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材料科学与工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材料科学与工程
  • 胡春圃主编(华东理工大学)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91684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83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401页
  • 主题词:材料科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材料科学与工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聚烯烃催化剂1

1.1 Ziegler-Natta催化剂2

1.2 茂金属催化剂3

1.2.1 茂金属催化剂类型及烯烃催化聚合3

1.2.2 烯烃催化聚合机理及助催化剂7

1.2.3 茂金属催化剂的发展前景8

1.3 非茂金属催化剂(ⅣB族)8

1.3.1 茂/苯杂环金属催化剂8

1.3.2 含氧配体金属催化剂9

1.3.3 含氮配体金属催化剂10

1.3.4 含氮/氧配体金属催化剂10

1.4 后过渡金属催化剂11

1.4.1 双亚胺后过渡金属催化剂12

1.4.2 水杨醛亚胺后过渡金属催化剂13

1.4.3 后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发展前景15

1.5 结束语15

参考文献16

第2章 结构规整接枝共聚物的合成20

2.1 引言20

2.2 大单体和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20

2.2.1 由活性阴离子聚合反应合成大单体及接枝共聚物20

2.2.2 由活性阳离子聚合合成大单体及接枝共聚物24

2.2.3 由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大单体及接枝共聚物25

2.3 接枝共聚物的形态和力学性能27

2.4 大单体与一般单体的共聚合反应28

2.5 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33

2.5.1 高分子膜表面改性剂33

2.5.2 共混聚合物的相容剂34

2.5.3 高分子相转移催化剂35

2.5.4 聚合物固体电解质36

参考文献37

第3章 绿色溶剂——超临界CO2中PAN-VAc的分散聚合40

3.1 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的性质40

3.2 超临界CO2作为聚合反应介质40

3.3 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分散聚合42

3.4 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分散聚合所用的表面活性剂42

3.5 ATRP反应制备ScCO2中分散聚合用表面活性剂PSAN-b-PFOMA43

3.5.1 ATRP反应特征43

3.5.2 ATRP合成结构可控共聚物44

3.5.3 ATRP反应制备PSAN-b-PFOMA表面活性剂44

3.6 超临界二氧化碳中PAN-VAc的分散聚合47

3.7 丙烯腈在接近二氧化碳临界压力下的聚合53

参考文献56

第4章 聚肽的液晶相行为和链构象特性60

4.1 简介60

4.2 实验结果61

4.2.1 合成61

4.2.2 构象偶合转变相行为62

4.2.3 外场对聚肽相行为的影响63

4.2.4 Re-entrant非晶相转变和酸引发液晶相-非液晶相转变的链构象特征64

4.2.5 构象有序65

4.3 理论研究66

4.3.1 Flory-Matheson格子理论在构象偶合现象中的应用66

4.3.2 具有取向依赖性的相互作用影响69

4.3.3 高温液晶相-非液晶相转变70

4.3.4 外场影响71

参考文献72

第5章 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对聚氨酯脲结构的表征75

5.1 红外光谱研究聚氨酯脲结构75

5.1.1 氢键在聚氨酯结构中的作用76

5.1.2 红外光谱研究聚氨酯互穿网络(IPN)结构形成的反应动力学81

5.2 NMR测定聚氨酯脲及其聚醚多元醇单体结构序列分布86

5.2.1 聚氨酯和聚氨酯脲的二维谱87

5.2.2 聚酯聚氨酯的13C-DEPT核磁共振谱88

5.2.3 序列分布与嵌段程度91

5.2.4 13C-NMR研究高活性聚醚多元醇共聚物的序列结构92

参考文献97

第6章 环境友好聚酯材料98

6.1 引言98

6.2 高分子的生物降解机理98

6.3 生物降解高分子的分子设计原则100

6.4 高分子生物降解的环境及表征方法100

6.5 生物降解聚酯材料研究现状101

6.5.1 聚二元酸二元醇酯102

6.5.2 聚乳酸(PLA)和聚乙交酯(PGA)106

6.5.3 聚羟基烷酸酯(PHAs)107

6.5.4 聚(ε-己内酯)(PCL)108

6.6 环境友好聚酯材料的发展前景109

6.6.1 环境友好的生物降解聚酯的应用或潜在应用109

6.6.2 环境友好聚酯所面临的挑战109

6.6.3 环境友好聚酯的发展前景109

参考文献109

第7章 玻纤毡增强热塑性聚合物结构复合材料112

7.1 工业制造的关键技术114

7.1.1 制备工艺115

7.1.2 工程原理——连续快速浸渍117

7.2 GMT微结构与力学性能126

7.2.1 GMT微结构128

7.2.2 GMT片材的力学性能及其预测132

7.2.3 组合改性——GMT力学性能的进一步提高136

7.2.4 再论界面,Mpp作用机理137

7.3 GMT片材应用——制品模压成型138

7.3.1 模压工艺基本原理140

7.3.2 模压机器与设备143

7.3.3 模压制品尺寸稳定性,收缩翘曲144

7.3.4 模压过程数学模型与应用软件144

7.4 结束语144

参考文献145

第8章 聚合物反应注射成型加工149

8.1 反应注射成型的基本概念149

8.2 反应注射成型机150

8.2.1 低压循环与调理缸151

8.2.2 高压计量151

8.2.3 混合头与撞击混合152

8.3 充模行为154

8.4 反应注射成形过程的流变行为——反应流变157

8.4.1 反应时间对流变性质的影响157

8.4.2 催化剂用量对流变性质的影响158

8.4.3 剪切速率对流变性质的影响159

8.4.4 RIM聚氨酯脲体系的弹性特征159

8.5 增强反应注射成型(reinforced RIM,RRIM)159

8.6 反应注射成型聚氨酯脲基础研究160

8.6.1 小型反应注射成形机160

8.6.2 RIM聚氨酯脲结构和性能研究的部分手段161

8.6.3 聚氨酯脲结构与性能控制的简单要领163

8.7 反应动力学研究方法163

8.7.1 反应注射成型聚氨酯的生成反应动力学163

8.7.2 聚氨酯脲的生成反应动力学164

参考文献164

第9章 嵌段高聚物的本体聚合反应挤出与过程控制对分子构建的影响167

9.1 苯乙烯/丁二烯多嵌段高聚物形成机理的论证167

9.1.1 共聚物的聚合反应挤出168

9.1.2 共聚物结构破析169

9.1.3 聚合反应挤出多嵌段共聚物的形成机理174

9.2 聚合反应挤出的过程控制179

9.2.1 织态结构的可控性179

9.2.2 多嵌段共聚物织态结构对应的相态结构181

9.2.3 过程控制下极性调节剂的反常规作用182

9.2.4 过程控制与反应机理185

9.2.5 过程控制的织态结构验证186

9.2.6 其他过程控制因素对共聚物分子结构的作用188

9.3 纳米尺度橡胶嵌段共聚物的特征188

9.3.1 纳米尺度与抗冲击性能188

9.3.2 多嵌段共聚物的剪切带189

9.3.3 过程控制对性能与结构的影响190

9.4 结束语192

参考文献193

第10章 先进复合材料成型技术195

10.1 概述195

10.2 先进复合材料真空袋/热压罐成型技术195

10.2.1 真空袋/热压罐成型的主要工艺流程195

10.2.2 预浸料制备196

10.2.3 热压罐系统与成型模具197

10.2.4 热压罐成型工艺模拟197

10.3 先进复合材料纤维缠绕成型及计算机仿真技术197

10.3.1 缠绕用纤维198

10.3.2 缠绕用树脂198

10.3.3 缠绕工艺方法198

10.3.4 缠绕线型198

10.3.5 纤维缠绕CAM199

10.3.6 纤维缠绕仿真系统199

10.3.7 热塑性复合材料纤维缠绕就地固结成型技术199

10.4 先进复合材料拉挤成型技术200

10.4.1 拉挤原材料200

10.4.2 拉挤设备与工艺201

10.4.3 拉挤工艺监控201

10.4.4 RIM-拉挤成型工艺201

10.5 先进复合材料液体模塑成型技术201

10.5.1 树脂传递模塑(RTM)技术特点202

10.5.2 树脂传递模塑成型工艺202

10.5.3 RTM用树脂体系202

10.5.4 RTM用增强材料预成型体203

10.5.5 RTM工艺装备203

10.6 先进复合材料纤维自动铺放成型技术203

10.6.1 纤维自动铺放技术特点203

10.6.2 纤维自动铺放机204

10.7 先进复合材料变形成型技术204

10.7.1 基体材料204

10.7.2 增强体形式205

10.7.3 片材成型工艺205

10.8 复合材料的新型固化技术及在线固化监控技术205

10.8.1 新型固化技术205

10.8.2 在线固化监控技术206

10.9 先进碳/碳复合材料制造成型技术208

10.9.1 增强材料预制体成型208

10.9.2 基体碳先驱体的选择209

10.9.3 致密化工艺209

10.9.4 石墨化处理工艺211

10.9.5 抗氧化涂层技术212

10.10 先进复合材料成型技术发展趋势213

参考文献213

第11章 溶胶-凝胶法制备新材料216

11.1 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216

11.2 溶胶-凝胶法制备无机薄膜和纤维材料217

11.2.1 溶胶-凝胶法制备无机薄膜217

11.2.2 溶胶-凝胶法制备无机纤维材料219

11.3 溶胶-凝胶法制备多孔块状生物材料220

11.3.1 生物酶载体用块状多孔材料的合成220

11.3.2 多孔缓释型长效抗菌水处理剂的合成225

11.4 有机-无机杂化材料227

11.4.1 有机-无机杂化的骨修复材料227

11.4.2 有机-无机杂化透明导电薄膜230

11.4.3 有机-无机导电块体材料233

11.4.4 溶胶-凝胶法制备有机-无机杂化的发光材料233

参考文献234

第12章 层-层静电自组装构建纳米结构材料236

12.1 引言236

12.2 层层静电自组装236

12.2.1 基本过程236

12.2.2 聚电解质吸附机理237

12.2.3 多层结构239

12.3 纳米粒子/聚电解质自组装多层膜240

12.3.1 二氧化硅多层膜的组装240

12.3.2 蛋白质多层膜的组装242

12.3.3 树状大分子封装纳米金属粒子/酶多层膜的组装246

12.4 胶体模板上静电自组装纳米粒子壳249

12.4.1 模板250

12.4.2 壁材料253

12.4.3 聚苯乙烯微球表面自组装SiO2纳米粒子255

12.4.4 预组装-原位反应构建核壳型功能微球258

参考文献262

第13章 无机医用材料266

13.1 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266

13.1.1 CPC的水化机理267

13.1.2 CPC的材料学性能268

13.1.3 CPC的生物学性能270

13.1.4 新型CPC的研制272

13.1.5 CPC的临床应用研究278

13.2 磷酸镁水泥279

13.2.1 MPC的制备工艺279

13.2.2 MPC的反应机理280

13.2.3 MPC的性能281

13.3 生物陶瓷281

13.4 生物玻璃284

13.5 结束语286

参考文献286

第14章 透红外硫系玻璃的被动及主动光学性能研究289

14.1 透红外硫系玻璃289

14.1.1 硫系玻璃的性能改进289

14.1.2 硫系玻璃微晶化291

14.1.3 硫系玻璃新系统294

14.1.4 精密模压硫系玻璃300

14.2 红外发光硫系玻璃301

14.2.1 Pr3+掺杂硫系玻璃302

14.2.2 Dy3+掺杂硫系玻璃304

14.2.3 铋掺杂硫系玻璃306

14.3 硫系玻璃的非线性光学效应308

14.3.1 三阶非线性光学效应309

14.3.2 二阶非线性光学效应312

14.4 硫系玻璃的辐照效应314

14.4.1 光诱导效应314

14.4.2 伽马射线辐照效应315

参考文献320

第15章 光存储技术与材料323

15.1 光盘存储技术与材料323

15.1.1 CD光盘存储技术与材料323

15.1.2 DVD光盘存储技术与材料328

15.1.3 蓝光盘(BD)和高密度DVD光盘(HD DVD)存储技术与材料331

15.2 近场光存储技术与材料333

15.2.1 光纤探针型近场光存储技术与材料333

15.2.2 超分辨结构(Super RENS)近场光存储技术与材料334

15.2.3 固体浸没透镜型近场光存储技术与材料334

15.3 全息存储技术与材料335

15.3.1 全息存储技术335

15.3.2 平面全息存储材料336

15.3.3 体全息存储材料336

15.4 光谱烧孔光存储技术与材料337

15.5 电子俘获光存储技术与材料338

15.6 细菌视紫红质光存储技术与材料339

15.7 结束语341

参考文献341

第16章 介孔材料的合成及应用344

16.1 介孔材料概述344

16.1.1 介孔材料的合成策略345

16.1.2 介孔材料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345

16.2 介孔材料的合成最新进展346

16.2.1 高稳定性介孔材料的合成346

16.2.2 介孔材料的形貌控制348

16.2.3 正相介孔高聚物和介孔碳的合成349

16.3 介孔材料的应用351

16.3.1 介孔材料在催化领域的应用351

16.3.2 介孔材料在药物贮存与控制释放方面的应用352

16.3.3 介孔材料在光学方面的应用353

16.3.4 介孔材料在制备纳米材料方面的应用353

16.4 结束语354

参考文献354

第17章 粉粒料的栓状脉冲气力输送359

17.1 气力输送的一般介绍359

17.1.1 概述359

17.1.2 气力输送的评价标准及优缺点[1]359

17.1.3 气力输送的分类360

17.1.4 气力输送的应用360

17.2 栓状脉冲气力输送的介绍361

17.2.1 栓状脉冲的输送机理361

17.2.2 栓状脉冲气力输送的特点及成栓方式361

17.2.3 栓状脉冲气力输送装置示例362

17.2.4 实验操作362

17.3 颗粒状物料栓状气力输送的特点及优化[3]362

17.3.1 颗粒状物料输送特性362

17.3.2 颗粒状物料输送优化试验方法363

17.3.3 讨论365

17.3.4 结论366

17.3.5 优化举例[5]367

17.4 粉粒状物料透气性的测定371

17.4.1 透气性系数的定义371

17.4.2 透气性系数测定装置371

17.4.3 粉粒状物料的透气性系数372

17.4.4 结论375

17.5 单一料栓内气体压力分布的测定376

17.5.1 测定原理376

17.5.2 不同物料的料栓内压力分布377

17.5.3 粉粒状物料料栓散栓及临界压力分布378

17.5.4 持栓临界压力梯度的测定379

参考文献38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