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文化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文化史
  • 裘士京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520350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524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53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文化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环境1

二、中国文化的经济和社会土壤5

三、中国文化的特征12

四、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和影响20

第一章 原始文化:中国文化的最初历程22

一、中国人起源的传说与考古学证据22

二、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成就25

三、原始文化艺术之花29

四、原始宗教32

第二章 先秦:文明勃兴到百家争鸣36

第一节 夏商西周:制度草创36

一、文字的创造37

二、青铜器与青铜文化43

三、宗法结构与礼乐制度44

四、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47

五、文化艺术科技48

第二节 春秋战国:从士的崛起到百家争鸣52

一、士的崛起和学在私门53

二、诸子争鸣58

三、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64

四、文学、史学、艺术和科技67

五、区域文化的形成与格局73

第三章 秦汉:制度文化的新纪元81

第一节 制度文化的新章82

一、政治体制模式的确立82

二、官吏选拔制度的形成83

三、官学和私学85

四、统一的文化共同体87

第二节 从黄老无为到独尊儒术91

一、“无为”与“无不为”思想91

二、独尊儒术与天人合一92

三、谶纬神学的盛行94

四、离经叛道的反神学思想96

五、佛教和道教97

第三节 文学、史学和艺术100

一、汉赋、乐府诗和散文100

二、《史记》和《汉书》102

三、雕塑、绘画104

第四节 传统科技渐趋成熟106

一、天文历法106

二、医学108

三、数学109

第五节 南北与东西文化的碰撞110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111

二、国内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114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沉默和曙光117

第一节 玄学、宗教117

一、经学、名教危机和玄学的兴起117

二、佛教的广泛传播和道教与儒佛的糅合120

第二节 文学、史学和艺术125

一、文学的洒脱125

二、史学文献的蓬勃发展127

三、艺术的长足发展129

第三节 教育和任官制度134

一、乱世教育的失误134

二、九品中正制的流变136

三、察举制的余绪137

第四节 传统科技的发展及其命运139

一、天文历法与数学139

二、医学和保健140

三、机械学及其应用142

四、农业技术大成——《齐民要术》143

第五节 文化碰撞和交融143

一、胡汉文化的冲突和交融143

二、外来文化的影响145

第五章 隋唐五代:封建盛世时代的文化147

第一节 宗教和哲学147

一、宗教流行147

二、韩愈、李翱之“攘佛”154

三、唯物主义思想家柳宗元与刘禹锡157

第二节 文学161

一、古典诗歌的极致——唐诗161

二、古文运动167

三、传奇的兴起169

第三节 史学173

一、官修史书制度的确立173

二、刘知几及其史评专著《史通》174

三、杜佑及其典章制度通史《通典》177

四、《元和郡县图志》和《蛮书》178

第四节 科举与职官制度180

一、分科教学的确立180

二、科举制度181

三、三省六部制183

第五节 艺术186

一、绘画186

二、雕塑188

三、书法190

四、音乐与舞蹈192

第六节 科学技术194

一、天文历法194

二、医学196

三、雕版印刷术198

第六章 两宋:封建文化的精致与成熟200

第一节 哲学与宗教200

一、理学的产生与发展200

二、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安石203

三、永嘉学派205

四、永康学派207

五、道教的发展209

六、佛教的流传211

第二节 文学213

一、宋词的兴盛213

二、话本小说和说话人216

三、古文运动与古文家218

第三节 史学220

一、宋代史学的发展220

二、司马光及其《资治通鉴》221

三、袁枢与《通鉴纪事本末》223

四、郑樵和《通志》224

五、当代史和志书、类书的编撰225

第四节 学校、书院与科举230

一、学校230

二、书院231

三、科举233

第五节 绘画和书法235

一、绘画235

二、书法238

第六节 科学技术240

一、三大发明的完成和发展240

二、李诫及其《营造法式》244

三、沈括及其《梦溪笔谈》245

四、宋瓷246

第七章 辽夏金元:南北文化的交融249

第一节 宗教和哲学249

一、宗教兴盛249

二、理学的传播253

三、邓牧的“异端”思想256

第二节 史学258

一、马端临及其《文献通考》258

二、辽金元官修史籍260

三、私人修史263

第三节 文学艺术265

一、杂剧、散曲和南戏265

二、绘画270

三、小说274

第四节 科学技术276

一、郭守敬与《授时历》的编订276

二、地理学278

三、水利工程和水利著作280

四、农书282

五、医药学284

第八章 明清:封建文化的极致286

第一节 哲学286

一、王守仁及其“心学”286

二、王艮和“泰州学派”288

三、李贽的社会政治观290

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292

五、颜元、李塨的反理学思想297

六、戴震及其学说299

第二节 文学301

一、传奇小说301

二、诗词306

三、桐城文派309

第三节 史学和考据学314

一、明清史学盛况314

二、考据学318

第四节 科学技术320

一、医学320

二、徐光启与《农政全书》323

三、宋应星及其《天工开物》324

四、《徐霞客游记》的诞生325

第九章 近代:资产阶级文化的准备与形成327

第一节 哲学与宗教327

一、哲学327

二、宗教336

第二节 文学343

一、文学的发展343

二、诗文词、小说的蜕变344

三、近代文学的特点354

第三节 艺术355

一、戏曲356

二、音乐359

三、摄影、电影的传入364

四、美术365

第四节 史学369

一、前朝史的撰述369

二、边疆史地、外国史地、当代史的研究372

三、“史界革命”376

第五节 教育381

一、洋务教育381

二、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384

三、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387

四、教会学校的创办391

第六节 自然科学与技术395

一、自然科学395

二、应用技术404

第七节 新闻出版和文化团体409

一、报刊与新闻机构409

二、出版机构与图书馆事业413

三、博物馆与文化团体417

第八节 社会风俗的变化419

一、生活习俗419

二、礼仪习俗的变革423

三、国家政治礼仪与娱乐文化427

第十章 现代:文化的转折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胜利429

第一节 哲学与宗教429

一、哲学429

二、宗教436

第二节 文学443

一、新文学的初步发展443

二、新文学的发展与成熟449

三、战时的文学454

第三节 艺术458

一、萧友梅、聂耳、冼星海458

二、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袁雪芬463

三、电影进入生活466

四、徐悲鸿与南张北齐470

第四节 史学472

一、旧史学的延续472

二、资产阶级史学的发展475

三、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与发展480

第五节 教育484

一、“壬戌学制”和北洋政府的学校教育484

二、国民党统治区的教育487

三、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胜利493

四、教育家蔡元培和陶行知498

第六节 自然科学与技术499

一、科研机构的增设和科研队伍的扩大499

二、自然科学503

三、应用技术507

第七节 新闻出版与文化团体509

一、通讯社与广播电台509

二、报刊512

三、出版517

四、文化团体521

后记52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