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民族发展史 第1卷 先秦:南北朝隋唐五代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民族发展史 第1卷 先秦:南北朝隋唐五代
  • 尤中著 著
  • 出版社: 昆明:晨光出版社
  • ISBN:9787541427497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819页
  • 文件大小:108MB
  • 文件页数:849页
  • 主题词:中华民族-民族历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民族发展史 第1卷 先秦:南北朝隋唐五代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 先秦时期1

二 秦、汉时期3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4

四 隋、唐、五代时期7

五 辽、宋、金时期9

六 元朝时期11

七 明朝时期13

八 清朝时期15

第一章 先秦时期18

第一节 原始人和原始族群18

第二节 夏朝的建立及华夏民族的形成23

一 夏朝及华夏民族的形成23

二 夏朝时期的华夏民族文化26

(一)文字26

(二)天文历法27

(三)宗教信仰27

三 夏朝四周的民族群体27

(一)东北方的“鸟夷”28

(二)西方的西戎、氐、羌28

(三)西南的“和夷”28

(四)南方的越族29

(五)北方的“北狄”、“荤粥”、“淳维”、山戎29

(六)中南地区的苗蛮29

第三节 商朝及其境内外的民族群体31

一 商朝的建立及其覆亡31

二 商朝时期华夏民族文化的发展33

(一)文字33

(二)文学和史学34

(三)宗教信仰34

(四)科学技术35

三 商朝四周的民族群体36

(一)东北的符娄和东胡36

(二)南方的瓯邓、桂国、百濮36

(三)中南的荆楚、苗蛮36

(四)西方的戎狄、氐羌37

(五)北方和西北的鬼方、薰育、戎翟、楼烦、月氏37

第四节 西周王朝及其境内外的民族群体38

一 西周王朝及华夏民族的稳定38

二 华夏民族文化的发展44

(一)文字的改进44

(二)史学、文学和法学45

(三)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47

(四)科学技术48

三 西周四周的民族群体49

(一)东北的肃慎、东胡、秽人、高夷50

(二)北方的山戎、匈戎、奇干、?狁、楼烦50

(三)西部的氐羌、犬戎、渠叟50

(四)东南沿海的越人51

(五)西南的巴人、蜀人、卜人和白人51

(六)中南地区的苗蛮和荆蛮52

第五节 东周王朝及其四周民族53

一 东周王朝和华夏民族53

(一)东周王朝的发展和中原诸侯国的兼并53

(二)华夏民族文化的发展54

二 吴国、越国及其境内外的民族81

(一)吴国81

(二)越国93

(三)吴、越民族文化108

三 楚国及其境内外的民族120

(一)楚国的兴亡120

(二)楚民族文化153

四 巴国、蜀国及其境内外的民族167

(一)巴国167

(二)蜀国175

五 滇国及其境内外的民族185

(一)滇国的建立和发展185

(二)滇国境内外的民族群体191

(三)滇民族文化192

六 西南的夜郎部落群和邛都部落群194

(一)夜郎部落群194

(二)邛都部落群200

七 东北地区的肃慎、?貊、句骊、东胡、山戎204

(一)肃慎204

(二)?貊、句骊204

(三)东胡、山戎205

八 北方草原地区的匈奴、楼烦、林胡205

九 西北部、西部和西南部的月氏、氐羌207

(一)西北部的月氏207

(二)西部和西南部的氐羌207

第二章 秦、汉时期217

第一节 秦朝及其对各民族的统治217

第二节 西汉王朝及其对各民族的统治219

第三节 东汉王朝及其对各民族的统治223

第四节 汉族的形成和发展226

第五节 东北地区的民族群体234

一 乌桓234

二 鲜卑235

三 夫余236

四 挹娄236

五 沃沮236

六 高句骊237

七 ?貊237

第六节 北方的民族群体240

一 匈奴240

二 丁零242

三 鬲(坚)昆242

第七节 西北地区的民族群体243

一 “城郭诸国”及其族属244

二 乌孙246

三 大月氏247

第八节 西部至西南部的氐羌248

第九节 西南的民族群体249

一 僰族249

二 叟族251

三 昆明族252

四 摩沙族253

五 僚族和濮族253

六 苞满和闽濮255

第十节 中南地区的民族群体256

第十一节 东南沿海地带的民族群体257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261

第一节 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其对各民族的统治261

一 魏国261

二 蜀国262

三 吴国263

附说夷洲264

第二节 西晋王朝及其对各民族的统治269

第三节 东晋王朝及其对各民族的统治271

第四节 五胡十六国272

一 賨人李氏建立的后蜀(成蜀)273

二 汉人张氏建立的前凉274

三 匈奴人刘氏建立的汉国、前赵275

四 羯人石氏建立的后赵277

五 鲜卑人慕容氏建立的前燕279

六 氐人苻氏建立的前秦280

七 鲜卑人慕容氏建立的后燕283

八 羌人姚氏建立的后秦284

九 鲜卑人乞伏氏建立的西秦285

十 氐人吕氏建立的后凉286

十一 鲜卑人秃发氏建立的南凉287

十二 卢水胡建立的北凉288

十三 鲜卑人慕容氏建立的南燕289

十四 汉人李氏建立的西凉290

十五 匈奴人赫连氏建立的夏国291

十六 汉人冯氏建立的北燕292

第五节 南北朝293

一 南朝293

(一)宋朝及其统治下的民族293

(二)齐朝及其统治下的民族293

(三)梁朝及其统治下的民族294

(四)陈朝及其统治下的民族294

二 北朝295

(一)北魏及其统治下的民族295

(二)东魏及其统治下的民族299

(三)西魏及其统治下的民族299

(四)北齐及其统治下的民族300

(五)北周及其统治下的民族301

(六)柔然汗国及其统治下的民族302

第六节 汉族的发展壮大304

一 人口的增长和分布面的扩大304

二 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311

(一)汉文311

(二)自然科学312

(三)儒家学说的传播312

(四)佛教314

(五)道教316

(六)文学317

(七)史学319

(八)艺术320

第七节 东北地区的民族群体323

一 夫余323

二 高句丽323

三 沃沮325

四 秽貊325

五 挹娄326

六 勿吉327

七 库莫奚328

八 契丹328

九 室(失)韦329

十 豆莫娄330

十一 地豆于(《北史》作地豆干)330

十二 乌洛侯331

第八节 北方的民族群体331

一 鲜卑331

二 匈奴333

三 铁勒334

四 突厥336

第九节 西部的民族群体337

一 氐族337

二 羌族340

三 附国342

四 吐谷浑342

五 可兰国和女王国344

第十节 西北的民族群体345

一 鄯善346

二 焉耆346

三 且末347

四 车师347

五 高昌347

六 龟兹348

七 于阗349

八 疏勒350

九 乌孙350

十 渴盘陀350

十一 ?哒350

十二 悦般351

十三 粟特351

十四 大月氏352

第十一节 西南的民族群体352

一 僰族353

二 叟族和昆明族354

三 摩沙族355

四 僚族、濮族355

五 鸠僚356

六 闽濮356

第十二节 中南地区的民族群体357

一 苗族357

二 瑶族357

三 土家族358

第十三节 东南沿海至西南东部的民族群体358

一 山越358

二 僚人和俚人361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365

第一节 隋朝及其对各民族的统治365

第二节 唐朝及其对各民族的统治370

一 四周边境的先后变化371

(一)东北部边境371

(二)北方边境373

(三)西部边境375

(四)西南西部边疆地界377

(五)西南东部边境380

(六)南部偏西边境381

二 边疆羁縻府州的设置386

(一)东北部边疆的羁縻府州387

(二)北部边疆的羁縻府州393

(三)西部边疆的羁縻府州398

(四)西南西部边疆的羁縻府州410

(五)西南东部至中南西部的羁縻府州419

(六)岭南的羁縻府州421

第三节 五代十国430

一 五代435

(一)梁朝及其统治下的民族435

(二)唐朝及其统治下的民族440

(三)晋朝及其统治下的民族449

(四)汉朝及其统治下的民族453

(五)周朝及其统治下的民族458

二 十国462

(一)吴国及其统治下的民族462

(二)吴越国及其统治下的民族464

(三)前蜀国及其统治下的民族466

(四)楚国及其统治下的民族469

(五)南汉国及其统治下的民族473

(六)闽国及其统治下的民族476

(七)南平国及其统治下的民族479

(八)后蜀国及其统治下的民族481

(九)南唐国及其统治下的民族483

(十)北汉国及其统治下的民族488

第四节 高丽国490

第五节 渤海国498

第六节 突厥汗国509

一 突厥汗国的建立及其分裂509

二 东突厥汗国514

三 西突厥汗国523

四 后突厥汗国534

第七节 薛延陀汗国552

第八节 回纥汗国561

第九节 黠戛斯汗国577

第十节 吐蕃582

第十一节 南诏606

一 隋朝对西南边疆的经营606

二 唐朝对西南边疆的经营和南诏势力的兴起607

三 南诏与吐蕃的结盟613

四 南诏疆域的发展及其对境内各族的统治616

五 南诏的政治、军事制度625

六 南诏政权的崩溃628

第十二节 长和国、天兴国和义宁国632

一 长和国632

二 天兴国633

三 义宁国634

第十三节 流求635

第十四节 汉族638

一 民族融合与分布面的继续扩大638

(一)部分高丽人融合入汉族638

(二)部分契丹人融合入汉族642

(三)部分奚人融合入汉族644

(四)部分靺鞨人融合入汉族645

(五)铁勒诸部中的一部分融合入汉族646

(六)与汉族相融合的突厥人651

(七)西突厥人中的汉化者654

(八)部分回纥与汉族的融合656

(九)少部分吐蕃人融入汉族658

(十)众多西域“胡人”东入与汉族相融合659

(十一)汉族与僚、濮族的交错杂居状况667

二 文化的发展669

(一)科技方面669

(二)儒学方面675

(三)文学方面679

(四)史学方面698

(五)地理学方面708

(六)艺术方面709

(七)宗教信仰方面715

第十五节 东北的民族群体726

一 高丽人726

二 渤海人728

三 靺鞨族群735

四 室韦族群741

(一)南室韦741

(二)北室韦741

(三)钵室韦742

(四)深末怛室韦742

(五)大室韦742

五 契丹人747

六 奚人751

七 ?人754

八 女真人754

九 鞑靼人755

第十六节 北方的民族群体757

一 铁勒族群757

二 突厥人761

三 回纥人768

四 黠戛斯人773

第十七节 西北的民族群体777

第十八节 西部的民族群体785

一 吐谷浑785

二 羌人787

三 吐蕃人792

第十九节 西南的民族群体795

一 “白蛮”(白族)796

二 “乌蛮”(今彝族)800

三 “和蛮”(哈尼族)803

四 “徙莫祗蛮”803

五 “锅锉蛮”803

六 “施蛮”、“顺蛮”804

七 么些(纳西)804

八 “寻传蛮”和“裸形蛮”805

(一)“寻传蛮”805

(二)“裸形蛮”806

九 傣族806

十 “扑子蛮”808

十一 “望蛮”(佤族)808

第二十节 华南至西南一带的僚809

一 岭南至西南东南部的僚809

二 从僚人中分化出来的水族812

三 黎族813

四 守宫僚813

五 葛僚814

六 南平僚814

七 剑南诸僚815

第二十一节 中南、西南、华南连接地带的民族群体816

一 苗族816

二 瑶族817

三 土家族81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