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森林植被构建的有关理论与技术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森林植被构建的有关理论与技术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63/32242651.jpg)
- 李良厚编著 著
- 出版社: 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 ISBN:7807343109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39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255页
- 主题词:森林植被-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森林植被构建的有关理论与技术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1
1.1.1 世界森林资源不断减少1
1.1.2 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度下降2
1.2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2
1.2.1 滥伐森林导致全球生态危机3
1.2.2 对森林的破坏造成我国生态环境严重恶化4
1.3 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善生态环境6
1.4 森林植被对改善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
1.5 森林植被构建行动在全球广泛兴起7
1.5.1 世界对森林问题高度重视7
1.5.2 我国的人工造林举世瞩目8
1.6 相关研究逐步深入8
1.6.1 国外研究进展8
1.6.2 国内研究状况11
1.7 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16
1.7.1 存在的主要问题16
1.7.2 近期的主要研究方向17
第2章 植被构建的理论阐述18
2.1 植被构建的概念和内涵18
2.1.1 植被构建术语的提出及其定义18
2.1.2 植被构建的内涵21
2.1.3 植被构建的特征22
2.2 植被构建的理论基础23
2.2.1 恢复生态学理论23
2.2.2 生态工程学理论25
2.2.3 生态经济学理论30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34
2.2.5 景观生态学理论37
2.2.6 森林培育学理论44
2.2.7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48
2.3 植被构建依据的基本原理51
2.3.1 生态演替原理52
2.3.2 生态适应性和适宜性原理52
2.3.3 物种共生原理53
2.3.4 生态位原理53
2.3.5 种群密度制约原理53
2.3.6 限制因子原理54
2.3.7 生物多样性原理54
2.3.8 系统协同原理55
2.4 植被构建遵循的主要原则55
2.4.1 生态区适应原则57
2.4.2 适地适树、适地适林、适地适植被类型原则57
2.4.3 植物群落稳定性原则58
2.4.4 合理密度原则59
2.4.5 最小风险与最大效益原则59
2.4.6 科学规划原则60
2.4.7 经济可行性原则60
2.4.8 技术可操作性原则60
2.4.9 可持续发展原则60
第3章 植被构建的技术体系61
3.1 植被类型的确定61
3.2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62
3.2.1 线性规划模型62
3.2.2 模型系数的确定63
3.2.3 目标函数式的建立63
3.2.4 约束条件式的建立64
3.2.5 规划模型的求解66
3.3 植被类型优化布局66
3.4 林种规划67
3.4.1 林种面积结构优化68
3.4.2 林种空间合理布局75
3.5 立地分类76
3.6 植被构建途径82
3.6.1 封山育林82
3.6.2 人工造林83
3.7 植物种类选择88
3.7.1 数学原理88
3.7.2 决策步骤89
3.8 植物种类配置90
3.9 抗旱造林91
3.9.1 选用抗旱树种92
3.9.2 集水整地93
3.9.3 覆盖造林94
3.9.4 深栽浅埋94
3.9.5 截干造林94
3.9.6 接种菌根94
3.9.7 钻孔深栽95
3.9.8 容器苗造林95
3.9.9 应用吸水剂95
3.9.10 化学药剂处理苗木96
3.9.11 利用生产中总结的经验96
3.10 效益评价96
3.10.1 经济效益的构成96
3.10.2 生态效益的构成97
3.10.3 社会效益的构成98
第4章 鹤壁市郊区概况99
4.1 自然地理条件99
4.1.1 地理位置99
4.1.2 地形地貌99
4.1.3 气候特征99
4.1.4 水文状况100
4.1.5 土壤种类100
4.1.6 植被类型100
4.2 资源和环境特点101
4.2.1 山地和丘陵区的特点101
4.2.2 平原区的特点101
4.3 社会经济条件101
4.3.1 人口数量和结构102
4.3.2 农林业生产情况102
4.3.3 经济状况103
第5章 立地类型分类104
5.1 立地分类的原则105
5.2 立地分类的方法106
5.2.1 立地因子的选择106
5.2.2 立地因子的分级和级距划分107
5.3 结果与分析107
5.3.1 主导因子分级107
5.3.2 立地分类及立地类型表107
5.4 各立地类型土壤肥力综合评价109
5.5 鹤壁市郊区各立地类型的特点及利用现状113
第6章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116
6.1 土地利用现状116
6.2 优化结果与分析118
6.2.1 优化方案中决策变量的选择118
6.2.2 农林牧土地利用优化模型建立118
6.3 现有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124
第7章 植被类型优化布局125
7.1 研究方法125
7.1.1 生物量水平的确定125
7.1.2 收入水平的确定125
7.1.3 投入水平的确定125
7.1.4 侵蚀模数的确定126
7.2 结果与分析126
7.2.1 决策目标的选择126
7.2.2 各种立地类型上每一种植被类型效果值128
7.2.3 多目标综合效果测度130
7.2.4 最优局势的选择130
7.2.5 归一化决策131
7.3 植被类型布局方案133
第8章 树种选择生理生态依据与适地适树135
8.1 主要树种的保持膨压能力136
8.1.1 试验材料136
8.1.2 试验方法136
8.1.3 结果与分析138
8.2 主要树种抗旱耐贫瘠综合能力153
8.2.1 试验材料153
8.2.2 试验方法153
8.2.3 结果与分析155
8.3 主要树种叶片δ13C值217
8.3.1 试验材料217
8.3.2 试验方法217
8.3.3 结果与分析218
8.4 基于树种生理生态特性的适地适树方案219
8.4.1 数学方法220
8.4.2 适地适树优化决策220
8.4.3 适地适树方案226
参考文献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