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绿色和谐文化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绿色和谐文化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64/32206869.jpg)
- 黄志斌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64452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44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66页
- 主题词: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绿色和谐文化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绿色和谐文化基本理念1
第一节 和谐1
一 和谐之轨迹2
1.真化、善化、美化:从彼此脱节向互动相济演进2
2.生产与生活方式:从高熵模式向低熵模式复归7
3.“三个文明”建设:从畸形发展向高度协同跃升9
二 和谐之要义13
1.多样的统一13
2.关系的协调14
3.力量的平衡15
4.过程的疏通16
5.争斗的扬弃17
6.性能的优化18
三 和谐之分类19
1.低度和谐与高度和谐19
2.内部和谐与外部和谐20
3.消极和谐与积极和谐22
4.传统和谐与绿色和谐23
第二节 协合34
一 本质规定34
1.系统要素的粘合剂34
2.化解内耗的润滑剂35
3.系统活力的催化剂36
二 模式类型38
1.一般模式38
2.特殊模式39
3.协合与和谐的内在联系40
三 协合标准与思路40
1.中态标准41
2.中事思路41
3.中时思路43
4.中节思路44
第三节 美化45
一 美化就是最优化、生态化45
1.对“美化是最优化、生态化”的诠释45
2.最优化、生态化的约束条件45
3.“两个美化”的协同46
二 美化客观世界的突破口47
1.生态村与生态城建设47
2.生态城乡共同体建设50
3.生态国土、生态地球建设51
三 美化主观世界的关键点54
1.美化主观世界的关键是美化人的动机系统54
2.主体动机系统的美化特征55
3.美化主体动机系统的条件分析57
第二章 绿色和谐文化基本原理59
第一节 和生原理59
一 万物因和而生生60
1.事物本身在和谐中诞生60
2.环境之和是其中事物生生的条件61
3.“和”使万物生机勃勃62
二 和生是异质冲突的解决63
1.和生不排斥异质冲突63
2.和生是异质冲突、协合、新生这三阶段过程的真理性显现64
3.和生过程中异质冲突的解决方式65
三 和生的展开与选择过程66
1.存相与式能的规定67
2.从式能到存相的展开过程67
3.展开过程中的选择机制69
第二节 和立原理70
一 共处71
1.人类需要共处71
2.共处要讲原则72
3.共处要有规则74
二 和达75
1.人类理当和达76
2.“发达”的代价及控制77
3.和达的循环78
三 智爱79
1.爱对分离的克服79
2.智爱即合真之爱80
3.智爱行动81
第三节 和乐原理82
一 和乐是“和谐”价值的真正实现82
1.和乐体验的必然性83
2.“内化”过程中的心理转换83
3.和谐价值实现程度的提高趋势85
二 和乐本质上是审美之乐85
1.和乐即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审美过程85
2.审美之乐的价值选择86
三 和乐应该是“孔颜之乐”88
1.和乐与“孔颜之乐”性质契合88
2.“孔颜之乐”的心境特征89
3.和乐不排斥人的合理物质之需90
第三章 自然系统的和谐92
第一节 天籁和韵92
一 循环再生过程93
1.生态循环94
2.转化再生与层级利用98
3.主体性偏差及纠正99
二 反馈调控机制102
1.反馈调控的层次性103
2.反馈调控的目的性105
3.反馈调控的复杂性107
三 系统和谐状态110
1.恰当的要素比例110
2.稳定的层次结构111
3.和美的外在形式112
4.绵延的生机活力114
5.精致的系统耦合115
第二节 人造绿色117
一 绿色产品118
1.产品“绿化”浪潮118
2.绿色产品的设计要求121
3.绿色产品的和谐作用126
二 再生能源127
1.对再生能源的吁求127
2.再生能源体系129
3.再生能源的和谐性能134
三 生态工程135
1.生态重建135
2.人工生态139
3.立体思维141
第三节 人工与天工的璧合142
一 形式协调143
1.变中有常,常中有变143
2.大小相宜,比例适度146
3.对比得当,调和有致149
二 作用互利152
1.宜人结构的相容共生153
2.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155
3.熵产生最小原则157
三 意蕴相洽159
1.意蕴相通159
2.氛围烘托161
3.意象圆满规整162
第四章 社会系统的和谐165
第一节 个体和谐166
一 生理和谐166
1.外求健美,内求平衡167
2.自然养颜与养生171
3.优生·营养·锻炼177
二 心理和谐184
1.三维结构185
2.创造功能202
3.生成路径204
三 身心和谐211
第二节 人际和谐216
一 人际和谐的特质217
1.和人愿望217
2.矛盾消融221
3.人格共鸣222
二 人际心灵的和谐226
1.心灵的窗口226
2.情感的火花229
3.理性的魅力232
三 人际行为的和谐234
1.人际行为运动234
2.人际交往艺术237
3.人际交往文明240
第三节 群体和谐243
一 群体和谐的意义243
1.群体和谐的界定244
2.群体和谐的价值244
二 个群的皈依与共进247
1.目标相融247
2.利益相依250
3.发展相偕255
三 群间的竞争与协作260
1.群间竞争261
2.群间协作264
3.竞争与协作的辩证统一266
第五章 人与自然的和谐269
第一节 人与人工自然的和谐269
一 “合真”的增益作用269
二 “向善”的消费功能274
三 “达美”的直观效应278
1.体验审美愉悦感278
2.直观人的本质力量280
3.提高主体的审美趣味282
第二节 人与天然自然的和谐284
一 要素比例的协调性284
1.人口与生物多样性285
2.人口与耕地286
3.人口与食物288
4.人口与淡水290
5.人口自身结构291
二 物能循环的低耗性294
1.生活的自律294
2.生产的循环296
三 信息交流的合目的性299
1.科研活动的择优性300
2.信息技术的完备性302
3.社会行为的合理性304
第三节 人与自然的综合进化305
一 人为自然立法305
1.立法之要义306
2.立法之必然307
3.立法之原则309
二 人守自然之法314
1.自觉守法315
2.法律规范318
3.师法自然323
三 走向综合进化326
1.生态系统的稳态变迁326
2.生态变迁的和谐要求与评价329
3.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331
参考文献335
后记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