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全国电气智能应用水平考试公共课程教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全国电气智能应用水平考试公共课程教材
  • 《全国电气智能应用水平考试公共课程教材》编委会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1054631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843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869页
  • 主题词:电气设备-水平考试-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全国电气智能应用水平考试公共课程教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篇 电路与磁路2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2

1.1 概述2

1.2 电流、电压及参考方向和电位2

1.2.1 电流及其参考方向3

1.2.2 电压及其参考方向3

1.2.3 关联参考方向4

1.2.4 电位4

1.3 电阻元件5

1.4 电功率和电能6

1.5 电容元件8

1.6 电感元件9

1.7 电压源10

1.7.1 理想(独立)电压源10

1.7.2 实际电压源11

1.8 电流源11

1.8.1 理想(独立)电流源11

1.8.2 实际电流源12

1.9 受控源12

1.10 电气设备的额定值13

1.11 电路的工作状态14

1.12 基尔霍夫定律15

1.12.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15

1.12.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16

第2章 电阻电路21

2.1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21

2.2 电阻的△形联结与Y形联结的等效转换23

2.3 电压源模型与电流源模型的等效互换25

2.4 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28

2.4.1 支路电流法28

2.4.2 结点电压法30

2.5 电路定理32

2.5.1 叠加定理(又称叠加原理)32

2.5.2 戴维宁定理与诺顿定理34

第3章 正弦交流电路38

3.1 正弦量的三要素和有效值38

3.1.1 正弦量的三要素38

3.1.2 有效值39

3.2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及电阻元件、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的相量形式39

3.2.1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40

3.2.2 电阻元件的相量形式40

3.2.3 电感元件的相量形式41

3.2.4 电容元件的相量形式42

3.3 复数的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43

3.4 RLC串联电路电压电流关系44

3.5 RLC并联电路及其导纳48

3.6 RLC串联的交流电路功率关系49

3.7 阻抗的串联与并联54

3.7.1 阻抗的串联54

3.7.2 阻抗的并联55

3.8 谐振电路56

3.8.1 串联谐振电路56

3.8.2 并联谐振电路57

3.9 功率因数的提高58

第4章 三相电路62

4.1 概述62

4.2 三相交流电源62

4.2.1 三相对称电压的表示62

4.2.2 三相电源的联结63

4.3 三相负载的联结64

4.3.1 三相负载的Y形联结64

4.3.2 三相负载的△形联结64

4.4 三相线电压与相电压和线电流与相电流的关系65

4.4.1 相电压与线电压的关系65

4.4.2 线电流与相电流的关系65

4.5 对称三相电路电压、电流的计算66

4.5.1 负载Y联结三相电路的计算66

4.5.2 负载△联结三相电路的计算68

4.6 对称三相电路的功率69

4.7 无中线的不对称三相电路72

4.8 安全用电74

第5章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77

5.1 概述77

5.2 非正弦周期量的分解77

5.3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计算79

5.4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有效值和平均功率80

第6章 电路的暂态分析82

6.1 换路定则与初始值的确定82

6.2 RC电路的响应84

6.2.1 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84

6.2.2 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86

6.2.3 RC电路的全响应87

6.3 一阶线性电路的三要素法88

6.4 RL电路的全响应89

第7章 磁路与铁芯线圈91

7.1 磁场91

7.1.1 磁感应强度B91

7.1.2 磁通Ф92

7.1.3 安培环路定律和磁场强度92

7.2 铁磁物质的磁化94

7.2.1 铁磁物质的磁化及其磁化曲线94

7.2.2 铁磁物质的磁滞回线及其基本磁化曲线94

7.3 磁路及其磁路定律96

7.3.1 磁路96

7.3.2 磁路定律96

7.4 交流铁芯线圈电路100

7.4.1 从磁路分析得到电磁关系式100

7.4.2 从电路分析得到电压电流关系式100

7.4.3 功率损耗101

第8章 电工测量103

8.1 概述103

8.2 测量的基本概念103

8.2.1 测量误差及其分类103

8.2.2 仪表的准确度104

8.3 电量测量105

8.3.1 电量测量的基本知识105

8.3.2 磁电式仪表测量机构及使用范围105

8.3.3 电磁式仪表测量机构及使用范围106

8.3.4 电动式仪表测量机构及使用范围106

8.4 电流表、电压表和功率表的构成107

8.4.1 电流表的构成及使用107

8.4.2 电压表的构成及使用108

8.4.3 功率表的构成及使用108

8.5 非电量测量110

8.5.1 非电量电测系统的组成110

8.5.2 传感器111

8.6 现代测量技术112

8.6.1 数字化测量仪表112

8.6.2 微计算机仪器仪表112

8.6.3 现代测量技术新进展114

参考文献115

第2篇 电子技术118

第1章 基本半导体器件118

1.1 半导体118

1.1.1 本征半导体118

1.1.2 N型半导体119

1.1.3 P型半导体119

1.2 晶体二极管120

1.2.1 PN结120

1.2.2 半导体二极管122

1.2.3 硅稳压管123

1.3 晶体三极管124

1.3.1 三极管的结构124

1.3.2 三极管的放大原理124

1.3.3 三极管的特性曲线127

1.3.4 三极管的主要参数128

1.4 场效应管129

1.4.1 场效应管的类别与工作原理130

1.4.2 场效应管的特性曲线及主要参数132

第2章 基本放大电路135

2.1 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135

2.1.1 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135

2.1.2 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136

2.1.3 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分析138

2.2 静态工作点稳定的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141

2.2.1 静态工作点不稳定的原因及其后果142

2.2.2 分压式偏置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其分析143

2.3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145

2.3.1 共集电极基本放大电路及其分析计算145

2.3.2 射极输出器的特点及其应用147

2.4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147

2.4.1 共源极基本放大电路148

2.4.2 源极输出器150

2.5 多级放大电路151

2.5.1 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151

2.5.2 多级放大电路的分析计算151

2.6 功率放大器152

2.6.1 功率放大电路的基本要求及其类型152

2.6.2 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154

2.7 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157

2.7.1 反馈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类型158

2.7.2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162

2.7.3 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放大倍数的估算165

第3章 差动放大电路及运算放大器167

3.1 差动放大电路167

3.1.1 放大电路的直接耦合方式167

3.1.2 长尾式差动放大电路168

3.2 运算放大器及其基本应用175

3.2.1 集成电路特点简介175

3.2.2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组成、符号及其参数176

3.2.3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178

第4章 数字逻辑基础191

4.1 数制与编码191

4.1.1 计数体制191

4.1.2 不同数制间的转换192

4.1.3 编码194

4.2 逻辑代数195

4.2.1 基本逻辑运算195

4.2.2 逻辑代数运算的基本定律及定理197

4.2.3 逻辑函数的代数化简法198

4.3 卡诺图199

4.3.1 逻辑函数最小项的基本概念199

4.3.2 变量卡诺图200

4.3.3 卡诺图化简逻辑函数202

第5章 门电路与组合逻辑电路203

5.1 基本门电路203

5.1.1 与门、或门及非门203

5.1.2 与非门、或非门、与或非门及异或门205

5.1.3 三态门、OC门及传输门207

5.2 组合逻辑电路211

5.2.1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211

5.2.2 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213

5.2.3 常用组合逻辑电路214

第6章 触发器与时序逻辑电路226

6.1 触发器226

6.1.1 RS触发器226

6.1.2 JK触发器229

6.1.3 D触发器232

6.1.4 触发器功能转换234

6.2 寄存器236

6.2.1 数码寄存器236

6.2.2 移位寄存器237

6.3 计数器239

6.3.1 计数器分类239

6.3.2 二进制加法计数器239

6.3.3 十进制加法计数器241

6.4 555定时器246

6.4.1 555定时器简介246

6.4.2 典型应用电路分析248

第7章 数/模与模/数转换器251

7.1 D/A转换器251

7.1.1 D/A转换器的工作原理251

7.1.2 D/A转换器的主要参数253

7.2 A/D转换器253

7.2.1 A/D转换器的工作原理254

7.2.2 A/D转换器的主要参数258

参考文献259

第3篇 电气工程与设备262

第1章 电力系统基础知识262

1.1 电力系统的组成和特点262

1.1.1 电力系统的组成262

1.1.2 电力系统的运行特点及基本要求263

1.2 电气设备的额定参数264

1.3 电力系统的接线方式266

1.3.1 电力系统的接线图266

1.3.2 电力系统的接线方式267

第2章 电力网络268

2.1 输电线的参数计算及等值电路268

2.1.1 单位长度电力线路的参数268

2.1.2 电力线路的等值电路269

2.2 变压器的参数计算及等值电路270

2.2.1 双绕组的等值电路270

2.2.2 双绕组的参数计算270

2.3 电力网络的电压降落、电压损耗及功率特性271

2.3.1 电力网络元件的电压降落271

2.3.2 电力网络元件的电压损耗与电压偏移272

2.3.3 电力网络元件的功率特性273

2.4 电力系统的无功功率平衡和电压调整274

2.4.1 电力系统的无功功率平衡274

2.4.2 电压调整的基本概念277

2.4.3 电压调整的措施278

第3章 电气设备与保护282

3.1 变压器282

3.1.1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与基本结构282

3.1.2 变压器的主要参数及运行特性287

3.1.3 变压器过负荷运行288

3.1.4 变压器并联运行289

3.2 异步电动机289

3.2.1 异步电动机的基本原理及结构289

3.2.2 异步电动机的主要参数及参数测定292

3.2.3 异步电动机的启动296

3.2.4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制动299

3.2.5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300

3.3 直流电动机300

3.3.1 直流电动机基本原理及结构300

3.3.2 直流电动机的主要参数及运行特性303

3.3.3 直流电动机的启动305

3.3.4 直流电动机的制动306

3.3.5 直流电动机的调速307

3.4 互感器308

3.4.1 互感器概述308

3.4.2 电流互感器308

3.4.3 电压互感器310

3.5 开关电器311

3.5.1 电弧的形成与熄灭的物理过程312

3.5.2 开关电器选择313

3.6 继电保护318

3.6.1 继电保护的作用和基本原理318

3.6.2 常用继电器319

3.6.3 变压器保护319

3.6.4 电动机保护320

第4章 过电压与防雷321

4.1 气体放电的基本理论321

4.1.1 气体放电的形式321

4.1.2 气体中带电质点的产生与消失322

4.1.3 均匀电场中的气体放电324

4.1.4 不均匀电场中的气体放电328

4.2 大气条件对气隙击穿电压的影响332

4.2.1 大气状态的校正332

4.2.2 海拔高度的校正333

4.3 电力系统过电压的种类和过电压水平333

4.3.1 过电压的分类334

4.3.2 雷电过电压335

4.3.3 内部过电压338

4.3.4 过电压水平342

4.4 交流电气装置过电压保护设计要求及限制措施343

4.4.1 避雷针和避雷线的保护范围343

4.4.2 避雷器的保护作用346

4.4.3 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348

4.5 建筑物防雷352

4.5.1 雷电对建筑物的危害352

4.5.2 建筑物防雷的分类353

4.5.3 建筑物防雷的措施353

4.5.4 避雷针和避雷线的保护范围355

第5章 接地技术360

5.1 电气设备的漏电保护及接地概念360

5.1.1 安全电流和安全电压360

5.1.2 电气接地的基本概念、作用及分类361

5.1.3 各种接地的应用362

5.2 电气设备及其他设施的接地365

5.2.1 电力系统的接地365

5.2.2 不同电压等级电气设备的接地369

5.2.3 不同固定方式的电气设备接地371

5.2.4 输配电线路的接地372

5.2.5 用电设备的接地372

5.2.6 电气照明设备的接地374

5.2.7 工、矿生产场所的接地374

5.2.8 特殊场所的设备接地376

5.2.9 防静电接地378

5.2.10 家用电器接地379

5.2.11 建筑物的防雷接地380

5.2.12 民用设施的接地382

5.3 电气接地的选用与计算383

5.3.1 电气接地设计的要求和步骤383

5.3.2 电气接地的要求384

5.3.3 电气接地电阻的一般要求与计算385

5.3.4 电气接地装置的选用与布置387

5.3.5 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的限制措施389

第4篇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392

绪论392

第1章 电力电子器件395

1.1 电力电子器件的概念和特征395

1.1.1 电力电子系统的组成395

1.1.2 电力电子器件的分类396

1.2 电力二极管(Power Diode)396

1.2.1 电力二极管的基本特性397

1.2.2 电力二极管的主要参数397

1.2.3 电力二极管的主要类型398

1.3 晶闸管(Thyristor)399

1.3.1 晶闸管的结构与工作原理399

1.3.2 晶闸管的基本特性400

1.4 典型全控型器件402

1.4.1 门极可关断晶闸管(Gate Tum Off Thvristor,GTO)402

1.4.2 电力场效应晶体管404

1.4.3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nsulated-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406

第2章 可控整流电路409

2.1 单相可控整流电路409

2.1.1 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409

2.1.2 单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412

2.1.3 单相桥式半控整流电路414

2.2 三相可控整流电路415

2.2.1 三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415

2.2.2 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418

第3章 触发与驱动保护电路424

3.1 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424

3.1.1 单结晶体管424

3.1.2 单结晶体管自激振荡电路425

3.1.3 具有同步环节的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426

3.2 同步电压为锯齿波的触发电路428

3.3 典型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的驱动430

3.3.1 电流型器件的驱动电路431

3.3.2 电压型器件的驱动432

3.4 电力电子器件的保护434

3.4.1 过电压保护434

3.4.2 过电流保护435

3.5 电力电子器件的缓冲电路436

第4章 自动控制系统440

4.1 自动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及分类440

4.1.1 自动控制系统工作原理440

4.1.2 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441

4.1.3 反馈控制系统组成442

4.1.4 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443

4.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443

4.2.1 线性系统微分方程444

4.2.2 传递函数的概念444

4.2.3 系统动态结构图及其化简449

4.2.4 自动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454

4.3 PID控制456

4.3.1 PID概述456

4.3.2 基本PID控制规律457

4.3.3 PID控制原理457

第5章 直流调速系统460

5.1 简述460

5.1.1 调速定义460

5.1.2 直流调速方法460

5.1.3 调速系统的性能指标461

5.2 单闭环直流调速系统462

5.2.1 系统组成462

5.2.2 单闭环调速系统稳态特性463

5.2.3 单闭环调速系统动态特性464

5.3 单闭环无静差调速系统466

第6章 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470

6.1 异步电动机调速基本知识470

6.1.1 电动机调速470

6.1.2 PWM控制技术470

6.1.3 异步电动机调速方法472

6.2 变频调速主电路473

6.3 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控制方式和机械特性473

6.3.1 保持V/F为常数474

6.3.2 保持输出转矩为常数475

6.3.3 保持输出功率为常数475

6.3.4 矢量控制系统475

第7章 变频器及其应用477

7.1 变频器简介477

7.1.1 变频器分类及其特点477

7.1.2 变频器构成478

7.1.3 变频器主电路的控制方式478

7.2 SPWM电压型变频器478

7.2.1 SPWM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478

7.2.2 SPWM控制方式479

7.2.3 SPWM波的实现481

7.3 变频调速系统482

7.3.1 V/F控制483

7.3.2 转差频率控制484

7.3.3 矢量控制484

7.4 通用变频器及其应用485

7.4.1 通用变频器的电路485

7.4.2 通用变频器的应用485

第5篇 检测与转换技术488

第1章 传感器技术488

1.1 传感器技术概述488

1.1.1 传感器定义、组成、分类488

1.1.2 传感器性能指标489

1.1.3 传感器常用材料490

1.1.4 传感器发展492

1.2 温度传感器492

1.2.1 温度传感器的物理机理及常用温度传感器493

1.2.2 集成温度传感器498

1.2.3 数字化可组网温度传感器499

1.3 光电传感器501

1.3.1 光电传感器物理机理及常用光电传感器501

1.3.2 红外光电传感器505

1.3.3 CCD传感器507

1.3.4 光纤传感器509

1.4 磁敏传感器511

1.4.1 磁敏传感器的物理机理及常用磁敏传感器511

1.4.2 磁阻元件511

1.4.3 霍尔器件512

1.5 压电传感器517

1.5.1 压电传感器的物理机理及常用压电传感器517

1.5.2 超声传感器521

第2章 信号处理电路524

2.1 测量电桥524

2.1.1 直流电桥524

2.1.2 交流电桥527

2.1.3 带感应耦合臂的电桥529

2.2 信号放大与转换电路530

2.2.1 仪器放大器530

2.2.2 可编程增益放大器532

2.2.3 隔离放大器534

2.2.4 线性检波电路536

2.2.5 绝对值变换电路537

2.2.6 有效值变换电路538

2.3 硬件滤波器539

2.3.1 滤波器的分类539

2.3.2 模拟有源滤波器539

2.3.3 开关电容滤波器541

第3章 信号处理与分析方法544

3.1 信号处理方法544

3.1.1 信号的概念和分类544

3.1.2 测量信号常用处理方法545

3.1.3 测量信号的滤波方法550

3.2 非线性系统校正553

3.2.1 非线性校正的数字方法553

3.2.2 非线性校正的模拟方法554

3.2.3 非线性系统校正实例556

3.3 信号分析方法556

3.3.1 按信号分析域分类557

3.3.2 按信号检测分类的分析方法559

第4章 检测系统接口563

4.1 检测系统接口概述563

4.1.1 常用的检测系统接口方法563

4.1.2 GP-IB563

4.2 串行通信接口568

4.2.1 RS-232568

4.2.2 RS-422572

4.2.3 RS-485573

4.3 并行通信接口577

4.3.1 IEEE-488577

4.3.2 接口功能579

4.3.3 接口芯片580

4.4 USB接口581

4.4.1 USB物理接口和电气特性581

4.4.2 传输方式582

4.4.3 典型器件583

4.5 现场总线接口584

4.5.1 现场总线概述584

4.5.2 CAN总线585

4.5.3 Lonworks总线586

4.5.4 WorldFIP总线587

4.5.5 ControlNet总线587

4.6 以太网接口589

4.6.1 传输通信协议589

4.6.2 嵌入式以太网的解决方案590

4.6.3 以太网控制器简介592

第6篇 计算机软、硬件基础596

第1章 计算机概述596

1.1 计算机的分类和应用596

1.1.1 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电子计算机进行分类596

1.1.2 计算机的应用597

1.2 计算机硬件组成599

1.3 微型计算机主要技术指标601

1.4 计算机的数据表示602

1.4.1 常用进位记数制及其相互转换602

1.4.2 数据信息的编码表示604

1.5 计算机病毒简介605

1.5.1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及特点605

1.5.2 计算机病毒的分类及传播途径606

1.5.3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607

1.6 计算机网络简介608

第2章 单片机610

2.1 单片机历史及发展概况610

2.2 MCS-51单片机硬件结构611

2.2.1 MCS-51内部结构及引脚611

2.2.2 MCS-51的CPU614

2.2.3 MCS-51的存储器结构616

2.2.4 并行I/O端口620

2.2.5 时钟电路与时序624

2.2.6 复位电路627

2.3 MCS-51的中断系统627

2.3.1 中断的基本概念627

2.3.2 MCS-51的中断结构628

2.3.3 MCS-51的中断响应过程631

2.3.4 外部中断源的扩展634

2.4 MCS-51的指令系统636

2.4.1 指令格式636

2.4.2 指令系统的寻址方式637

2.4.3 指令系统分类介绍640

2.5 串行口651

2.5.1 串行口结构及工作原理652

2.5.2 串行口的4种工作方式654

2.5.3 波特率的制定方式656

2.6 定时/计数器656

2.6.1 定时/计数器的功能656

2.6.2 定时/计数器的控制寄存器657

2.6.3 定时/计数器的工作方式658

2.6.4 综合应用举例665

第3章 可编程序控制器668

3.1 PLC的概述668

3.1.1 PLC的产生历史及定义668

3.1.2 PLC的应用和主要特点670

3.1.3 PLC的发展概况671

3.1.4 PLc的分类673

3.2 PLC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674

3.2.1 PLC的基本组成与各部分的作用674

3.2.2 PLC的工作原理677

3.3 PLC系统与微机、传统继电器控制系统等的关系681

3.3.1 PLC系统与传统继电器控制系统的关系681

3.3.2 PLC与微机的关系682

3.3.3 PLC与单板计算机的关系683

3.3.4 PLC系统与集散系统的关系684

3.3.5 PLC与现场总线684

第4章 操作系统简介685

4.1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原理685

4.2 DOS操作系统688

4.3 Windows操作系统688

4.3.1 Windows的发展简史688

4.3.2 Windows 2000的特点689

4.3.3 Windows XP的特点690

4.4 UINX操作系统和Linux操作系统691

4.4.1 UNIX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691

4.4.2 UNIX操作系统的定义及特点691

4.4.3 Linux操作系统692

4.5 网络操作系统692

第5章 MCS-51单片机汇编语言695

5.1 汇编语言的特点695

5.2 汇编语言源程序的格式与伪指令695

5.2.1 汇编语言源程序的格式695

5.2.2 伪指令696

5.3 程序设计概述697

5.3.1 程序设计步骤697

5.3.2 程序设计技术697

5.4 汇编语言基本程序设计698

5.5 MCS-51单片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举例702

第6章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梯形图语言709

6.1 PLC的软件709

6.1.1 软件的分类709

6.1.2 应用软件的编程语言710

6.2 梯形图语言的编程原则714

6.3 PLC常用指令简介716

6.3.1 基本逻辑指令716

6.3.2 取非和空操作719

6.3.3 置位/复位指令720

6.3.4 边沿触发指令(脉冲生成)721

6.3.5 定时器722

6.3.6 计数器指令724

6.3.7 程序控制类指令725

6.3.8 中断指令729

6.3.9 PID指令731

6.4 PLC典型应用程序举例732

6.5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735

6.5.1 PLC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736

6.5.2 PLC控制系统设计的步骤736

6.6 PLC控制系统设计开发实例739

6.6.1 机械手控制系统739

6.6.2 智力竞赛抢答装置746

6.7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抗干扰设计748

6.7.1 系统运行环境748

6.7.2 控制系统的冗余750

6.7.3 控制系统的供电751

6.7.4 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措施751

6.8 S7-200PLC编程软件的使用755

6.8.1 系统要求755

6.8.2 软件安装755

6.8.3 硬件连接756

6.8.4 参数设置756

6.8.5 在线联系756

6.8.6 建立修改PLC通信参数757

第7章 C语言概述758

7.1 C语言的发展及特点758

7.1.1 C语言的历史758

7.1.2 C语言的特点759

7.2 C语言源程序的书写格式759

7.3 C语言程序的上机运行步骤760

7.4 C语言程序应用举例760

7.4.1 简单的C程序760

7.4.2 C程序设计的三种典型结构763

参考文献767

第7篇 工程经济分析770

第1章 工程经济学概述770

1.1 工程经济学概念770

1.2 工程技术和经济的关系770

1.3 工程经济学研究的内容771

第2章 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772

2.1 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含义、目的、作用及特点772

2.2 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阶段774

2.2.1 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三阶段774

2.2.2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项目评估和决策774

2.3 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774

2.3.1 总论775

2.3.2 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777

2.3.3 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778

2.3.4 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780

2.3.5 工厂技术方案782

2.3.6 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785

2.3.7 企业组织与劳动定员786

2.3.8 项目实施进度787

2.3.9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789

2.3.10 财务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790

2.3.11 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791

2.4 可行性研究步骤及报告编制依据、程序和要求792

2.4.1 可行性研究步骤792

2.4.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程序和要求793

第3章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794

3.1 资金时间价值计算794

3.1.1 资金时间价值和现金流量794

3.1.2 资金等值计算797

3.1.3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802

3.2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803

3.2.1 技术经济分析总论803

3.2.2 技术经济效果指标体系804

3.2.3 技术经济分析原则805

3.3 投资回收期806

3.4 总费用和年总费用808

3.5 净现值、终值和净年值810

3.6 内部收益率811

3.7 收入开支比率法813

第4章 工程项目财务评价814

4.1 工程项目财务评价基本内容814

4.1.1 工程项目财务评价含义和作用814

4.1.2 工程项目财务评价的内容和方法815

4.1.3 工程项目财务评价的程序815

4.2 工程项目财务评价基础数据的计算816

4.2.1 工程项目财务评价基础数据测算的概念、原则和内容816

4.2.2 工程项目生产期测算816

4.2.3 工程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817

4.2.4 工程项目销售收入和销售税金及附加的计算820

4.2.5 工程项目利润总额及其分配的计算824

4.2.6 工程项目借贷还本付息的估算825

4.3 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826

4.3.1 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826

4.3.2 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827

第5章 不确定分析831

5.1 盈亏平衡分析法831

5.1.1 线性盈亏平衡分析法831

5.1.2 非线性盈亏平衡点法834

5.1.3 优劣平衡分析法835

5.1.4 盈亏平衡分析法的局限性836

5.2 敏感性分析法836

5.3 概率分析法839

5.3.1 概率分析法的概念839

5.3.2 期望值(损益期望值准则)839

5.3.3 概率分析法——决策树法840

5.3.4 概率分析法的局限性842

参考文献84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