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论文摘要汇编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1984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论文摘要汇编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1984
  •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编辑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未知
  • 标注页数:710页
  • 文件大小:75MB
  • 文件页数:75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论文摘要汇编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1984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水文、气象风暴潮1

西北太平洋加热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陈永申 李克让 沙万英1

热带海温与厄尔尼诺&李克让 陈永申 沙万英1

西北太平洋海表加热场对亚洲冬季风的影响&陈永申 李克让 沙万英1

海上冷空气大风分析&雷宗友 高希兰2

厄尔尼诺现象对浙北近岸几项水文气象要素影响的若干事实&郑平胜 沈乃珍2

多年一遇模拟台风的推算&王超3

利用我国近五百年来的夏凉记录确定历史时期厄尔尼诺年的初步尝试&高建国4

昆明滇池对其周围地区的水、湿气候效应分析&张克映 张一平 刘玉洪5

热带海洋大尺度温度场的年际变化与海洋温度距平的传播&季振刚 巢纪平6

全球海洋水温和气温季节变化的谐波分析&黄忠恕7

厦门的城市热岛效应&江仁 杨东和8

北印度洋海面温度的时空变化及北半球500毫巴高度场的响应&金祖辉 罗绍华8

南海地区的海气相互作用及其与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关系&罗绍华 金祖辉9

太湖气候考察&陆鸿宾 魏桂玲10

滇池、洱海的湖陆风&濮培民11

延长湖区降水资料的最佳多元线性拟合法&濮培民11

南极莫森站的气候特征&国守华 杨士英12

南海海温异常与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关系&罗绍华12

长江中下游梅雨期旱涝与印度洋和南海海温异常关系的分析&金祖辉12

黑潮对气旋发展影响的动力分析&谢柳森 王彬华 左中道13

黑潮上空气旋波的扰动能量传输&谢柳森 王彬华 左中道13

华北夏季风变异与东太平洋赤道区海温关系的初步研究&许乃猷 毛天松13

台风风场模式及海浪要素的推算&黄时敏 蔡剑平14

黄海海区两次低压大风对比分析&高希兰15

海洋水文气象在海洋石油钻探上的应用——记勘探二号在东海石门潭一井上海洋水文气象现场予报服务过程&何俊如 施晓石15

东太平洋赤道海温与西北太平洋台风及浙江近岸降水关系的初步研究&郑平胜17

海—气交界面的湍流边界层流&许汝林17

珠江流域水分平衡和水分循环的初步分析&琚建华18

一个异常台风的分析&雷宗友 沈玉清18

上海地区的酸雨&周淑贞 张超 郑景春 杨伟民19

抑制水面蒸发技术的试验研究&过正康 宋玉香19

天津鸭淀水库水面蒸发规律及计算方法的研究&王忠明 王银生20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和西太平洋副高关系初步分析&宋肇英21

北半球500毫巴组合因子及其在洞庭湖、鄱阳湖地区7月降水量予报中的应用&吴贤坂22

中国暴雨区划&邹进上22

湖泊年蒸发量计算及其频率分析&毛锐23

暴雨对诺益西特尔湖营养盐载荷的影响&黄漪平24

北太平洋表层水温模糊聚类分析及其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于彦玲25

应用北太平洋西部海—气热量交换值予报我国南玲、华南两区汛期降水的探讨&井立才26

北太平洋西部海—气热量交换对我国汛期降水的影响&井立才27

南海海—气热量交换对大气环流及华南汛期降水影响的分析&陈锦年28

南海加热场对付高和长江中下游汛期降水影响的初步分析&陈锦年29

黑潮区海—气热量交换对青岛降水影响的初步分析&陈锦年29

冬春南海海—气热量交换对长江中下游汛期降水的影响&陈锦年30

南海区域海—气热量交换的初步分析&陈锦年31

东海黑潮热含量变异特征的初步探讨&陈永利31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李丽云32

近代气候变动对渔业的影响&江仁33

南黄海特定海域的气象状况&张子成等34

气象对渔场的影响分析&李雪渡34

冷却池附加蒸发计算的新途径&王炜35

东海西北部流场的初步分析&王元培 宋万先36

夏季东海南部流场的若干问题&郭炳火 林葵 宋万先36

长江口流场计算若干经验&魏松春 陈道熙 樊连法37

成山角直接邻近海域流速分布特征分析&顾传宬 蓝淑芳 付秉照38

东海沿岸水位的年变化和沿岸流&王元培 宋万先39

关于浙江近海上升流季过程的研究&曹欣中39

浙江近海横向环流的初步研究&曹欣中 朱延璋等40

关于浙江沿岸上升流对渔场的作用&曹欣中41

中太平洋西部赤道潜流的水文分析&何魁荣 袁耀初41

滇池湖流特征的分析&王银珠 张文华41

准定常浅海风暴升降流&何发祥42

南中国海定常环流的一种模型——冬、夏季环流数值模拟&奚盘根 王佳43

在连续层化海洋中近岸上升流与近岸射流非线性模型&景振华 赵进平 侍茂崇 沈积钧43

东海陆架外缘及陆坡断面上黑潮流速结构的动力分析&廖启煜 景振华44

珠江口余流特征的初步分析&董兆英 李素琼 盛晨44

关于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流系演变及其与渔业关系的研究&何发祥45

大洋的升降流&何发祥46

闽南——台湾浅滩海洋环境变化与鱼卵仔鱼数量分布特征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及其夏季渔业丰欠关系&何发祥47

东海黑湖流轴位置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日本以南黑潮出现大弯曲的关系&于振娟48

黑潮大弯曲与El Nino关系的初步探讨&刘举平 管秉贤50

台湾以东黑潮的深层流途径——1940年2—3月观测结果的分析&管秉贤50

东海北部气旋型涡旋区的海流结构&赵保仁51

上升流与沉积动力学Ⅰ、上升流在黄、东海沉积中的作用&胡敦欣52

1975—80年间渤黄海漂流瓶试验结果&张法高 冷彦贵52

二维非恒定流数模方面的某些进展&张二骏 张东生 王绍泉 高飞53

从太湖典型年水量平衡分析试探太湖整治问题&杨戍 汪承杰 高锡珍54

若尔盖沼泽对河川径流影响的分析&张则友55

浅海运动过程的初步探讨&孙文心56

桂北地区天然流域雨洪非线性规律分析&陈绳甲 叶守泽56

罗布泊卫星影象地理特征的研究&奚国金57

降雨径流过程的非线性水文系统分析方法的若干问题探讨&陈绳甲57

流域非线性梯级洪水模型的提出&陈绳甲57

武汉市东西湖的今昔&夏鹏章58

渤海中南部海区秋季水温特点及其与渔业的关系&葛春起59

海洋上混合层深度的一个予报模式&姜景忠60

横比降在长江口河演中的作用&孙英 金如义60

鄱阳湖水文特征&尹宗贤 张俊才61

河网不稳定流的显式有限元方法&高志辉62

秋季渤海水团与对虾渔场的关系&张元奎33

渤黄海渔场水文调查断面设置的分析研究&张瑞安 郑东63

湖泊科学研究的几个战略问题&施成熙64

根据地貌特征计算入湖地面径流量&梁瑞驹65

分散入流的线性水文系统模型&夏军 叶守泽66

关于江汉湖群的退田还湖问题的初步探讨&金伯欣67

湖北汈汊湖基本水文特性剖析&范业尧68

武湖水文与水化学特性的调查研究&邓兆仁70

太白湖水文特性初步分析&李新民71

鄱阳湖洲滩利用和湖水位的关系&尹宗贤 张俊才72

程海的水质状况及盐化趋势的初步研究&胡文英 季江 潘红玺72

东海南部绿鳍马面鲀产卵场的海洋学结构&沈惠民 沈新强73

黄海南部及东海海洋锋的分布特征&郑义芳 丁良模 谭铎74

东海的基本水文特征&王元培 林葵 宋万先75

海洋上层温度结构特征的参考模式&王宗山 邹娥梅76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湖泊水资源及其保护&王洪道 史复祥77

云南高原主要湖泊的水体光谱分析&张静仪78

试论我国近海水团的微体古生物标志&王品先 赵泉鸿 闵秋宝 卞云华79

湄洲湾海洋环境的调查研究&陈金泉 付子琅 刘敏士 曾仁昌80

杭州三堡排污对钱塘江水质影响的数学模型&韩曾萃 耿兆铨 程杭平80

应用对应分析法划分夏季东海水团的初步研究&张启龙 翁学传82

渤海多年平均温、盐度分布变化图及其分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一室水文组82

应用模糊聚类法划分夏季胶州湾水型的初步研究&朱兰部 张启龙83

南黄海暖流水的温、盐度分布特征&蓝淑芳 顾传宬 付秉照84

夏季东海黑潮次表层水变化特征的分析&邢成军85

夏季台湾暖流水对长江冲淡水扩展方向的影响——Fuzzy关系方程的一种应用&王从敏 翁学传85

杭州湾盐度变化的基本特征&胡方西 潘定安 严肃庄 谷国传86

台湾海峡北部温、盐场的调查研究&曾焕彩87

浙江沿岸上升流区的锋面结构、变化及其原因&潘玉球 徐端蓉 许建平88

东海黑潮锋特性的初步研究&林传兰88

马湖水文特征的初步分析&季江89

海洋平均要素场的分解&苏育嵩90

用模糊集合观点讨论水团的有关概念&李风歧 苏育嵩 喻祖祥 王风钦90

水团混合变性过程中的隶属函数&李凤岐 苏育嵩 喻祖祥 王凤钦91

长江口及济州岛附近海域变性水团的初步分析&喻祖祥 苏育嵩 俞光耀 李风歧91

水系与锋面的分析研究&李雪渡 高言昌91

水系、锋面与渔场的关系分析&李雪渡 高言昌92

浅海水系分析方法的研究&李雪渡92

中国黄海底层高盐水变动节律的初步探讨&于治海 王景明63

淀山湖及其邻近地区的温度分布和局地气流&吴生发 李朝颐 张秀宝 郭淑麟94

武汉市湖泊水环境分析和趋势予估&范业尧95

浙中近海高盐水纬向波动的形成原因&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水文组96

北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与长江汉口站水文特征的关系的研究&邱荣贞96

厦门西港潮汐潮流及污染扩散计算&陈玉霞97

西江干流下游感潮河段及其磨刀门口外海湾物质湍流扩散和弥散过程的探讨&唐永銮97

海水压缩性对海洋内波的影响&方欣华 王景明98

南海中部NE—SW断面海水热盐结构以及海盆冷水来源的分析&赫崇本 管秉贤98

盐指对流与阶梯状结构&崔茂常 胡敦欣99

1970—1983年阿拉斯加湾北部沿岸温度和盐度&熊庆成 Thomas C.Royer100

东海北部气旋型涡旋区冬半年水文特征及其逐月变化的初步分析&丁宗信100

长江冲淡水远岸段温盐细结构的初步分析&乐肯堂101

丹江口水库水温特征的初步分析&卢松根102

东海大陆架外缘及大陆坡海域海况特征&王翔福 刘树勋102

热水面综合散热系数的分析及微山湖经验公式的建立&王炜103

海面水温和海雾对鲐鱼渔场的影响&李雪渡104

海水温度和气象对渔场的影响&李雪渡104

关于海浪长期极值统计中的几个问题&刘德辅 王超105

关于年极值波高的长期波动&黄培基 吕常五106

随机风浪的频谱分析及谱参数估计&杨秉正107

水生漂浮植物——水花生消浪带的消浪效应&范自明 袁明敏 周志权 李洪斌109

上海港可能最大风暴潮估算&范钟秀 林镜榆 熊学农110

黄海潮汐、潮流特征&刘爱兰 尹逊福 卢铭111

浅水潮港潮位的谱分析&李坤平112

黄渤海潮能的估算&刘爱兰 尹逊福 卢铭112

关于陆架海区潮流运动方向旋转的研究&修日晨113

风浪方向谱的初步分析&吴秀杰 于学仁 刘世明 王仁颖113

浅水风浪要素计算方法&滕学春 吴秀杰 董吉田114

实测海浪数据的最大熵谱估计&徐洪达 吴秀杰114

东太湖风浪谱估计&乔树良115

珠江磨刀门口二维潮流数值计算&罗肇森 牟文杰115

上海防洪水位的初步探讨&谢金赞 汤乃铭 虞希尧116

洱海风涌水和表面定振波的初步探讨&张文华 王银珠118

滇池的水位&袁静秀119

滇池波浪特性的初步分析&张文华 王银珠119

长江口平均海面的研究&林勋励120

上海地区海岸工程设计水位初步探讨&上海航道局航测处设计水位计算组121

潮汐推算方法的改进&徐岳稳 周立勋122

长江的潮流及其地质意义&唐国良 谈德麟122

连云港港区自生波的研究&葛明达123

吴松暴潮水位的分析&徐汉兴124

台湾海峡及其附近海域三维半日潮波的数值研究&叶安乐 陈宗镛 于宜法126

平原水库风浪要素的探讨&惠应126

泥沙起动规律的研究&王运洪127

杭洲湾二维动边界水力计算&施麟宝127

福建海岸台风暴潮数值予报诺模图&陈金泉 胡建宁 林克 陈光128

粤西台风暴潮数值予报诺模图方法&吴培木 黄美芳 何洪矩 王永信 陈善深129

黄河入海干流随潮流变化的特征及泥沙运动的方向&刘风岳130

长江口潮流的一种数值模式&赵士清130

上海防洪水位研究中吴淞台风暴潮数值计算与可能最高潮位的分析&应仁方 羊天柱131

东海沿岸多港口台风暴潮予报的研究&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风暴潮课题组132

东海长江口与杭洲湾台风暴潮的数值模拟&应仁方 羊天柱132

东中国海台风暴潮的数值研究&吴辉碇 郑国安 刘凤树133

大亚湾台风增水数值模拟&王文质 黄企洲 陈俊昌135

潮波方程的有限差分——最小二乘方法及其对模拟黄海M2潮的应用&方国洪135

东海中国沿岸平均海面变化的分析&于克俊136

胶州湾的潮汐与潮流&丁文兰137

非线性成长过程中水波的色散关系&顾代方138

海浪记录中零点漂移的分析&王以谋 范顺庭 侯永明138

群桩结构物所受最大波浪力矩的计算&钟礼英139

石臼港波浪特征&王涛 侯永明 王广俊140

略述成长过程中的非线性水波&袁业立 顾代方等141

黄海风暴潮特征及台风暴潮数值计算&张延廷 王以娇141

超浅海风暴潮潮位方程有限元解的误差估计及数值模拟&吴德星142

8114号台风潮波的数值试验&刘风树 银铜 吴辉碇142

近海海面对大气动力影响的数值研究&吴辉碇 郑国安 刘风树143

福建海岸台风暴潮数值予报方法的初步研究&陈金泉 胡建宁 林克 陈光143

一种计算岸边和近海波浪的新方法&鲍强生 叶葭143

日本的海洋开发政策&温保华145

卫星图象在沼泽地研究中的应用——以三江平原别拉洪河、挠力河中上游为例&刘兴汉145

使用PC—1500袖珍计算机解算圣维南方程组&高志辉146

从AVHRR红外遥感图象看东、黄、渤海冬季海流模式及其与海底地形的关系&彭承基148

全息照相用于水声换能器振动模式的分析&刘基路 路德明 李宣148

我国沼泽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刘兴土149

数字时间相关积累及其在水声遥测、遥控和遥感上的应用&许天增150

海洋浮标“南浮一号”第二期工程&叶龙飞执笔150

水的信息在沼泽遥感中的意义——以三江平原为例&宋海远 孟宪民151

应用卫星边缘效应信息对冬季黄海冷水团配置的解释&刘宝银152

E—601型蒸发器的防冰裂措施&是嘉兴152

论连云港海洋开发战略&林应桐153

应用最小二乘电算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的探讨&王运洪154

潮流资料分析中的罚方法&成安生 蒋亦平155

海洋声散射层——海洋生物信息&李玉昕 杨颐华 李志宽 董仲奎155

试论江汉湖群资源优势与发展战略&金伯欣156

日本物理湖泊学研究动态&濮培民157

从卫星象片上看北部湾北部浅海冬季海流状况&黄炳祥 张樵英158

黄海负跃层声场的初步分析&肖金泉158

太原市的发展与水&斗怀章159

应用卫片分析滇池流域的土壤侵蚀问题&王铮160

厄尼诺现象及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云南雨季降水关系&王瑞元160

云南高原人生气侯环境及其经济意义分析&王瑞元 王铮160

夏季胶州湾海洋环境噪声谱分析&齐孟鹗 朱鉴平161

卫星红外云图海面温度场的外定标介译及其在渔业上的简化应用&韩士鑫 沈建华 莫秦生162

东北山地湖泊沼泽&郎惠卿 于跃先162

白洋淀三十四年的演变&阎小眉163

南海海水温度场上的台风风场计算模式&徐家雋164

南海北部陆架边缘海流对台风的效应&陈福培 黄文华 冯世英 黄企洲 柯佩辉164

1982—83厄尔尼诺事件时南中国海气象水文变异若干特点&陈特固 黎洁溪165

香港附近海域台风浪的初步研究&蓝昌华165

规则海浪谱和海浪谱的叠加分析方法&隋世峰166

珠海沿岸的海陆风&黄志兴 刘嘉玲 程志强167

夏季南海北部一支向西流动的海流&仇德忠 杨天鸿 郭忠信167

巴林塘海峡两侧上层海水夏季温、盐特征的差异&黄华文 黄耀香168

轴对称定常台风作用下的一个线性海流模式&杨天鸿168

南海北部近海面大气梯度观测的结果&张庆荣 蔡亲炳 林锡贵169

冬季南海暖流及其右侧的西南向海流&郭忠信 杨天鸿 仇德忠169

南海中央海盆热流值的分布特征及年代分析&刘胎蜀 陈雪170

二、地质学173

渤海海底地形的特征&林美华173

从槽穿东海陆架—琉球海沟的地震剖面看这一海区的构造单元的划分&喻普之 金翔龙 道克敏 庄杰早 唐宝珏174

冲绳海槽的构造发展&金翔龙 喻普之174

冲绳海槽南部构造发育的某些特征&喻普之 金翔龙 道克敏 庄杰早 唐宝珏175

东海陆架及冲绳海槽的地震速度剖面&道克敏 金翔龙 喻普之 庄杰早 唐宝珏176

冲绳海槽地震多次反射的初步分析&吕成富176

冲绳海槽的反射地震特性&金翔龙 庄杰早 唐宝珏177

浅海底质声特性&吴家仁 陈华拱 张卫 傅顺声 郑丽英178

应用声学方法现场测量海洋沉积物密度&吴家仁 傅顺声 张卫 陈华拱178

高分辩地层剖面仪的技术新进展&华乐荪 胡嘉忠 关平 冯裕章179

数字迭加处理在深地层剖面仪中的应用&任来法 陈克棠179

海洋调查中卫星定位精度的讨论&杜全胜180

岩蕊的扰动和取样率&张君元180

北部湾沉积物中的自生菱锰矿&陈丽蓉 张秀荣182

南海东北部海绿石的初步研究&苏广庆 王天行182

南海东北部大陆坡沉积物中碎屑海绿石的绝对年龄&邱传珠183

黄海海绿石研究&彭汉昌 赵全基184

深海沉积物中的宇宙球粒&彭汉昌184

加罗林地区深海锰结核形成中的生物作用&吴邦毓 王慧中 黄惠玉 张兆祥185

两种海滩石英表面结构分析&黄惠玉 吴邦毓186

概率累积曲线在解释沉积环境中的应用&李萍187

关于粒度双跃概率图的认识&程明豪188

我国北方近海砂矿形成条件的若干问题&林振宏189

现代浑水碳酸盐沉积作用和沉积相——以海南岛排浦珊瑚岸礁为例&全松青 王国忠 吕炳全190

广西古海洋沉积与古构造的关系&林玉清191

北太平洋几块锰结核的初步研究&杨培基 范德廉193

黄东海浅水区海底钙质结核及其成因的研究&郑铁民 秦蕴珊194

黄、东海钙质结核的特征及成因&朱而勤194

渤海BC—1孔重矿物组合的研究&陈丽容 申顺喜 徐文强 李安春195

南海粘土矿物及其沉积分区&时英民 李坤业196

东海近岸现代沉积的动力特征再研究&王宝永197

遥测海底沉积层的速度结构&道克敏198

海底岩石圈电导率测量新技术&张复立 陈芸199

南黄海冬季悬浮体的初步研究&秦蕴珊 郑铁民 徐善民 徐志明199

东海沉积物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地质意义&陈毓蔚 王贤觉 吴明清 彭建华200

贝壳和有孔虫中某些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吴明清 王贤觉 陈毓蔚201

南海玄武岩的某些地球化学特征&王贤觉 吴明清 梁德华 印爱武202

冲绳海槽沉积物中陆源标志物—?、苯并芘、苝、晕苯&姜善春 傅家谟 栾作峰203

南黄海沉积物中有机粘土复合体及某些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的探讨&林茂福 李太俊 杨绍深 赵全基 张其年204

悬浮颗粒中重金属的结合形态在河口混合带研究中的应用&洪业汤205

用加速器质谱计研究深海沉积物中10Be的分布&梁卓成 顾德隆205

10Be的分布规律及其在海洋与湖泊中的应用&黄麒206

美国海洋地球化学的研究&赵一阳207

我国北方海域镍的某些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吴景阳208

黄海及东海沉积物中铝的地球化学特征&夏青209

渤海湾沉积物中重金属背景值的研究&吴景阳 李云飞210

南海北部沉积作用地球化学的初步研究&陈绍谋 吴必豪 李松筠 陈永志 古森昌 李兴 渠洁瑜 路秀云 吴传芝211

南海锰结核的生长速度及其有关地球化学问题的初步研究&秦佩玲 刘韶212

海洋放射年代学的现状和趋势&夏明212

南海珊瑚礁铀系年龄及其地质意义&夏明 张承蕙 周秀云213

从某些地球化学现象探讨南黄海近岸沉积作用&赵全基215

深海锰结核中稀土、钪及钍的分离和测定&雷剑泉 王正珍216

海洋沉积物中Cu、Zn、Pb和Ba的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测定&张秀莲 何丽娟216

海洋沉积物中K、Na、Ca、Mg的连续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李凤业217

离子选择电极测定海洋沉积物中的硼、氟&高思登 李乙雨 潘景瑜218

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海洋沉积物中的硼&韩桂荣219

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无机碳几个测定方法的比较&许全树 李亮歌219

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无机碳连续测定法(过硫酸钾—非水溶液滴定法)&许全树 李亮歌 许正220

渤海柱状沉积物中有机碳、氮、磷和碳酸盐的特征&栾作峰 邱郑泽221

渤海沉积物的湿度和容重&栾作峰222

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稀土、硼、氟的某些地球化学特征&王金土222

冲绳海槽沉积地球化学相&李维显 荣人法 黄招莲223

浅谈藻类对沉积矿产形成的作用&刘志礼 刘雪娴224

14C年龄测量的数据优化&余家栋 高明德225

海洋沉积物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乙基紫萃取—光度测定&吴景阳 李健博225

中子活化分析在海洋地质学研究中的应用&毛雪瑛 柴之芳 马淑兰226

我国第四纪海侵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汪品先 闵秋宝227

从动物群化石看渤海晚第四纪的古环境演变史&黄庆福 苍树溪228

渤海Bc—1孔热释光的地层学研究&官晨钟 曲秀华229

南海北部深海V36—06—1孔第四纪沉积与古气侯的初步研究&冯文科230

西沙“西永一井”有孔虫组合面貌及其珊瑚礁成因问题初探&秦国权232

粤东全新世海滩岩的古地理意义&宗永强 李平日232

关于海滩岩几个问题的初步探讨&张明书 韩春瑞 鞠连军 李浩 吴建政233

西沙群岛岛屿类型及其成因的初步研究&张明书 韩春瑞 鞠连军 李浩 吴建政234

中国东部海域更新世晚期的孢粉、藻类组合与古环境变迁&王开发等234

海洋化石硅藻研究的若干问题&王开发 蒋辉235

黄海海底沉积物的孢粉藻类组合及其地质意义&王开发 张玉兰 蒋辉 王永吉 徐家声236

南海深海盆地硅藻组合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王开发 蒋辉 张玉兰 吴国瑄 冯文科237

东海底质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汪品先 成鑫荣238

介形虫和有孔虫的数量比值——一种沉积环境标志&汪品先 卞云华238

汕头港外栏江沙航道泥沙回淤的研究&林宝荣 尤芳湖 周天成239

湛江港一区北突堤扩建对港池泥沙淤积的影响&张镜潮240

黄海晚更新统与全新统的地层界面&徐家声240

东海一断面贝壳数值分析与C14测年&黄立强 陈复恒241

南海深海钻孔(V36—06PC—1)的浮游有孔虫及环境研究&姚欣光241

厌氧沉积的有孔虫组合特征&程广芬242

中国地表的侵蚀&罗开富242

洞庭湖的形成与演变&官子和 蔡述明243

青藏高原内陆湖泊古岸线退缩及其气侯意义的探讨&陈志明244

黄河上游古湖泊及其环境初析&陈志明246

滇池演化的几个阶段&苏守德247

微山湖三角洲沉积的重矿物分布特征&吕亚男248

察尔汉盐湖的形成、演化及其成钾作用&孙大鹏248

云南高原断陷湖泊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郑长苏249

江西鄱阳湖的泥沙问题&胡方美250

洱海断陷湖盆三角洲的初步研究&姚秉衡 冯敏 官春生 倪华251

田洋火山湖盆腐木层的年代和古气侯初步研究&陈俊仁 彭贵252

田洋火山湖古地磁学的研究&陈俊仁253

伶仃洋的矿物分散流和泥沙来源&蔡福祥255

云南高原湖泊现代沉积物中铁的自生矿物&王云飞256

云南抚仙湖沉积物C14年代及地质意义&周明富 沈承德257

滇池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的分布特征&朴河春 袁芷云258

柴达木盆地盐湖地球化学的初步究研&吴必豪 唐甲酉 王弭力 段振豪 关玉华 连卫 杨更生 徐跃先258

柴达木盆地盐湖沉积物的铀系断代年龄&黄麒259

长江仪征段含沙量与重金属的关系&曾焕阳260

汉江丹江口水库坝下游河床演变&喻学山261

增压溶样法在湖泊沉积物全量分析中的应用Ⅰ、制备液中铝的测定&余源盛 韩晓钟 吴素华263

微型计算机在察尔汉盐湖沉积物化学组成分布研究中的应用&张进棠 王克俊 肖波263

横断山区北部沼泽与泥炭发育时空规律的初步研究&张文芬 孙广友264

江西吉泰盆地埋藏泥炭的成矿类型及时代的研究&印淑彰 孙世英265

中比例尺沼泽类型图编制方法的探讨—以若尔盖高原沼泽典型图为例&李蓬莱 孙广友 张文芬 杨福明265

我国湖成泥炭的特点及其利用&祖文辰 李汉鼎266

三、河口、海岸271

长江口现代沉积的初步研究&张志忠 徐志刚271

钱塘江河口沉积作用初探&张志忠 徐志刚271

长江口粘土矿物的电镜观察和化学特征&黄文盛272

闽江口水下三角洲的沉积特征&祝永康272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及其沉积相的探讨&司桂贤273

珠江三角洲沉积磷酸盐古盐度特征与海侵的关系&杨聿容274

珠江口海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及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柯东胜274

黄河口底质重金属的分布及其对河口泥沙运动的指示作用&黄薇文 张经 陆贤昆275

我国海岸的成因因素及海岸分类&高明德275

中国贝壳堤发育及其对海岸线变迁的反映&赵希涛 张景文276

浙江的全新世海侵及其作用&冯怀珍 王宗涛277

浙江潮滩淤积问题管见&逢自安278

广西海岸地貌和沉积的初步研究&李从先 陈刚 李乃芳 庞衍军280

南黄海西北部的残留地貌分析及古海岸线的发现&耿秀山 徐孝诗281

珠江河口演变的基本过程&赵焕庭281

湛江湾溺谷型潮汐水道的发育&张乔民 宋朝景 赵焕庭283

中国珊瑚礁沉积与国民经济建设&黄金森284

永乐环礁礁盘地貌发育的若干特征&丘世钧285

黄河河口变迁与三角洲演化&曹琼英 陈欣峦 何浩明286

黄淮海平原的主体结构及其第四纪自然环境变迁&李成治 李永植 黄宝艇287

对鲁东南沿海地貌发育问题的几点认识&郭永盛 李道高 毛敏康288

厦门东渡湾形成历史的初步研究&蔡月娥 蔡爱智289

舟山、普陀和朱家尖岛的砾滩类型与沉积特征&项立嵩290

潮沟的成因分类和影响潮沟发育的因素&邵虚生291

太湖与太湖湾&韩有松 孟广兰 王少青292

太湖成因初探&许世远 洪雪晴292

太湖地区全新世以来古地理环境的演变&景存义293

全新世以来苏、锡、常地区是否有海侵&陈月秋294

苏北滨海平原古砂堤的分布及海岸变迁&郭瑞祥295

江苏省海岸侵蚀及防护问题&喻国华296

浙江椒江山溪性强潮河口的水沙特性与沙床特征&祝永康297

莱洲湾沿岸遥感图象的地貌解释研究&李成治 黄宝艇298

海洋遥感数字图象处理方法及应用研究&黄宝艇298

关于建立海洋遥感信息库及信息系统中心的若干问题&黄宝艇298

最大似然比分类在海岸河口研究中的应用&黄宝艇 李成治299

遥感图象处理在海岸带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李成治300

谈海洋卫星&黄宝艇301

杭嘉湖平原全新世海进&洪雪晴 顾志文 陈学林301

杭嘉湖平原全新世贝壳堤的发现&洪雪晴 顾志文302

威海湾工程地质研究&郑继民302

关于长江三角洲的基本结构问题&赵松龄 张宏才303

泗礁岛上升的最新证据&张宏才303

论新生代三角洲的大地构造基础&李永植304

温州海岸动力环境与重矿物组合&金庆祥 严肃庄305

杭洲湾的动力环境与重矿物分布&严肃庄 胡方西306

江苏北部旧黄河水下三超洲的形成及侵蚀改造&虞志英 陈德昌 金镠307

中国的湿地滩脊平原与7000年来的海面变化&刘苍字 曹敏308

全新世以来苏南地区的古地理演变&潘风英 石尚群 印淑彰 孙世英309

长江三角洲CH1孔岩芯粒度组成及其沉积构造特征&徐善民 周秀廷 岳海东309

盘星藻(Pediastrum)的生态学研究在河口沉积及海湾沉积相分析中的应用&朱浩然 曾昭琪310

潮滩地貌与沉积的数学模型&朱大奎 高抒312

潮水沟的水流特征和地貌发育&丁贤荣 朱大奎312

海平面变化与海岸过程&王宝灿 金庆祥 劳治声313

胶洲湾成因的探讨&刘洪滨313

海南岛第四纪海陆变迁&李建生314

钱塘江河口整体物理模型设计中柯氏力影响的分析&余大进 卢祥兴315

关于清澜河口特征的进一步研究&叶龙飞316

江苏射阳河和黄沙港地区感潮河网水力计算&赵士清 罗肇森 马启南317

长江口南、北槽碱、淡水混合——兼谈开控北槽航道&顾伟浩 曾守源 姚金元317

河口热水排放的模型实验和原体观测——台州电厂实例&童亮 李耀中318

四、水化学321

海水痕量金属离子随水蒸发循环的模型实验&顾宏堪 刘明星 包万友 张首临 J.P.Riley321

热力学理论在痕量物理—化学体系中出现的反常&顾宏堪 刘明星 李国基 包万友 张首临321

原始天然水由Zn2+等饱和的水蒸气形成&顾宏堪 刘明星 李国基 包万友 张首临322

金属离子在水蒸气中的“溶解度”&李旭 顾宏堪322

西北太平洋及赤道海水中的Sn与Bi&刘明星 张首临 李国基 顾宏堪323

渤海湾海水中钴的分布研究&熊孝先 臧汝波323

东海海水中铀的分布&熊孝先 姜传贤324

珠江河流悬浮体中重金属化学形态的研究&林植青 郑建禄 黄建舟324

汞、镉在珠江口海域水体中的垂直分布&罗伟权 陈泽琼 方平 陈国清325

汞、镉在珠江口海域的行为&罗伟权325

珠江口海域沉积物中汞、镉化学形态的研究&罗伟权 何清溪 方平 陈泽琼 陈国清326

南海东北部海区的溶解有机碳&王丽君 刘承松 陈虹勋 刘学东326

蓟运河下游河水中汞形态的计算&许坤 孙景芳 彭安 李润兴等327

暴雨对入湖河流营养盐载荷的影响&黄漪平328

氮磷等对封闭性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邓卫东 张海荣 马学军 李书鼎 王慧弟328

在受控实验生态系中汞的通量、迁移途径和形态的研究&陆贤昆 吴晋平 K.W.Johnson,F.A.Whitney329

九龙江口诸营养要素的化学特性及其入海通量估算&陈水土 阮五崎 张立平330

东海大陆架沉积物的中子活化分析和地球化学研究&李岫霞 钱杏珍 毛雪瑛 李培泉 卢光山 任广法331

用Ge(Li)γ谱仪直接测定海带中U、Ra、Th、K和137Cs的含量&李培泉 卢光山 刘志和 肖纯英331

海洋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测定方法的探讨&戴敏英 周陈年332

渤海湾多氯联苯的分布&古堂秀 徐贤义 张添佛333

长江及河口区铬的形态&董华瑞 庞学忠334

长江下游及长江口海域中汞的分布&郑舜琴 张淑美334

长江口及东海沉积物中腐植质的研究&曹文达 裘香荃 韩丽君 纪明侯335

长江入海途程的化学质量迁移Ⅰ、长江下游水体溶解组分的来源和底质中的成岩作用&李延 王旭晨336

钋—210自沉积计数测现代沉积物沉积速率&纪政训 康兴伦336

吉隆特河口中铅的浓度及其地球化学&黄薇文 F.Elbaz-Poulichet,J—M.Martin337

海水中有机物对微量元素与固体粒子相互作用的影响Ⅰ.PH范围研究——影响的实质和主要参数&张正斌 刘国盛 刘莲生 郑士淮337

海水中有机物对微量元素与固体粒子相互作用的影响Ⅱ.相互作用等温线&张政斌 刘国盛 刘莲生 郑士淮339

海水中铜、锌、镉与水合氧化物相互作用的分级离子交换等温线Ⅰ、针铁矿、赤铁矿和无定形水合氧化铁体系&刘莲生 张正斌 郑士淮 贾少勇 沈云龙 张宛嘉 周伊萍 钟兆魁 薛军340

海水中铜、锌、镉与水合氧化物相互作用的分级离子交换等温线Ⅱ、δ-MnO2,γ-MnOOH和水锰矿体系&刘莲生 张正斌 郑士淮 周迪颐 王修林 赵美训 孟晓光 胡建耀 潘刚 蔡勇342

海水中铜的表观络合容量及其与HA和FA相互作用的研究&孙铭一343

镁离子在海洋自生硅酸盐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郭劳动 李法西344

高氯酸水溶液活度系数及渗透系数的测定&陈国华 郑振庆 邹洁344

HClO4—HCl—H2O体系的研究——高氯酸的活度系数与H+和Cl-缔合问题&陈国华等345

溶解态的Fe、Al、Mn、Si、Cu、Pb和Zn在河口混合过程中的絮凝&林植青 郑建禄 陈金斯 黄仁权345

珠江口海域沉积物对汞、镉吸附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罗伟权 何清溪 陈国清 陈泽琼 方平346

盐湖水中硼酸盐的分析及其矿物式的确定原则&李先永346

海水中重金属离子的络合形态的研究 Ⅰ、悬汞电极二阶导数卷积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镉与硫酸根的络合稳定常数&莫金垣 蔡沛祥 郑培生 梁浩波 郑家龙347

中国若干河口有机质及其与金属作用研究 Ⅰ、长江口底质腐殖酸对痕量金属的络合作用 Ⅱ、厦门港、九龙江口有机质对金属的作用&庄国顺 廖文卓 潘皆再 陈松348

腐殖酸金属络合物的组成及其表现稳定常数的测定方法研究&庄国顺 廖文卓 潘皆再 陈松349

长江口腐殖质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廖文卓 陈松 庄国顺 潘皆再349

河口沉积过程中铬的水化学Ⅰ、长江口沉积物络的垂直分布及其本底的研究&陈邦林 陈曙敏 王效京 刘苍字349

河口沉积过程中铬的水化学Ⅱ、河口沉积物对铬(Ⅳ)的吸附作用&陈邦林 陈曙敏 邱佩英 周菊珍350

海水中铀的快速予富集及其测定法&周仲怀 徐丽君350

一种新的塑料簿膜采水器&李国基 刘明星 顾宏堪351

BSPB自动分析法测定海水中硝酸盐的研究&刁焕祥 刘兴俊351

离子交换富集、ICP—AES法测定海水中六种痕量元素&孟兰香 刘英梅 冯爱楠352

导数伏安法同时直接一次连测海水中Zn、Cd、Pb、Cu及Bi&吕荣辉352

用JMJ—1型多功能脉冲极谱仪直接测定海水中的铜、铝、锌、镉&张瑛353

开发海洋,分析测试技术先行&刘开祥 张慧敏354

用AgzS电极电位滴定法测定海水的氯度&刘开祥355

应用离子选择电极研究近岸海水中氟及F/Cl比值&刘开祥356

氟硼酸根电极测定海水中的硼&刘开祥357

巯基棉富集——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海水中铜镉&张慧敏357

开孔聚氨酯泡沫塑料富集海水中微量六六六农药的探讨&张和庆 陈颍353

间接原子吸收法测定微量氯&单兰娣 林乐枝 王克俊359

离子选择电极分析法中的标准加入法& 吴国梁359

红外光谱法测定海水中的油&张穗 方正信360

色谱——原子吸收法测定海水中纳克/升级的锡化合物&陆贤昆 J.A.J.Thompson361

海水纳克/升级汞的贮存期汞的行为&陆贤昆 K.W.Johnson,C.S.Wong361

沿岸、河口低盐度水硝酸盐的测定&郑瑞芝 高素华 杨尧362

关于湖泊中痕量钼的测定及其样品处理问题的探讨&戴全裕363

物理涂汞电极稳定性研究&包万友 顾宏堪 刘明星364

水样在储存期间无机磷酸盐的变化&沈志良 刘兴俊 陆家平 习焕祥364

低毒性闪烁液用于水中氚的测量&李美芬365

海洋资源的化学 Vlll、THN对海水中钾离子的富集性能&孙玉善 牟蔚365

海洋资源的化学 1X、CDAH2对海水中钾离子的富集性能&孙玉善 李晓东 韩家波336

藤壶对金属腐蚀的影响研究&马士德367

用D201BR树脂从苦卤中提溴工艺研究&毕东峰 赵化明 舒永爱 王佃文 倪其明367

长江及其河口附近总β放射性的测定&康兴伦 袁毅369

钌—钛—铱—锰涂层钛阳极在海上阴极保护中的性能研究&季明棠 马士德 杨芳英 李全洋 王新民369

海水中铀在铝系复合富集剂上的富集机理&周仲怀 陆家平 刘兴俊370

五、水环境污染373

水污染的生物监测和防治&王德铭373

湖泊富营养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章宗涉374

秦岭太白山不同类型天然水体中某些元素的背景含量&栗德永 王开曦374

计算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的混合加权模式&林宗振374

水质监测分析发展趋势刍议&康人桂 刘德福375

一元线性回归在水质监测分析中的应用&刘德福 康人桂376

武汉市湖泊水环境分析与趋势预估&范业尧377

江苏淮阴清安河水质控制模型研究&高维真 徐惠慈 陈鸣钊 丁训静378

近郊湖泊(渎墅湖)污水资源化生态工程研究Ⅰ.设想&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湖泊生态室等378

太湖流域(苏州吴县地区)中小型湖泊底泥肥力状况的初步研究&隋桂荣379

北京市区主要湖泊浮游植物的调查及湖泊富营养化的研究&谢凤君379

杭州西湖的环境水文条件与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毛发新380

松花江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及其评价&侯莲芳 芦晏生 富惠光380

水质污染对太湖渔业影响的初步调查&姜礼燔 潘炳炎381

底栖动物在评价漓江水质污染中的作用&石大康382

矾山磷矿选矿废水对水生生物群落的影响评价&朱新源 陈淑云383

应用模糊聚类分析底栖动物群落评价苏州市内外城河的污染状况&尹宇384

应用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指数评价北江水质&苏炳之 李鸥385

炸药黑索金(RDX)及付产物对水生生物毒性影响的研究&张瑞涛 翟良安 姚爱琴 李纪芳 张树纯 曹维孝 陈碧霞 陆茂英 李光邺 顾友芬 陈兰贞386

甲胺磷对梨形四膜虫的影响Ⅰ,对细胞分裂的影响&张志学 何兰欣 艾军388

原生动物致突变试验法研究&修瑞琴 高世荣 李连元389

大型溞生物测试法&修瑞琴390

腐植酸对汞的鱼类毒性效应的影响&陈叙龙 张毓琪 王文华 彭安390

水生食物链对甲基汞的富集作用研究&修瑞琴 高世荣 李连元 霍本兴 李淑敏391

甲基汞在鱼体内富集作用的研究&修瑞琴 高世荣 霍本兴 李淑敏392

热(核)电站与渔业资源&姜礼燔392

望亭电厂热废水对望虞河水生物的影响&何全源393

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降低污水中BOD、COD及氨盐功效&颜京松 王海斌393

强化水体自净作用的研究&王博君394

上海饮水水源致嗅生物及指示生物研究&修瑞琴 李连元395

应用彩色红外航空象片研究武昌东湖系水污染状况&邹尚辉395

海洋环境容量的估算&刘殿生396

大连湾砷的地球化学质量平衡&吴俊396

海洋环境质量几种评价方法的比较&王化泉 赵丽云397

渤海湾某些化学元素的分布及其迁移特征&黄华瑞执笔397

粤东沿海底质的Eh值和硫化物相关关系&何悦强 温伟英398

粤东沿海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温伟英 何悦强 高忠明399

海洋沉积物中的氯化烃及其转移机制Ⅱ、东海大陆架沉积物中BHC,DDT的行为、降解及其在测年中的应用&林敏基 林志峰 郑文庆 赵榕平399

海洋沉积物中痕量BHC,DDT的测定一汽相提取法及其机理探讨&林敏基 林志峰 陈淑美 赵榕平 郑文庆400

陆源排污对渤海湾海洋生物生态的影响&肖贻昌执笔400

河口海湾重金属污染对硅藻生长的效应&吴瑜端 陈慈美 王隆发401

渤海湾石油降解菌的数量分布和石油的微生物降解研究&张景镛 李世荣402

城市生活污水细菌在海水中死亡机制的研究1.胶州湾海洋细菌对生活污水细菌的杀菌作用&钱振儒 张景镛403

城市生活污水细菌在海水中死亡机制的研究,Ⅱ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在海水中的死亡速率&钱振儒 张景镛403

微生物在处理电镀铬废水的应用&孙国玉等404

渤海湾遥感测区海水中叶绿素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邹景忠 董丽萍 秦保平 李淑琪 费尊乐 吕培顶404

海洋生物对甲基汞富集作用的研究&修瑞琴 高世荣 李连元405

海产鱼虾体内汞残留量分析&王爱珍406

海洋甲壳类动物体重对其体内痕量金属含量的影响&吴玉霖 崔可铎 赵鸿儒 侯兰英 娄清香406

胶州湾软体和甲壳动物的重金属含量&崔可铎 吴玉霖 赵鸿儒 侯兰英 娄清香407

石莼对铅离子富集量的测定&姚民昌 程爱华 武丽英 陆雅琴408

“摩萨赫”轮事故对海南岛以东海域的污染&石丽莲408

藻类生物测试程序与结果数理统计方法的探讨&夏宜琤 况琪军409

六、鱼类学413

中国鲨类脑颅的比较研究&孟庆闻 苏锦祥 朱元鼎413

太湖新银鱼的分类地位&张玉玲414

鸭绿江、辽河、黄河水系三个水库马口鱼的比较&史为良415

辽东铁甲水库的一种银鱼&史为良 夏德昌416

我国北方鲚鱼分类性状的探讨&袁传宓 秦安舲417

关于日本鲚属鱼类分类的探讨&袁传宓 秦安舲418

不同生境中鲈鱼肾脏显微和亚微结构变化的初步研究&林华英419

大银鱼消化管的显微解剖&孙帼英 周忠良420

白鲟的形态及其消化系统&姚承昌 袁传宓420

乌鳢消化管的形态和组织学的研究&李仲辉421

鲥鱼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孙勇 袁传宓421

中国鲤科鱼类染色体组型的研究Ⅶ.雅罗鱼亚科7种鱼的染色体组型分析及有关鲤科鱼类系统关系的探讨&李渝成 李康 洪云汉 桂建芳 周暾422

中国鲉形目鱼类眶下骨链和鳃盖器的形态式型的研究&金鑫波 朱元鼎423

中国虾虎鱼亚目鳍的形态式型的研究&伍汉霖 朱元鼎423

野?亚科鱼类的系统发育&陈景星 郑慈英425

乌鳢和月鳢骨骼系统的比较研究——兼论属的划分问题&周才武 王金星 赵小凡425

长江鲤科鱼类咽骨咽齿的比较研究(一)&田见龙 吴国熙 王志玲 柳凌426

中国?属和拟?属鱼类咽骨咽齿的研究&李仲辉 潘炯华427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鲤科鱼类咽骨咽齿的研究1.&李仲辉 李树青428

陕西鲃亚科鱼类咽骨咽齿的研究&许涛清 李仲辉429

河南鲤科鱼类咽骨咽齿的研究Ⅴ&李仲辉430

浙江鲤科鱼类咽骨咽齿的研究(一)&李仲辉 王火根431

中国鳅鮀亚科鱼类咽骨咽齿的研究Ⅰ&李仲辉432

中国北部湾的文昌鱼&蔡英亚 邓陈茂 张志强434

鲤亚科鱼类的数量分类&王重光 何纪昌434

十种银鱼卵膜丝的形态观察&张玉玲435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大头狗母鱼的早期发育及其与多齿蛇鲻的比较&江素菲 白志毅436

东海舵鲣属Auxis的后期仔鱼的研究&孙继仁 吴光宗 庞鸿艳439

鰤亚科仔、稚鱼的形态观察&陆穗芬439

斑点马鲛仔稚鱼的形态特征&张仁斋440

斜带髭鲷养殖生物学的研究Ⅰ.胚胎及早期仔鱼的形态观察&雷霁霖441

珠江银色颌须鮈的产卵习性和胚胎发育&梁秩燊 常剑波 陈华442

珠江口七丝鲚和风鲚仔稚鱼的研究&陈真然 魏淑珍443

丰乐河天然鱼苗鱼种的初步观察&姚闻卿 胡菊英 吴先成 钱益平444

香鱼仔、幼鱼期发育的研究&李明云 曹克驹 徐善良444

燕鳐孵化与仔幼鱼培育的初步研究&毕庶万 郑振宪 王绪峨 王维国445

我国海产鱼类的孔肠科吸虫&申纪伟446

东海大黄鱼复殖吸虫的研究&申纪伟447

巢湖鲤、鲫鱼的寄生虫&朱清顺448

山东淡水鱼类寄生肤孢虫的研究&韩茂森449

虹鳟孵化场复口吸虫病初报&朱才宝450

神农架鱼类及其新记载&杨干荣 龚立新450

中国鱼类—新记录种及—稀见种&沈宗武451

论印度西太平洋区鲱科鱼类的地理分布&丘书院451

东海大陆架外缘及大陆坡深海鱼类区系研究&许成玉 邓思明 詹鸿禧 黄克勤452

神农架鱼类分布特点的初步分析&杨干荣453

南海东北部深海鱼类区系和分布&杨家驹 黄增岳454

甘肃黄河段渔业自然资源及鱼类区系研究&王香亭 杨友桃 陈毅峰 宋世良454

鸭绿江的鱼类区系&解玉浩456

青藏高原湖泊鱼类区系和鱼类资源&武云飞457

黑龙江主要水域鲫鱼倍性及其地理分布—2&王国瑞 沈俊宝 刘刚457

河南鱼类区系及渔业区划的研究&单元勋 瞿薇芬 吴淑辉458

太湖鱼类及其区系组成特征的探讨&缪学祖 殷名称458

渭河鱼类区系研究&许涛清459

东江的鱼类区系&叶富良 杨萍 宋蓓玲461

漠阳江的鱼类区系&杨萍 宋蓓玲462

中国雅罗鱼属地理分布的研究&李思忠 陈星玉462

广东北江鱼类区系的研究&潘炯华 刘成汉 郑文彪464

黑龙江的鱼类区系&任慕莲465

从滇池鱼类区系变化探讨其数量的变动和原因&何纪昌 刘振华465

大川河鱼类区系组成及其生态结构的研究&周仰璟 吴万荣466

利用聚类分析法对我国淡水鱼类分布区划的一点探讨&潘炯华 刘成汉 郑文彪467

渤海鱼类区系分析&田明诚 孙宝龄 杨纪明468

神农架长江?的生物学初步研究&熊邦喜469

嘉陵江蒙古红鲌的生物学资料&邓其祥470

嘉陵江翘嘴红鲌的生物学资料&邓其祥471

鱵鱼资源及其生物学特性&张镜海472

山东文登松江鲈鱼生物学的初步研究&沈宗武 李永民473

河南淇河鲫的生物学&单元勋 瞿薇芬473

黑龙江鲫和银鲫肝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刘青华474

闽中渔场短尾大眼鲷生殖群体结构特性分析&姚联腾474

福建近海带鱼的生物学和资源变动的研究&朱耀光 姚联腾 张汉科475

黄渤海区东方鲀属鱼类的初步研究&叶懋中476

辽东湾的安氏短吻银鱼&秦克静 姜志强477

闽东渔场带鱼越冬群性结构特性分析&黄宗强 姚联腾477

东江鲤鱼生物学及其渔获量的初步研究&叶富良 陈军 罗平478

新丰江水库大眼鳜生物学及其最大持续渔获量的初步研究&叶富良 陈军 周天柱479

广东北江南方白甲鱼的生物学研究&潘炯华 刘成汉 郑文彪480

广东北江黄尾密鲴生物学的研究&潘炯华 刘成汉 梁淡茹 郑文彪481

布氏哲罗鲑生物学初步研究&周仰璟 吴万荣482

鳜鱼养殖生物学的研究&方榕乐483

真鲷的人工育苗和标志放流的初步研究&毕庶万 郑振虎等483

关于泥鳅和白鲢胚胎不同发育阶段耗氧量的研究&曹杰超 刘卫 张伟衡 胡安 陈松华 程秋应484

普通鲻鱼、稜鲻视觉电生理研究&刘理东 郑微云 何大仁485

几种海水鱼幼鱼视觉运动反应研究&刘理东 周仕杰 蔡厚才 何大仁 郑微云485

几种淡水鱼幼鱼视觉运动反应研究&刘理东 周仕杰 蔡厚才 何大仁 郑微云485

普通鲻鱼视网膜组织学研究&徐永凎 何大仁 郑美丽 柴敏娟486

黄鳍鲷视网膜组织学研究&徐永凎 何大仁 郑美丽 柴敏娟486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蓝圆鲹和颌圆鲹生活史类型研究&张其永 张杰 郑晓敏486

浙江海域蓝圆鲹年龄和生长的研究&朱德林 薄治礼 周婉霞487

福建近海越冬大黄鱼生长及特征的初步研究&洪港船 陈必哲 张澄茂488

浙江近海渔场大黄鱼生长的研究&孔祥雨489

黄、渤海鲻鱼的年龄与生长&庄虔增490

白鲢“退化”问题的初步研究——鱼苗至体重250克阶段生长速度的对比&张幼敏491

幼鲩鳞片环纹的增长及幼轮和年轮特征的初步研究&沈素娟 黄琇492

渤海黄盖鲽的年龄与生长&孟田湘 任胜民493

南海北部主要经济鱼类的生长方程和临界年龄&袁蔚文493

太湖湖鲚生长特征的初步研究&唐渝 倪汝风 孙雪兴494

东海北部带鱼不同季节出生群生长的比较分析&吴鹤洲 成贵书494

胶州湾水域舌鳎科鱼类生态学的初步研究&吴鹤洲 吴佩秋 成贵书 杨伟祥 王新成 杨纪明496

渤海鱼类的生殖期和生殖力&吴佩秋 吴鹤洲 杨纪明497

东海北部带鱼春、夏和秋季产卵群体的生殖周期特性及其种群问题&罗秉征 卢继武 黄颂芳498

东海带鱼出生季节和产卵季节的变换关系&李城华499

东海带鱼春、夏季和秋季产卵鱼群生殖力的比较&李城华500

东海带鱼个体生殖力年变动的观察&李城华501

胶州湾牙鲆精巢组织的季节变化&吴佩秋502

渤海湾梭鱼的生殖力与产卵条件&李明德503

黑龙江银鲫和鲫鱼精子的生物学研究&范兆廷 沈俊宝503

多巴胺拮抗物对诱导大鳞付泥鳅排卵的作用&林浩然 彭纯 刘龙志504

岱衢族大黄鱼卵母细胞的发生及其在卵巢内组成的研究&龚启祥 陈桂娟 郏国生 王芃初 杜立勤505

大银鱼的肝指数及其与卵巢发育的关系&朱成德506

鱼类生长调节激素研究的综述&施瑔芳507

丘脑下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和多巴胺拮抗物Pimozide(PIM)对雌鲤鱼(Cyprinus carpio)卵母细胞发育成熟和排卵的作用&林浩然 李帼仪 梁坚勇508

方正银鲫胚胎期乳酸脱氢酶(LDH)的研究&刘明华509

黑龙江银鲫雌雄同体的组织学研究&沈俊宝 陆顺来510

雌核发育银鲫精子在两性融合生殖鱼类卵质中的受精特征&葛伟 蒋一珪510

三倍体方正银鲫(♂)×二倍体红鲫(♀)杂交胚胎的非整体发育&单仕新 梁绍昌 蒋一珪510

中国鲤科鱼类染色体组型的研究Ⅴ.?亚科10种鱼的染色体组型&李康 李渝成 桂建芳 洪云汉 周暾511

中国鲤科鱼类染色体组型的研究Ⅵ.?亚科3种四倍体鱼和鲤亚科1种四倍体鱼的核型&桂建芳 李渝成 李康 洪云汉 周暾511

中国鲤科鱼类染色体组型的研究Ⅶ.鲃亚科15种鱼的核型及其系统演化&桂建芳 李渝成 李康 周暾512

中华鲟核型分析&许克圣 苏泽古 白国栋513

鲈形目四种淡水鱼的染色体分析&董元凯 张迎新514

鄂西北神农架林区鳅科(Cobitidae)四种鱼染色体的初步研究&董元觊 张伟514

鄂西北神农架林区鲤科(Cyprinidae)鱼类染色体组型的初步研究&董元凯 柳保全 张迎新515

神农架峨眉后平鳅核型的初步研究&徐学红 丁一 董元凯516

荷包红鲤与元江鲤正反杂交、回交及F2经济效益的研究&张建森517

鲂鱼性腺发育与性别分化的初步研究&王瑞霞 黄茂518

青鱼器官发生的初步研究Ⅲ、感觉器官的发生&王瑞霞519

云南滇池移植太湖短吻银鱼试验及其经济效益&高礼存 庄大栋 张开翔 郭绍雄 迟金钊 钱志炜 陈丽莉 张吉林520

长吻鮠的蓄养繁殖试验研究&何学福 苏良栋 张跃光 周启贵 周贵云 刘世昆521

中国胭脂鱼同工酶的研究&熊全沫 夏盛林522

鱼类“组织物质”区野分布及其辐射生物学效应&蔡难儿524

锶90对鲫鱼胚胎发育的影响及鲫仔鱼对锶00吸收积累的研究&朱蕙 刘沛霖524

浮迭剂丁基黄原酸钠对鱼类的毒性效应&尹伊伟 张甫英525

梭鱼脑垂体超微结构&王良臣 闫家本 刘修业526

冷休克诱发梭鱼三倍体&葛国昌 高连勇 李书民 潘常荣 蔡子超526

鱼类盐度驯化及其应用&葛国昌527

草鱼(♀)×细鳞斜颌鲴(♂)杂交试验初报&张金大 梁兴强 黄钧527

黄海区太平洋鲱鱼的孵化腺&闫淑珍528

草鱼血液学的研究Ⅲ、血清蛋白质和血脂的季节变化&朱心玲 贾丽珠 张明瑛529

南海北部带鱼生殖习性的研究&陆穗芬530

鲾(Mobula)的生殖及无刺鲾鲼产卵场&谈慧珍530

东海绿鳍马面鲀产卵场和产卵习性的研究&郑元甲 甘金宝 朱善央531

葛洲坝水利枢纽上游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调查&周春生531

青岛近海鱼卵和仔稚鱼的研究&沙学绅533

海洋中上层鱼类的食性&林焕年534

池养花鲢的食物链&王渊源535

鲥鱼仔幼鱼食性与生长的初步研究&朱成德 金佯道535

广东北江19种经济鱼类的食性研究&苏炳之536

鲢、鳙鱼种在天然条件下的摄食强度&陈少莲 胡传林 张水元537

鲢、鳙鱼种对微囊藻及鱼粪消化利用的研究&陈少莲 胡传林537

黑鲪(Sebastodes fuscescens)生态效率的初步测定&杨纪明 杨伟祥 郭如新537

中华鲟幼鱼食性的研究&黄琇 余志堂538

鲮鱼对营养素最适需要量的研究&毛永庆 蔡发盛 林鼎539

福建近海大黄鱼渔业及其管理意见&洪港船 陈必哲 张澄茂539

扎陵湖、鄂陵湖的鱼类资源现状&武云飞 吴翠珍540

山东湖河渔业资源的繁殖保护&王齐峰541

上海市长江口区的渔业资源及其利用&王幼槐 倪勇541

酉水上游四川段鱼类资源调查&邓其祥 何学福541

乌江下游鱼类资源概况及其评价&施白南 何学福 邓其祥543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对水产资源影响的初步探讨&胡兴祥 刘顺茂 苏怀德544

鲢、鳙鱼剪鳍标志效果试验&李思发 蔡正纬545

东海深海长颌水珍鱼?首方头鲳营养价值与保鲜加工的研究&徐玉成545

白喙海豚年龄生长的初步研究&董金海546

抹香鲸的食物及其捕食习性&董正之547

宽吻海豚内脏器官的解剖学研究&吴仲庆 安庆547

江豚呼吸系统的功能解剖和组织学的研究&宋光泽 王广洁548

江豚发声器官的初步研究&宋政修 张思照 许兰英 唐好彬549

江豚声行为的观察与水下声信号的初步分析&张思照 宋政修 齐孟鹗550

中国北部湾鳕鲸的初步研究&董金海 宋光泽 王广洁551

七、植物学555

植物生长刺激素、微量元素、营养盐对细基江篱孢子萌发的影响试验&刘思俭 林本松 曾淑芳 陈?全 张育辉555

江篱(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的孢子在江篱藻体上萌发的观察&林本松 刘思俭555

江篱的光合作用研究&刘思俭 向曙光 林本松 曾淑芳556

中国南海江篱属的有机物质研究&向曙光 刘思俭357

江篱(Gracilaria cf.verrucosa)人工苗渡夏和养成试验的研究&王永川 潘国瑛557

江篱(Graclaria verrucosa(Huds.)Papenf.)营养枝人工筏越冬栽培&任国忠 王继成558

中国江篱属海藻所含琼胶的数量与物理化学性质的比较研究&史升耀 张燕霞 刘万庆 李智恩559

改进的海带夏苗培育法研究——再论育苗系统中脱苗烂苗原因及其预防措施问题&孙国玉 杨振芝 沈世泽560

养殖海带的病害&孙国玉 陈世阳560

海带栽培中的面积、密度和产量问题&费修绠 蒋本禹561

海带叶片色彩的遗传研究 1.不同自交系的海带吸收光谱的比较&李家俊 涂登志 谭垫之561

几种紫菜的染色体数目的研究&曾呈奎 孙爱淑562

对青岛中港海区几种刺缘紫菜组的紫菜的生态习性的观察&郑宝福563

不同来源坛紫菜果胞子萌发率试验&林增善 谢土恩 王伟定564

华北半叶紫菜(Porphyra Katadai Miura var.hemiphylla Tseng et T.J.Chang)单个生殖细胞培养的研究&阎祚美564

裙带菜海上育苗试验&丛季珠 代玉华 王恩善 赵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