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合同本体解释论 认知科学视野下的私法类型思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合同本体解释论 认知科学视野下的私法类型思维](https://www.shukui.net/cover/63/32253783.jpg)
- 顾祝轩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7503679832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37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53页
- 主题词:合同法-法律解释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合同本体解释论 认知科学视野下的私法类型思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问题意识1
一、方法权威主义与方法怀疑主义1
二、作为本体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合同本体解释论2
三、合同解释的二阶构造:发现过程与正当化过程3
1.合同解释的发现过程3
2.合同解释的正当化过程4
四、合同本体解释理论的主要内容4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理论意义6
一、研究方法6
1.基于现代认知科学的研究方法7
2.实体法与法理学相互交叉的研究方法7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8
第二章 合同解释理论的历史沿革10
第一节 罗马法上的合同解释理论10
一、概说10
二、罗马私法中法律行为上的形式主义11
三、罗马古典法时期的合同解释理论12
四、罗马后古典法时期的合同解释理论13
五、本节小结14
第二节 法国法上的合同解释理论15
一、法国民法典编纂之前的合同解释理论15
1.法国古代法16
2.多马的学说16
3.朴蒂埃的学说17
二、法国民法典编纂与合同解释规则17
三、19世纪注释学派的合同解释理论18
四、20世纪初期对注释学派合同解释理论的批判20
五、现代法国民法学有关合同解释的主观客观二元论22
1.Dereux、Gounot合同解释主、客观二元论的具体内容23
2.Dereux、Gounot合同解释主、客观二元论的特点23
六、法国法合同解释理论的若干探讨24
1.法国法合同解释理论的主要内容24
2.法国法合同解释理论的主要特点25
3.法国民法典有关合同解释诸条款之间的相互关系26
七、本节小结28
第三节 德国法上的合同解释理论29
一、德国普通法时期的学说状况29
1.意思说30
2.表示说31
二、德国民法典(BGB)有关法律行为解释的规定32
1.德国民法典第133条的成立过程33
2.德国民法典第157条的成立过程34
三、德国民法学说关于合同解释的理论36
1.客观说36
2.折衷说38
3.通说(拉伦茨说)39
4.针对客观说及通说的批判41
四、德国民法学合同解释理论的若干探讨42
五、本节小结43
第四节 日本法上的合同解释理论44
一、日本民法典与合同解释规则44
1.波瓦索那民法典草案中的合同解释规则44
2.日本旧民法典中的合同解释规则47
3.现行日本民法典与合同解释规则48
二、日本民法学关于合同解释的客观说理论51
1.客观说51
2.客观说的修正54
三、日本民法学关于合同解释的主观说理论56
1.内池说57
2.贺集说57
3.石田说58
4.星野说58
四、日本法合同解释理论的若干分析59
五、本节小结61
第五节 美国法上的合同解释理论62
一、美国《合同法重述》有关合同解释的规定62
1.相互同意(mutual assent)63
2.合同的解释63
3.对存在完成合意书合同的解释64
二、美国法上有关合同解释的学说理论65
1.Holmes的理论66
2.Williston的理论68
3.Wigmore的理论71
4.Corbin的理论72
三、美国法合同解释理论的若干探讨74
四、本节小结76
第六节 本章小结——意思主义和表示主义之妥协77
一、概括77
二、意思主义和表示主义的调和78
1.从法、德两国民法典相关规定考察78
2.从法、德两国现代民法学说状况考察80
3.从法、德两国判例状况考察81
三、结论82
第三章 合同本体解释理论的法理学背景解读84
第一节 当代合同解释学范式转向的历史背景84
一、“二战”后德国哲学诠释学对法律解释理论的影响84
1.枷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84
2.哲学诠释学对法律解释学理论的影响85
二、法律诠释学的起源及其特征86
1.法律诠释学的起源86
2.法律诠释学的特征88
第二节 克里勒的法律诠释学理论89
一、克里勒法律诠释学的理论基础89
二、克里勒法律诠释学理论的具体内容90
三、对克里勒法律诠释学理论的若干探讨92
第三节 埃塞尔的法律诠释学理论93
一、埃塞尔法律诠释学的理论基础93
1.概述93
2.构筑于实务中的法律诠释学93
3.关于“前理解”94
二、法律政策考量的“正当性控制”和“一致性控制”95
三、“一致性控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97
1.制定法中法律命题的属性97
2.法官“对法的服从”97
3.如何理解法律解释过程98
四、对埃塞尔法律诠释学理论的若干探讨99
第四节 考夫曼的法律诠释学理论100
一、法律适用中的类比100
二、关于“前理解”102
三、对考夫曼法律诠释学理论的若干探讨102
第五节 传统法学方法论对诠释学理论的部分受容103
一、拉伦茨与埃塞尔之间的论战103
二、拉伦茨对诠释学理论的部分受容104
1.循环结构104
2.“前理解”105
第六节 法律诠释学理论的若干探讨107
一、法律诠释学在法理学中的地位107
二、法律诠释学与传统法学方法论的关联108
第四章 合同本体解释理论的构造110
第一节 基于诠释学的合同本体解释理论110
一、基于方法论的合同解释和基于诠释学的合同解释110
二、文本:合同及个案事实111
三、合同的解释与适用112
四、合同本体解释学的循环构造113
第二节 合同本体解释理论的基本结构114
一、“前理解”是合同解释不可或缺的条件114
二、合同解释过程中“前理解”的具体内容115
三、规范与事实之间“视线的来回穿梭”116
四、合同本体解释的正当化标准117
第五章 合同本体解释理论的形态119
第一节 类型论与法官的类型认知119
一、法学领域类型论的历史沿革119
1.类型的意义119
2.法学领域中类型概念的导入120
3.传统类型论发展的三个阶段121
二、传统类型论的具体内容124
1.概述124
2.拉伦茨的类型论124
3.考夫曼的类型论127
4.莱嫩的类型论129
三、围绕传统类型论展开的批判理论132
1.魏德士的类型论批判132
2.库伦的类型论批判133
四、从传统类型论走向类型认知134
1.对传统类型论的若干探讨134
2.传统类型论存在的局限性135
3.类型论与类型认知137
第二节 认知科学视域下法官类型思维的机制139
一、概述139
二、法官的类型认知140
1.普通人的认知特性140
2.普通人认知的信息加工范式142
3.法官的认知特性143
三、法官的类型搜索144
1.类似性搜索144
2.法官类型搜索的两个阶段145
四、法官的类型操控146
1.何谓类型操控146
2.类型操控的第一步骤——投射147
3.类型操控的第二步骤——解读149
4.法官类型操控中投射与解读的相互作用154
5.法官类型操控之方法155
五、法官类型思维中的认知框架157
1.知识:命题与表象157
2.民法知识中的命题表征与法律抽象概念159
3.民法知识中的类比表征与类型概念160
六、法律构成:法官类型思维认知框架之一162
1.图式与认知框架162
2.法律构成与认知框架163
七、法律类型:法官类型思维认知框架之二166
1.类型在民法上的功能166
2.类型的划分标准167
3.类型的分类168
4.作为法官类型认知框架的典型合同170
5.作为法官类型认知框架的典型案例172
6.认知框架存在的意义及其局限性174
八、法官类型思维的过程及特征175
1.专家技能与类型思维175
2.法官的类型思维与普通人的类型思维176
3.法官类型思维的过程177
4.如何对类型概念实施解释178
九、本节小结179
第三节 基于“事物之本性”的裁判与法律类型思维181
一、“事物之本性”理论的历史沿革182
1.“事物之本性”思想的源泉182
2.法学上“事物之本性”理论的成立183
二、围绕“事物之本性”理论的若干争议183
1.自然法复兴运动183
2.第三条进路——“事物之本性”184
三、围绕“事物之本性”法理论上的主要论点185
1.作为正义尺度的“事物之本性”(科殷的观点)185
2.当为与存在间媒介的“事物之本性”(考夫曼的观点)187
3.作为法律解释基准的“事物之本性”(拉伦茨的观点)187
4.基于“事物之本性”的创制性法律补充(黄茂荣的观点)188
5.对“事物之本性”理论的批判188
四、“事物之本性”与法律类型思维189
1.拉伦茨的类型论与“事物之本性”189
2.考夫曼的类型论与“事物之本性”190
3.若干评价191
五、关于“事物之本性”理论的若干探讨192
1.作为立法指导原则的“事物之本性”192
2.“事物之本性”消解了实然与应然间对立192
3.“事物之本性”、类型及类比解释193
六、结语196
第六章 合同本体解释理论的适用197
第一节 合同的类比解释197
一、民法学上的类型及其中介功能197
二、民法解释学上的类比解释199
1.何谓类比解释199
2.考夫曼的类比思想200
3.齐佩利乌斯的类型比较201
4.若干评价202
三、类比解释与类推适用之异同203
四、典型合同类型在类比解释中的作用205
1.合同法第125条的法律属性206
2.合同法第124条的类比解释功能207
五、典型合同规范对合同类比解释具有参照性207
1.典型合同类型的开放性208
2.典型合同类型的认知性209
3.典型合同规范的合理性210
六、合同类比解释的具体内容211
1.合同类比解释的核心211
2.合同类比解释的操作步骤212
3.合同类比解释的作用213
七、本节小结214
第二节 无名合同解释与法官类型思维214
一、问题意识及课题设定214
1.如何认知新型无名合同类型214
2.合同法第124条之适用与类型认知216
3.课题设定216
二、无名合同的定义及产生原因216
1.无名合同的定义216
2.无名合同产生的原因216
三、类型论视角下无名合同的法律构造218
1.从结构上分类218
2.从内容上分类218
四、无名合同的解释219
1.无名合同解释论的历史沿革219
2.从既有典型合同类型去认知无名合同223
3.类型认知中的障碍风险226
五、无名合同与典型合同之间的内在关联226
1.无名合同被“升华”为典型合同类型226
2.无名合同被“吸收”为典型合同类型227
3.无名合同向典型合同类型转换228
六、无名合同类型的存在价值231
1.无名合同类型的独特性231
2.无名合同的具体功能232
七、小结——在类型与个别之间“视线往返穿梭”232
第三节 合同类比解释与意思自治原则233
一、合同类比解释与典型合同制度233
1.典型合同制度的历史沿革233
2.对典型合同制度的评价234
二、合同类比解释与意思自治原则之间的紧张关系237
1.典型合同制度与合同自由原则之间的紧张关系237
2.典型合同任意规范的“半强制性”趋势238
3.任意规范框架内的缔约权244
4.小结245
第七章 合同本体解释理论的反思与深化247
第一节 法律论证理论视野下的合同本体解释论反思247
一、法律论证理论与传统法学方法论的关系247
1.法律论证理论兴起的背景及其内容247
2.法律论证理论与传统法学理论的关系249
3.法律论证理论对传统法学方法论的反思250
4.作为法学方法论“第三条进路”的论证法学251
二、从法律的强制范式到协商范式252
三、法律论证理论与合同解释的正当化253
1.概述253
2.一致性控制与正当性控制253
3.法律论证理论视域内合同解释的正当化254
第二节 合同法范式转换与交涉法学理论257
一、交涉与合意257
1.解决问题型交涉模式与协调型交涉模式257
2.合意概念的再构筑259
3.合同规范与交涉262
二、合同的交涉理论262
1.关于合同规范的两种观点262
2.合同法上合理性概念的变迁266
3.作为促进交涉规范的合同法268
三、作为交涉法学核心的合同“协商范式”271
1.合同法学协商范式的法理学背景271
2.合同法学协商范式的基本内容272
3.合同法学协商范式的特征及其合理性273
四、协商范式下合同交涉双方的权利义务276
1.概述276
2.从协商范式的视角考察合同交涉双方的权利义务276
五、交涉法学视域内的缔约过失责任278
1.违反信息披露型缔约过失278
2.无正当理由中断交涉型缔约过失279
3.保障交涉过程的诚实信用原则上的注意义务280
第三节 合同本体解释理论的深化:合同交涉义务论280
一、合同变更与交涉义务280
1.问题意识280
2.合同交涉关系的法律构造282
3.民法学再交涉义务理论285
二、Horn的合同再交涉义务论287
1.再交涉义务的内容287
2.再交涉义务的理论依据288
3.再交涉义务的要件288
4.违反再交涉义务的法律制裁290
三、Nelle的合同再交涉义务论291
1.再交涉义务的概念291
2.再交涉义务的内容292
3.再交涉义务的成立要件293
4.违反再交涉义务的法律制裁294
5.小结295
四、作为立法提案的合同再交涉义务论295
1.概述295
2.Horn的德国债务法修正鉴定意见书296
3.《国际商事契约通则》和《欧洲契约法原则》298
五、基于交涉义务论对我国合同法解释理论再构筑300
1.合同交涉义务的内容300
2.合同法第54条第2项与交涉义务301
3.交涉不成时的处置方法302
4.小结302
结语——总结及剩余课题304
一、总结304
1.合同解释的主体304
2.合同解释的客体305
3.合同解释的方法305
4.合同解释的目的306
二、剩余的课题306
1.古典意识心理学与传统民法意思表示理论306
2.现代认知心理学与现代民法意思表示理论310
参考文献316
后记:知识分子的生存美学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