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现代节水高效农业技术发展战略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科学技术部农村科技司,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801679563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96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309页
- 主题词:农田灌溉-节约用水-技术发展-发展战略-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现代节水高效农业技术发展战略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总论1
第一节 中国农业用水现状与总体发展态势1
一、中国水资源现状1
二、农业用水现状3
三、农业用水总体发展态势6
第二节 节水农业主要技术及适宜性评价9
一、节水农业技术发展回顾9
二、节水农业主要技术水平及适宜性评价11
三、现代节水农业新技术及其进展15
第三节 中国节水农业发展的目标与任务22
一、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目标22
二、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23
第二章 国际节水农业技术发展趋势28
第一节 国际节水农业技术发展现状28
一、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28
二、节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28
三、开源——增加农业用水供应量32
第二节 国际节水农业技术的总体发展趋势36
一、前沿与关键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37
二、关键设备与重大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开发现状与发展趋势45
三、技术体系集成模式与示范现状及发展趋势46
四、高新技术在农业节水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46
第三节 国际节水农业重大技术领域及其技术前沿47
一、作物高效用水的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47
二、抗旱节水型作物新品种选育及应用48
三、农田尺度水分高效利用的应用基础48
四、现代高效、低投入节水灌溉技术49
五、现代作物水分信息采集与精量控制灌溉技术50
六、现代高效农艺节水技术50
七、非常规水资源开发与灌溉利用技术50
八、农业高效用水的区域水土环境效应及区域多水源优化配置50
九、灌区水转化与农业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50
第三章 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发展现状及主要技术差距54
第一节 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发展现状与总体发展趋势54
一、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发展现状综述54
二、我国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发展状况与评价55
三、中国农艺节水技术发展现状61
四、中国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现状61
第二节 重大节水农业技术优势领域分析64
一、大田作物高效用水理论及技术研究领域总体水平进入国际前列64
二、节水灌溉新技术与新产品研发能力提升较快65
三、雨水集蓄利用与旱地节水技术发展迅速66
四、筛选和创制出了一批重要的抗旱节水优异育种新材料67
第三节 中外节水农业发展主要技术差距68
一、缺乏节水农业发展的基础数据积累和对农业用水状况的有效监测与控制68
二、对节水农业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从纯基础到应用层面的应用基础研究还很欠缺69
三、缺少适合不同地区采用的标准化、定量化、集成化的农业节水综合技术体系和应用模式70
四、节水农业设备与产品功能单一、性能不稳定耐久性差,材料与工艺研究水平滞后70
五、作物抗旱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不够,缺乏快速、高效的抗旱性鉴定评价方法与指标71
六、农业节水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节水管理信息采集、传输的可靠性差71
第四章 中国节水农业技术需求与技术进步障碍分析73
第一节 农业用水需求分析与平衡预测73
一、粮食需求与种植结构变化预测73
二、农业用水需求分析79
三、农业节水潜力分析83
四、农业用水供需平衡预测85
第二节 节水农业发展目标与技术需求分析86
一、技术发展目标86
二、科技发展目标88
三、分区发展目标及重点89
四、技术及设备的市场需求94
第三节 我国节水农业技术进步障碍因素分析102
一、政策及体制102
二、技术创新107
三、平台能力建设109
四、技术应用推广服务体系112
第五章 中国节水高效农业发展模式与综合效益分析115
第一节 节水高效区域发展模式与综合技术体系115
一、旱作节水区域模式与技术体系115
二、灌溉节水区域模式与技术体系123
第二节 我国节水高效农业技术进步潜力分析136
一、障碍因素分析136
二、技术进步潜力分析141
第三节 我国节水高效农业综合效益分析152
一、节水效益即短缺资源的替代能力分析152
二、经济效益分析154
三、生态效益分析156
第六章 节水农业工程综合投资效益对比分析161
第一节 节水农业工程161
一、节水农业工程的内涵与技术措施161
二、节水农业工程发展现状166
三、节水农业工程发展趋势166
第二节 节水农业工程建设模式169
一、渠灌区节水农业工程建设模式169
二、井灌区节水农业工程建设模式169
三、井渠结合灌区节水农业工程建设模式170
四、南方小型机电提水灌区节水农业工程建设模式170
五、集雨灌溉节水农业工程建设模式171
六、城郊节水农业工程建设模式172
七、抗旱节水农业工程建设模式173
第三节 不同类型节水农业工程投资与效益对比分析173
一、节水农业工程投资分析173
二、节水农业工程效益分析176
三、不同节水农业工程的投资效益分析179
四、不同类型节水农业工程投资与效益对比分析194
第四节 跨流域调水工程195
一、中外调水工程的发展现状与趋势195
二、节水与调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200
三、调水应重点研究的节水问题202
第五节 节水与调水工程的综合投资与效益分析203
一、节水工程综合投资与效益分析203
二、调水工程综合投资与效益分析205
三、节水与调水工程综合效益对比分析208
四、节水与调水工程综合评估209
第七章 中国节水农业技术发展战略211
第一节 战略目标与任务……(211 )211
一、总体目标211
二、战略思考212
三、主要任务214
第二节 技术发展战略215
一、综合节水战略216
二、技术升级与创新战略216
三、产业支撑与提升战略217
四、虚拟水开发战略217
五、平台建设战略218
第三节 重点技术发展方向218
一、生物节水技术218
二、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221
三、信息节水技术223
四、渠(管)系高效输配水与田间节水灌溉技术224
五、节水、抗旱、保墒生化制剂开发与产业化227
六、现代节水工程技术的标准化228
七、区域水资源配置、利用、生态安全、水权等方面的一些亟待研究的课题228
第四节 优先发展的技术领域230
一、节水农业前沿与关键技术创新230
二、节水农业重大产品及关键设备研制与产业化开发234
三、节水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238
四、现代节水农业发展战略研究238
第八章 我国节水农业发展政策体系与运行机制分析242
第一节 现行政策体系与运行机制分析242
一、节水农业政策体系与运行机制的内涵和作用242
二、我国现行的节水农业政策体系与运行机制243
三、我国节水农业政策体系与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245
四、我国节水农业政策体系与运行机制发展的趋势247
第二节 节水农业发展政策体系建设与运行机制247
一、节水农业项目评价体系和选择机制247
二、投入政策和运行机制250
三、水权政策和运行机制253
四、水价政策和运行机制258
五、水市场政策和运行机制261
六、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政策和运行机制264
七、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和运行机制266
八、节水农业工程质量监督政策与运行机制269
第三节 政策体系运行支撑与保障体系建设274
一、加强组织领导,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274
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274
三、按发展公益事业模式建立投入机制275
四、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为节水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276
五、以节水为目标,改革灌溉管理277
六、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78
七、加大宣传,提高全民节水意识279
第九章 近期我国节水高效农业技术研发重点281
第一节 近期国内外高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281
一、应用生物技术充分挖掘植物本身节水潜力281
二、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成为本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281
三、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3S技术不断推进节水管理高效化和现代化282
四、先进制造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促进了节水灌溉产品开发和升级换代283
五、注重区域节水农业综合技术集成,选择适宜的节水发展模式284
第二节 近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分析284
一、干旱缺水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284
二、发展现代节水农业是建设节水型社会、解决严重干旱缺水问题的关键285
三、发展现代节水农业是确保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285
四、发展现代节水农业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285
第三节 近期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发展总体目标与任务286
一、总体目标286
二、具体目标和任务指标286
第四节 近期我国节水农业研究内容和重点任务286
一、研究内容286
二、高技术构成与内涵287
三、研究重点288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290
五、技术创新点、水平及判断依据290
六、重大产品291
七、市场分析291
第五节 对相关技术领域和产业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分析293
一、提升创新能力,引领学科和技术发展293
二、加速技术突破,提高技术国际竞争力293
三、推动产业发展,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293
四、实现节水200亿m3,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水安全和生态安全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