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广东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广东卷](https://www.shukui.net/cover/41/31733226.jpg)
- 广东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ISBN:7503744707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42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66页
- 主题词: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研究-广东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广东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人口发展回顾1
一、广东社会经济发展概述1
(一)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1
(二)社会经济全面发展2
二、建国以来人口总量发展历程5
(一)人口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8年)6
(二)人口缓慢增长时期(1959-1961年)6
(三)人口较快增长时期(1962-1970年)6
(四)人口增长有所控制时期(1971-1979年)7
(五)人口逐步有计划发展时期(1980-1989年)8
(六)人口有效控制低速增长时期(1990-1999年)8
(七)人口低生育水平时期(2000年以来)9
三、20世纪90年代人口发展变化特征12
(一)人口发展走上有效控制之路12
(二)育龄妇女生育逐步迈向低生育水平阶段13
(三)流动人口数量和比重均居全国首位14
(四)人口素质显著提高15
(五)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16
(六)人口就业结构向现代型转化16
(七)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17
(八)家庭户规模缩小18
四、人口的地区分布特征19
(一)人口分布特征19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23
五、人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4
第二章 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和老龄化27
一、人口年龄构成27
(一)年龄构成的现状及变化特征27
(二)年龄构成的地区与城乡差异34
二、人口性别构成38
(一)性别比的变化及特征38
(二)分年龄人口性别比39
(三)性别比的地区与城乡差异41
三、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地区差异43
(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进程及特征43
(二)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45
四、老年人口的婚姻和养老保障问题48
(一)老龄人口的婚姻、家庭状况48
(二)老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就业状况49
(三)老龄人口生活保障问题50
第三章 生育水平与人口控制54
一、妇女生育水平的现状及发展趋势54
(一)出生率及孩次构成54
(二)生育率及生育模式55
(三)平均活产子女数57
(四)出生人口性别比及特征58
(五)人口控制成果及评价59
二、生育水平的地区差异60
(一)城乡之间生育水平差异61
(二)各地区生育水平差异62
三、人口控制的难点和主要问题65
(一)出生率仍处于较高水平,计生工作任务繁重65
(二)全省生育水平地区差距明显,东西两翼人口控制处于落后状态66
(三)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问题67
(四)新旧体制转变问题69
(五)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形势不容乐观70
四、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对策与思考71
(一)继续加大计生工作力度71
(二)转变工作方法,建立和完善新的管理体制71
(三)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72
(四)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文教事业,形成良性循环72
第四章 人口死亡状况和平均预期寿命74
一、人口死亡水平与发展变化74
(一)人口死亡率的发展变化75
(二)人口死亡水平的横向比较77
二、死亡水平的地区与城乡差异78
(一)地区差异78
(二)城乡差异81
三、人口分年龄和性别的死亡水平84
(一)死亡率的年龄差异和特征86
(二)死亡率的性别差异与特征88
四、影响死亡的因素分析90
(一)疾病与死亡率91
(二)文化教育与死亡率94
(三)婚姻状况与死亡率96
(四)医疗卫生条件与死亡率97
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98
(一)人口生命表的编制98
(二)平均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99
(三)平均预期寿命的城乡差异99
第五章 婚姻与家庭112
一、人口婚姻状况及变化特征112
(一)人口基本婚姻状况112
(二)人口分年龄的婚姻状况与特征115
(三)人口分性别的婚姻状况与特征117
(四)受教育程度与婚姻状况的关系121
(五)职业与婚姻状况的关系124
(六)婚姻状况的地区及城乡差异127
二、人口婚姻变化的原因及其思考129
(一)人口婚姻变化的原因129
(二)对人口婚姻问题的思考130
三、家庭规模的现状和特征132
(一)家庭规模的现状133
(二)家庭规模的变化特征138
(三)家庭户规模与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的关系143
四、家庭户结构的现状及特征145
(一)家庭户结构的现状145
(二)家庭户结构的特征146
第六章 人口受教育程度151
一、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总体状况151
(一)受教育人口的规模扩大151
(二)受教育人口的结构提升152
(三)人口的受教育年限增加153
二、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分析153
(一)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性别差异154
(二)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年龄差异156
(三)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地区差异159
(四)人口受教育程度的行业差异163
三、受教育人口的学业完成状况170
(一)学业完成情况良好170
(二)在校人口迅速增长170
(三)新增的高等教育毕业人口主要从省外流人172
(四)辍学人口不断减少173
四、文盲半文盲人口的现状与特征174
(一)文盲人口大量减少174
(二)文盲人口开始步入老年时代175
(三)文盲人口以女性为多176
(四)城镇文盲人口比重提高、乡村的比重下降177
第七章 劳动力就业状况180
一、劳动年龄人口的特征180
(一)劳动年龄人口以青壮年居多181
(二)劳动年龄人口中女性增多182
(三)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程度仍然较低183
二、就业人口的规模与特征185
(一)就业人口规模及现状185
(二)就业人口的变化特征187
三、失业人口总量与构成194
(一)失业人口基本状况194
(二)广东失业人口的主要特征195
四、未工作人口状况200
(一)未工作人口基本状况200
(二)未工作人口特点200
五、就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202
(一)就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意义203
(二)当前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主要表现203
(三)对优化就业结构的几点思考206
第八章 少数民族人口207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总量变动与地区分布207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总量变动及其特征207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地区分布特征211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特征213
(一)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构成特征213
(二)少数民族人口年龄构成特征215
三、少数民族人口的受教育程度217
(一)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显著提高217
(二)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略高于汉族218
(三)各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一定差异219
四、少数民族人口的行职业构成状况221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行业构成221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职业构成224
(三)少数民族未工作人口225
五、少数民族人口的婚姻与生育状况226
六、少数民族人口面临的问题与发展228
(一)少数民族人口面临的问题228
(二)关于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思考230
第九章 人口迁移流动235
一、迁移流动人口的总量变动及分布与流向特征235
(一)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235
(二)迁移流动人口的总量变动236
(三)流动人口的分布及流向特征238
二、流动人口的构成特征243
(一)流动人口的性别和年龄构成243
(二)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状况与婚姻构成245
三、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249
(一)劳动力资源及在业和失业状况249
(二)流动人口的行职业构成250
四、人口与劳动力迁移流动的原因分析253
(一)人口与劳动力流动的原始势能254
(二)人口与劳动力流动的驱动力255
(三)广东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劳动力转移提供实现条件257
五、人口迁移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258
六、人口迁移流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264
(一)人口迁移流动存在的问题264
(二)流动人口管理思路与对策268
第十章 人口城镇化273
一、城镇化的本质与内涵273
二、城镇化的历史进程274
三、城镇化现状和地区比较276
(一)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定276
(二)城镇化水平比较280
四、城镇化特征及发展模式281
(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城镇化进程的主要特征281
(二)广东城镇化的发展模式287
五、城镇化与经济发展291
(一)工业化与城镇化291
(二)非农化与城镇化294
六、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298
七、推进广东城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300
第十一章 人口居住状况303
一、城乡居民住房基本情况303
(一)居民住房建设发展快速,人均住房面积超小康标准304
(二)住房配套功能增强,建筑质量明显改善305
(三)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改善快于乡村305
(四)经济发达地区居民居住水平比较高306
二、城乡居民居住水平变化状况307
三、城乡家庭住房差异的地域类型309
四、不同文化层次与职业人口群体的住房差异314
(一)各类受教育程度人口的住房差异314
(二)不同职业人口住房差异316
五、城乡家庭住房差异的形成原因319
(一)土地资源稀缺程度及其差异319
(二)政策因素差异320
(三)住宅规划与建设差异321
(四)家庭经济状况及规模结构的差异321
六、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水平322
(一)加快解决住房困难户的步伐,逐步完善住房功能配套设施322
(二)改革住房政策,向扶贫群体倾斜323
(三)实行政策扶持,增加居民住房有效需求324
(四)优化市场环境,促进住房消费325
(五)扎实推进物业管理,解决居民住房消费后顾之忧325
(六)在居住环境建设中更多地融入生态理念和科技概念326
第十二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328
一、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现状328
(一)人口与自然资源328
(二)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338
二、人口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346
三、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348
(一)人口可持续发展348
(二)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与保护349
(三)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351
第十三章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353
一、人口发展的基本状况353
(一)人口总量大幅度增长353
(二)人口机械增长成为总人口变动的主导因素354
(三)人口的地区分布和城乡分布特征356
(四)人口文化素质357
二、劳动力资源状况和就业结构分析357
(一)劳动力资源状况357
(二)人口就业状况360
(三)就业人口行业特征360
(四)就业人口职业特征363
(五)失业人口状况365
三、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366
(一)人口发展与综合经济效益366
(二)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369
(三)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370
(四)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的比较分析371
四、人口的非农化和城镇化374
(一)人口非农化374
(二)人口城镇化376
(三)人口城镇化与人口非农化的关系378
五、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若干问题380
(一)珠三角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特征380
(二)珠三角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385
(三)关于珠三角率先实现现代化问题的若干思考387
第十四章 经济特区人口397
一、人口总量变化特征及原因397
(一)人口总量的变化特征397
(二)人口总量变化的原因401
二、人口的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构成404
(一)人口年龄构成404
(二)人口性别构成409
(三)人口文化构成413
三、人口的行职业构成418
(一)就业人口行业构成的特征418
(二)就业人口职业构成的特征423
第十五章 未来人口发展前景展望430
一、人口预测基本数据和相关条件的假定430
(一)年人口数据430
(二)各种参数的假设431
二、未来人口发展的展望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