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制造2015蓝皮书 2016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制造2015蓝皮书 2016
  •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资讯委员会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712129642X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98页
  • 文件大小:81MB
  • 文件页数:523页
  • 主题词:制造工业-工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2016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制造2015蓝皮书 2016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综合篇2

第一章 全球制造业发展概况2

第一节 发展现状2

一、制造业再次成为竞争焦点,各国加快抢占产业制高点2

二、全球制造业活动持续低迷,复苏动能仍然不足4

三、外国直接投资有所回升,贸易保持低位增长6

四、制造成本竞争力格局调整,影响全球产业转移8

五、制造业技术创新更加活跃,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9

第二节 存在问题11

一、全球制造业需求持续疲弱11

二、全球制造业贸易环境日趋复杂11

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差距大12

四、资源和环境约束更趋强化12

第三节 发展趋势13

一、创新在制造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13

二、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继续变动13

三、技术呈现跨领域多模式融合发展14

四、制造业生产方式继续深刻变革14

五、制造业更加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15

第二章 我国制造业发展概况16

第一节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16

一、制造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16

二、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18

三、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20

四、节能降耗减排扎实推进21

五、产业空间布局持续优化22

六、国际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3

第二节 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24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24

二、质量品牌建设亟待加强26

三、资源能源利用率偏低27

四、两化融合程度不深28

第三节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特点28

一、整体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28

二、多领域交叉融合催生大量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29

三、产业提质增效升级步伐加快30

四、面临的挑战明显增多31

第四节 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33

一、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33

二、制造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35

三、产业组织形态趋向网络化、小型化和专业化36

四、产业分化和空间分异趋势将更加明显37

第三章 制造强国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40

第一节 制造强国建设的战略导向40

第二节 制造强国建设的政策思路42

一、实施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的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43

二、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与服务体系45

三、依托“母工厂”建设促进先进制造技术创新扩散47

四、加强“工匠精神”的制度建设和载体建设49

第三节 制造强国建设的环境营造50

一、为制造强国建设营造良好的经济增长环境50

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制造业创新生态51

三、充分调动地方政府转型升级的积极性52

领域篇56

第四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56

第一节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基本情况56

一、产业增速整体进入稳定区间56

二、传统领域增长乏力57

三、行业投资呈现出两极分化态势57

四、产品进出口增速低位徘徊58

五、通信网络设备取得突破58

六、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热点60

第二节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形势66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更加注重融合发展66

二、国家战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66

三、智能终端产业进入转折发展期67

四、全球存储系统产业呈现存储介质和系统架构革新68

五、智能硬件生态体系加速丰富和完善70

六、云计算颠覆硬件设备和软件服务发展模式70

七、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融合将进一步加速71

八、竞争格局剧烈变动带来产业赶超发展新契机72

第三节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仍然面临严峻挑战72

一、核心基础领域仍然是阻碍产业升级的薄弱环节72

二、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和应用市场未能形成重要支撑72

三、宽带基础设施发展不均,4G和5G发展面临挑战74

四、部分领域不良竞争不利于构建良性的产业生态环境75

五、人工成本上升和人才供给不足制约产业发展75

六、“互联网+”亟待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75

第四节 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措施建议76

一、贯彻落实国家级战略部署76

二、推动智能硬件创新发展76

三、加大财税政策改革支持力度77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77

五、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77

六、强化规划组织实施77

第五章 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78

第一节 高档数控机床78

一、发展形势78

二、存在问题81

三、行业展望82

四、发展建议83

第二节 机器人84

一、发展形势84

二、存在问题86

三、行业展望88

四、发展建议90

第六章 航空航天装备92

第一节 发展形势92

一、产业规模继续扩大92

二、产品创新能力不断增强94

三、主要企业快速发展95

四、产业集聚区基本形成96

第二节 存在问题97

一、技术水平相对落后97

二、产业链条不够完善98

三、配套体系还不健全98

第三节 行业展望99

一、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99

二、通用航空和商业航天将进一步发展100

三、制造思维和发展理念将实现突破102

四、国际合作将进一步加强103

第四节 发展建议104

一、建立产业发展的制度保障104

二、重视和加强航空航天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和条件建设104

三、加强技术转移推广体系建设105

四、创新支持政策,引导与地方经济相结合105

第七章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106

一、发展形势106

二、存在问题109

三、行业展望110

四、发展建议113

第八章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115

一、发展形势115

二、存在问题117

三、行业展望120

四、发展建议122

第九章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125

第一节 节能汽车125

一、发展形势125

二、存在问题128

三、行业展望130

四、发展建议130

第二节 新能源汽车132

一、发展形势132

二、存在问题139

三、行业展望140

四、发展建议141

第三节 智能网联汽车142

一、发展形势142

二、存在问题144

三、行业展望145

四、发展建议147

第十章 电力装备149

第一节 发展现状149

一、中国电力装备产业稳步增长149

二、政策倾斜助推产业提质升级150

三、重大工程推进核心技术突破151

第二节 存在问题152

一、行业发展进入瓶颈期亟须转型152

二、国内电力装备产业结构有待调整153

三、关键配套技术不足仍需重点攻关154

第三节 行业展望155

一、加速推进电力装备智能化升级155

二、加快电力装备绿色化转变步伐156

三、大力实施电力装备“走出去”战略157

四、投资力度拉升激活良好发展前景158

第四节 发展建议158

一、优化清洁能源发电发展环境158

二、加快结构转型推进行业整合159

三、多方联合攻关打破技术瓶颈160

第十一章 农机装备162

第一节 发展形势162

一、我国农机装备发展与农业现代化水平密切相关162

二、新常态下农机装备产业规模进入稳步增长阶段162

三、我国各区域农机装备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163

四、农机装备实现产品数量与技术创新两大跨越164

第二节 存在问题164

一、技术能力:装备实时采集、自动监控水平不高164

二、产品种类: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尚未形成165

三、产品质量:关键零部件质量难以达到国际标准165

四、竞争环境:同质化竞争成为产业发展重大挑战166

第三节 行业展望166

一、着重产品向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166

二、产品结构向中高端及非粮食作物用设备倾斜167

三、农机装备竞争格局呈现集中化、专业化特点167

四、农机装备产业规模将继续保持中速增长水平168

第四节 发展建议169

一、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提升技术水平169

二、加强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完善全产品线布局169

三、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规范市场竞争环境170

四、推进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提高数据服务能力170

第十二章 新材料172

第一节 发展形势172

一、全球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172

二、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174

三、新材料产业重要进展176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177

第三节 行业展望179

一、世界各国纷纷抢占新材料产业制高点179

二、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181

第四节 发展建议183

一、建立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形成促进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合力183

二、加强战略研究与创新研发,突破重点领域急需的新材料183

三、推进产业基地建设,促进新材料产业特色集聚发展184

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建立和完善高效的投融资体系184

五、坚持创新驱动,高度重视优势企业与人才团队的培育184

六、系统推进行业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健全新材料产业体系185

七、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共享创新成果185

第十三章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186

第一节 发展情况186

一、生产情况186

二、效益情况189

三、创新情况194

四、重点领域情况197

第二节 存在问题198

一、医改仍亟待深化推进198

二、药品供给侧结构不合理198

三、市场准入政策亟待改进199

四、质量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增强199

第三节 行业展望199

一、机遇199

二、挑战201

三、展望202

第四节 发展建议202

一、增加研发投入202

二、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202

三、提高质量安全水平203

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203

五、增进国际合作203

专题篇206

第十四章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206

第一节 目标要求206

一、加强产业前沿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207

二、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市场化推广应用207

三、加快培育制造业创新领军技术人才208

四、制定和完善创新中心相关标准与程序208

第二节 主要进展209

一、发布实施指南209

二、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修订完善209

三、多地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工程开始起步209

第三节 面临形势211

一、全球制造业创新体系重构,新型创新载体引领制造业变革211

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共性技术供给不足212

三、技术研发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待完善213

第四节 下一步推进思路和重点214

一、整合现有资源,组织试点示范214

二、构建服务平台,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215

三、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216

第十五章 工业强基218

第一节 目标要求218

一、中长期目标218

二、年度目标219

第二节 主要进展219

一、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19

二、加强组织实施,出台年度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21

三、坚持目录引导,实施工业强基工程示范项222

四、推动部省合作,形成中央地方齐抓共管格局224

第三节 面临问题225

一、“重整机轻配套”的发展理念没有根本改变225

二、“重攻关轻应用”的创新路径没有根本改变226

三、“重引进轻消化”的发展模式没有根本改变227

四、“重政府轻市场”的制度安排没有根本改变228

第四节 下一步推进思路和重点229

一、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229

二、发挥政府资金和政策导向作用229

三、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230

四、推动产用结合,加快推广应用230

五、加强工业基础人才队伍建设230

六、扎实做好强基工程的组织实施231

第十六章 绿色制造232

第一节 目标要求232

一、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232

二、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234

三、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236

第二节 主要进展237

一、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237

二、资源循环利用与再制造产业发展241

三、绿色制造体系建设244

第三节 面临形势245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对绿色发展提出新要求245

二、绿色发展产业和标准需要提升248

三、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249

第四节 下一步推进思路和重点250

一、实施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250

二、推进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发展示范应用251

三、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应用252

四、绿色制造体系构建试点253

第十七章 智能制造256

第一节 目标要求257

一、总体目标257

二、基本要求257

第二节 主要进展258

一、顶层设计工作进展258

二、专项行动工作进展261

三、管理保障工作进展269

第三节 面临问题271

一、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仍需加强271

二、工业软件对外依存问题突出271

三、重硬件轻软件问题突出271

四、产业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272

五、试点示范范围、推广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展,政策扶持需要进一步加强272

第四节 下一步推进的思路和重点272

一、调动各方力量支撑智能制造推进工作272

二、扎实推进智能制造标准工作273

三、全局把握智能制造实施成效273

四、加强政策支持智能制造发展力度273

五、加大宣传促进典型经验推广应用274

第十八章 服务型制造275

第一节 目标要求275

一、对发展服务型制造的认识275

二、发展服务型制造的总体目标276

第二节 主要进展277

一、各地开展的主要工作277

二、取得的成效279

第三节 面临问题281

一、存在的问题281

二、应避免的误区282

第四节 下一步推进的思路和重点283

一、健全产业政策体系283

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83

三、强化公共服务支撑284

四、提高人才队伍素质284

五、推进国际交流合作284

六、分业施策精准发力284

第十九章 质量品牌提升285

第一节 目标要求285

一、中长期目标285

二、年度目标286

第二节 主要进展286

一、先进质量管理方法进一步推广普及287

二、产品实物质量水平稳步提升288

三、品牌培育继续深化288

四、质量监督监管力度日益加大289

五、发展环境不断优化289

第三节 面临形势290

一、质量发展基础依然薄弱290

二、制造业企业质量观念较为落后290

三、品牌建设相对滞后291

四、部分领域产品质量水平有待提升291

五、出口产品面临国外技术壁垒冲击292

第四节 下一步推进思路和重点293

一、不断夯实质量发展基础293

二、发挥企业质量品牌建设的主体作用294

三、加快培育工业品牌294

四、促进工业产品实物质量提升295

五、完善质量品牌的公共服务体系295

六、优化质量和品牌提升的环境296

第二十章 制造业人才297

第一节 目标要求297

一、推进制造业人才供给侧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297

二、完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引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297

三、加强人才创新能力建设,提升产业人才素质298

四、培育制造业急需紧缺人才,加快重点领域人才培养298

五、深化制造业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环境298

第二节 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进展299

一、制造业人才规模总体不断扩大,人才结构日趋合理299

二、高技术产业人才初具规模,创新能力稳步提高300

三、制造业人才工资水平较快增长,但仍低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302

四、人才投入产出效率稳步提升,人才效能显著303

第三节 制造业人才发展的主要问题304

一、人才发展与产业人才需求仍存在供求矛盾304

二、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整体素质仍偏低304

三、不同类型人才分布不合理,人才培养体系难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305

四、制造业人才队伍中高层次、创新型和领军型人才缺乏305

五、制造业人才发展环境有待改善,人才生态有待优化305

六、制造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306

第四节 下一步推进思路和重点306

一、打造“中国制造2025”人才培养工程307

二、健全制造业人才评价、评估和激励机制308

三、加强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的实施保障工作308

区域篇310

第二十一章 东部地区310

第一节 发展概况310

一、制造业规模优势明显310

二、制造业产业结构处于高端312

三、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成果显著315

四、重点地区重点产业发展特色突出318

第二节 存在问题325

一、部分优势增长动力有所减弱325

二、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327

三、产业升级制约因素仍待突破329

四、地区间协同尚须加强330

第三节 主要举措332

一、东部省市纷纷出台文件,“点对点”对接《中国制造2025》332

二、立足当地资源禀赋,明确制造业优化升级的重点和方向336

三、加强组织、政策、项目配套,推动落实《中国制造2025》337

第四节 发展建议339

一、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深化产业开放合作339

二、重构沿海增长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实力340

三、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进产业优化调整341

第二十二章 中部地区343

第一节 发展现状344

一、工业发展稳中趋缓,固定投资稳步扩张346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增长迅速348

三、区域创新能力增强,绿色发展取得进展352

四、两化融合稳步推进,产业集聚不断壮大354

第二节 存在问题359

一、工业发展水平偏弱359

二、地区走势分化明显361

三、新兴产业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362

第三节 主要举措364

一、河南省364

二、湖北省368

三、湖南省371

四、安徽省374

五、江西省377

六、山西省380

第四节 发展建议385

一、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386

二、加快地区创新步伐386

三、提高产业集群水平387

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387

五、提升人力集聚竞争力388

第二十三章 西部地区389

第一节 制造业发展现状389

一、制造业整体情况389

二、产业结构情况394

三、优势产业情况396

四、两化融合情况400

五、技术创新情况402

六、产业集聚情况403

第二节 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404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404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406

三、两化融合相对滞后407

四、专业性人才缺失408

五、配套政策不完善409

第三节 推进制造业发展主要举措410

一、强化顶层设计410

二、加强组织保障411

三、确定发展重点413

四、出台配套措施415

第四节 发展建议417

一、优化产业结构417

二、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418

三、积极对接国家政策418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419

第二十四章 东北地区421

第一节 制造业发展现状421

一、制造业整体情况421

二、产业结构情况422

三、重点行业情况423

四、两化融合情况425

五、军民融合情况425

六、创新能力稳步提升426

第二节 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426

一、制造业转型升级难426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427

三、产业配套能力不足428

四、资源、环境问题突出428

第三节 推进制造业发展主要举措428

一、加强顶层设计428

二、推进智能制造和创新中心建设429

三、推进体制机制改革430

第四节 发展建议431

一、突破一个束缚:突破体制机制的束缚,狠抓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建设431

二、激发“双创”活力: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深入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431

三、抓住三个重点:抓住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432

四、培育两种精神:培育企业家和工匠精神,健全多层次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432

五、发挥两个作用:发挥政策规划引导和重大项目扶持作用,努力将东北三省打造成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先行区432

国际篇436

第二十五章 美国436

第一节 发展概况436

一、美国制造业产值呈现回升趋势437

二、美国出口总量提升438

三、制造业企业部分回归440

四、制造业就业人数增长显著441

五、美国制造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保持上升442

六、美国制造业产业布局出现转移443

七、美国先进制造业产业发展快速443

第二节 发展特点445

一、美国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加大445

二、美国先进制造业回归速度加快445

三、美国实体和虚拟经济平衡状况改善445

四、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创新型中小企业446

第三节 政策措施446

一、进行政策引导,营造制造业发展环境446

二、加强“产、学、研”结合,推动先进技术研发及应用447

三、选取关键领域,进行重点突破448

四、注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重振制造业提供人才保障449

第四节 经验启示449

一、完善制造业转型升级政策法律体系449

二、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449

三、加强对关键领域的支持力度450

四、用好国内外优秀人才450

第二十六章 日本451

第一节 发展概况451

一、汽车451

二、机床452

三、机器人453

四、电子电器455

第二节 发展特点456

第三节 政策措施457

第四节 经验教训460

第二十七章 欧盟462

第一节 发展概况462

第二节 发展特点462

第三节 政策措施464

一、欧盟464

二、德国465

三、英国467

四、法国468

第四节 经验启示469

第二十八章 韩国473

第一节 发展概况473

一、工业化初期:贸易立国加速资本积累473

二、工业化中期:重化工立国打造汉江奇迹474

三、工业化后期:“技术立国”迈入发达国家行列474

四、后工业化时期:制造业创新应对新挑战475

第二节 发展特点476

一、政府大力扶持是制造业崛起的基础476

二、从价值链底端向上游切入476

三、设计、研发、制造并举477

四、推行大企业集团化战略477

第三节 政策措施478

一、产业振兴政策478

二、信息化政策478

三、新增长动力政策479

四、制造业创新3.0479

第四节 经验启示483

一、增强外来技术转化能力483

二、政府要有效参与产业发展483

三、要正视大企业的畸形发展对结构转型的阻碍作用484

四、大胆破局保增长与调结构之惑484

第二十九章 新兴国家485

第一节 发展概况485

一、印度485

二、巴西486

三、南非487

第二节 发展特点488

一、制造业发展步伐普遍放缓489

二、国家层面推进制造业发展489

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将进一步加快489

第三节 政策措施490

一、印度490

二、巴西491

三、南非492

第四节 经验启示493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简介497

后记49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