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历史唯物主义 现代性的多层反思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历史唯物主义 现代性的多层反思
  • 刘森林著 著
  • 出版社: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ISBN:7306057341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91页
  • 文件大小:117MB
  • 文件页数:29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历史唯物主义 现代性的多层反思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论 作为孵化器的主体性:实践唯物主义的反思与推进1

一、主体性的伸张与推进1

二、主体性的孵化Ⅰ: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关系4

三、主体性的孵化Ⅱ:物化论的推进,从人道主义到合理化8

四、主体性的孵化Ⅲ:崇高价值的陨落,虚无主义与形而上学12

第一层次 反思“自然历史过程”21

第一章 超越“自然历史过程”——初论重新理解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21

一、“自然历史过程”的本质内涵22

二、超越“自然历史过程”26

第二章 马克思历史方法论的启示——关于把握历史规律的方法论问题31

一、两个方面:存在论与方法论31

二、历史方法论的启示33

三、新式历史规律观的内涵分析38

第三章 论马克思历史观对事实与价值冲突的两种解决44

一、理论解决44

二、实践解决50

第四章 自然·自然性·自发性——再论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55

一、马克思理论中的多义“自然”55

二、把握住似自然过程论的本质内涵58

三、对自然Ⅵ的再探索61

第五章 回归自然与超越自然——三论“自然历史过程”66

一、告别近代主体性解释模式:确立作为正当性与合理性的两种“自然”67

二、“历史”的意蕴:从自然与历史统一的视角看待现代史71

三、以自然正当革除形而上学的完美虚幻:阶段不可超越74

四、结论:回归自然与超越自然的一致78

第二层次 反思“发展”83

第六章 当代中国发展着的“发展”观念83

一、走出胚胎发育隐喻的误区83

二、价值因素在发展观念中的地位86

三、初步结论88

第七章 发展的价值基础追思90

一、发展:从事实认定到价值追问90

二、发展的价值根基追问92

三、追思发展的方法:二分法99

第八章 对“发展”的三种批评102

一、第一种批评:资源不够102

二、第二种批评:损害了世界——以平等为例105

三、第三种批评:求新刺激的无理性倾向109

第九章 从后思索法视野内的“发展”检思113

一、从后思索法视域内的发展:精英信念的普遍化113

二、现代对传统、普遍对特殊的漠视117

三、防止以今释古和强发展主义120

第十章 透视唯物史观中的发展主义124

第十一章 发展视域内的二分模式:批判与反思133

一、强一元论二分法134

二、弱一元论二分法137

三、二元论二分法139

四、结论141

第三层次 反思实践与主体性145

第十二章 启蒙与虚无:从主体概念看发展的一个内在矛盾145

一、笛卡尔式内向性主体中就蕴含着知识论与存在论的不统一145

二、矛盾的进一步积聚148

三、平衡的打破与冲突的爆发152

四、世俗化的加剧155

五、理性与虚无的自悖谬157

六、虚无的浪漫主义救治160

第十三章 “主体”在什么意义上是一个意识形态概念?166

一、问题的提出与概念的澄清166

二、区分不同层次的“主体”168

三、两种不同的启蒙,意识形态的必需173

第十四章 实践的逻辑与哲学终结论的困境179

一、仅强调具体、经验、历史并不一定能解决元哲学层面的问题180

二、马克思在社会理论层面对一般性、永恒性和绝对性的强调185

三、“哲学终结论”的特定含义190

第十五章 评实践的主体性解释模式195

一、视角的转变:从个体到群体195

二、从主体性模式到生活世界模式199

三、自悖性的凸现204

第十六章 传统主体性势必导致的实践策略:外推210

一、去远与推远:两种不同的机制210

二、外推的逻辑与现代空间的拓展214

三、越推越遥远的外推:从个体、群体到国际和自然界219

第四层次 反思现代文明的哲学基础:物化与虚无225

第十七章 异化的三个层次225

一、异化的产生与层次226

二、异化Ⅰ229

三、异化Ⅲ231

四、异化Ⅱ与主体性模式234

第十八章 文化、虚无主义话语与社会发展:德国对中国的启示238

一、德国的思考与教训240

二、文化中国与文化决定论的提防247

第十九章 启蒙主义、浪漫主义与唯物史观254

一、浪漫主义的遭遇、定位与新解256

二、善服从于功利,真理屈从于自由259

三、理性的工具化与虚无主义263

四、浪漫派、马克思与古典266

五、自由理想与浪漫主义267

六、更能容纳差异的新启蒙271

第二十章 物化通向虚无吗?——马克思与尼采的不同之路274

一、物化世界损伤“人”的三种情形274

二、物化不通向虚无,物化可以促进“人”的实现278

三、个体与共同体的统一遏制、抵制虚无主义281

四、物化通向虚无:尼采对现代文明本质与前景的认定285

五、反思现代性的两种模式:马克思与尼采28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