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 古代汉语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国英,李运富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087914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75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496页
- 主题词:汉语-古代-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 古代汉语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汉字1
第一节 汉字的性质与特点1
一、汉字的性质1
二、汉字的特点2
第二节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4
一、汉字的起源4
二、汉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字体6
1.甲骨文6
2.金文8
3.大篆9
4.小篆11
5.古隶12
三、汉字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13
1.简化13
2.标音化13
第三节 汉字的结构15
一、汉字的结构类型15
1.六书说15
2.三书说22
二、利用汉字构形探求本义22
1.了解字形结构的特点23
2.与文献相互印证25
第四节 汉字的字际关系25
一、古今字25
二、异体字27
三、繁简字29
四、通假字31
问题讨论32
补充资料33
文选阅读36
第二章 词汇40
第一节 古代汉语词汇的外部结构特点40
一、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40
1.古代汉语词汇中的单音词40
2.文言文中的字词对应关系41
二、古代汉语词汇中有少量复音词44
1.单纯词44
2.合成词46
第二节 古代汉语词汇的发展48
一、词汇发展的表现48
1.基本词汇保留48
2.新词产生49
3.旧词消亡51
二、新词产生的方式52
1.原生造词53
2.派生造词53
3.合成造词54
三、同源词54
1.同源词的定义54
2.同源词的系联56
第三节 古今词义的异同58
一、“古今词义”的内涵58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59
1.程度不同61
2.范围不同62
3.感情色彩不同62
4.侧重点不同63
三、古今词义的沟通64
第四节 古代汉语的多义词67
一、词的本义与引申义67
二、词义引申的多向性和多层性70
三、词义引申的规律74
1.因果的引申75
2.时空的引申75
3.动静的引申75
4.施受的引申76
5.实虚的引申76
6.相似的引申77
7.通感的引申78
8.礼俗的引申78
第五节 古代汉语的同义词79
一、同义词的定义79
二、同义词的证明81
1.互用81
2.对用81
3.连用82
4.义训82
三、同义词的辨析84
1.语言环境分析法84
2.对立意义分析法86
3.探求本源分析法87
问题讨论88
补充资料89
文选阅读92
第三章 语法98
第一节 古代汉语的实词98
一、名词98
1.名词用作动词98
2.名词作状语101
二、动词、形容词103
1.动词103
2.形容词105
第二节 古代汉语的虚词107
一、代词107
1.人称代词107
2.指示代词110
3.疑问代词113
4.无定代词116
二、副词117
1.程度副词117
2.范围副词119
3.时间副词122
4.情态副词123
5.否定副词124
6.谦敬副词125
三、介词128
1.于(於)128
2.以130
3.为132
4.与133
5.用、由、自、从134
四、连词136
1.“与”和“及”136
2.以137
3.而139
4.则142
5.虽、然、虽然、然而、然则145
6.如、若、苟、使、令、藉、即、为、微147
五、语气词148
1.也148
2.矣150
3.乎152
4.欤(与)154
5.哉156
6.夫、唯、其157
7.语气词连用159
六、结构助词160
1.者161
2.所162
3.之165
第三节 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169
一、判断句169
二、被动句172
1.“於(于)”字式172
2.“见”字式、“见……于……”式173
3.“为”字式、“为……所……”式173
4.“被”字式175
第四节 句法成分的位置176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前面176
二、在否定句中,如果是代词作宾语,一般也放在动词前面177
三、宾语前置,然后用代词“是”或“之”来复指179
四、代词“是”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也常常前置180
第五节 句法成分的省略181
一、主语的省略181
二、宾语的省略182
三、谓语的省略183
第六节 数量的表示184
一、基数184
二、分数185
三、约数186
四、序数187
五、倍数188
问题讨论188
补充资料188
文选阅读199
第四章 音韵203
第一节 等韵学204
一、等韵图结构的基本原理205
二、等韵图对韵母结构的分析与安排207
三、等韵图对声母系统的辨析与安排209
四、等韵图结构对语音结构的科学分析212
第二节 今音学214
一、《切韵》一系韵书的发展215
1.陆法言《切韵》215
2.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219
3.孙愐《唐韵》220
4.李舟《切韵》220
5.陈彭年等《广韵》221
二、陈澧对《切韵》音系的分析224
1.基本条例224
2.分析条例227
3.补充条例229
三、中古音系统230
1.中古的声母230
2.中古的韵母232
3.中古的声调235
第三节 古音学236
一、研究上古音的材料和方法236
1.先秦韵文的系联归纳237
2.谐声系统的推绎241
3.《切韵》音系的离析242
二、上古音研究的成就和结论244
1.上古韵部研究244
2.上古声母研究256
3.上古声调研究261
三、上古音系统263
1.韵部系统263
2.声母系统265
第四节 诗词韵律266
一、诗韵与词韵267
1.诗韵267
2.词韵271
二、近体诗的韵律273
1.近体诗的用韵273
2.近体诗的平仄274
三、词的韵律285
1.词调与词谱285
2.词的用韵289
3.词的平仄格式290
问题讨论292
补充资料292
文选阅读306
第五章 修辞310
第一节 古代的修辞理论310
一、古代修辞学概述310
二、汉代以前有关修辞的重要学说313
1.关于修辞的功用313
2.关于修辞的原则或要求314
3.关于修辞的手段318
三、魏晋以后的修辞学专论320
1.刘勰《文心雕龙》320
2.刘知几《史通》324
3.陈骙《文则》325
4.王若虚《滹南遗老集》327
5.王构《修辞鉴衡》328
6.章学诚《文史通义》328
7.刘熙载《艺概》329
8.俞樾《古书疑义举例》330
第二节 古代汉语的普通修辞331
一、字词句的选择运用334
1.字形方面334
2.词语方面337
3.句式方面339
二、信息量的调整342
1.什么是信息的调整342
2.信息调整的简与繁344
三、语句的省略348
1.语句省略的类型349
2.语句省略的条件357
第三节 古代汉语的特殊修辞364
一、偏重意义联系的辞格365
1.双关365
2.反语366
3.曲避368
4.比喻372
5.借代375
6.比拟378
7.夸张380
二、意义与形式并重的辞格383
1.对比383
2.层递385
3.对偶388
三、偏重形式联系的辞格391
1.排比391
2.顶真394
3.回文396
问题讨论399
补充资料399
文选阅读406
第六章 训诂412
第一节 训诂与训诂学412
一、什么是训诂412
1.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是训诂产生的主要原因413
2.关于“训诂”的解释415
二、什么是训诂学416
1.关于训诂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417
2.关于训诂学产生的时代418
三、训诂学的应用419
1.语文教学419
2.辞书编纂420
3.古籍整理422
第二节 文献注释422
一、文献注释的体式424
1.传注类425
2.章句类426
3.音义类426
4.集解类426
5.义疏类427
6.补注类427
二、文献注释的内容428
1.解释词义428
2.解释句意429
3.分析语法432
4.说明修辞方式434
5.说明古代名物、典章制度435
第三节 训诂专书436
一、训诂专书的性质与分类436
1.整理编选型437
2.理论证实型441
3.集合贮存型445
二、训诂专书与文献注释的关系447
1.互为源流,相辅相成447
2.各有特色,区别显著448
三、利用训诂专书应注意的问题450
第四节 词义的求证与考释452
一、考证的两大类型452
1.证实类考证453
2.反驳类考证454
二、考证的步骤与结构455
1.发疑455
2.取证455
3.释理457
三、词义考证方法458
1.以形索义458
2.因声求义460
问题讨论464
补充资料464
文选阅读469
参考文献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