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铁路高速列车应用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铁路高速列车应用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
  • 张曙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87482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20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434页
  • 主题词:高速列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铁路高速列车应用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高速轮轨系统动力学1

1.1 高速轮轨系统动力学体系1

1.1.1 高速轮轨系统动力学体系结构1

1.1.2 高速轮轨系统动力学与高速铁路技术的关系2

1.2 高速轮轨系统动力学模型3

1.2.1 高速轮轨系统动力学模型框架4

1.2.2 各子系统数学模型5

1.3 高速轮轨系统动力学服役模拟研究24

1.4 高速轮轨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举例26

1.4.1 列车系统动力学研究26

1.4.2 线路不平顺对轮重减载率的影响研究31

1.4.3 钢轨波浪型磨耗研究和预测36

1.5 结束语39

第2章 高速转向架技术40

2.1 高速转向架综合性能研究方法40

2.1.1 引言40

2.1.2 高速转向架研究过程41

2.1.3 高速转向架综合性能研究41

2.2 车辆系统动力学理论研究42

2.2.1 车辆系统非线性运动稳定性42

2.2.2 车辆系统运行平稳性49

2.2.3 车辆系统脱轨安全性57

2.3 高速转向架设计原则63

2.3.1 高速转向架动态环境技术特征63

2.3.2 高速转向架设计原则64

2.3.3 高速转向架技术措施69

2.4 高速转向架参数研究77

2.4.1 稳定性和曲线通过性能的折衷考虑77

2.4.2 悬挂参数对车辆平稳性的影响78

2.4.3 二系悬挂参数对车体振动模态的影响80

2.4.4 悬挂参数对车辆动力学性能影响规律的小结83

2.5 高速转向架结构84

2.5.1 CRH1型动车组转向架84

2.5.2 CRH2型动车组转向架86

2.5.3 CRH5型动车组转向架87

2.6 高速转向架试验研究89

2.6.1 高速转向架动力学性能的台架试验研究89

2.6.2 线路动力学性能试验94

2.7 高速转向架结构疲劳强度99

2.7.1 概述99

2.7.2 疲劳设计理论100

2.7.3 焊接结构的疲劳强度106

2.7.4 高速转向架焊接结构疲劳强度设计109

第3章 高速列车牵引与控制技术120

3.1 高速列车牵引控制基础120

3.1.1 列车运行过程的数学描述120

3.1.2 高速列车运行阻力的计算121

3.1.3 列车牵引特性的计算122

3.1.4 变频调速异步牵引电机的特性及基本理论124

3.2 列车牵引传动系统129

3.2.1 高速列车牵引传动系统概述129

3.2.2 牵引传动系统的组成与能量变换的技术实现130

3.2.3 牵引传动系统的优化匹配与容量选定133

3.2.4 牵引电机设计时要考虑的几个特殊问题135

3.3 列车牵引变流器技术方案136

3.3.1 牵引变流器用电力电子器件136

3.3.2 脉冲整流器工作原理及技术方案137

3.3.3 牵引逆变器工作原理及技术方案144

3.3.4 中间直流环节工作原理及技术方案149

3.3.5 牵引变流器应用151

3.4 列车牵引控制策略及其实现152

3.4.1 瞬态直接电流控制策略及其实现152

3.4.2 磁场定向矢量控制策略及其实现153

3.4.3 直接转矩控制及其控制系统实现157

3.5 列车牵引网络控制系统161

3.5.1 列车网络控制系统概述161

3.5.2 列车牵引网络控制系统结构169

3.5.3 列车牵引网络控制系统功能173

3.6 列车辅助供电系统177

3.6.1 辅助变流器177

3.6.2 直流供电系统184

3.6.3 几种典型高速列车辅助供电系统简介185

第4章 高速列车制动技术188

4.1 列车制动原理188

4.1.1 制动系统组成及原理188

4.1.2 高速列车对制动系统的要求193

4.2 列车制动计算196

4.2.1 制动计算196

4.2.2 制动系统可靠性计算202

4.3 高速列车制动方式206

4.3.1 列车动能转移方式206

4.3.2 制动力获取方式209

4.4 高速列车制动控制系统210

4.4.1 空气制动控制系统210

4.4.2 电气指令式制动控制系统211

4.5 高速列车制动技术217

4.5.1 制动指令传输技术217

4.5.2 电空配合控制技术218

4.5.3 减速度控制技术219

4.5.4 防滑控制技术220

4.5.5 制动系统的自动监测和故障诊断222

4.6 高速列车制动系统试验222

4.6.1 高速列车制动试验种类222

4.6.2 地面室内静置试验223

第5章 高速列车运行控制技术226

5.1 概述226

5.2 高速列控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系统集成方法228

5.2.1 国外典型高速列控系统原理分析228

5.2.2 中国铁路运行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及高速列车运行控制系统集成231

5.2.3 高速列控系统集成234

5.3 高速列控系统地-车信息传输技术237

5.3.1 轨道电路传输技术238

5.3.2 应答器传输技术244

5.3.3 GSM-R传输技术248

5.4 高速列控系统定位技术254

5.4.1 相对定位技术255

5.4.2 绝对定位技术260

5.4.3 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定位技术261

5.5 列车制动模型263

5.5.1 基于制动率控制的制动模型263

5.5.2 基于减速度控制的制动模型264

5.5.3 两种模型的相互关系266

第6章 高速列车车体268

6.1 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与车体外形269

6.1.1 列车空气动力学269

6.1.2 列车外形274

6.2 车体结构276

6.2.1 车体承载形式276

6.2.2 车体结构特点277

6.3 车体结构轻量化278

6.3.1 车体轻量化的必要性278

6.3.2 车体轻量化措施279

6.3.3 车体静强度和动应力测试284

6.4 高速列车密封性要求285

6.4.1 压力波对旅客的影响286

6.4.2 对车辆压力密封性的要求287

6.4.3 提高高速旅客列车密封性的主要措施287

6.4.4 密封性能试验288

6.5 车体隔声降噪289

6.5.1 列车噪声源289

6.5.2 车外噪声及控制标准289

6.5.3 车内隔声降噪技术措施291

第7章 车内环境控制与人机界面技术292

7.1 车内环境概述292

7.1.1 车内环境构成及参数292

7.1.2 车内空气环境的特点294

7.1.3 车内空气环境的影响因素294

7.2 车内环境控制技术296

7.2.1 车内空气环境控制技术296

7.2.2 车内空气压力波动控制技术298

7.2.3 车内环境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301

7.3 车内空气环境控制系统302

7.3.1 车内空气环境控制系统的总体构成302

7.3.2 车内空气环境控制系统的类型304

7.3.3 车内环境控制系统的组成306

7.4 合理的气流组织及空气净化312

7.4.1 气流组织的概念312

7.4.2 气流组织的方式312

7.4.3 车内空气净化314

7.5 旅客界面技术315

7.5.1 舒适度研究315

7.5.2 车辆内饰及照明320

7.5.3 车辆人机适配性324

7.6 司机室界面技术327

7.6.1 司机室作业空间328

7.6.2 司机室的可见度与视野333

7.6.3 司机室显示装置的选择与布置335

7.6.4 司机室控制装置的选择与布置338

7.6.5 司机室驾驶工效综合评定技术340

7.7 碰撞及公共安全342

7.7.1 碰撞安全343

7.7.2 旅客避难与疏散348

第8章 高速列车运用安全与维护技术352

8.1 高速列车维修概述352

8.1.1 高速列车维修的作用和意义352

8.1.2 高速列车的维修特点及发展趋势353

8.2 高速列车维修理论及应用353

8.2.1 维修理论概述353

8.2.2 高速列车故障与可靠性、维修性356

8.3 故障的检测、诊断及分析362

8.3.1 故障诊断技术362

8.3.2 故障的可靠性分析367

8.4 维修制度370

8.4.1 基本概念370

8.4.2 高速列车的维修制度及发展374

8.4.3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制度RCM376

8.5 高速列车维修组织与管理380

8.5.1 维修相关政策法规380

8.5.2 维修机构及布局381

8.5.3 信息化的维修管理382

第9章 高速列车系统评价体系386

9.1 系统评价基础理论386

9.1.1 系统工程及系统评价386

9.1.2 系统评价的原则和步骤387

9.1.3 系统评价方法388

9.2 高速列车系统评价概述389

9.2.1 高速列车系统评价的特征390

9.2.2 列车速度的提高对系统RAMS性能的新要求391

9.2.3 高速列车生命周期内系统评价的构成392

9.2.4 高速列车系统评价的理念393

9.3 高速列车系统评价指标分析394

9.3.1 动车组RAMS指标分析394

9.3.2 与外部系统接口及运行安全保障系统评价指标分析397

9.4 高速列车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399

9.4.1 指标体系递阶层次结构399

9.4.2 评价指标权重测度方法401

9.4.3 高速列车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框架402

9.4.4系统分析及评价方法403

9.5 基于生命周期的高速列车系统保障体系406

9.5.1 系统保障体系中RAMS因素分析407

9.5.2 高速列车系统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409

9.5.3 系统保障体系的评价流程413

9.5.4 系统保障体系RAMS风险分析及评价414

主要参考文献4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