三、细胞因子353

四、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355

五、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356

第四节 免疫细胞359

一、淋巴细胞359

二、抗原递呈细胞363

三、其他免疫细胞365

第五节 免疫应答366

一、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366

二、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368

三、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369

第六节 免疫性疾病371

一、超敏反应371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375

三、肿瘤免疫376

四、移植免疫378

第10章 呼吸系统379

第一节 呼吸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380

一、呼吸道380

二、肺384

三、胸膜和纵隔387

第二节 肺通气与气体交换388

一、肺通气389

二、呼吸气体的交换395

三、呼吸气体的运输397

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401

一、呼吸节律的形成401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402

第四节 缺氧405

一、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405

二、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407

三、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408

四、缺氧的防治408

第11章 消化系统410

第一节 消化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410

一、消化管411

二、消化腺417

三、腹膜419

第二节 消化器官的消化活动421

一、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421

二、口腔内消化活动422

三、胃内消化活动423

四、小肠内消化活动425

五、大肠的功能活动428

第三节 消化器官活动调节429

一、消化器官活动调节的方式及特点429

二、消化液分泌的调节432

三、消化管运动的调节434

第四节 食物消化与营养吸收435

一、食物的消化435

二、营养的吸收436

第五节 人体营养439

一、营养439

二、营养素440

三、营养缺乏与疾病443

第12章 物质代谢与体温446

第一节 糖代谢447

一、糖的分解代谢447

二、糖的储存和动员451

三、血糖454

第二节 脂类代谢456

一、三脂酰甘油的代谢456

二、血浆脂蛋白的代谢460

第三节 生物氧化463

一、生物氧化及其特点463

二、ATP的生成、储存与利用463

三、线粒体氧化体系464

第四节 核酸代谢468

一、核酸降解468

二、核苷酸的代谢468

三、核酸的生物合成470

第五节 蛋白质代谢480

一、蛋白质的分解代谢480

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486

第六节 物质代谢调节492

一、细胞水平的调节493

三、激素的调节495

三、整体水平的调节495

第七节 能量代谢与体温496

一、能量代谢496

二、体温及其调节501

第八节 发热506

一、发热的原因和机制506

二、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的改变508

三、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509

第13章 泌尿系统510

第一节 泌尿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511

一、肾511

二、输尿管516

三、膀胱517

四、尿道518

第二节 肾脏的泌尿功能518

一、肾脏生成尿的过程518

二、尿液浓缩与稀释525

三、尿量与尿液成分527

第三节 泌尿系统功能调节528

一、尿生成的调节528

二、尿的排放530

第四节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531

一、水、钠代谢紊乱531

二、钾代谢紊乱533

三、水肿534

四、酸碱平衡紊乱535

第14章 生殖系统539

第一节 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540

一、男性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540

二、男性生殖系统功能545

三、男性性功能活动548

第二节 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550

一、女性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550

二、女性生殖系统功能554

三、女性性功能活动558

四、妊娠、分娩与哺乳558

五、生育控制559

第15章 人体发生与发育561

第一节 人体胚胎的发生与发育561

一、受精卵的形成562

二、卵裂、胚泡和植入563

三、胚层的形成和早期分化565

四、胚体的形成569

五、胎膜与胎盘570

六、双胎、多胎和联胎574

七、常见先天性畸形及原因575

第二节 人体各阶段生长发育主要特征577

一、出生后年龄分期及各期生长发育的特征578

二、生长发育基本规律579

三、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579

第二篇 人体疾病病原生物概要第16章 微生物生物学性状585

第一节 细菌的生物学性状585

一、细菌的大小与形态586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586

三、细菌的特殊结构590

四、细菌的理化性状591

五、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培养591

六、细菌的新陈代谢与能量转换593

七、细菌的分类和命名595

第二节 病毒的生物学性状595

一、病毒的形态596

二、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596

三、病毒的增殖597

四、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599

五、病毒的分类600

第三节 真菌的生物学性状601

一、真菌的形态与结构601

二、真菌的繁殖与培养602

三、真菌的抵抗力603

第17章 病原微生物感染604

第一节 细菌性感染604

一、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604

二、细菌的致病机制606

三、细菌性感染的传播608

四、细菌性感染的类型609

第二节 病毒性感染611

一、病毒的致病机制611

二、病毒感染的传播途径612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613

第三节 真菌性感染614

一、真菌感染的来源614

二、真菌感染的致病性615

第四节 医院感染616

一、医院感染的特点616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616

三、医院感染的微生物616

四、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617

五、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617

第18章 感染人体的病原微生物619

第一节 呼吸道传播的病原微生物619

一、结核分枝杆菌619

二、流行性感冒病毒621

三、肺炎链球菌622

四、SARS冠状病毒623

第二节 消化道传播的病原微生物623

一、埃希菌623

二、志贺菌625

三、沙门菌626

四、霍乱弧菌627

五、甲型肝炎病毒629

六、脊髓灰质炎病毒629

第三节 创伤感染的病原微生物631

一、葡萄球菌属631

二、链球菌属633

三、破伤风梭菌634

第四节 性传播的病原微生物635

一、淋病奈瑟菌635

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636

三、梅毒螺旋体637

四、单纯疱疹病毒638

第五节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的病原微生物640

乙型肝炎病毒640

第六节 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原微生物642

一、脑膜炎奈瑟菌642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643

第七节 人畜共患的病原微生物644

一、狂犬病病毒644

二、炭疽杆菌645

第八节 肿瘤相关病毒647

EB病毒647

第九节 病原性真菌感染648

一、皮肤感染的真菌648

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649

三、白假丝酵母菌649

四、新生隐球菌649

第19章 感染人体的寄生虫651

第一节 感染呼吸系统的寄生虫651

一、卫氏并殖吸虫651

二、卡氏肺孢子虫653

第二节 感染消化系统的寄生虫655

一、吸虫655

二、绦虫660

三、线虫666

四、原虫675

第三节 感染组织细胞的寄生虫679

一、日本血吸虫679

二、细粒棘球绦虫682

三、旋毛形线虫684

四、疟原虫687

五、杜氏利什曼原虫691

六、刚地弓形虫692

第四节 感染泌尿生殖系统的寄生虫695

丝虫695

第五节 医学节肢动物698

一、医学节肢动物概论698

二、蚊699

三、蝇700

第三篇 人体疾病病变概要第20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705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705

一、萎缩705

二、肥大706

三、增生706

四、化生707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707

一、损伤的原因与发生机制707

二、损伤的形式和形态学变化709

第三节 细胞凋亡与细胞老化713

一、细胞凋亡713

二、细胞老化714

第四节 损伤的修复再生714

一、再生714

二、纤维性修复717

三、创伤愈合719

第21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723

第一节 充血和瘀血723

一、充血723

二、淤血724

第二节 出血725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725

二、病变和后果726

第三节 血栓形成726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过程727

二、血栓的结局729

三、血栓对机体的影响729

第四节 栓塞731

一、栓子运行的途径731

二、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731

第五节 梗死733

一、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733

二、梗死的病变及类型734

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735

第22章 炎症736

第一节 炎症概述736

一、炎症的概念736

二、炎症的原因736

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737

四、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737

第二节 急性炎症738

一、急性炎症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改变738

二、血管通透性增加738

三、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739

四、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740

五、急性炎症的类型及其病理变化742

六、急性炎症的结局744

第三节 慢性炎症745

一、一般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特点745

二、慢性肉芽肿性炎746

三、炎性假瘤和炎性息肉747

第23章 肿瘤748

第一节 肿瘤及其命名与分类748

一、肿瘤的概念748

二、肿瘤命名原则749

三、肿瘤的分类750

第二节 肿瘤的形态751

一、肿瘤的大体形态751

二、肿瘤的组织形态753

第三节 肿瘤的生长和扩散754

一、肿瘤的生长754

二、肿瘤的扩散755

第四节 良性与恶性肿瘤及对机体的影响756

一、良性与恶性肿瘤的区别756

二、肿瘤的分级和分期757

三、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757

四、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757

第五节 常见肿瘤758

一、上皮性肿瘤758

二、间叶组织肿瘤760

第24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763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763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763

二、病理变化764

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765

第二节 高血压766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767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767

第三节 风湿病76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769

二、基本病理变化769

三、风湿病的各器官病变769

第四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770

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770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771

第五节 心瓣膜病771

一、二尖瓣狭窄771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772

三、主动脉瓣狭窄772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772

第六节 心力衰竭772

一、心力衰竭的病因和诱因773

二、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反应773

三、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775

四、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776

五、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778

第七节 休克778

一、病因与分类778

二、休克的发展过程及其机制779

三、休克时细胞代谢变化及器官功能改变781

四、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782

第25章 呼吸系统疾病783

第一节 慢性阻塞性肺病783

一、慢性支气管炎783

二、支气管哮喘784

三、肺气肿784

四、支气管扩张症785

第二节 肺炎785

一、细菌性肺炎786

二、病毒性肺炎788

三、支原体肺炎788

第三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789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789

二、病理变化789

三、临床病理联系789

第四节 肺癌790

一、病因790

二、病理变化790

三、扩散途径791

四、临床病理联系791

第五节 呼吸衰竭792

一、呼吸衰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792

二、主要功能代谢变化795

三、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796

第26章 消化系统疾病798

第一节 胃、肠疾病798

一、慢性胃炎798

二、消化性溃疡病799

三、炎性肠病801

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802

一、病毒性肝炎802

二、肝硬化804

第三节 胃、肠癌及肝癌807

一、胃癌807

二、大肠癌808

三、原发性肝癌809

第四节 肝功能不全810

一、肝脏疾病的病因810

二、肝性脑病811

三、黄疸812

第27章 泌尿系统疾病816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816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816

二、基本病理变化817

三、临床表现817

四、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818

第二节 肾盂肾炎82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820

二、病理变化820

三、临床病理联系821

第三节 肾和膀胱常见肿瘤821

一、肾细胞癌821

二、膀胱移行细胞癌821

第四节 肾功能不全822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822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824

三、尿毒症826

第28章 传染病828

第一节 传染病概述828

一、病原微生物的传播828

二、微生物的致病机制829

第二节 结核病831

一、概述831

二、肺结核病833

三、血源性结核病836

第三节 伤寒837

一、病因、传染途径及发病机制837

二、病理变化837

三、并发症838

四、结局839

第四节 细菌性痢疾839

一、病因、传染途径及发病机制839

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839

第五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840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840

二、病理变化841

三、临床病理联系841

四、结局和并发症841

第六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842

一、病因及传染途径842

二、病理变化842

三、临床病理联系842

四、结局843

第七节 性传播疾病843

一、艾滋病843

二、梅毒844

三、淋病846

第四篇 人体疾病药物治疗概要第29章 药物作用的一般原理851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851

一、药物效应的基本表现852

二、药物作用的基本方式852

三、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852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854

一、药物的吸收854

二、药物的分布854

三、药物的生物转化855

四、药物的排泄855

第30章 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856

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述856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856

二、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856

第二节 胆碱受体激动药和作用于胆碱酯酶药857

一、胆碱受体激动药857

二、抗胆碱酯酶药857

三、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及解救858

第三节 胆碱受体阻断药859

一、M胆碱受体阻断药859

二、N胆碱受体阻断药860

第四节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861

一、α、β受体激动药861

二、α受体激动药862

三、β受体激动药863

第五节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864

一、α受体阻断药864

二、β受体阻断药864

三、α、β受体阻断药865

第31章 作用于中枢及传入神经系统的药物867

第一节 麻醉药867

一、局部麻醉药867

二、全身麻醉药868

第二节 镇静催眠药870

一、苯二氮?类870

二、巴比妥类870

第三节 抗精神失常药871

一、抗精神病药871

二、抗躁狂药873

三、抗抑郁药873

第四节 抗癫痫药与抗惊厥药874

一、抗癫痫药874

二、抗惊厥药875

第五节 抗帕金森病药875

一、拟多巴胺类876

二、中枢抗胆碱药876

第六节 解热镇痛抗炎药877

一、水杨酸类877

二、苯胺类878

三、吡唑酮类878

四、其他有机酸类878

第七节 镇痛药878

一、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878

二、人工合成镇痛药879

三、阿片受体拮抗药880

第八节 中枢兴奋药880

一、主要兴奋大脑皮层的药物880

二、主要兴奋延脑呼吸中枢的药物881

三、主要兴奋脊髓的药物881

第32章 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882

第一节 抗高血压药882

一、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882

二、常用抗高血压药883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886

一、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机制及分类886

二、常用抗心律失常药887

第三节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890

一、强心苷类890

二、影响血管紧张素及其受体的药物891

三、减负荷药892

四、β受体拮抗药892

第四节 抗心绞痛药892

一、硝酸酯类892

二、β受体拮抗药893

三、Ca2+通道阻滞药894

第五节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894

一、调血脂药894

二、抗氧化剂895

三、保护动脉内皮药895

第33章 内脏系统药物896

第一节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896

一、抗消化性溃疡药896

二、消化功能调节药897

第二节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898

一、平喘药898

二、镇咳药899

三、祛痰药899

第三节 利尿药及脱水药899

一、利尿药899

二、脱水药900

第四节 组胺受体拮抗药901

一、H1受体拮抗药901

二、H2受体拮抗药901

第五节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901

一、抗凝血药901

二、促凝血药902

三、纤维蛋白溶解药902

四、抗贫血药902

第六节 作用于子宫平滑肌的药物903

一、子宫兴奋药903

二、子宫抑制药904

第34章 内分泌系统药物905

第一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905

一、糖皮质激素类905

二、盐皮质激素类药906

第二节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907

一、甲状腺激素907

二、抗甲状腺药907

第三节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908

一、胰岛素908

二、口服降血糖药909

第35章 化学治疗药物911

第一节 抗生素911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911

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913

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914

四、四环素类抗生素914

五、氯霉素类915

六、林可霉素类915

七、多粘菌素类916

八、万古霉素类916

第二节 化学合成抗菌药917

一、喹诺酮类药917

二、磺胺类药和磺胺增效药917

三、其他合成抗菌药918

第三节 抗结核病药918

一、一线抗结核病药918

二、二线抗结核药919

第四节 抗真菌药919

第五节 抗病毒药920

第六节 抗肿瘤药物921

一、抗肿瘤药的分类921

二、肿瘤细胞增殖周期和药物作用921

三、肿瘤细胞的耐药性921

四、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反应921

索引92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