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神经解剖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芮德源,陈立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87420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657页
- 文件大小:242MB
- 文件页数:672页
- 主题词:神经系统-人体解剖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临床神经解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神经系统的发生概述1
第一节 神经管的形成和演变1
一、神经管的形成1
二、神经管的组织分化1
三、脑泡的形成和原始分野3
四、神经系统各部的发生4
(一)中枢神经系统各部的发生4
(二)周围神经系统各部的发生11
(三)内脏神经的发育13
第二节 神经嵴的形成和演变13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的主要畸形14
一、无脑14
二、脑膨出14
三、先天性脑积水14
四、脑局部缺如15
五、小型脑与巨型脑15
六、颅狭窄症16
(一)尖头畸形16
(二)扁头畸形16
(三)舟状头畸形16
(四)斜头畸形16
(五)三角头畸形17
七、枕骨大孔区的先天性畸形17
(一)颅底压迹17
(二)扁平颅底17
(三)寰椎枕化18
(四)寰枢椎脱位18
(五)颈椎融合18
(六)小脑扁桃延髓下疝18
八、脊柱裂和有关畸形19
(一)隐性脊柱裂19
(二)脊膜膨出19
(三)脊髓脊膜膨出19
(四)其他类型的畸形20
第二章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21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区分21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23
一、神经元23
(一)神经元的形态24
(二)神经元的结构24
(三)神经元的分类27
二、突触27
(一)突触的基本形态结构28
(二)突触的超微结构30
三、神经胶质36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36
(二)周围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42
四、神经纤维和神经43
(一)神经纤维43
(二)神经46
五、神经末梢46
(一)感觉神经末梢47
(二)运动神经末梢48
六、神经纤维的溃变与再生50
(一)溃变50
(二)再生50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52
一、反射弧52
(一)反射弧的组成52
(二)中间神经元的排列方式及其意义52
(三)反射的种类53
二、中枢的兴奋和抑制54
第三章 神经组织的变性,再生和移植55
第一节 周围神经组织的变性和再生55
一、周围神经的变性55
(一)顺行性变性55
(二)逆行性溃变57
(三)跨神经元溃变57
二、周围神经的再生57
(一)再生的形态变化57
(二)影响再生的因素58
第二节 中枢神经的损伤、修复和再生59
一、中枢神经损伤后的变化59
(一)中枢神经纤维的顺行性变性59
(二)中枢神经纤维的逆行性变性59
(三)跨神经元变性59
二、中枢神经的可塑性和再生59
(一)神经胶质细胞对中枢神经再生的影响59
(二)神经营养因子与中枢神经再生60
(三)外周神经移植术能促使中枢神经再生61
第三节 神经细胞与凋亡62
一、神经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62
二、细胞凋亡与细胞程序性死亡63
三、神经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63
(一)抑制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63
(二)诱导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63
四、细胞凋亡与神经系统疾病64
(一)神经细胞凋亡64
(二)细胞凋亡与神经疾病64
(三)治疗价值65
第四节 神经干细胞65
第四章 脊髓、脊神经和内脏神经67
第一节 脊髓的形态、位置和被膜67
一、脊髓的外形67
二、脊髓的位置及其与脊柱的关系67
(一)脊柱的形态67
(二)脊髓的位置和脊髓节与椎骨的关系73
三、脊髓的被膜74
第二节 脊神经76
一、脊神经根及其病变症状76
二、脊神经的分支概况77
(一)脊神经后支77
(二)脊神经前支78
三、颈丛及其病变综合征78
(一)颈丛浅支78
(二)颈丛深支80
(三)颈丛交通支81
四、臂丛及其病变综合征81
(一)臂丛锁骨上部的分支及其病变综合征81
(二)臂丛锁骨下部的分支及其病变综合征82
(三)臂丛的毗邻及其病变综合征91
五、肋间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94
六、腰丛及其病变综合征95
(一)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96
(二)生殖股神经96
(三)股外侧皮神经96
(四)股神经96
(五)闭孔神经97
七、骶丛及其病变综合征97
(一)骶丛的短分支97
(二)骶丛的长分支99
八、脊神经对四肢皮肤和肌肉的分布概况105
(一)四肢皮肤的神经分布105
(二)四肢肌的功能、检查法和神经支配106
(三)四肢主要关节运动的肌肉及其神经支配127
第三节 内脏神经周围部分133
一、内脏运动神经(自主神经)133
(一)交感神经134
(二)副交感神经139
(三)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在形态和功能上的比较139
(四)主要内脏的自主神经支配142
二、内脏感觉神经144
三、某些内脏反射及其病变症状145
(一)立毛反射145
(二)皮肤血管反射146
(三)膀胱反射及其异常146
(四)直肠反射及其异常149
(五)性反射及其异常150
第四节 脊髓的内部结构150
一、脊髓的灰质核团及其病变综合征150
(一)脊髓前角及其病变综合征151
(二)脊髓后角及其病变综合征153
(三)脊髓侧角及其病变综合征154
二、脊髓的白质传导束及其病变综合征155
(一)脊髓上行传导束及其病变综合征155
(二)脊髓下行传导束及其病变综合征162
(三)脊髓各传导束的相互位置关系和脊髓半离断综合征165
三、脊髓定位诊断的解剖要点166
第五节 脊髓节166
一、脊髓节与皮肤节段性分布的关系166
二、脊髓节与肌肉节段性分布的关系168
三、脊髓节与内脏的节段性神经支配关系173
四、脊髓各节段的病变综合征175
(一)脊髓上颈段(颈1~4)综合征及其解剖基础175
(二)脊髓颈膨大(颈5~胸1)综合征及其解剖基础175
(三)脊髓胸段(胸2~12)综合征及其解剖基础176
(四)脊髓腰膨大(腰2~骶2)综合征及其解剖基础176
(五)脊髓圆锥(骶3~尾)综合征及其解剖基础177
(六)马尾综合征及其解剖基础177
第六节 脊髓的反射功能和病理反射178
一、脊髓的躯体反射178
(一)节段内反射和节段间反射178
(二)牵张反射-深反射和肌张力178
(三)浅反射180
(四)病理反射181
(五)联合运动182
二、脊髓的内脏反射182
三、脊髓休克期反射变化的原理182
第七节 脊髓的血管182
一、脊髓的动脉分布及其闭塞综合征182
(一)脊髓动脉的髓外分布状况183
(二)脊髓动脉的髓内分布状况及其闭塞综合征185
二、脊髓的静脉回流及其临床意义186
(一)脊髓的静脉186
(二)脊柱的静脉187
(三)脊髓和脊柱静脉与其他静脉的交通关系及其临床意义188
第五章 脑干和脑神经189
第一节 脑干的一般形态189
一、脑干腹侧部的形态189
二、脑干背侧部的形态190
第二节 脑干的主要传导束及有关核团191
一、脑干内的主要感觉传导束191
(一)薄、楔束核和内侧丘系191
(二)脊髓丘脑束192
二、脑干内的锥体束193
(一)皮质脊髓束194
(二)皮质脑干束194
三、脑干内的锥体外路传导束196
(一)皮质脑桥小脑束196
(二)红核、黑质和有关传导束196
(三)顶盖和有关传导束197
(四)橄榄核群和有关传导束198
第三节 脑神经和脑干的反射功能198
一、脑神经核的概况199
二、颅底结构及其与脑神经的关系200
(一)颅前窝201
(二)颅中窝202
(三)颅后窝202
三、嗅神经和视神经202
(一)嗅神经202
(二)视神经202
四、支配眼肌的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展神经204
(一)眼肌及其麻痹症状204
(二)动眼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209
(三)滑车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213
(四)展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213
(五)以动眼、滑车和展神经为主的联合病变综合征215
(六)动眼、滑车和展神经的核上联系及其病变综合征215
五、位听神经220
(一)前庭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220
(二)蜗神经(听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226
六、三叉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228
(一)三叉神经及其核下性病变综合征228
(二)三叉神经核群及其核性病变综合征232
(三)三叉神经的核上联系及其病变症状233
七、面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234
(一)面神经核群和核性病变综合征234
(二)面神经的周围部和核下性病变综合征236
(三)面神经的核上联系和核上性病变综合征242
八、后四对脑神经——舌咽、迷走、副和舌下神经244
(一)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244
(二)副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250
(三)舌下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252
(四)后四对脑神经的联合病变综合征253
九、脑干的反射功能254
(一)脑干的深反射254
(二)脑干的浅反射256
(三)脑干的内脏反射——瞳孔反射256
第四节 脑干内部结构及其病变综合征258
一、延髓的内部结构及其病变综合征258
(一)平锥体交叉部的延髓内部结构258
(二)平丘系交叉部的延髓内部结构259
(三)平橄榄中部的延髓内部结构260
(四)平延髓最上部的延髓内部结构261
(五)橄榄前综合征261
(六)延髓后外侧综合征262
(七)延髓橄榄体综合征262
(八)橄榄后综合征263
二、脑桥的内部结构及其病变综合征263
(一)平展神经核和面神经核的脑桥下部结构263
(二)平三叉神经根的脑桥上部结构264
(三)脑桥基底内侧综合征264
(四)脑桥基底外侧综合征264
(五)脑桥被盖综合征266
三、中脑的内部结构及其病变综合征267
(一)平下丘的中脑下部结构267
(二)平上丘的中脑上部结构267
(三)动眼神经交叉性锥体束综合征267
(四)动眼神经交叉性黑质综合征268
(五)动眼神经交叉性红核综合征269
(六)四叠体综合征269
第五节 脑干网状结构270
一、脑干网状结构的概念270
二、脑干网状结构的特点270
(一)解剖学特点270
(二)生理学特点271
三、脑干网状结构的分区和主要核团272
(一)延髓下段网状结构的主要核团272
(二)延髓上段和脑桥下段网状结构的主要核团273
(三)脑桥上段网状结构的主要核团274
(四)中脑网状结构的主要核团275
(五)脑干网状结构主要核团的分群276
四、脑干网状结构的纤维联系277
(一)网状结构与脊髓的纤维联系277
(二)网状结构与小脑的纤维联系278
(三)网状结构与间脑的纤维联系278
(四)网状结构与大脑的纤维联系278
(五)网状结构与脑干其他结构的纤维联系279
五、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及其病变症状279
(一)脑干网状结构对躯体运动-脊髓牵张反射的调节作用及其病变综合征279
(二)脑干网状结构对躯体感觉的控制281
(三)脑干网状结构对大脑皮质兴奋性的影响及其病变综合征281
(四)脑干网状结构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作用及其病变症状282
(五)脑干网状结构对内分泌腺活动与生物节律的影响285
(六)脑干网状结构对睡眠、觉醒、意识状态的影响286
(七)脑干网状结构与高级神经活动287
第六章 间脑288
第一节 丘脑290
一、丘脑的核团290
(一)丘脑前核群290
(二)丘脑内侧核群292
(三)丘脑外侧核群294
(四)板内核群297
(五)丘脑后核群297
二、丘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298
(一)古丘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298
(二)旧丘脑和新丘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298
三、丘脑综合征300
(一)对侧半身感觉障碍300
(二)对侧面部表情障碍300
(三)对侧半身不自主运动300
(四)对侧半身小脑性共济失调300
第二节 丘脑上部300
一、丘脑髓纹300
二、缰三角300
三、缰核300
四、松果体300
五、后连合301
六、连合下器301
第三节 丘脑底部301
一、丘脑底核301
二、未定带302
三、被盖区或红核前区304
四、豆核束304
五、豆核袢304
六、苍白球下丘脑束305
七、底丘脑束305
八、后屈束305
第四节 丘脑下部305
一、丘脑下部的外形及概述305
二、丘脑下部的核团及分区307
(一)丘脑下部的分区307
(二)丘脑下部的核团307
三、丘脑下部的纤维联系310
(一)传入联系311
(二)传出联系314
(三)丘脑下部与垂体的神经内分泌联系315
四、丘脑下部的功能317
(一)丘脑下部对内脏神经系统的调控318
(二)丘脑下部对体温的调节318
(三)丘脑下部对摄食及代谢的调节319
(四)丘脑下部对血浆渗透压血容量及水摄入的调节319
(五)丘脑下部对睡眠的调节(睡眠-觉醒周期)320
(六)丘脑下部对情绪行为的控制320
(七)昼夜节律321
(八)光及节律321
(九)丘脑下部对生殖功能的控制322
(十)丘脑下部的二态现象与性别及性定向的关系322
(十一)成体丘脑下部的可塑性322
五、丘脑下部的功能障碍及有关疾病322
(一)神经-内分泌代谢型323
(二)植物-血管型和植物-内脏型324
(三)体温调节障碍型324
(四)睡眠-醒觉障碍324
(五)假神经衰弱和精神病型325
(六)下丘脑癫痫(间脑癫痫)325
(七)神经营养障碍型325
(八)神经肌肉型325
六、第三脑室325
(一)解剖学325
(二)第三脑室与丘脑下部之间存在密切的结构和功能关系325
第七章 小脑329
第一节 小脑的一般形态、区分和内部构造329
一、小脑的区分329
(一)绒球小结叶或古小脑331
(二)前叶和后叶或旧小脑和新小脑331
二、小脑的内部结构332
(一)小脑的灰质332
(二)小脑的白质(髓质)333
第二节 小脑各部的纤维联系、功能和病变综合征334
一、古小脑的纤维联系、功能和病变综合征334
(一)古小脑的纤维联系334
(二)古小脑的功能和病变综合征335
二、旧小脑的纤维联系、功能和病变综合征335
(一)旧小脑的纤维联系335
(二)旧小脑的功能和病变综合征337
三、新小脑的纤维联系、功能和病变综合征337
(一)新小脑的纤维联系337
(二)新小脑的功能和病变综合征339
第八章 大脑340
第一节 大脑半球的外形340
一、外部形态340
(一)大脑半球的三个面341
(二)大脑半球的三个缘341
(三)大脑半球的四个极341
(四)大脑半球的六个叶341
二、主要的沟、裂341
(一)大脑外侧裂341
(二)中央沟341
(三)顶枕裂343
(四)距状裂343
(五)扣带沟343
(六)侧副裂343
三、各叶的沟、回343
(一)额叶343
(二)顶叶343
(三)枕叶343
(四)颞叶343
(五)岛叶344
(六)边缘叶344
第二节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346
一、大脑皮质346
(一)大脑皮质的神经元346
(二)大脑皮质内的神经纤维348
(三)大脑皮质的分层348
(四)大脑皮质神经元间的联系348
(五)大脑皮质的分类、分型、分区和功能定位的概念349
(六)大脑皮质各叶的主要功能定位350
二、皮质下基底神经节与神经束365
(一)基底神经节(脑底核或脑底神经核)365
(二)皮质下神经束(大脑半球髓质)370
第三节 大脑半球病变的临床表现374
一、额叶病变的临床症状及定位诊断374
(一)额叶背外侧面病变的症状及诊断374
(二)额叶底面病变的症状与定位诊断376
(三)额极病变的症状与定位诊断376
二、顶叶病变的症状与定位诊断377
三、颞叶病变的症状与定位诊断378
(一)感觉性失语症(Wernicke失语或听觉性失语)378
(二)听觉障碍378
(三)命名性(健忘性)失语症378
(四)嗅觉与味觉障碍378
(五)记忆障碍379
(六)音乐功能障碍379
(七)视野缺损379
(八)眼球同向运动障碍379
(九)颞叶癫痫379
(十)颞叶病变的远隔部位症状379
四、枕叶病变的症状与定位诊断379
(一)视野缺损379
(二)视幻觉(幻视)380
(三)视觉认识不能症(视觉失认)382
五、岛叶(脑岛)病变的症状与定位诊断382
六、边缘叶(系统)病变的症状与定位诊断382
(一)柯萨可夫(Korsakoff)综合征382
(二)Klüver-Bucy综合征382
(三)精神症状或痴呆382
(四)颞叶癫痫382
七、基底神经节病变的症状与定位诊断382
八、胼胝体病变的症状与定位诊断383
(一)精神障碍383
(二)失用症383
(三)假性球麻痹383
(四)言语与运动性共济失调383
九、内囊病变的症状与定位诊断383
(一)内囊病变的症状383
(二)内囊病变的定位383
十、大脑半球各部位病变的临床表现383
第九章 嗅脑和边缘系统386
第一节 嗅脑和边缘叶的外形和结构387
一、嗅球387
(一)嗅球内的神经元387
(二)嗅球的分层387
二、嗅束、嗅三角和嗅纹388
三、前穿质389
四、隔区389
(一)隔区的位置与核团划分389
(二)隔区的纤维联系389
(三)隔区的功能390
(四)伏隔核(亦称伏核)390
五、杏仁复合体390
(一)杏仁复合体的分群390
(二)杏仁复合体的纤维联系390
(三)杏仁复合体的功能391
(四)杏仁复合体与临床393
六、梨状叶395
七、前连合395
八、基底前脑395
(一)基底前脑的位置及核群395
(二)基底前脑的纤维联系396
(三)基底前脑与临床397
第二节 嗅觉传导径路和反射径路397
一、嗅觉传导径路397
二、嗅觉反射径路398
(一)缰核-脚间核-被盖背侧核-背侧纵束径路398
(二)前穿质-隔核-前脑内侧束径路398
(三)杏仁复合体-隔区、下丘脑-前脑内侧束径路399
第三节 海马结构399
一、海马结构的外形399
(一)胼胝体上回和束状回399
(二)齿状回399
(三)海马400
(四)下托401
二、海马结构的皮质构造401
(一)海马皮质的构造401
(二)齿状回皮质的构造402
(三)梨状区的皮质构造402
三、海马结构的纤维联系402
(一)海马结构与大脑皮质的联系402
(二)海马结构的皮质下联系402
(三)海马结构的内部环路406
四、海马结构的功能406
第四节 边缘系统406
一、边缘系统的概念406
二、边缘系统的形态结构407
(一)边缘系统的皮质部407
(二)边缘系统的皮质下部409
(三)边缘系统各部间的纤维联系411
三、边缘系统的功能413
(一)嗅觉413
(二)自主性功能413
(三)情绪414
(四)记忆415
(五)躯体运动415
(六)性行为415
(七)对大脑皮质电活动和一般行为的影响415
(八)调节睡眠和觉醒周期416
四、临床意义416
(一)Korsakoff综合征416
(二)Klüver-Bucy综合征416
(三)缺氧性脑病417
(四)颞叶癫痫417
(五)药理学应用417
(六)精神外科学应用417
第十章 脑和脊髓的主要传导束418
第一节 感觉传导路419
一、一般躯体感觉传导路419
(一)浅部感觉传导路419
(二)深部感觉传导路421
(三)压觉传导路424
(四)实体觉传导路424
(五)一般感觉传导路各不同部位损害时的临床表现424
二、特殊感觉传导路428
(一)视觉传导路428
(二)听觉传导路435
(三)平衡觉传导路437
三、内脏感觉传导路445
(一)一般内脏感觉传导路445
(二)特殊内脏感觉传导路449
第二节 运动传导路451
一、躯体运动传导路451
(一)锥体路451
(二)锥体外路457
二、内脏运动传导路463
(一)一般内脏运动传导路463
(二)特殊内脏运动传导径路465
第十一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及脑屏障466
第一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466
一、脊髓的被膜466
(一)硬脊膜466
(二)脊髓蛛网膜467
(三)软脊膜467
二、脑被膜468
(一)硬脑膜468
(二)脑蛛网膜477
(三)软脑膜481
第二节 脑屏障与室周器官482
一、脑屏障系统482
(一)脑屏障的概念和分类482
(二)血-脑屏障482
(三)血-脑脊液屏障485
(四)脑脊液-脑屏障485
(五)周围神经的屏障486
(六)脑屏障的生理学意义和影响脑屏障的某些因素486
(七)常见疾病的血脑屏障破坏487
二、室周器官(缺乏脑屏障的特殊区域)491
(一)终板血管器491
(二)穹隆下器491
(三)正中隆起492
(四)连合下器493
(五)松果体隐窝493
(六)最后区494
(七)脉络丛494
(八)室周器官的生理意义495
第十二章 脑室系统和脑脊液497
第一节 脑室系统499
一、各脑室的位置和形态499
(一)侧脑室499
(二)第三脑室502
(三)中脑水管503
(四)第四脑室503
(五)中央管505
(六)脑室造影与颅脑局部定位法506
二、脑室壁507
(一)室管膜507
(二)室管膜下层和间质层508
(三)脑室壁的功能508
第二节 脑脊液508
一、脑脊液的解剖生理509
(一)脑脊液的成分509
(二)脑脊液的产生509
二、脑脊液的检查与症候513
第十三章 脑和脊髓的血管516
第一节 概述516
第二节 颈内动脉系统520
一、颈内动脉520
(一)解剖520
(二)正常颈内动脉造影的解剖分段525
(三)病变时的临床表现526
二、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528
(一)颈内动脉颈动脉管段的分支528
(二)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分支528
(三)眼动脉529
(四)后交通动脉533
(五)脉络膜前动脉534
(六)大脑前动脉536
(七)大脑中动脉545
第三节 椎-基底动脉系统551
一、椎动脉552
(一)解剖552
(二)病变时的临床表现554
二、椎动脉的主要分支555
(一)脑膜支556
(二)脊髓后动脉557
(三)脊髓前动脉557
(四)小脑后下动脉559
(五)延髓动脉(椎动脉延髓支)566
三、基底动脉567
(一)解剖567
(二)病变时的临床表现568
四、基底动脉的主要分支571
(一)脑桥支571
(二)内听动脉(迷路动脉)574
(三)小脑前下动脉574
(四)小脑中下动脉574
(五)小脑上动脉579
(六)大脑后动脉581
第四节 脑动脉的侧支循环和脑盗血综合征590
一、脑动脉的侧支循环592
(一)脑底动脉环592
(二)其他脑动脉侧支循环途径599
二、脑盗血综合征603
第五节 脑各部血液供应605
一、大脑皮质605
(一)血液供应605
(二)病变时的临床表现606
二、基底节和内囊606
(一)血液供应606
(二)病变时的临床表现606
三、丘脑608
(一)血液供应608
(二)病变时的临床表现609
四、下丘脑的血液供应610
(一)前群610
(二)中群610
(三)后群610
五、脑干的血液供应及病变时的临床表现610
(一)延髓的血液供应及病变时的临床表现610
(二)脑桥的血液供应及病变时的临床表现613
(三)中脑的血液供应及病变时的临床表现615
六、小脑的血液供应及病变时的临床表现615
(一)小脑上动脉的血液供应及病变时的表现616
(二)小脑下前动脉的血液供应及病变时的临床表现617
(三)小脑下中动脉的血液供应及病变时的临床表现618
(四)小脑下后动脉的血液供应及病变时的临床表现618
七、视束、视放射和视觉皮质的血液供应及病变时的临床表现618
(一)血液供应618
(二)闭塞综合征619
第六节 脑静脉系统619
一、脑的浅静脉619
(一)大脑的浅静脉619
(二)脑干和间脑的浅静脉623
二、脑的深静脉627
(一)大脑大静脉系627
(二)基底静脉系632
三、硬膜窦633
(一)上矢状窦633
(二)下矢状窦635
(三)直窦635
(四)横窦635
(五)乙状窦635
(六)窦汇636
(七)枕窦636
(八)海绵窦636
(九)颅底其他诸窦639
(十)板障静脉和导静脉639
第七节 脊髓的血管(见脊髓、脊神经和内脏神经)640
参考文献642
专业名词索引644
外文术语索引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