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亚太市场绿色发展报告 建设面向2030年的美好城市家园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亚太市场绿色发展报告 建设面向2030年的美好城市家园](https://www.shukui.net/cover/5/31959647.jpg)
- 赵峥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16186114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08页
- 文件大小:141MB
- 文件页数:43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亚太市场绿色发展报告 建设面向2030年的美好城市家园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理论篇3
城市绿色发展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解释&赵峥3
一 绿色发展:面向2030年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选择3
二 城市为什么要绿色发展?7
(一)解决城市发展历史问题8
(二)应对城市发展现实危机9
(三)实现城市发展未来目标10
三 城市绿色发展的理论模型及实现机理11
(一)模型构建:约束条件下的城市增长系统11
(二)实现机理:从一般发展到绿色发展13
城市绿色发展的基本内涵与分析框架&赵峥17
一 城市绿色发展的基本内涵:四组重要关系17
(一)人与自然共生关系17
(二)经济与社会均衡关系19
(三)政府与市场协作关系20
(四)城市与国家互动关系21
二 城市绿色发展的五维分析框架22
(一)环境宜居23
(二)经济富裕25
(三)社会包容28
(四)多元善治32
(五)国家繁荣37
第二篇 评估篇41
城市绿色发展指数及评价指标体系&城市绿色发展指数课题组41
一 城市绿色发展指数41
二 城市绿色发展指数的指标设计原则42
三 城市绿色发展指数指标体系43
四 城市样本44
五 数据来源45
六 评估方法46
(一)原始指标的处理46
(二)指标合成47
(三)指标分析47
亚太城市绿色发展评估结果和主要研究发现&城市绿色发展指数课题组48
一 亚太城市绿色发展指数综合和分项排名48
(一)综合排名48
(二)整体情况52
(三)环境宜居指数排名与分析52
(四)经济富裕指数排名与分析58
(五)社会包容指数排名与分析64
(六)多元善治指数排名与分析68
(七)国家繁荣指数排名与分析72
二 主要研究发现76
(一)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绿色发展状况76
(二)收入分配与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紧密相关76
(三)创新能力是影响城市绿色发展的关键因素77
(四)高端服务业是城市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78
(五)“治理鸿沟”是造成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差距的重要原因79
(六)城市群对城市绿色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80
(七)绿色发展需要城市与国家共进退81
(八)“一带一路”城市绿色发展面临基础设施压力82
(九)新兴市场国家城市绿色发展非均衡特征明显83
(十)中美城市绿色发展差距仍然较大84
第三篇 国际篇89
新加坡清洁技术及可持续城市解决方案&陈刚(Chen Gang)89
一 低碳城市规划90
二 广泛使用可再生能源、节能的建筑材料和技术90
三 城市地区保护水资源以及水资源循环再利用92
四 可持续交通系统93
五 发电94
英国伦敦空气治理:经验与策略&弗兰克·伯金(Frank Birkin)97
一 伦敦空气:一个持久的问题97
二 伦敦交通策略99
三 加强空气污染防治意识101
四 更多关于空气污染知识101
(一)纳米粒子101
(二)交通废气污染研究102
五 开展交流103
六 净化伦敦空气的一些新近提议106
(一)街头空气清洁“胶”106
(二)电动车辆107
(三)汽车俱乐部107
(四)汽车共享108
(五)骑车108
(六)伦敦村110
(七)绿色屋顶110
(八)绿色墙体111
俄罗斯城市绿色能源发展:以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为例&帕维尔·鲁金(Pavel Luzin)114
一 俄罗斯绿色能源政治经济框架114
二 “灵活城市”的定义116
三 符拉迪沃斯托克:绿色能源设想118
(一)绿色电力产能的集约式发展118
(二)辅助发展绿色电力发电产能119
(三)绿色能源产能发展停滞119
四 结论120
亚太地区绿色城市发展——旅游业的水问题&苏珊·贝肯(Susanne Becken)、诺埃尔·斯格特(Noel Scott)123
一 引言123
二 用水量124
三 水的成本126
四 水的可用性和质量127
(一)基准管理127
(二)旅游接触点128
五 减少用水量的方法129
(一)组织改革和管理129
(二)技术改革129
(三)行为改变129
六 结论130
东南亚城市资源利用效率及改进措施&梁莉(Li Liang)、爱丽丝·夏普(Alice Sharp)133
一 资源消耗趋势134
(一)全球资源受限134
(二)东南亚经济,人口及社会变化135
(三)亚洲国家资源消耗趋势135
二 资源利用效率及环境问题136
(一)自然资源保护136
(二)能源管理137
(三)人类定居137
(四)交通和人口流动138
(五)废弃物管理138
(六)水资源管理140
(七)食品安全140
(八)气候变化141
三 南亚城市的能源提效措施142
(一)低碳排放城市: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143
(二)提高节能意识活动:越南顺化市143
(三)零废弃物计划:泰国彭世洛144
四 测量能效实施效果的参数145
五 结论145
美国波特兰城市增长管理案例&杨诗明(Shiming Yang)、杰弗莱·M.塞勒斯(Jefferey M·Sellers)148
一 波特兰增长管理的历史背景149
二 政治、机构和政策150
(一)政治进程150
(二)机构151
(三)政策151
三 结论155
日本北九州城市发展和绿色增长&羽田翔、赵海博157
一 北九州市的经济状况和环境条件157
二 北九州的绿色增长战略160
(一)低碳能源160
(二)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和废水处理技术161
(三)绿色增长项目的多方协调162
三 北九州对亚洲的技术输出162
(一)亚洲地区的绿色增长事业162
(二)印度尼西亚项目163
(三)越南项目和泰国项目164
四 研究结论165
马来西亚绿色城市发展:以槟城为例&斯图尔特·麦克唐纳德(Stuart MacDonald)、唐以翔(Tong Yee Siong)166
一 概览166
二 实体规划168
(一)改善实体规划系统169
(二)可持续管理增长169
(三)改善建筑环境170
三 交通170
(一)合理进行交通治理和管理171
(二)建设新战略道路连接171
(三)改善公共交通171
(四)改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设施172
四 住房172
(一)改善住房治理173
(二)转向私人发展173
(三)增加住房173
五 公共空间174
(一)增加公共空间的数量和质量174
(二)改善可利用性和互联互通性175
(三)公共空间管理与维护175
六 环境175
(一)改善环境管理176
(二)处理垃圾和污染176
(三)直面气候变化177
七 结论177
韩国首尔清溪川治理的经验与启示&赵峥179
一 创新城市内河治理方式179
二 注重多元主体参与180
三 兼顾水和交通环境一体化改造180
四 古桥传承城市文脉181
五 集中投入激发城市活力181
六 启示182
中国台湾:公共自行车(Youbike)打造绿色城市&余津娴、丁锦秀183
中国香港恶劣天气预警和应变机制对北京的启示&韩嘉冠188
一 香港对恶劣天气的预警及应变计划188
(一)天文台的预警系统189
(二)警报的传播和统筹189
(三)天灾应变计划190
二 香港天灾应急机制的特点和成功经验191
(一)警报系统贯彻“目视管理”,标示鲜明,深入民心191
(二)警报内容注重可预见性,方便各方早作因应,有助于防灾和纾缓服务行业的骤然压力191
(三)警报系统采用分区数据,提高准确性,更切合市民需要192
(四)警报的传播层层落实,分工周密,资料规范,透明度高,做到上传下达192
(五)各范畴建立规范化章程,并向公众发出指引,确保社会活动的有序运作192
(六)应变系统分工合理,程序精简,确保效率193
(七)配套服务到位,社会共同参与,有助于促进协作和稳定民心193
(八)宣传工作细致、密集,并照顾不同群体需要,促使市民形成习惯和建立守望相助的精神193
三 北京应对恶劣天气的现有机制194
四 香港经验对首都制定天气危机预警机制的启示194
绿色新城开发:德国汉堡港口新城建设的经验&赵峥196
一 持续而稳定的总体规划196
二 产业和人居的高度融合197
三 绿色建筑和交通的推广应用197
四 公私共赢的开发模式198
五 启示199
通过发展可持续智慧城市市区创建吸引力:以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港口为例&艾玛·比约娜(Emma Bjorner)200
一 引言200
二 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201
三 城市品牌,源于贡献202
四 可持续发展城区:斯德哥尔摩皇家港口区203
五 结论205
第四篇 中国篇211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PM 2.5污染问题&程红光211
一 中国的城市分布212
(一)按人口数量分布212
(二)按人均GDP分布214
二 PM 2.5污染状况216
(一)空间分布特征217
(二)时间变化趋势219
三 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220
四 城市化过程中控制大气污染的建议措施222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222
(二)开发利用清洁能源223
(三)发展绿色交通223
碳解锁:中国城市转型的关键所在&谢海生224
一 中国城市发展中的挑战224
(一)资源承载力严重不足225
(二)环境污染愈发严重225
(三)发展空间受限225
二 中国城市低碳转型的必要性226
三 中国城市转型的碳解锁机制探索229
(一)规划指导机制:加强顶层设计229
(二)目标约束机制:凝聚转型共识229
(三)市场激励机制:加强主体参与230
(四)城市管理机制:擅于顺势而为230
能源消费与城市绿色发展&林卫斌、罗时超232
一 人均能源消费量232
二 能源消费密度235
三 能耗强度236
四 能源消费结构238
五 结论及启示239
中国城市绿色发展的土地利用方式&魏劭琨240
一 前言240
二 城市绿色发展对土地利用的要求240
(一)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迫切要求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241
(二)气候变化对城市土地利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41
(三)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对土地的新要求241
(四)城市的活力和创造力对土地利用的要求242
三 城市绿色发展中土地利用的基本方式242
(一)高密度的土地利用242
(二)土地混合利用243
(三)基于公交导向的土地开发243
四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244
(一)城市土地增长过快244
(二)城市土地开发重增量轻存量245
(三)大尺度的土地开发245
(四)过于简单的城市功能分区246
五 思考与建议246
智慧城市助推中国城市治理模式创新&唐斯斯、刘叶婷248
一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概况249
(一)建设规模249
(二)区域分布249
(三)建设重点249
二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做法250
(一)智慧城市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50
(二)智慧城市建设注重顶层设计250
(三)智慧城市建设强调“一城一策”251
(四)智慧城市建设引入“智库”做支撑251
(五)数据治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252
三 智慧城市建设助力城市治理模式创新的主要途径及案例253
(一)加速城镇化进程,破解城市发展难题253
(二)助力产业结构调整,改善产业发展业态254
(三)着力改善民生,探索公共服务普惠化新模式254
(四)强化数据资源管理,提升政府管理决策能力255
(五)创新城市治理模式,提升城市综合治理能力255
四 未来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关注重点256
(一)以整合数据资源为突破点256
(二)以“城市+农村”融合发展为引爆点256
(三)以城市“群”发展为着力点257
(四)以鼓励社会参与为落脚点257
城市绿色发展与现代配电网建设&董晓宇258
一 现代配电网与绿色发展的关系259
(一)现代配电网的相关概念259
(二)现代配电网的主要特征260
(三)现代配电网与绿色城市262
二 推进现代配电网建设的意义263
(一)为加快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重要保障263
(二)对于承载和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具有重要意义264
(三)实现电能替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264
三 现代配电网建设的国际经验264
(一)以自动化技术为路径提高现代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264
(二)以传输清洁能源促进现代配电网的智能化、数字化265
(三)以绿色减排为路径强化电力体制改革266
(四)以跨国互联路径促进现代配电网的消纳能力266
四 中国配电网发展的政策支持及城市经验267
(一)主要政策支持分析267
(二)国内典型城市现代配电网发展情况268
五 推动现代配电网建设的政策建议270
(一)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减少项目审批环节270
(二)采取切实措施为社会资本平等参与铺通道270
(三)优先发展分布式能源和电动汽车充电设施270
(四)加强政企联动发挥合力强化监督管控考核271
(五)严格规范排放标准并适时推进碳交易机制271
城市网络化与中国城市化发展&杨煜东272
一 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272
(一)“城市网络化”:信息时代的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272
(二)“城市网络化”特征和特点273
二 信息化在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274
(一)打破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化结构”格局274
(二)提高中国市场化的程度和效率274
(三)提高劳动力水平,绕开拉美城市化陷阱275
三 适应“城市网络化”道路的路径选择276
(一)“城市网络化”与区域经济政策选择276
(二)“城市网络化”与政府管理结构调整277
(三)“城市网络化”与市场经济地位改善277
城市服务业发展与绿色转型&刘涛279
一 城市服务业发展与绿色转型的关系279
二 绿色转型下我国城市服务业的发展现状281
(一)城市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但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不高281
(二)城市服务业结构不断升级,但内部结构失衡问题仍然存在281
(三)服务业新兴行业和业态层出不穷,但服务创新还未充分发挥引领作用282
(四)城市服务外包增势强劲,但持续发展还面临人才等制约284
三 促进城市服务业发展与绿色转型良性互动的建议284
(一)加快推进供给端的结构性改革284
(二)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285
(三)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285
(四)强化服务业人力资本投资285
中国城市绿色金融发展:挑战与思路&肖博强286
一 绿色金融定义与发展现状286
(一)传统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服务拓展现状287
(二)新兴绿色金融服务机构发展现状289
二 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分析291
(一)绿色产业投资回报尚未对绿色金融发展形成激励292
(二)绿色产业形成的环境权益还需确权292
(三)绿色金融是真正的高风险投资292
三 针对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293
(一)推动绿色产业形成稳定现金流293
(二)环境产品确权和定价机制结合293
(三)多样化和集中化发展环境权益交易平台294
四 绿色金融发展前景分析294
(一)危机影响变革294
(二)创新带来发展295
(三)聚集产生效益295
城市绿色空间与休闲生活: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宋瑞296
一 城市绿色空间:价值、分类与标准296
二 国外城市绿色空间发展经验:以英国牛津市为例297
三 中国的城市绿色空间:供需矛盾与解决方案300
亚太地区减贫制度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万海远304
一 亚太地区减贫制度的比较304
(一)减贫的组织协调机构304
(二)分权与激励的制度设计305
(三)独立第三方定期监督评估制度306
(四)动态反馈机制307
(五)减贫进程的进入退出机制307
(六)综合减贫制度系统307
二 亚太地区不同国家减贫政策的实践309
(一)减贫对象的比较309
(二)扶贫资金投入方式309
(三)扶贫模式设计310
(四)项目制运作311
(五)渐进性扶贫311
三 对中国减贫机制的政策建议312
(一)调整扶贫新理念312
(二)确立减贫新模式312
(三)协调减贫机构313
(四)整合减贫资源313
(五)完善减贫监测机制314
(六)建立减贫问责机制314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困境与路径——以北京市为例&任苒、宋婷婷315
一 构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网络315
二 长短期政策联动316
三 垃圾处理环节联动317
四 政府、居民和企业的主体联动319
五 多方位、多层次的部门联动320
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绿色经济增长效率及提升战略&赵峥、刘杨322
一 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绿色经济增长效率324
(一)城市绿色经济增长效率测度模型324
(二)指标选择325
(三)城市绿色经济增长效率测度结果分析326
二 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绿色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328
三 战略建议331
大数据时代的中国城市治理模式&钱明辉、黎炜祎333
一 引言333
二 国际基于大数据的城市治理模式334
(一)技术引领模式:以美国为例334
(二)产业促进模式:以澳大利亚为例334
(三)项目驱动模式:以新加坡为例335
三 我国基于大数据的城市治理政策分析336
四 我国主要城市的大数据城市治理实践337
(一)北京: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高新科技337
(二)上海:构建城市信息管理系统,完善数据共享平台337
(三)广州:推动信息技术与产业结合,促进新兴产业发展338
五 完善我国大数据城市治理的政策建议338
(一)明确大数据发展战略,扩大政策涉及领域338
(二)提升大数据技术水平,培养吸纳优秀人才339
(三)鼓励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加快产业升级转型339
(四)因地制宜发布项目,保障政策实施效果339
京津冀城市绿色发展:从“环境先行”到“治理突围”&刘彦平341
一 APEC蓝:环境倒逼下的京津冀城市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探索341
二 京津冀城市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342
(一)一体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343
(二)缺乏有效的府际协调平台343
(三)缺乏有效的市场协调机制343
(四)区域及城市形象吸引力不彰343
三 京津冀城市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要破解四大命题344
(一)重构区域使命和发展愿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和北方优质生活圈344
(二)创新区域市场体系,奠定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基石345
(三)建设区域治理的“制度厚度”,提升京津冀协同治理效能346
(四)塑造区域及城市品牌形象,拉升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信心和预期346
第五篇 战略篇351
亚太城市绿色发展战略&亚太城市绿色发展战略课题组351
一 亚太地区城市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352
二 亚太城市绿色发展的战略路径353
(一)完善亚太城市绿色治理体系353
(二)提升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城市绿色发展能力354
(三)构建亚太城市绿色发展支持体系355
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战略&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战略课题组358
一 宜居战略358
(一)加大城市空气、水和土壤环境治理359
(二)推进城市能源节约利用与资源循环利用359
(三)完善城市绿色发展制度体系359
二 富裕战略360
(一)形成创新驱动城市经济发展模式360
(二)建设内需导向的城市创新系统362
(三)提升城市服务经济质量362
(四)促进工业绿色转型升级363
(五)增强城市绿色人才竞争力363
(六)增强城市绿色企业竞争力363
(七)重视创新中心城市建设364
三 包容战略365
(一)减少城市贫困365
(二)提升城市福利水平365
(三)服务城市民生需求366
(四)改善城市教育质量366
(五)提升科技创新社会带动力366
四 善治战略367
(一)推进城市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367
(二)建立公私合作治理伙伴关系368
(三)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368
(四)公众参与城市治理368
(五)加强电子治理369
(六)塑造城市绿色品牌369
五 协调战略370
(一)构建系统的绿色城镇化发展体系370
(二)促进中国城市绿色发展的空间均衡370
(三)重大区域战略实施注重城市绿色发展371
(四)以城市群作为区域绿色发展突破口371
(五)推动城乡绿色发展一体化371
(六)提升城市绿色发展的国际影响力372
附录一 城市绿色发展评估相关研究文献综述373
附录二 城市绿色发展指标解释与数据来源391
附录三 亚太主要国家内部城市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分析392
主要参考文献400
后记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