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https://www.shukui.net/cover/48/31775624.jpg)
- 杨升祥著 著
- 出版社: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ISBN:7806882308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40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458页
- 主题词:中国共产党-作用-现代化建设-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和规律的初步探索1
第一节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1
一、构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开创性探求1
二、党在发展模式转型中的理论与路线5
三、党在推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新实践9
第二节 党在探寻发展道路中的创造与曲折10
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10
二、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初步探究12
三、在初步探索中国发展问题中的曲折14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基本经验18
一、在中国发展的巨大曲折中继续探索18
二、调整国民经济中的深入探讨和挫折20
三、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主要经验24
第二章 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历史性飞跃28
第一节 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的新探索28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准备28
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30
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32
第二节 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历史飞跃34
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34
二、党的初级阶段理论和重大发展战略38
三、在严峻考验中继续开拓发展新道路41
第三节 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和发展的新经验44
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44
二、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47
三、十余年改革开放和建设的主要经验49
第三章 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发展53
第一节 党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的创新53
一、对中国全面发展作出新的理论概括53
二、为中国发展战略提供新的理论基础54
三、为实现人民利益提出新的理论要求56
第二节 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线58
一、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58
二、努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68
三、积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72
第三节 新世纪初党领导中国发展的基本经验83
一、党领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83
二、我们在前进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85
三、党领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87
第四章 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90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90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和实践依据91
二、它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集中体现95
三、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97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是对现代化规律的寻索99
一、它是对现代化基本内涵的创造性探求100
二、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104
三、它是对现代化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107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开创中国现代化的新阶段108
一、科学发展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108
二、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指南111
三、科学发展观是党的两大纲领的有机统一115
第五章 党对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的新要求117
第一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与物质文明建设117
一、马克思主义历来注重物质文明建设118
二、物质文明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120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发展生产力122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政治文明建设123
一、政治文明是社会发展的保障和动力124
二、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新型的政治文明125
三、全面建设小康要加强政治文明建设127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与精神文明建设130
一、精神文明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30
二、精神文明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132
三、全面建设小康对精神文明的新要求134
第四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和谐社会建设137
一、建设和谐社会是应对各种挑战的需要137
二、建设和谐社会是党的执政使命的需要138
三、建设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的需要140
第六章 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机遇的认识与新判断145
第一节 机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45
一、机遇的本质特征和作用及认识历程146
二、历史经验证明发展机遇的重要作用148
三、中国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与历史机遇150
第二节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152
一、要抓住机遇首先必须善于发现机遇152
二、抓住机遇的关键是把握和利用机遇154
第三节 要把握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157
一、把握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现实依据157
二、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才能大有作为159
三、抓住战略机遇期要把握的关键环节162
第四节 把握战略机遇要加快建设全面小康165
一、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机遇思想165
二、机遇思想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167
三、机遇思想指明非常规发展的基本途径169
第七章 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内涵的探析与新概括171
第一节 国外发展理论与发展观的演变过程171
一、发展主要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观171
二、发展是经济增长与社会变革的发展观172
三、发展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174
四、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综合发展的发展观175
第二节 中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177
一、我们党提出发展问题的主要原因177
二、中国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180
三、对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探索181
四、对经济社会发展标准的科学判断186
第三节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189
一、科学发展是贯彻“三个代表”的新要求189
二、科学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的新要求190
三、科学发展是解决突出问题的新要求191
第四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任务193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193
二、实现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目标195
三、坚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原则196
四、保证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199
第五节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202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平稳较快发展202
二、以协调发展为主线的和谐社会建设203
三、以自主创新为关键的增长方式转变204
四、以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城乡协调发展206
五、落实区域发展战略要形成协调机制207
第八章 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探索与新定位211
第一节 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构想与实践211
一、马克思对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构想211
二、列宁对共产主义社会三阶段的思考214
三、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阶段的设想215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217
一、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217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内涵218
三、“三步走”发展战略与小康的目标219
第三节 全面建设小康是发展阶段的新定位221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定位的依据222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定位的诉求224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方位231
第九章 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主体的探索和新论断235
第一节 科技革命与西方社会主体的新变化235
一、西方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深层原因236
二、中间阶层是西方社会发展的主体237
第二节 要科学把握分析阶级阶层的新方法240
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240
二、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方法的互补性243
第三节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主体的新论断245
一、当代中国发展主体呈现出的新变化245
二、当代中国发展主体变化的主要原因247
三、当代中国的发展主体和历史新定位249
第四节 充分调动中国社会发展主体的积极性252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发展的必然要求252
二、广泛而充分地调动发展主体的积极性254
三、发展主体应是财富的创造者与享有者256
第十章 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探求与新拓展258
第一节 人类社会发展动力探索的历史回溯258
一、西方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的回顾258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理论260
三、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发展动力的探索262
第二节 理论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264
一、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265
二、注重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266
三、中国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理论创新268
第三节 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70
一、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270
二、科技创新是全面建设小康的根本要求273
三、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坚持自主创新274
第四节 制度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279
一、制度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体制性保障279
二、制度创新是完善政治体制的主要动力281
三、制度创新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285
第五节 文化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287
一、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文化创新287
二、弘扬培育民族精神要坚持文化创新288
三、构建思想道德体系要推进文化创新291
四、建设和谐文化要坚持推动文化创新293
第十一章 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坚持探索与新认识296
第一节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296
一、对当代世界主题的新探索与新认识297
二、对人类社会发展特征变化的新探究298
三、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特征的新判断300
第二节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总结303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初步探索303
二、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再认识308
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入思考312
第三节 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思考和新概括315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对执政规律的探索315
二、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根本性任务319
三、深化对“三情”的认识与执政规律研究321
四、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与执政规律研究330
第四节 把握三个规律是科学发展的基础333
一、三个规律具有内在联系和统一性333
二、坚持不懈地深化对三个规律认识334
三、把握客观规律是科学发展的基础336
第十二章 党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制度的改革与创新339
第一节 制度安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339
一、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制度内涵与类型339
二、制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41
三、制度安排过程中要把握的主要环节342
第二节 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探索343
一、关于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344
二、关于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348
三、关于当代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354
第三节 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要求制度创新357
一、制度创新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357
二、制度创新是促进中国科学发展的要求359
三、制度创新是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的要求362
第四节 制度创新是坚持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363
一、推动科学发展必须清除体制性障碍364
二、国家与社会互动协调促进制度创新365
三、必须按照科学的标准推进制度创新367
第十三章 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探索与新部署370
第一节 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新发展370
一、中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制定与实施371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丰富与发展372
三、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与初步实施374
四、人才强国战略的新思考和新发展376
第二节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新拓展381
一、经济结构调整的提出与逐步推进381
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新发展383
三、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新特点386
第三节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布局389
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提出与实施389
二、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重要成就390
三、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部署392
第四节 我国推进改革开放战略的新举措394
一、实施改革战略的主要历程与新成就394
二、深入实施改革战略的举措和新布局396
三、对外开放战略的制定与显著的成效398
四、新世纪我国积极扩大开放的新战略400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的新战略402
一、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403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与拓展404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406
四、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内涵与新任务409
第十四章 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的探求与新开拓413
第一节 关于发展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探索413
一、现代化发展道路研究中的多种视角414
二、坚持中国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导向416
三、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历程419
第二节 开创中国科学发展道路的理论依据424
一、坚持科学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424
二、坚持科学发展是对客观规律的把握425
三、坚持科学发展是建设道路的新开拓426
第三节 开创中国科学发展道路的实践基础427
一、科学判断世情是开创发展道路的前提427
二、深刻总结经验是开创发展道路的依据428
三、深入分析国情是开创发展道路的基础429
第四节 中国发展道路的新内涵与新拓展431
一、当代中国科学发展道路的新内涵431
二、当代中国科学发展道路的新拓展434
三、当代中国科学发展道路的新特征437
后记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