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富源县教育志 1978-2005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富源县教育志 1978-2005](https://www.shukui.net/cover/69/32202705.jpg)
- 富源县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2051744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57页
- 文件大小:78MB
- 文件页数:625页
- 主题词:乡镇-教育史-富源县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富源县教育志 1978-2005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凡例1
概述1
大事记11
第一章 教育行政26
第一节 县级教育行政机构26
一、富源县文化教育局26
二、富源县教育局26
三、富源县教育委员会26
四、富源县教育局26
第二节 乡(镇)教育行政机构37
一、公社文教组37
二、区(镇)中心学校37
三、乡(镇)教育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37
四、乡(镇)中心学校38
第三节 村级教育管理机构50
一、贫下中农管理委员会50
二、校区和完小校长50
三、村(办)教育领导小组和村完小校长50
第二章 教育体制52
第一节 结构体制52
一、基础教育52
二、中等教育59
第二节 管理体制61
一、分级办学、分级管理61
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62
第三节 办学体制63
一、公办教育63
二、民办教育65
第四节 学校内部机制65
一、党支部保证监督下的校长负责制65
二、校长负责制66
三、“三制”改革66
四、新一轮人事制度改革66
第三章 学前教育67
第一节 发展67
一、园(班)设置67
二、教学68
三、保健69
第二节 富源县幼儿园69
一、作息制度69
二、教学要求70
三、作业要求70
四、发展壮况70
第四章 小学教育73
第一节 小学的发展73
一、普及初等教育73
二、巩固普及初等教育成果74
三、普及小学段义务教育(“普六”)75
四、合理布局小学校点75
第二节 小学类型77
一、重点、示范小学77
二、中心完小、完小77
三、半寄宿制小学77
第三节 小学学制与课程78
一、学制78
二、课程79
第四节 小学教学82
一、组织形式82
二、教材82
三、教法82
四、成绩考核84
五、作业85
第五节 富源县中安小学85
第五章 普通中学教育92
第一节 中学的发展92
一、初中教育的发展92
二、高中教育的发展94
第二节 中学类型96
一、初级中学96
二、高级中学97
三、完全中学97
四、小学附设初中班、小学附设高中班和社办高中97
第三节 中学学制与课程99
一、学制99
二、课程99
第四节 中学教学106
一、教材106
二、教法106
三、组织形式107
四、成绩考核107
五、高中毕业会考108
六、中学晋级达标109
第五节 县直普通中学简介110
一、富源县第一中学110
二、富源县第二中学115
三、富源县第三中学119
四、富源县第四中学124
五、富源县第五中学128
六、胜境中学(曲靖一中富源分校)132
第六章 职业技术教育134
第一节 乡(镇)办初级农中134
一、后所农中134
二、大河农中134
三、墨红农中136
第二节 县办职业中学137
一、海丹农中(富源县第二职业中学)137
二、曲靖市富源职业技术学校138
第七章 省驻富单位学校教育143
第一节 云南省富源矿厂(以下简称富矿)学校教育143
一、富矿宣传教育科143
二、厂(狱)部子弟学校(富源矿厂子弟学校)143
三、奠家沟煤矿子弟学校(富源矿厂煤矿子弟学校)146
四、大六龙子弟学校146
五、托儿所、幼儿园147
第二节 云南省后所煤矿(以下简称后矿)学校教育148
一、后矿教育科148
二、刘家湾学校(原后矿子弟学校)148
第八章 成人教育154
第一节 扫盲154
一、标准、规划154
二、教材、做法155
第二节 农民教育156
一、农民初等教育156
二、富源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157
三、农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60
第三节 职工教育161
一、成人高考161
二、成人自学考试163
第四节 中师教育164
一、中师函授164
二、中师自学考试165
第九章 民族教育和民办教育167
第一节 民族教育167
一、发展167
二、表彰167
第二节 民办教育168
一、民办幼儿园、学前班168
二、富源明鑫学校169
三、富村爱心希望学校170
第十章 家庭教育171
第一节 家庭教育的任务与措施171
一、任务171
二、措施172
第二节 家长学校172
一、发展172
二、指导意见173
三、行为规范175
四、评估标准175
第十一章 推普工作176
第一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176
一、机构设置176
二、水平测试176
第二节 推广普通话177
一、机构设置177
二、语言文字达标177
三、评估标准178
第十二章 德育、体育、美育、卫生和国防教育179
第一节 德育179
第二节 体育185
一、体育课185
二、体育教师、场地、器材186
三、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88
四、体育中考189
五、运动会189
第三节 美育191
第四节 卫生193
第五节 国防教育194
一、富源县教育局人民武装部195
二、国防知识教育195
三、军训196
第十三章 教研和电教197
第一节 教育科研197
一、教研机构197
二、各科教学研究197
三、课程改革试验206
四、新课程改革207
五、实施的主要工程208
六、推进素质教育208
七、编纂《富源年鉴》教育篇209
八、首编《富源县教育志》212
第二节 电化教育212
第十四章 教师216
第一节 教师队伍216
一、公办教师216
二、民办教师216
三、民办教师转公办217
四、代课教师217
第二节 教师培训218
一、师训机构与基地218
二、师训规划与规定224
三、师训内容与形式230
第三节 教师待遇244
一、教师节244
二、落实政策245
三、参政议政246
四、经济待遇246
五、职称评聘250
第十五章 学生252
第一节 在校生252
一、学籍管理252
二、检测与毕业考试253
三、半军事化管理255
第二节 升学260
第三节 招生考试制度改革265
一、义务教育招生265
二、中等教育招生267
第四节 分配与就业273
一、机构273
二、政策273
三、方式273
第十六章 办学条件275
第一节 教育经费来源275
一、财政拨款275
二、学杂费277
三、勤工俭学278
四、教育基金280
五、群众集资捐资282
第二节 学校建设285
一、占地面积285
二、创建“绿色学校”286
三、基本建设287
四、校舍排危293
五、“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实施294
六、实验教学普及297
第十七章 教育领导管理301
第一节 管理制度301
一、县教育局机关管理制度301
二、教育目标管理308
三、档案管理316
第二节 重要会议和活动318
一、重要会议318
二、重大调研活动323
第三节 纪检、督导与普法324
一、纪检监察324
二、教育督导330
三、普法教育332
第四节 学校安全工作332
第五节 党群组织335
一、中共党组织在教育系统的发展335
二、主要教育活动337
三、共青团在教育系统的发展339
四、共青团的重大活动340
五、少先队342
六、教育工会和女工委员会344
第十八章 “十五”末期的富源教育347
第一节 各级各类教育347
一、幼儿教育347
二、小学教育347
三、普通中学教育347
四、职业技术教育347
五、成人教育347
第二节 主要工作348
一、抓学习,促进工作作风的转变348
二、抓改革,促进工作积极性的提高348
三、抓师训,促进师资队伍建设348
四、抓科研,促进教学质量提高349
五、抓考纪,促进教风学风的转变349
六、抓危攻,促进办学条件的改善350
七、抓帮扶,促进学额巩固率的提高350
八、抓安全,促进学校工作正常开展350
九、抓社会力量办学,促进民办教育发展350
十、抓常规,促进各项工作整体推进350
第三节 工作实效352
一、基础教育扎实,“两基”水平提高352
二、政府资金投入到位,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352
三、贫困生救助力度加大,勤工俭学深入推进352
四、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民办教育管理加强352
五、加强和改进教育科研,全面提高教学质量353
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良好353
七、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建设优良教师队伍353
八、强化安全意识,确保学校安全工作354
九、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强化精神文明建设354
十、切实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廉政勤政建设354
十一、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强化依法行政意识354
十二、端正服务态度,树立机关形象355
十三、工作成绩显著,表彰奖励先进355
第十九章 乡(镇)教育简介356
第一节 中安镇356
第二节 后所镇361
第三节 墨红镇364
第四节 大河镇368
第五节 营上镇374
第六节 竹园镇378
第七节 富村镇380
第八节 黄泥河镇384
第九节 古敢水族乡388
第十节 老厂乡391
第十一节 十八连山乡394
第二十章 人物399
第一节 传略399
第二节 简介401
一、正副科级领导401
二、高级职称教师407
三、损资助学人员(10万元以上者)468
第三节 市级以上表彰人员名录473
第四节 2005年止中级职称教师名录486
第五节 2005年底在职在编教职员工名录493
一、机关工作人员493
二、富源县第一中学493
三、富源县第二中学494
四、富源县第三中学494
五、富源县第四中学494
六、富源县第五中学495
七、富源县教师进修学校495
八、曲靖市富源职业技术学校495
九、富源县胜境中学496
十、富源县刘家湾学校496
十一、富源县中安小学496
十二、富源县幼儿园496
十三、中安镇中心学校497
十四、后所镇中心学校499
十五、墨红镇中心学校501
十六、大河镇中心学校502
十七、营上镇中心学校504
十八、竹园镇中心学校506
十九、富村镇中心学校507
二十、黄泥河镇中心学校509
二十一、十八连山乡中心学校510
二十二、老厂乡中心学校512
二十三、古敢乡中心学校513
附录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