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多学科视角下的和谐社会及其构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多学科视角下的和谐社会及其构建](https://www.shukui.net/cover/60/31773399.jpg)
- 张忠家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92615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34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46页
- 主题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多学科视角下的和谐社会及其构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言:走向和谐1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1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1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4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理论意义6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11
二、当前学术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概况12
(一)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背景13
(二)关于“和谐社会”13
(三)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4
(四)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15
(五)关于衡量社会和谐的标准15
(六)关于当前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因素16
(七)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7
(八)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或切入点19
(九)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承担20
(十)关于如何建设和谐文化21
(十一)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处理的若干关系22
(十二)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22
三、本书的研究视域、研究方法和研究主旨23
(一)本书的研究视域23
(二)本书的研究方法24
(三)本书的研究主旨24
第二章 从国情出发,将和谐变成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和具体政策32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32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研究视角33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科学揭示了人与社会关系的本质,为拓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提供了科学方法34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石39
二、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43
(一)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43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代的课题,是我们党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的迫切需要45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的新发展48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51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51
(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55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58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指导方针59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基础63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原理,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前提67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质内涵70
第三章 幸福在于安排好各种目标,而使生活达到最大的和谐74
一、西方哲学中的“和谐”意义75
(一)“和谐”的词源学意义75
(二)希腊“和谐”思想的起源及嬗变77
二、城邦社会的和谐——从古典到现代85
(一)柏拉图的和谐“城邦”85
(二)亚里士多德基于“正义”的城邦和谐论93
(三)和谐的精神和人的自由101
三、和谐社会思想的影响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106
第四章 大一统思想,以百姓之心为心及其立德、立功、立言109
一、治国方略中的主流理念110
(一)丰富、厚重的儒家和谐思想110
(二)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家和谐思想116
(三)天父君,地母臣,和子民的道教和谐思想116
(四)众生平等的佛教和谐思想117
(五)统治者执政理念中的和谐思想118
(六)政治家们的和谐思想118
二、修身养性的根本目的122
(一)养育和谐的素质与人格122
(二)修身所执理念为“仁”为“忠”124
三、父权、夫权与族权的涵义126
(一)父权与夫权126
(二)族权128
四、礼是矫治、整理、打造人性的工具130
(一)礼是强制性的社会规范与道德原则130
(二)圣人制礼是为了解决社会矛盾131
五、受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准则133
(一)礼治法治并用不悖133
(二)《唐律》解析133
六、设官分职以及古代的官制136
(一)群聚的关键与纽带136
(二)古代中国官制的特点137
七、为君之道,必以百姓之心为心141
(一)官员要有高素质,帝王也要有高素质141
(二)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144
八、中国历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益启示147
第五章 资源配置合理有效,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严格公平155
一、经济学视角下的和谐社会155
(一)主流的交易经济学视角下,和谐社会是资源配置帕累托有效的155
(二)主流的交易经济学视角下,和谐社会是收入和财富分配严格公平的156
(三)冲突经济理论视角下,和谐社会是利益共享的157
二、经济学视角下和谐社会所需的条件159
(一)资源配置和谐的条件——市场经济制度159
(二)收入和财富分配和谐的条件——经济主体的初始收入相等169
(三)走出囚徒困境,让社会和谐共赢的条件——制度创新171
(四)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其他条件174
三、经济学视角下和谐社会的构建176
(一)完善市场经济制度176
(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容的产权制度178
(三)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182
(四)厘清与市场经济协调的政府职能186
(五)建立和谐的解决冲突的司法制度188
第六章 认真研究中华文化,并在更深层次上给予充实、发展和光大192
一、文化的解读192
二、文化与社会发展193
(一)文化的基本功能195
(二)文化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196
三、和谐社会建设中文化的责任199
(一)文化视角下的和谐社会的内涵200
(二)和谐社会中的和谐文化及其使命200
四、文化自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资源203
(一)文化自觉的基本涵义203
(二)文化自觉的重要性205
(三)努力培育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基因”207
五、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文化诉求212
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策略216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和谐216
(二)和谐社会中的和谐文化建设220
第七章 发挥社会政策的调节作用,引导社会福利体系的健康发展228
一、社会政策是保障社会和谐的一项基本制度229
(一)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从克服贫困到消除社会排斥230
(二)社会政策保障社会和谐的功能231
二、和谐社会建设对社会政策的现实需求237
(一)社会弱势群体:需要社会政策来保障238
(二)断裂社会:需要社会政策来整合239
(三)风险社会:需要社会政策来防范240
三、中国社会政策的现状243
(一)中国社会政策的基本历程243
(二)现阶段中国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246
四、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社会政策调整251
(一)中国社会政策的主要问题251
(二)积极调整社会政策253
第八章 政治权力的主体和客体的行为要符合相应的规定和秩序258
一、社会和谐的本质在于社会政治生活的和谐258
(一)社会和谐与政治和谐的逻辑关联258
(二)政治和谐的基本要求261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269
(一)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自由和人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哲学前提269
(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在人类社会政治发展中的划时代意义274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277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谐运行和发展的规律与途径284
(一)现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选择和客观规律284
(二)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政治建设面临的政治关系的现实状况293
(三)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现实途径296
第九章 彰显法制精神,健全完善各种法令和法律制度307
一、法学视角中和谐社会的本质307
(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08
(二)整个社会井然有序310
(三)社会成员心态宽容312
(四)协商妥协广泛采用314
二、法学视角中构成和谐社会的条件316
(一)法治精神全面彰显316
(二)法律制度协调完善318
(三)自由、秩序完美统一320
(四)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321
三、法学视野中和谐社会的建设323
(一)加强立法工作,构建完善的权利体系324
(二)注重法治教育和诚信教育,提高全社会法制水平和道德素质326
(三)完善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调解仲裁作用330
(四)完善权利救助机制,及时化解社会矛盾332
(五)强化依法行政观,建设服务型政府336
第十章 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全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341
一、和谐社会与教育342
(一)和谐社会与教育的关系342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及其对教育的要求343
(三)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大作用346
二、教育是和谐社会的子系统349
(一)教育目标和谐350
(二)教育结构和谐361
(三)教育功能和谐365
三、教育为和谐社会的支持系统370
(一)缓解教育的供求矛盾,营造和谐社会环境370
(二)维护教育公平,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372
(三)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375
(四)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支点376
(五)教育与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和谐发展382
第十一章 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谐388
一、生态世界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支点388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388
(二)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391
(三)基于生态学的生态世界观396
(四)生态世界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迪意义399
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世界观的影响403
(一)在人与自然的对立中追求社会发展403
(二)社会发展稍有“失衡”404
三、整体观照,动态平衡——生态世界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建设405
(一)致力于“自然—人—社会”的和谐统一405
(二)在社会发展中追求动态而又和谐的平衡413
各章参考文献422
后记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