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学习读本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政策规划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1038525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17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32页
- 主题词:信息工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学习读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1
第一节 信息化是一个经济社会转型过程1
一、信息社会转型趋势1
二、信息化的内涵4
三、发展我国信息化的重要意义5
第二节 全球信息化发展7
一、全球信息化建设的进展和经验7
二、美国、欧盟和日本信息化发展战略13
三、全球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8
第三节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20
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历程和现状20
二、我国信息化建设进展情况22
三、我国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30
四、部署信息化发展战略33
第二章 信息技术革命与现代经济增长36
第一节 信息技术革命和生产率悖论36
一、现代经济增长36
二、信息技术革命一浪高过一浪37
三、计算机生产率悖论40
第二节 信息技术革命对现代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43
一、计算机生产率悖论的消除43
二、增长来源的广泛性45
三、信息技术革命与现代经济增长特征变化46
四、对发展政策的影响51
第三节 电子商务与知识经济51
一、电子商务迅猛发展51
二、知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55
第三章 新型工业化道路与结构调整58
第一节 为什么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58
一、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产业结构变化58
二、我国高速经济增长与传统工业化相伴59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60
四、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63
第二节 大力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64
一、我国信息技术应用的进展和不足65
二、大力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战略部署67
第四章 电子政务的兴起与发展72
第一节 电子政务的概念与发展阶段72
一、电子政务的基本含义72
二、电子政务发展阶段的划分方法74
第二节 各国的电子政务发展76
一、美国76
二、欧盟79
三、加拿大81
四、日本84
第三节 全球电子政务发展趋势88
一、进一步体现以公众为中心的建设理念88
二、促进政务流程优化日益重要89
三、高度重视缩小数字鸿沟90
四、高度关注网络和信息安全问题91
五、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和引入新的管理方式92
第五章 我国的电子政务实践93
第一节 信息技术在我国政府部门的应用93
第二节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新进展95
一、电子政务的战略地位95
二、政务网络建设97
三、政府门户网站98
四、重点业务系统建设100
五、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107
六、法律法规和标准化建设108
第三节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经验110
一、坚持服务社会公众110
二、坚持业务需求导向111
三、坚持完善发展环境112
四、坚持体制机制创新113
第六章 电子政务与建设服务型政府115
第一节 建设服务型政府115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背景115
二、服务型政府的特征和建设原则117
第二节 电子政务促进服务型政府建立122
一、电子政务是促进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123
二、电子政务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途径124
三、电子政务有效提高了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127
第三节 创新机制是关键132
一、公众导向的服务提供机制132
二、利益驱动的互动共享机制133
三、系统综合的监督评价机制133
四、协调平衡的组织领导机制133
五、自主可控的安全保障机制133
第七章 网络文化传播与国家软实力135
第一节 网络传播与文化发展135
一、文化传播的重要性135
二、信息技术发展与国家软实力137
三、网络文化的特征139
第二节 网络传播与国家软实力142
一、更新观念,树立大文化观142
二、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143
三、高度重视互联网媒体的发展与监管,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143
四、积极稳妥地发展卫星直播业务,输送内容丰富的文化节目144
第八章 推进社会信息化145
第一节 社会信息化的概念和意义145
一、社会信息化的概念145
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意义146
第二节 教育科研信息化148
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展148
二、教育科研信息化的若干问题和战略举措151
第三节 医疗卫生信息化160
一、公共卫生信息系统160
二、医疗服务信息化161
三、远程医疗应用162
第四节 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化163
一、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的进展163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的部署164
第五节 社区信息化165
一、社区信息化的概念和意义165
二、我国社区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167
三、推进社区信息化168
第九章 我国综合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169
第一节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趋势169
一、网络融合加速,逐步向综合信息网络方向发展169
二、宽带发展开始起飞,成为信息化发展的必备基础设施171
三、信息网络面临向下一代网络的战略转型174
四、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和更新换代的转型期177
五、移动和无线技术发展构建了无缝接入的网络环境178
六、信息网络向物质空间延伸,构成无处不在的网络180
第二节 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181
一、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状况18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瓶颈184
三、信息化发展对信息基础设施的能力要求185
第三节 发展我国综合信息基础设施的布局185
一、构建普遍服务的网络环境186
二、推动网络融合186
三、促进向下一代网络战略转型187
四、建设宽带中国188
五、构建无缝覆盖的宽带无线移动网络环境189
六、推动数字电视发展189
七、打造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190
第四节 保障我国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健康发展191
一、完善制度体系191
二、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普遍服务192
三、消除制度障碍,推动网络融合193
四、实施宽带战略,推动宽带发展193
五、组织产业协作,推动下一代网络的发展与演进194
六、积极审慎决策,促进3G移动通信发展195
第十章 提升信息产业竞争力196
第一节 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196
一、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196
二、进一步发展存在的问题200
三、发展壮大信息产业的基本经验202
第二节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204
一、发展信息产业面临的机遇204
二、壮大信息产业面临的挑战206
第三节 信息产业由大变强的布局210
一、加强自主创新,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210
二、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产业的国际化211
三、突出重点,加快基础产业发展211
四、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打造产业的集群竞争优势211
第四节 我国信息产业由大变强的政策保障212
一、以重大应用工程带动技术与核心产业突破212
二、拓宽投融资渠道,改善投资环境212
三、建立健全支撑服务体系213
四、建立及完善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体系213
第十一章 信息安全保障与互联网治理214
第一节 信息安全的形势和问题214
一、信息安全的定义和目标214
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现状216
三、网络与信息安全现状217
四、信息安全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220
第二节 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222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222
二、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223
三、加强以密码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保护和网络信任体系建设226
四、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229
五、加强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229
六、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开发,推进信息安全产业发展230
七、加强信息安全理论和战略研究,推进法制和标准化建设231
八、加强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增强全民信息安全意识232
第三节 加强互联网治理233
一、互联网治理的基本概念233
二、与互联网治理有关的公共政策问题234
三、我国加强互联网治理的工作要点235
第十二章 缩小数字鸿沟236
第一节 数字鸿沟的性质和测度236
一、数字鸿沟的定义236
二、数字鸿沟的本质238
三、数字鸿沟的测度240
第二节 产生数字鸿沟的主要原因244
一、信息通信技术占有和使用的差异244
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45
三、管制政策247
第三节 缩小数字鸿沟的国际经验248
一、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248
二、鼓励信息通信技术应用248
三、注重教育和培训248
四、积极引导企业广泛参与249
五、高度重视国际合作249
第四节 缩小数字鸿沟的战略部署250
一、与发达国家间的数字鸿沟250
二、城乡和不同区域的数字鸿沟252
三、缩小数字鸿沟的战略部署253
第十三章 提高国民信息素质256
第一节 国民信息素质的重要性256
一、国民信息素质已经成为影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256
二、国民信息素质为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保障257
三、提高国民信息素质是使信息化惠及全民的基本途径258
第二节 提高国民信息素质的国际经验258
一、通盘考虑,统筹布局258
二、开展信息素质普查260
三、纳入国家教育目标261
第三节 提高我国国民信息素质的战略举措262
一、提高公务员信息素质262
二、普及中小学信息素质教育263
三、改善高等院校信息素质教育264
四、提高城镇居民信息素质265
五、提高农民信息素质266
六、营造促进国民信息素质提高的社会氛围267
第十四章 推进信息化法制建设268
第一节 中国信息化的法制环境268
一、数据电文的法律制度已经形成268
二、互联网信息分类管理的法律框架已具雏形269
三、电信网、广播网分业监管的格局基本维持270
四、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法律在探索中271
五、信息安全的法律制度已有一定基础272
第二节 近期信息化法制建设的原则与重点273
一、现行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273
二、信息化法制建设的原则274
三、现阶段信息化法制建设的重点275
第十五章 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280
第一节 信息社会的特征280
一、信息社会的本质特征280
二、信息社会的一般特征284
第二节 加快信息社会转型287
一、各国加快向信息社会转型287
二、中国: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295
附录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99
一、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趋势299
二、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形势300
三、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302
四、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304
五、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行动309
六、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措施311
后记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