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绩效与创新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绩效与创新研究
  • 许月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124010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67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88页
  • 主题词:农业用地-承包-土地制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绩效与创新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绩效与创新研究势在必行1

(一)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变迁1

(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绩效与创新研究的目的3

(三)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绩效与创新研究的意义4

二、国内外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绩效与创新研究评述6

(一)关于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绩效的研究6

(二)关于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方式的研究8

(三)关于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中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11

(四)对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的研究趋势13

三、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绩效与创新研究的思路和框架13

四、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绩效与创新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15

(一)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绩效与创新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15

(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绩效与创新研究的方法17

五、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绩效与创新研究的可能的创新点18

(一)研究了农民对土地自主经营决策权利实施的满意度18

(二)提出了我国现行土地使用制度正处于适宜期的论点18

(三)实证了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源泉是制度的收益分配模式18

(四)从微观到宏观提出了三个层面的土地经营制度创新思路18

第二章 土地经营制度相关理论20

一、制度公平与效率理论20

(一)科斯的解释20

(二)一般意义上的理解20

(三)土地集体经营制度中的公平与效率的理解21

(四)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中公平与效率的理解22

二、土地产权理论23

(一)关于产权的解释23

(二)马克思、恩格斯土地产权理论24

三、资源配置与农民组织化理论25

(一)资源配置层次25

(二)资源配置模式26

(三)农民组织化理论26

四、地租地价理论27

(一)地租理论28

(二)土地价值理论30

(三)土地收益与税收理论32

五、土地供给与需求理论33

(一)土地需求33

(二)土地供给35

第三章 土地集体经营制度的内涵概述38

一、土地集体经营制度的建设过程38

(一)农地农有制度的建立(1949—1952年)38

(二)土地集体所有制度的建设(1953—1958年)40

二、土地集体所有制度中的产权配置43

(一)集体土地权利的从属性44

(二)集体土地产权从属性实证46

三、土地集体经营制度中的产权关系48

(一)国家、集体与农民之间的关系48

(二)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51

(三)农民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54

四、土地集体经营制度中的收益分配模式60

(一)工分与人口为分配依据61

(二)劳动产品的分配模式62

第四章 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中的土地与产权配置66

一、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的产生与发展66

(一)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的产生66

(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发展阶段69

二、土地在农户家庭中的分配72

(一)土地分配方式选择72

(二)土地分配方式的操作74

三、农户家庭承包地上的产权设置78

(一)我国台湾省和国外土地产权设置介绍78

(二)我国农户家庭承包地上的产权安排80

(三)农户承包土地后的责任和义务81

第五章 农民行使土地经营决策权的效用分析84

一、土地家庭经营的目标和实现条件84

(一)家庭经营的基本目标85

(二)实现目标的基本途经86

二、土地家庭经营自主决策效用假设88

(一)土地经营决策效用内涵界定88

(二)农民对土地经营的传统偏好特征91

三、土地家庭经营自主决策效用分析93

(一)土地家庭经营效用的历史考察93

(二)经营决策效用最大化条件97

(三)家庭经营决策效用无差异曲线100

第六章 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108

一、土地家庭承包制对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作用108

(一)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极大地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108

(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充分发挥了土地的生产功能111

(三)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增加了对土地的持续投入111

二、农业生产水平持续性提高114

(一)全国农业生产水平先快后缓持续性提高114

(二)河北省农业生产水平平稳持续性提高116

(三)平原、山区农业生产水平持续提高中的差异性118

三、粮食商品率大幅度增长120

第七章 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对家庭劳动力供需配置的影响122

一、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对劳动力供需的影响122

(一)改革初期土地、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关系123

(二)家庭经营中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因素126

(三)家庭经营中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131

二、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对劳动者行为的影响131

(一)“搭便车”行为消失132

(二)剩余劳动力释放与分离132

(三)家庭劳动力构成发生变化135

三、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使劳动效率快速增长137

(一)农民树立了有效劳动的自觉意识137

(二)单位土地劳动投入量节约139

(三)劳动效率提高141

四、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区域间的差异性143

(一)山区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劳动力投入为主144

(二)平原区劳动生产率提高以机械化发展为主146

(三)城市郊区劳动生产率提高以信息与技术投入为主147

第八章 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对土地收益分配模式的改进150

一、土地收益分配的理论解释150

(一)马克思关于收益分配的理论151

(二)“按劳分配”原则的实质体现152

二、土地收益分配的一般原则154

(一)平均利润归土地经营者原则154

(二)超额利润的区别归属原则155

(三)土地税收归国家原则157

三、土地收益分配模式对农户收益影响的比较分析①160

(一)土地收益分配模式及内涵变化161

(二)土地收益分配模式改进的实证分析166

四、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重建了农民的家庭财产171

(一)农民的家庭财产观念变化172

(二)农户家庭财产构成173

(三)农户家庭粮食储备方式的变革175

第九章 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局限性180

一、土地权属模糊180

(一)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晰180

(二)农户承包地上产权残缺182

(三)出现无土地农民群体184

二、小农户与大市场间的矛盾187

(一)丰收悖论现象187

(二)“蛛网定理”的作用189

三、土地规模与要素配置间的矛盾191

(一)土地规模对要素配置的约束191

(二)土地规模对持续提高收益的限制192

(三)土地规模限制了农户承担风险的能力194

四、制约土地规模经营的原因分析196

(一)土地流转受多因素制约196

(二)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强于生产功能198

五、小规模经营面临着更多的挑战204

第十章 土地使用制度深化改革的背景206

一、政策背景206

(一)农民种地无租无税206

(二)土地收益分配模式的简化208

(三)农业生产直接补贴政策211

二、社会背景211

(一)现代社会对土地产品的要求212

(二)现代社会对农民的要求213

(三)现代社会对农村农业的支持214

三、法律背景216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相关内容216

(二)《物权法》相关内容218

第十一章 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创新思路与模式构想223

一、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创新原则223

(一)坚持土地公有制原则223

(二)坚持兼顾公平提高效率的原则224

(三)坚持土地家庭承包制度不变的原则224

(四)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225

(五)坚持农民增收脱贫的原则225

(六)坚持农民乐于接受和多数农村可行的原则225

二、创新思路与目标模式226

(一)创新思路226

(二)创新目标与模式227

三、实施对策233

(一)调整发展战略234

(二)完善农户承包地的产权体系234

(三)建立土地资源流转配制机制235

(四)加强政府服务功能235

(五)发展农民经纪人236

第十二章 一个合作组织主导型土地家庭经营模式案例238

一、农民对组织起来的认识238

(一)农民希望组织起来239

(二)农民希望被“管”但不失自由240

(三)农民不希望村委会作为组织者242

二、高优社的内部结构及经营管理模式243

(一)高优社的组织模式243

(二)高优社的运行模式243

(三)分社长的条件、权利和义务244

(四)高优社的社员类型245

三、高优社的作用245

(一)改善种植结构,实现农民保粮增收246

(二)创新耕种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247

(三)采取科学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病虫害247

(四)实行兜底机制,减轻了农民推广新产品的压力247

(五)解决了一家一户想办而办不了的事248

四、高优社的管理机制249

(一)堡垒户监督249

(二)合理赊账250

(三)独特的扶贫举措250

(四)高优社的民主管理250

五、农民对高优社的评价251

(一)社员对高优社的肯定251

(二)社员认为高优社存在的问题251

参考文献254

后记26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