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 第2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55/31780326.jpg)
- 姚树桥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090797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58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478页
- 主题词:医学心理学-成人教育:高等教育-教材;精神病学-成人教育:高等教育-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概述1
一、关于医学心理学、精神病学的学科界定1
二、医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共同点与区别3
第二节 相关学科3
一、医学心理学相关学科3
二、精神病学相关学科4
第三节 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5
一、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5
二、心理卫生的概念6
第四节 医学模式的改变7
一、医学模式的含义7
二、传统生物医学模式7
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7
第五节 医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发展8
一、医学心理学现状与发展趋势8
二、精神病学发展与趋势11
第一部分 基础篇17
第一章 人的心理及其异常表现17
第一节 心理学与心理现象概述17
一、什么是心理学与心理现象17
二、心理的实质18
三、心理的生物学基础19
四、心理的社会学基础23
五、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别24
第二节 认知过程25
一、感知觉和感知障碍25
二、记忆和记忆障碍28
三、思维和思维障碍30
四、注意和注意障碍35
五、智力和智力障碍37
六、定向力38
七、自知力38
第三节 情感过程39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述39
二、情绪理论41
三、情绪与心身健康43
四、情感障碍43
第四节 意志过程45
一、意志概述45
二、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45
三、意志品质46
四、意志行为障碍47
第五节 意识50
一、意识的概念50
二、觉醒与睡眠51
三、意识障碍54
第六节 个性54
一、个性概述54
二、需要57
三、动机和挫折58
四、气质59
五、性格60
六、自我意识62
第二章 人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63
第一节 概念63
一、人的发展与生命周期63
二、健康与心理健康64
第二节 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67
一、孕期及婴儿期67
二、幼儿期69
三、儿童期70
四、青少年期71
第三节 成人期心理健康73
一、青年期73
二、中年期74
三、老年期76
第三章 心理评估与精神障碍的诊断方法79
第一节 总论79
一、心理评估的基本概念79
二、标准化心理测验83
三、心理测验的基本条件86
第二节 智力测验88
一、智力基本概念88
二、智商与智力88
三、常用的智力测验和发展量表89
第三节 人格测验92
一、人格评估基本概念92
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93
三、艾森克人格问卷94
四、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94
五、洛夏测验95
第四节 神经心理学测验96
一、基本概念96
二、常用的神经心理学测验96
第五节 评定量表97
一、评定量表基本概念97
二、自评量表98
三、他评量表103
第六节 精神障碍的检查和诊断103
一、精神检查中的一般原则和注意事项103
二、病史采集105
三、精神检查108
四、体格检查与特殊检查110
五、精神科的诊断思路111
六、病历书写114
第四章 解释心理异常的主要理论流派117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117
一、主要的理论内容117
二、精神分析理论评述119
第二节 行为学习理论120
一、主要的理论内容121
二、行为学习理论评述124
第三节 人本主义理论125
一、主要的理论内容125
二、人本主义理论评述127
第四节 认知理论128
一、主要的理论内容128
二、认知理论评述131
第五节 心理生物学理论131
一、主要的理论内容131
二、心理生物学理论评述133
第六节 其他有关理论133
一、社会学研究方向133
二、中医的医学心理学思想133
第七节 理论的应用: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134
一、精神分析理论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134
二、行为学习理论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135
三、人本主义理论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135
四、认知理论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136
五、心理生物学理论方向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136
第二部分 医学心理学篇137
第五章 心理应激137
第一节 概述137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137
二、心理应激理论137
三、心理应激理论与临床医学138
第二节 生活事件139
一、生活事件的概念139
二、生活事件的研究140
第三节 应激反应与认知评价141
一、应激反应的概念141
二、应激的心理行为反应142
三、应激的生理反应143
四、认知评价的概念144
五、认知评价的研究145
第四节 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146
一、应对的概念146
二、应对研究146
三、心理防御机制147
四、社会支持的概念149
五、社会支持研究149
第五节 个性与应激150
一、个性与应激因素的关系150
二、个性在应激研究中的意义150
第六章 心身疾病及心身相关问题152
第一节 心身疾病152
一、概述152
二、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153
三、心身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原则155
第二节 内科心身相关问题157
一、心理社会因素与内科疾病的发生发展157
二、内科疾病常见的临床心理问题158
三、内科常见的临床心理问题的干预159
第三节 儿科心身相关问题160
一、心理社会因素与儿科疾病的发生发展160
二、儿科常见的临床心理问题162
三、儿科病人常见心理问题的心理干预163
第四节 妇产科心身相关问题164
一、心理社会因素与妇产科疾病的发生发展164
二、妇产科常见的临床心理问题166
三、妇产科常见的临床心理问题的干预168
第五节 肿瘤科心身相关问题169
一、心理社会因素与癌症的发生169
二、癌症的临床心理问题170
三、癌症的临床心理问题的干预171
第六节 临床医学其他心理问题172
一、疼痛心理172
二、手术心理174
三、康复心理177
四、药物心理179
第七章 病人心理182
第一节 概述182
一、基本概念182
二、病人角色183
第二节 病人角色变化与角色行为185
一、病人角色的转变、适应和偏差185
二、角色行为187
第三节 病人的一般心理特点190
一、病人的需要190
二、病人的心理冲突192
三、病人的一般心理特点193
第四节 几种病种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干预196
一、慢性病人心理特点及干预197
二、癌症病人的心理特点和干预200
三、临终病人的心理与调适200
第八章 医疗领域中的人际关系204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204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204
二、人际关系的特点204
三、人际关系的类型205
四、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206
五、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效应208
第二节 医患关系210
一、医患关系概念210
二、医患关系的特点210
三、医患关系的类型211
四、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212
第三节 医患沟通的方式与技巧215
一、沟通的概念和基本要素215
二、沟通的分类216
三、沟通的影响因素217
四、医生的言语沟通217
五、医生的非言语沟通219
第四节 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及其培养221
一、医务人员的心理素质要求221
二、医务人员心理素质的培养223
第三部分 精神病学篇225
第九章 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225
第一节 精神障碍的病因225
一、精神疾病的致病因素225
二、精神疾病发病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227
第二节 精神障碍的分类228
一、精神障碍的分类概念228
二、精神障碍的分类原则228
三、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228
第十章 器质性精神障碍233
第一节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233
一、基本概念233
二、常见的临床综合征233
三、常见脑器质性精神障碍236
第二节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246
一、躯体感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246
二、内分泌障碍所致精神障碍247
三、结缔组织疾病所致精神障碍249
四、内脏器官疾病所致精神障碍249
第三节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50
一、概述250
二、阿片类物质252
三、酒精253
四、镇静、催眠、抗焦虑药255
五、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256
六、烟草257
七、大麻258
第十一章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259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259
一、患病率259
二、发病率259
三、病因和发病机制260
四、临床表现261
五、临床分型263
六、病程与预后266
七、诊断与鉴别诊断266
八、治疗268
九、预防269
第二节 偏执性精神障碍270
一、病因学270
二、临床表现271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271
四、治疗和预后271
第三节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271
第十二章 心境障碍273
第一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274
一、遗传因素274
二、神经生化改变274
三、神经内分泌因素276
四、脑电生理变化276
五、神经影像变化276
六、心理社会因素276
七、人格277
八、性别277
第二节 临床表现277
一、躁狂发作277
二、抑郁发作279
三、双相障碍282
四、环性心境障碍282
五、恶劣心境282
第三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283
一、诊断要点283
二、鉴别诊断283
第四节 治疗和预后289
一、双相障碍的治疗289
二、抑郁症的治疗291
三、病程和预后294
第十三章 神经症296
第一节 神经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296
一、遗传因素296
二、神经生化改变297
三、心理因素297
第二节 神经症的临床表现298
一、脑功能失调症状298
二、情绪症状298
三、强迫症状299
四、疑病症状300
五、躯体不适症状300
六、睡眠障碍301
第三节 神经症的诊断与治疗301
一、神经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301
二、神经症的治疗302
第四节 神经症的常见类型303
一、焦虑症303
二、强迫症304
三、恐惧症305
四、躯体形式障碍307
五、神经衰弱307
六、癔症309
第十四章 应激相关障碍与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313
第一节 应激相关障碍313
一、概述313
二、应激相关障碍314
第二节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317
一、进食障碍317
二、睡眠障碍319
三、性功能障碍320
第十五章 人格障碍与性心理障碍323
第一节 人格障碍323
一、概述323
二、病因学324
三、人格障碍的共同特征324
四、常见人格障碍及临床表现325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327
六、人格障碍的治疗与预后328
第二节 性心理障碍329
一、概述329
二、病因学330
三、临床表现331
四、诊断334
五、治疗335
第十六章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336
第一节 儿童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336
一、概述336
二、智力低下336
三、儿童孤独症340
第二节 儿童少年期行为和情绪障碍346
一、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346
二、品行障碍352
三、抽动障碍354
四、情绪障碍358
第四部分 治疗篇363
第十七章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363
第一节 心理治疗概述363
一、心理治疗的概念363
二、心理治疗的发展史364
三、心理治疗模式的基本要素365
四、心理治疗的基本技术366
第二节 心理治疗的原则和程序371
一、心理治疗实施者应具备的条件371
二、心理治疗原则372
三、心理治疗的适应证372
第三节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374
一、精神分析方法374
二、行为疗法378
三、认知治疗381
四、来访者中心疗法385
五、森田疗法386
六、系统家庭治疗388
七、放松与催眠疗法391
八、危机干预392
第四节 心理咨询393
一、心理咨询的特征394
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异同394
三、心理咨询的内容和形式395
第十八章 精神障碍的治疗397
第一节 药物治疗概述397
第二节 抗精神病药物398
一、定义与分类398
二、药效及药代学特征398
三、临床应用399
四、不良反应和处理401
第三节 抗抑郁药物404
一、三环类抗抑郁药405
二、四环类抗抑郁剂407
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407
四、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408
五、其他新型抗抑郁药物409
第四节 心境稳定剂410
一、锂盐411
二、抗癫痫药物412
第五节 抗焦虑药物412
一、苯二氮?类413
二、丁螺环酮414
三、其他抗焦虑药415
第六节 电抽搐治疗415
一、电抽搐治疗415
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416
第十九章 自杀行为与危机干预418
第一节 概述418
第二节 自杀相关因素和动机419
一、自杀的相关因素419
二、自杀的动机421
第三节 自杀危险性的评估421
一、自杀的危险因素421
二、自杀的基本线索422
第四节 自杀预防423
一、预防的一般措施423
二、精神病人的自杀预防424
第五节 危机干预425
一、危机425
二、危机干预426
第二十章 精神障碍的预防和康复429
第一节 精神障碍的预防429
一、一级预防429
二、二级预防430
三、三级预防430
第二节 精神康复431
一、精神康复的概念431
二、精神康复的任务431
三、住院康复432
第三节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434
一、社区康复的意义434
二、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方式437
第四节 工娱治疗和护理439
一、工娱治疗439
二、康复期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440
参考文献442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