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下一代网络安全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下一代网络安全技术
  • 万晓榆,樊自甫,宗晓飞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7115160287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17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227页
  • 主题词:通信交换-通信网-安全技术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下一代网络安全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下一代网络的产生背景1

1.2 下一代网络概念与特征2

1.3 下一代网络的发展及影响2

1.4 下一代网络与传统电信网的比较3

1.5 下一代网络与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的关系5

1.5.1 3G简介及其与NGN的关系5

1.5.2 固定软交换与移动软交换6

1.5.3 IMS与网络融合7

第2章 下一代网络技术8

2.1 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8

2.1.1 软交换概述8

2.1.2 软交换网络的特点9

2.1.3 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10

2.1.4 软交换的对外接口12

2.2 基于IMS的下一代网络13

2.2.1 IMS概述13

2.2.2 基于IMS的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15

2.3 基于软交换的NGN和基于IMS的NGN之间的比较20

第3章 NGN的安全概述22

3.1 NGN安全问题的引出22

3.2 NGN面临的安全威胁22

3.3 NGN安全问题分析23

3.3.1 网络多业务影响网络安全23

3.3.2 多运营商竞争影响网络安全24

3.3.3 网络规模和设备容量的扩大影响网络安全24

3.3.4 管理比技术更影响网络安全24

3.3.5 新技术新业务新运营模式影响网络安全25

3.3.6 IP技术的使用影响网络安全25

3.4 NGN安全威胁应对原则25

3.5 解决NGN的安全问题应考虑的问题27

3.6 实现NGN的安全性的相关技术28

3.7 NGN与传统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对安全的要求不同28

3.7.1 NGN对安全的要求与传统电信网络对安全的要求不同28

3.7.2 NGN对安全的要求与互联网对安全的要求不同28

3.8 NGN中软交换的安全机制29

3.8.1 安全攻击与服务29

3.8.2 安全机制30

3.9 目前国内外关于NGN安全的工作32

第4章 NGN接入层的安全33

4.1 终端设备的安全33

4.1.1 软交换终端设备安全性概述33

4.1.2 综合接入设备(IAD)技术33

4.1.3 IAD的安全技术36

4.2 网关设备安全38

4.2.1 网关设备简介38

4.2.2 网关设备的安全问题39

4.3 软交换中的防火墙和地址转换设备的穿越41

4.3.1 单纯防火墙设备的穿越问题和解决思路41

4.3.2 地址转换设备的穿越问题和解决思路42

4.3.3 穿越技术方案44

4.3.4 穿越方案总结49

第5章 NGN承载层的安全50

5.1 IPSec协议50

5.1.1 IPSec协议51

5.1.2 IPSec的工作模式54

5.1.3 IPSec的安全特性56

5.2 TLS协议57

5.2.1 TLS协议的目标57

5.2.2 TLS记录协议58

5.2.3 TLS握手协议58

5.2.4 TLS协议的安全分析59

第6章 NGN控制层的安全62

6.1 软交换设备安全62

6.1.1 软交换设备简介62

6.1.2 软交换的功能63

6.1.3 软交换设备的安全66

6.2 软交换的网络安全68

第7章 NGN协议的安全70

7.1 NGN接口协议介绍70

7.2 H.323安全技术71

7.2.1 H.323系统概述71

7.2.2 H.323的安全73

7.3 SIP安全75

7.3.1 SIP系统75

7.3.2 SIP消息76

7.3.3 SIP安全78

第8章 NGN业务的安全86

8.1 下一代网络业务概述86

8.1.1 下一代网络业务特征86

8.1.2 下一代网络的业务生成接口86

8.1.3 NGN Release 1提供的业务88

8.2 Parlay API的安全89

8.2.1 Parlay API概述89

8.2.2 Parlay框架安全90

8.2.3 框架接入会话API的安全92

8.3 下一代网络业务通信中间件COBRA安全97

8.3.1 分布式对象的安全问题97

8.3.2 COBRA安全服务参考模型98

8.3.3 CORBA安全技术100

8.3.4 COBRA安全体系机构102

8.4 Parlay Web Services及Web服务安全103

8.4.1 PWS的体系结构105

8.4.2 Web服务的安全机制和验证机制105

8.4.3 SOAP安全技术107

8.4.4 Web Service安全基础规范108

8.5 NGN业务能力开放安全问题113

8.5.1 业务能力开放引入的主要安全问题114

8.5.2 安全服务平台的角色模型115

8.5.3 安全服务平台的概念模型116

第9章 软交换的安全组网118

9.1 软交换网络的架构118

9.2 软交换安全组网模式120

9.2.1 NGN的安全模型120

9.2.2 媒体信令分离组网模式120

9.2.3 媒体信令代理组网模式122

9.2.4 专网安全组网模式124

9.2.5 3种组网模式的比较127

9.3 软交换网络的组网相关问题128

第10章 基于IMS的NGN安全体系结构130

10.1 3G的安全体系结构130

10.1.1 3G的安全目标130

10.1.2 3G安全结构130

10.1.3 3G安全体系特点132

10.2 IMS安全体系结构133

10.2.1 IMS安全体系结构介绍133

10.2.2 IMS安全域136

第11章 IMS安全138

11.1 3G的接入安全138

11.1.1 针对3G系统空中接口的攻击138

11.1.2 3G网络接入安全特征139

11.1.3 3G网络接入安全机制140

11.1.4 CDMA2000接入安全机制148

11.1.5 3GPP与3GPP2安全方法比较152

11.1.6 存在的问题的展望153

11.2 IMS的接入安全154

11.2.1 认证和授权154

11.2.2 使用ISIM的认证和授权155

11.2.3 使用USIM的认证和授权156

11.2.4 建立安全连接157

11.3 IMS网络安全158

第12章 传送层的安全160

12.1 传送网的主要网络拓扑160

12.2 提高传送网生存性的主要途径161

12.2.1 提高网络生存性161

12.2.2 传送网的保护和恢复162

12.3 自愈环163

12.3.1 自愈环的基本概念163

12.3.2 SDH自愈环164

12.3.3 基于WDM技术的自愈环170

12.4 基于格状网的组网及恢复175

12.4.1 光传送网中的格状网175

12.4.2 格状拓扑的组织176

12.4.3 格状网恢复方案介绍176

12.4.4 多层网络保护与恢复策略182

第13章 ASON的生存性184

13.1 ASON概述184

13.1.1 ASON的技术特点184

13.1.2 ASON分层体系结构185

13.2 光传送网智能化带来的网络拓扑和生存性优势189

13.2.1 格状网络的应用189

13.2.2 格状网子拓扑的应用190

13.3 GMPLS RSVP-TE协议194

13.3.1 GMPLS RSVP-TE协议概述194

13.3.2 GMPLS RSVP-TE的故障处理196

13.3.3 GMPLS对路由协议的扩展198

13.4 ASON安全组网实例200

13.4.1 ASON节点中3个平面的产品化200

13.4.2 AT&T智能光网络202

13.4.3 Alcatel的组网策略205

缩略语208

参考文献21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