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的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研究 以江苏、浙江两省为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刘林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16185230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191页
- 文件大小:82MB
- 文件页数:22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高的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研究 以江苏、浙江两省为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背景1
一 人才集聚与高等教育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同等重要2
二 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的关系问题是区域决策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2
三 共轭视角是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对经济增长作用研究的全新尝试3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4
一 研究目的4
二 研究意义4
第三节 研究综述6
一 研究现状6
二 研究述评19
第二章 理论基础21
第一节 高等教育哲学21
一 高等教育哲学的研究之初21
二 高等教育哲学的研究现状23
三 走向交往实践的高等教育哲学25
第二节 人力资本理论33
一 人力资本思想的产生33
二 人力资本理论的补充39
三 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与不足44
第三节 新经济地理理论45
一 新经济地理理论的缘起45
二 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发展46
三 新经济地理理论的贡献与不足50
第四节 共轭理论51
一 共轭的内涵51
二 共轭的特点52
三 共轭理论的贡献与不足53
第三章 共轭:新的研究视角54
第一节 共轭的内涵及特征54
一 共轭的内涵55
二 共轭的基本特征61
第二节 共轭的价值分析64
一 作为系统存在的价值64
二 共轭的价值追求69
第三节 共轭应用的适切性分析74
一 共轭是研究视角的创新75
二 共轭是系统观点的延展76
三 共轭是主体价值的渗透77
第四章 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机理81
第一节 驱动经济增长的投入要素解析81
一 物质资本要素解析82
二 科技进步要素解析85
三 人力资本要素解析88
第二节 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要素分析92
一 高等教育投入:人才积累的主要路径92
二 人才集聚投入:人才集聚的有效方法107
第三节 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的共轭分析112
一 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的共轭质性分析112
二 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机理114
三 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的共轭状态116
第五章 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模型119
第一节 经典经济增长理论模型119
一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119
二 索洛—斯旺模型120
三 宗泽宏文—卢卡斯模型121
四 曼昆—罗默—威尔模型122
第二节 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的共轭判别模型123
一 模型建构的方法与理论基础123
二 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的共轭判别模型构建125
第三节 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共轭驱动的检验模型134
第六章 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共轭驱动的实证分析136
第一节 变量选择和数据处理136
一 经济增长指标136
二 高等教育投入指标138
三 人才集聚投入指标143
第二节 数据处理结果分析147
第三节 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检验150
第七章 政策建议156
第一节 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促进人才优先积累156
一 努力增加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支出158
二 全方位挖潜,吸引社会捐赠159
三 合理确定高等教育学费标准162
四 提高高等教育经费使用效率164
第二节 加大人才集聚投入,促进人才有效集聚164
一 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人才集聚需求165
二 加强制度建设,保障人才有效集聚165
三 优化综合环境,促进人才和谐集聚166
第三节 促进高等教育与人才集聚两种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轭驱动167
一 合理选取共轭状态参照标准167
二 准确估算共轭状态趋向程度168
三 及时调整要素投入大小与比例169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171
第一节 研究结论171
第二节 创新之处172
一 研究视角创新172
二 研究工具创新173
三 决策原则创新173
第三节 主要不足174
第四节 研究展望174
参考文献175
致谢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