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赵缉庵针灸按摩真传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赵寿毛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9787509112885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22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364页
- 主题词:针灸疗法-临床应用-经验-中国-现代;按摩疗法(中医)-临床应用-经验-中国-现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赵缉庵针灸按摩真传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卷 针灸真传概论一、论滥传针灸之罪1
二、针灸之源流2
三、针灸功效之新旧学说3
四、针灸之体用4
五、辨证认病4
六、辨经认穴4
七、六经气血多少不同5
八、气血与四时节气及日月天光之关系5
九、用针要识营气流注法6
十、五脏合五行,各按时日生克以行补泻6
十一、针病宜识标本先后法8
十二、论针灸编成诗歌多乖圣意8
十三、论针药并用9
十四、重病宜多针灸9
十五、审证用针10
十六、针灸与生理学、解剖学之关系10
十七、用针之时注意要点10
十八、针式总论及图解10
十九、进退针手势图解13
二十、针刺方向图解14
第二卷 针灸真传针法第一章 针具16
一、针之种类16
二、制针16
三、修针17
四、藏针17
五、审针18
六、换针18
七、消针毒18
八、消毒种类18
第二章 针刺手法18
一、取寸法18
二、针前切法19
三、进针姿势19
四、进针手势图19
五、进针法19
六、循法20
七、论左手食指、中指按穴及大指必抵右手心之理20
八、进针后补泻法21
九、补法九诀21
十、泻法十诀22
十一、平补平泻四手诀23
十二、退针法23
十三、住痛法十一手诀23
十四、出血针减痛四手诀25
十五、刺头上五行各穴出血之经验25
十六、刺手足十二井穴及臂腿舌鼻牙床出血之效验26
十七、刺穴浅深不必拘泥《铜人》、《素注》之分寸26
十八、气血补泻论27
十九、救滞针法27
二十、救折针法28
二十一、论毫针之利益28
二十二、问毫针细如毛发,何以能泻实补虚29
二十三、邪气、谷气之区别29
二十四、论《神应经》补泻法29
二十五、补泻左右迎随论30
二十六、补泻九六次数论30
二十七、从卫取气、从营置气解31
二十八、论进针后施行手法,病者形态感觉不同31
二十九、辟市医行针之谬32
三十、论同病同穴同针法而有无效验或迟速之分32
三十一、辟他书男女阴阳补泻不同说32
第三卷 针灸真传灸法一、论中国灸法起源及历代传为治病之要诀34
二、灸之种类34
三、制艾35
四、装艾35
五、搓艾炷35
六、艾炷大小35
七、燃艾35
八、隔物灸不如着肉灸36
九、已刺、未刺皆可灸36
十、三里灸36
十一、“太乙灸”药条的制造36
第四卷 针灸真传治症一、治神38
二、刺伤寒39
三、刺斑疹伤寒41
四、刺痹41
五、刺水肿43
六、刺痢疾45
七、刺块47
八、灸块48
九、刺疮49
十、灸疮50
十一、刺小儿(附灸法)50
十二、咳嗽刺法51
十三、刺牙痛法52
十四、刺鼻渊53
十五、刺跌打损伤法53
十六、刺耳聋54
十七、刺目54
十八、刺咽喉56
十九、刺咽喉有真寒假热之辨57
第五卷 按摩点穴暨太极内功一、指针58
二、指针亦分浅深59
三、按摩之手术59
四、摸法59
五、推法60
六、剁法60
七、敲法61
八、拿法61
九、广法62
十、抖法63
十一、伸法63
十二、活法63
十三、意法64
十四、催别络法64
十五、醒气法65
十六、针刺、指针相继为功65
十七、《针灸大成》中的气功内容65
十八、《易》理阴阳为修养家所当知67
十九、《河图》气化升降之理为修养家所当知68
二十、三、五、八之数为修养家所当知70
二十一、三界之三宝70
二十二、《内经》为修养家必读之书70
二十三、仙佛僧俗之意义71
二十四、真福与真乐71
二十五、达观与养生71
二十六、“心猿意马”之范围法71
二十七、安详与克制观念法72
二十八、应付艰境法73
二十九、致中和法74
三十、体质不同之修养法74
三十一、站桩功法75
三十二、调息76
三十三、无极、太极、阴阳之道76
三十四、气功与太极拳77
三十五、太极拳之源流78
三十六、陈氏太极拳之特点81
三十七、太极内功与针灸按摩相互为用81
三十八、无极针法82
三十九、意气行针法82
四十、意气合一针法83
四十一、意气点穴法83
四十二、气血与点穴的关系83
四十三、少林寺点穴秘传84
四十四、武当秘传金针指功86
四十五、虎爪功86
四十六、剑炁功87
四十七、古代秘而不传之点穴歌87
四十八、点穴疗法87
四十九、胸腹部及任脉点穴法87
五十、胸腹部及任脉点穴法说明88
五十一、腰背部及督脉点穴法90
五十二、腰背部及督脉点穴法说明91
五十三、任督二脉并用之法93
五十四、小儿科点穴法93
五十五、中医针灸、按摩、点穴、气功、武术相结合93
五十六、赵寿毛副主任医师病例三十则95
五十七、赵缉庵按摩验案99
五十八、按摩手法图解103
第六卷 针灸真传《内经》刺法赵缉庵原序110
针灸真传《内经》刺法凡例110
第一章 经脉111
一、骨度111
二、脉度114
三、营卫生会115
四、经别116
五、经筋117
六、卫气行119
七、五十营122
八、营气122
九、骨空论123
十、刺热五十九俞126
十一、官针126
十二、小针解128
十三、九针十二原129
十四、根结135
十五、手足六经标本136
十六、气街137
十七、经脉、络脉之隐见137
十八、十五络穴138
十九、本腧140
二十、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142
二十一、经络之色143
二十二、皮部论143
第二章 刺法143
一、《内经》九针论143
二、刺经、刺络之别144
三、逆顺144
四、脉象缓急大小滑涩六变之刺法145
五、六腑病状及刺法145
六、三变146
七、刺分阴阳146
八、长刺节论146
九、人迎寸口虚实补泻法148
十、泻法150
十一、补法150
十二、调经论150
十三、五法152
十四、泻方补圆152
十五、刺法四要152
十六、刺奇邪在血、在络之区别153
十七、行针五异153
十八、四时人气所在154
十九、逆四时则生乱气154
二十、调病154
二十一、刺分浅深154
二十二、人有八虚以候五脏155
二十三、形志苦乐155
二十四、阴阳虚实补泻之先后155
二十五、手病筋骨之别155
二十六、刺要篇155
二十七、刺禁156
二十八、刺肥人及贪夫158
二十九、刺瘦人159
三十、刺常人159
三十一、刺壮士159
三十二、刺婴儿159
三十三、五夺不可泻159
三十四、五逆不可刺159
三十五、五禁不可刺160
三十六、六经气终不可刺160
三十七、五脏气绝不可刺161
三十八、刺手足阴阳经脉多少浅深之常数161
三十九、刺腰痛篇162
四十、刺疟论164
四十一、刺热篇166
四十二、膝痛刺法168
四十三、刺失音169
四十四、刺五邪169
四十五、刺目不瞑而不得卧者170
四十六、刺口苦171
四十七、刺五脏邪171
四十八、刺寒热病172
四十九、刺耳聋174
五十、刺齿痛174
五十一、辨目色174
五十二、诊目痛174
五十三、诊龋齿痛174
五十四、出血针174
五十五、杂病177
五十六、刺穴180
五十七、刺哕180
五十八、刺唏181
五十九、刺振寒181
六十、刺噫181
六十一、刺嚏181
六十二、刺亸181
六十三、刺泣涕182
六十四、刺太息182
六十五、刺涎下182
六十六、刺耳鸣182
六十七、刺啮舌、啮颊、啮唇182
六十八、厥头痛183
六十九、厥心痛184
第七卷 考证穴法经穴图表经穴图表序185
一、手太阴肺经185
二、手阳明大肠经188
三、足阳明胃经193
四、足太阴脾经203
五、手少阴心经207
六、手太阳小肠经210
七、足太阳膀胱经214
八、足少阴肾经228
九、手厥阴心包络经234
十、手少阳三焦经237
十一、足少阳胆经243
十二、足厥阴肝经253
十三、任脉经256
十四、督脉经263
十五、十四经脉长短尺寸丈数表269
十六、十二经是动病、所生病及虚实脉补泻269
十七、古代周身名称、骨度表272
十八、奇经八脉起落交会、穴名、病象表及图276
十九、分部总穴图280
第八卷 针灸验案290
凡例290
一、头痛症(六例)290
二、鼻渊刺法宜取胆经291
三、缩阳症292
四、迎风流泪292
五、多针灸则能有子之经验(三例)292
六、痰气隔胸上下不通293
七、牙疼症宜辨经别穴泻气散风出血(三例)293
八、伤寒(四例)294
九、小儿痘后中风痰郁气喘,不能睡卧食乳295
十、小儿咽喉肿痛,气喘失音295
十一、小儿霍乱昏厥与痘毒内攻之昏厥不同295
十二、胎前多针灸则分娩较易而产后亦少病患(三例)296
十三、半身不遂296
十四、脚气与半身不遂之针灸法不同297
十五、手足冷痹麻木,不能伸屈297
十六、下半身痿废及寒邪聚结小腹298
十七、块邪误补宜多针泻298
十八、大小便不通299
十九、咽喉肿痛宜分经辨穴(四例)299
二十、右臂不举299
二十一、牙关紧闭300
二十二、宿食病300
二十三、咳嗽失乳300
二十四、产月内中风瘀血壅闭腹内301
二十五、瘀血聚结腹内301
二十六、孕妇嚏气不已301
二十七、疟疾302
二十八、不时失笑302
二十九、小便淋浊肿痛302
三十、疝气偏坠(三例)303
三十一、遗精十数年不愈303
三十二、年老中风周身疼痛,未能仰卧转侧304
三十三、气利304
三十四、里急后重,腹中绞痛,红白痢304
三十五、大头风305
三十六、隔食不下305
三十七、腰痛(四例)305
三十八、跌打损伤(四例)306
三十九、转筋腿痛307
四十、水肿(三例)307
四十一、口歪眼斜308
四十二、无病针灸腹上能增食量,无病针灸腿上能远行不疲308
四十三、吼喘气促,未能仰卧(二例)309
四十四、战后黄疸病发现之针灸法309
四十五、瘿气310
四十六、虚中挟实310
四十七、少阳中风,鼻窍不通,时流清涕(二例)310
四十八、疮疾早针灸即能消散311
四十九、疮疽疔(三例)312
五十、手掌疮被刀割开,愈后五指不利伸屈312
五十一、右肘阴疽误治313
五十二、右腮肿痛症314
五十三、足趾外伤肿痛314
五十四、寒邪腹痛315
五十五、右胁疼痛,不能吸气315
五十六、举重伤肾,腰痛不能略伸315
五十七、斑疹伤寒316
五十八、右眼外眦红肿及黑睛下发生白点316
五十九、妇人干血痨316
六十、气闭急救法317
六十一、痛哭后神志失常317
六十二、臂部肿块灸治法317
六十三、指针加灸治疗经血阻滞症317
六十四、暴怒伤肝血崩317
六十五、回食症及孕妇吐水318
六十六、右手背及手掌红肿将成疮疾318
六十七、产后食积、中风,身面浮肿319
六十八、牙关紧闭,不能开口食物319
六十九、行经时小腹疼痛319
七十、霍乱四厥,邪气攻心319
七十一、大腿根疮疾320
七十二、心痛,牙关紧闭,目珠上吊321
七十三、喉痛321
七十四、右手背结核坚硬,推转活动321
七十五、风湿中经,周身强直,不便行动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