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籍版本学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古籍版本学 第2版](https://www.shukui.net/cover/37/31759331.jpg)
- 曹之编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7307057409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50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581页
- 主题词:古籍-版本学-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籍版本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二版自序1
第一编 中国古籍版本学概论3
第一章 古籍版本与古籍版本学3
一、古籍及其数量3
什么是“古籍”3
古籍的数量5
二、版本与古籍版本学6
“版本”释名6
古籍版本学及其研究内容9
三、古籍版本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2
从刘向谈起12
古籍版本学与目录学的关系14
古籍版本学与校勘学的关系15
古籍版本学与书史的关系16
四、研究古籍版本学的意义16
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17
读书治学的需要18
发展现代出版事业的需要20
发掘文物、保护文物的需要20
图书馆工作的需要21
五、古籍版本学的研究方法22
破除“神秘”感22
文献考证法23
比较研究法24
实验研究法24
计量研究法25
最基本的训练26
六、古籍的结构28
古籍的单页版式28
古籍的外形结构30
古籍的内部结构32
七、古籍版本的类别35
以刻印时间区分35
以刻印地点区分36
以刻印单位区分37
以装订形式区分38
以制版工艺区分38
以写本种类区分39
以活字种类区分40
以字体、行款区分40
以纸张区分40
以颜色区分40
以版式区分41
以刻印质量区分42
以内容区分42
以用途区分43
以流传情况和价值区分44
第二章 古籍版本学史略45
一、古籍版本学的产生46
先秦两汉的同书异本及其研究46
先秦两汉的善本48
汉代版本目录50
二、古籍版本学的发展时期(上)52
晋代同书异本及其研究52
晋代的善本55
晋代版本目录56
三、古籍版本学的发展时期(中)58
南北朝同书异本及其研究58
南北朝的善本61
南北朝版本目录63
四、古籍版本学的发展时期(下)66
隋唐五代的同书异本及其研究66
隋唐五代的善本69
隋唐五代的版本目录71
五、古籍版本学的成熟时期(上)74
宋代同书异本的复杂化74
宋代同书异本的研究76
宋代的善本79
宋代古籍版本学的丰硕成果80
六、古籍版本学的成熟时期(下)83
元代同书异本研究83
元代的善本86
元代古籍版本学成果88
七、古籍版本学的繁荣时期(上)88
明代同书异本研究88
明代的善本91
明代古籍版本学成果93
八、古籍版本学的繁荣时期(下)93
清代同书异本研究94
清人的善本观96
清代古籍版本学家99
清代古籍版本学成果104
九、当代古籍版本学105
民国时期的古籍版本学105
新中国成立后的古籍版本学家107
新中国成立后古籍版本学的成就110
第二编 中国古籍版本源流115
第三章 写本源流115
一、先秦两汉写本115
简策的外形115
简策的制作118
帛书的形制121
汉代写本123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写本125
三国写本125
晋代写本126
南北朝写本127
隋唐写本129
五代写本133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写本的特点134
三、宋元写本136
宋元官方写本136
宋元民间写本138
宋元抄书盛行的原因141
四、明代写本143
明代官方写本143
明代民间写本145
明代写本的特点和价值150
五、清代写本151
《四库全书》152
清代民间写本153
清代写本的特点和价值157
六、佛经写本161
佛经写本的供养者161
佛经写本的抄写者164
《敦煌遗书》之外的佛经写本167
第四章 唐五代刻书169
一、唐代刻书169
知见刻书目录169
刻书特点172
二、五代刻书173
知见刻书目录173
刻书特点178
第五章 宋代刻书179
一、国子监刻书179
国子监简介179
国子监刻书180
监本的质量183
二、公使库刻书184
“公使库”小考185
知见刻书目录187
三、朱熹刻书及其他189
朱熹刻书189
周必大、陆游、廖莹中等刻书193
四、陈起刻书及其他195
临安陈起等刻书196
建安余氏等刻书198
五、宋代刻书的特点201
第六章 辽、西夏、金、元刻书206
一、辽国刻书206
二、西夏刻书209
三、金国刻书214
四、元代官刻218
中央官刻219
地方官刻221
五、元代书院刻书225
书院刻书简介225
书院刻书的条件227
六、元代民间刻书230
元代家刻230
元代坊刻232
七、元代刻书的特点235
第七章 明代刻书240
一、经厂刻书240
经厂概述240
经厂本的内容和版式243
经厂刻书的有利条件245
正确评价经厂本246
二、国子监刻书246
南监继承的版片247
南监修补的版片249
南监新刻的版片251
南监刻书众多的原因253
北监刻书与监本的质量255
三、藩府刻书257
财力之富258
藏书之多258
人才之盛260
韬晦之计260
诸藩刻书263
四、书帕本264
“书帕”小考264
书帕本的特点267
五、明代家刻269
六、毛晋刻书275
毛晋的生平275
毛晋刻书276
毛晋刻书的功过280
七、明代坊刻283
建阳书坊283
苏州书坊286
金陵书坊287
杭州书坊288
北京书坊289
八、明代刻书的特点291
第八章 清代刻书297
一、武英殿刻书297
武英殿的编制297
康熙年间刻书299
雍正以后刻书301
二、国子监刻书303
三、官书局刻书305
官书局的创立305
金陵书局与浙江书局307
崇文书局与广雅书局309
其他书局311
书局之间的合作311
四、清代家刻312
五、北京琉璃厂刻书及其他319
六、清代刻书的特点324
第九章 太平天国刻书及其他328
一、太平天国刻书328
知见刻书目录328
刻本特点330
二、民国时期的古籍出版332
古籍出版概况332
雕版与活字332
影印与铅印336
古籍出版的特点338
三、佛经刻本339
宋代佛经刻本339
辽金佛经刻本341
元代佛经刻本342
明代佛经刻本343
清代佛经刻本345
佛经刻本众多的原因346
四、道藏刻本349
第十章 插图本、拓本及其他352
一、插图本352
先秦到唐代的插图本353
宋元插图本354
明代插图本355
清代插图本357
二、拓本359
拓本与搨本359
拓本源流360
拓本的价值365
三、活字本366
泥活字366
木活字369
铜活字374
锡活字和铅活字378
四、套印本378
套印的产生379
明清的套印381
五、石印本383
石印出版家简介383
石印本的内容386
石印的优缺点389
第三编 中国古籍版本鉴定393
第十一章 根据内容鉴定版本393
一、卷数393
篇与卷393
分卷方法393
卷次的命名394
卷数的增减395
卷数与版本鉴定397
二、编例397
三、学术源流400
四、名物制度403
五、内容时限405
六、篇目排列406
七、内容文字407
八、小结408
第十二章 根据形式鉴定版本411
一、书名页411
书名页的类型411
关于“藏版”问题412
二、序跋415
序跋概说415
序跋与版本鉴定420
三、卷端422
卷端书名冠词422
编纂校刊姓氏425
四、避讳429
避讳的历史430
避讳的方法432
避讳的功过434
五、牌记437
牌记的内容437
牌记的作用440
牌记的价值441
六、行款445
行款的源流446
行款与版本鉴定448
七、字体451
依汉字演变的先后次序分类451
依书法流派分类453
依字体大小及笔画繁简分类458
八、刻工姓名459
刻工简介459
历代刻工460
研究刻工的意义464
九、装订形式466
卷轴装466
旋风装467
经折装469
蝴蝶装470
包背装471
线装472
十、纸张473
古籍用纸的种类474
从晋到唐的图书用纸476
宋元图书用纸477
明清图书用纸480
十一、藏书印482
藏书印的历史482
藏书印的种类485
藏书印的价值488
十二、室名489
室名概说489
室名与版本鉴定494
第十三章 写本与活字本的鉴定496
一、写本的鉴定496
二、活字本的鉴定502
第十四章 古籍版本作伪506
一、古籍版本作伪举例506
书名作伪507
著者作伪507
卷数作伪508
序言作伪508
年号作伪509
牌记作伪509
藏书印作伪510
题跋作伪511
纸张作伪512
二、古籍版本作伪的鉴别514
第十五章 利用有关图书鉴定版本516
一、利用文史工具书鉴定版本516
二、利用古籍书目鉴定版本517
三、利用史料鉴定版本518
四、利用书影鉴定版本520
五、利用古籍版本学专著鉴定版本523
第十六章 考订一书的版本源流527
一、考订一书版本源流的意义527
二、考订一书版本源流的方法529
查考成书原貌529
查考同书异本532
梳析源流534
三、善本536
善本因人而异537
善本因时而异538
当今善本543
主要参考文献546
图1 清刻本校样《读史方舆纪要》眉批(彩图一)20
图2 孙学雷、董光和编《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藏书印选编》27
图3 古籍单页版式28
图4 鱼尾的样式30
图5 古籍外形结构30
图6 刘向48
图7 郑玄48
图8 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61
图9 僧祐撰《出三藏记集》64
图10 玄奘(彩图二)70
图11 曹士冕《法帖谱系图》81
图12 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82
图13 胡应麟撰《少室山房笔丛》89
图14 钱大昕100
图15 黄丕烈100
图16 缪荃孙102
图17 叶德辉103
图18 张元济106
图19 傅增湘107
图20 顾廷龙108
图21 张秀民109
图22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111
图23 汉画像砖《抱简图》116
图24 竹简118
图25 书刀120
图26 帛书(彩图三)122
图27 《永乐大典》144
图28 明抄本程俱撰《麟台故事》(彩图四)150
图29 文澜阁152
图30 《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何良俊撰《何氏语林》153
图31 清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161
图32 敦煌莫高窟162
图33 唐人写经168
图34 唐咸通九年(868年)王玠刻《金刚经》171
图35 冯道174
图36 五代刻《文殊师利菩萨像》177
图37 南宋监本《春秋公羊疏》182
图38 宋淳熙四年(1177年)抚州公使库刻本《礼记郑注》(彩图五)187
图39 朱熹190
图40 宋庆元二年(1196年)周必大刻欧阳修撰《欧阳文忠公集》194
图41 宋陆子遹刻《渭南文集》195
图42 宋淳熙间廖莹中刻韩愈《昌黎先生集》(彩图六)195
图43 宋临安陈起刻《唐女郎鱼玄机诗集》(彩图七)197
图44 宋绍熙二年(1191年)建安余仁仲刻《春秋公羊经传解诂》199
图45 宋眉山万卷堂刻《新编近时十便良方》200
图46 山西应县木塔208
图47 辽刻本《蒙求》209
图48 西夏刻《金刚经》211
图49 金刻本《南丰曾子固先生文集》217
图50 元大德九年(1305年)宁国路刻《后汉书》223
图51 元泰定三年(1299年)西湖书院刻《文献通考》226
图52 元岳浚刻《孝经》(彩图八)231
图53 元天历三年(1330年)叶日增刻《王氏脉经》233
图54 元后至元五年(1339年)刻《农桑辑要》238
图55 明经厂刻书图(彩图九)241
图56 明景泰四年(1453年)经厂刻《历代君鉴》244
图57 明南京国子监刻《金史》253
图58 明北京国子监刻《南齐书》256
图59 明藩王藏书印举例259
图60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晋藩刻《元文类》264
图61 明嘉靖间顾起经刻《分类笺注王右丞诗集》271
图62 王咸绘《毛晋汲古阁图》(彩图十)275
图63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毛晋刻《明僧弘秀集》277
图64 建阳书坊图283
图65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余象斗刻《万锦情林》285
图66 今立建阳“书林门”286
图67 明金陵唐富春刻《新刻出像音注增补刘智远白兔记》288
图68 明杭州容与堂刻《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289
图69 明嘉靖元年(1522年)金台汪谅刻《文选注》所附书目291
图70 武英殿298
图71 清康熙间曹寅扬州诗局刻《全唐诗》300
图72 清同治五年(1866年)金陵书局刻《五言诗》308
图73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广雅书局刻《禹贡班义述》310
图74 清黄丕烈刻《仪礼》315
图75 清金山钱熙祚刻《易说》317
图76 孙殿起撰《琉璃厂小志》320
图77 琉璃厂刻《地理点穴撼龙经》320
图78 清南京李光明庄刻书目录325
图79 福建四堡今存书坊“梅园”326
图80 福建四堡书坊墨缸326
图81 太平天国刻本封面330
图82 刘承干嘉业堂版片333
图83 商务印书馆发行店旧址337
图84 中华书局总公司旧址338
图85 北宋开宝间刻《开宝藏》340
图86 明万历间刻《径山藏》344
图87 明天启六年(1626年)吴发祥刻《萝轩变古笺谱》(彩图十一)355
图88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胡正言刻《十竹斋笺谱》(彩图十二)355
图89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李渔刻《芥子园画传》(彩图十三)358
图90 捶拓工具360
图91 唐拓《温泉铭》362
图92 毕昇367
图93 仿毕昇胶泥活字版368
图94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翟金生泥活字《仙屏书屋初集》369
图95 元王祯制木活字轮盘372
图96 清武英殿摆字图373
图97 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华燧铜活字本《九经韵览》376
图98 清雍正四年(1776年)内府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377
图99 元至正元年(1341年)江陵资福寺无闻和尚刻《金刚经注》(彩图十四)380
图100 明万历九年(1581年)凌瀛初刻四色套印本《世说新语》(彩图十五)382
图101 清武英殿套印《唐宋文醇》383
图102 清光绪十年(1894年)上海点石斋石印工厂图384
图103 清光绪五年(1879年)点石斋石印本《金陵杂述》384
图104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翠岩精舍刻《广韵》书名页412
图105 清嘉庆十年(1805年)三间草堂刻《唐才子传》书名页413
图106 明辽藩刻本《梁昭明太子文集》卷端429
图107 王彦坤编著《历代避讳字汇典》436
图108 宋建阳蔡琪刻《汉书集注》牌记437
图109 宋眉山程舍人宅刻《东都事略》牌记438
图110 宋钱塘王叔边刻《后汉书注》牌记439
图111 宋临安荣六郎刻《抱朴子》牌记445
图112 宋蜀刻《李长吉文集》449
图113 各种书体比较454
图114 清康熙十七年(1708年)林佶写刻《午亭文编》457
图115 李国庆编《明代刊工姓名索引》465
图116 卷轴装467
图117 旋风装469
图118 经折装470
图119 梵夹装470
图120 蝴蝶装471
图121 包背装471
图122 线装472
图123 《天工开物》造纸抄造工艺图474
图124 造纸所用竹帘475
图125 清弘历印483
图126 藏书印形状图485
图127 叠文印486
图128 名号印举例486
图129 朱彝尊“曝书亭”490
图130 明詹佛美木活字本《招摇池馆集》503
图131 武英殿聚珍版《墨法集要》505
图132 宋淳熙间龙舒郡斋刻本《金石录》(彩图十六)515
图133 明宣德九年(1434年)朱氏尊德书堂刻《增订附注资治通鉴节要续编》(彩图十七)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