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社会心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社会心理学
  • 李文华编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94290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19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33页
  • 主题词:社会心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社会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1

一、国内外关于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5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6

一、综合性7

二、独立性8

三、应用性9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9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概述10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实证方法11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21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实证研究中的几个问题22

一、研究偏差22

二、伦理道德问题23

本章小结26

思考题27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及其理论流派28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建立28

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28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29

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32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34

一、国外社会心理学的发展34

二、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38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40

一、精神分析理论40

二、社会学习理论41

三、社会认知理论43

四、群体动力学理论45

五、社会交换理论47

六、符号互动理论48

七、社会角色理论50

八、文化与人格理论51

九、参照群体理论54

十、社会生物学理论55

本章小结57

思考题57

第三章 社会化58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58

一、社会化的定义58

二、社会化的特点59

三、社会化的基本途径61

四、社会化的历程62

五、社会化的功能65

第二节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66

一、本能决定论66

二、环境决定论69

第三节 社会化的几种主要类型72

一、政治社会化72

二、法律社会化73

三、道德社会化73

四、性别角色社会化74

第四节 人格与社会化75

一、人格的内涵及其特征75

二、有关人格的几种理论78

第五节 互联网与人的社会化80

一、互联网所构建的虚拟社区80

二、虚拟社区的特征81

三、虚拟社区对人的社会化作用82

本章小结86

思考题86

第四章 社会认知87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87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87

二、社会认知的内容88

三、社会认知的途径96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98

一、社会知觉98

二、社会印象100

三、社会判断104

第三节 社会认知效应105

一、首因效应105

二、近因效应106

三、晕轮效应106

四、刻板印象107

第四节 社会认知与归因110

一、归因理论110

二、归因偏差及其产生的原因113

三、归因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16

本章小结119

思考题120

第五章 社会动机121

第一节 社会动机概述121

一、动机概述121

二、社会动机的定义123

三、社会动机的性质123

四、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124

第二节 关于社会动机的理论126

一、动机理论发展的历史126

二、动机与本能127

三、动机与需要130

四、动机与诱因130

五、动机与认知132

第三节 关于社会动机的研究133

一、侵犯动机134

二、利他动机137

三、亲和动机142

四、成就动机144

第四节 社会动机研究的新领域147

一、性别与动机147

二、文化与动机149

本章小结150

思考题151

第六章 社会态度152

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152

一、社会态度的含义和特点152

二、社会态度的结构与功能156

第二节 社会态度与外显行为158

一、社会态度与外显行为的关系158

二、影响社会态度与外显行为关系的因素160

第三节 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161

一、态度的形成161

二、态度的变化163

第四节 社会态度的测量及其技术166

一、量表法166

二、非量表法169

三、使用态度测量方法应注意的一些问题170

第五节 社会态度研究的实例——偏见172

一、偏见的含义和特征173

二、偏见形成的原因174

三、偏见的危害及消除偏见的途径和方法175

本章小结176

思考题176

第七章 社会角色177

第一节 角色的认知177

一、角色本质177

二、角色理论179

三、角色分类180

第二节 角色行为过程182

一、角色建立182

二、角色扮演184

三、角色丛与角色冲突185

第三节 性别角色和性别文化中的职业角色差异187

一、性别角色187

二、性别角色习得及行为模式188

三、性别文化中的职业角色差异190

第四节 个体成长与社会变迁中的角色变化192

一、生命过程中的角色变化192

二、现代化与性别角色变化194

三、农民工:艰难的角色变化196

本章小结199

思考题199

第八章 社会行为200

第一节 社会行为概述200

一、社会行为的相关概念200

二、社会行为的结构201

三、社会行为的理论202

第二节 制约社会行为的因素205

一、个体因素:人格205

二、社会环境207

第三节 常见的几种社会行为及其实证研究216

一、利他行为:人类的亲社会行为216

二、反社会行为:以人类的侵犯行为为例220

三、失范行为222

四、越轨行为224

五、阿希从众行为研究226

第四节 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227

一、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227

二、传统中国文化的特征与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228

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229

四、中国独生子女社会行为取向研究230

本章小结230

思考题230

第九章 人际交往231

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231

一、人际交往的含义231

二、人际交往的产生232

三、人际交往的相关理论236

第二节 人际交往的功能237

一、显功能238

二、潜功能239

第三节 人际交往模式240

一、心理学家的观点240

二、社会学家的观点243

第四节 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246

一、印象整饰246

二、心理效应248

第五节 人际交往的工具251

一、语言251

二、非语言252

第六节 中西方人际交往的差异258

一、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259

二、圆式思维模式与线性思维模式259

三、人格特征260

四、情理观261

第七节 互联网中的人际交往262

一、互联网人际交往的含义262

二、互联网人际交往的特点262

本章小结265

思考题265

第十章 群体与集群行为266

第一节 社会群体的定义及分类266

一、社会群体的定义266

二、社会群体的分类268

第二节 群体规范及凝聚力272

一、群体规范272

二、群体凝聚力275

第三节 集群行为277

一、集群行为的定义277

二、集群行为的性质和特点278

三、集群行为发生的条件和过程280

四、关于集群行为的理论283

第四节 几种典型的集群行为285

一、恐慌285

二、流言、谣言与闲话286

三、公众舆论287

第五节 社会运动289

一、社会运动的定义290

二、社会运动的类型291

三、社会运动的过程292

四、关于社会运动的理论293

本章小结294

思考题295

第十一章 社会心理学的未来展望296

第一节 影响社会心理学未来发展的理论296

一、社会生物学理论296

二、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理论298

三、图式理论299

四、混沌理论302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未来发展的综合趋势304

一、社会心理学三种研究取向的不同特点304

二、各种研究取向将进一步综合306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展望307

一、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含义307

二、社会心理学应用研究的跨学科趋势308

第四节 中国社会心理学的未来走向310

一、加强理论研究310

二、规范研究方法311

三、继续进行本土化研究311

四、综合自身学科体系312

本章小结313

思考题313

参考文献314

后记31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