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2007 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道路的选择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2007 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道路的选择](https://www.shukui.net/cover/34/31767198.jpg)
- 纪宝成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ISBN:7300081142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92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42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2007 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道路的选择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1
一、我们为什么关注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道路的选择1
二、本报告对我国中短期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及政策选择7
三、本报告对当前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实证分析与政策选择12
第一章 转型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21
一、引言21
二、变量、数据、计量模型和假说25
三、计量检验结果分析33
四、结语47
第二章 中国金融制度结构的调整52
一、赶超战略下的金融安排及其蜕变53
二、金融制度的初步完善与竞争的引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56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制度的健全与完善(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64
四、中国的金融控制与货币化进程78
五、结语:中国金融制度结构进一步调整的方向82
第三章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89
一、商业银行为什么重要?90
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战略选择93
三、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历史回顾98
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逻辑:金融政治经济学视角102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110
第四章 “新兴”银行制度的演进117
一、引言117
二、经济市场化进程与银行体系的变迁118
三、“新兴”银行制度的发展与银行体系的稳定性125
四、“新兴”银行制度的发展与银行体系的效率133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141
第五章 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149
一、引言:内生金融和外生金融149
二、面向小农家庭金融需求的传统信贷安排150
三、农村金融制度的演进轨迹分析154
四、关于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思考158
五、结论161
第六章 资本市场发展164
一、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164
二、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75
三、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政策安排197
第七章 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转型211
一、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的提出211
二、股权结构的优化和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213
三、对国有商业银行外部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性的简单评估215
四、对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性的简单评估219
五、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政策建议222
第八章 金融体制改革中的风险化解与监管效率226
一、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227
二、中国金融风险的产生与现状230
三、未来引起金融风险恶化的潜在因素238
四、金融风险的控制与化解243
五、金融监管体制的建设与完善246
六、结论250
第九章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可能路径252
一、引言252
二、利率市场化中的利率变化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分析路径253
三、中国经济中利率变化对经济主体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254
四、中国经济中利率市场化可能路径的讨论262
五、简要结论264
第十章 中国的货币政策框架及其调整267
一、中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267
二、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有效性面临挑战271
三、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调整路径293
第十一章 中国高外汇储备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分析321
一、引言321
二、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及充足性分析323
三、我国高外汇储备的形成动因和影响的实证分析330
四、基本结论和建议340
第十二章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发展的“中国模式”345
一、引言345
二、金融开放承诺(2001年)以前的中国金融模式346
三、逐渐开放条件下的中国金融体系353
四、对金融发展“中国模式”的再探讨365
五、简短的结论367
附录中 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2006—2007)372
一、中国宏观经济指标预测372
二、CMAFM模型的重新估计与系统模拟374
三、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381
四、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与政策组合385
后记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