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杨连瑞,张德禄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ISBN:7544605132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92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17页
- 主题词:第二语言-研究;外语教学-教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定位1
1.1.1 学科定位1
1.1.2 研究对象3
1.1.3 学科性质8
1.2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历史与现状9
1.2.1 对比分析10
1.2.2 错误分析11
1.2.3 中介语分析12
1.2.4 语素习得研究13
1.2.5 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14
1.2.6 语言类型学与二语习得16
1.2.7 语料库语言学与二语习得17
1.3 我国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18
1.4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研究方法21
1.4.1 定性研究范式21
1.4.2 定量研究范式25
1.4.3 走向多元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29
1.5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意义30
1.5.1 二语习得理论关注学习者,使研究英语教学的角度发生了转换30
1.5.2 二语习得研究尊重科学,有助于科学的外语教学观的形成32
1.5.3 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33
第二章 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流派2.1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分类35
2.2 普遍语法理论40
2.3 神经功能理论44
2.4 多种语言能力模式47
2.5 话语理论50
2.6 ACT模式52
2.7 信息加工模式54
2.8 平行分布加工模式56
2.9 Bialystok的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模式58
2.10 监察模式63
2.11 文化适应模式73
2.12 适应理论79
2.13 技能学习模式83
2.14 社会心理模式86
2.15 创造性建构学习模式88
2.16 社会教育模式90
2.17 有意识的强化模式92
第三章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地位92
3.1 母语习得、二语习得与外语学习95
3.1.1 第一语言、母语与外语、第二语言96
3.1.2 习得与学习97
3.1.3 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99
3.1.4 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学习100
3.2 母语迁移研究103
3.2.1 迁移的概念103
3.2.2 母语迁移的研究105
3.2.3 迁移的语言共性研究113
第四章 学习者个体差异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4.1 年龄126
4.1.1 关键期假设127
4.1.2 非关键期论和敏感期假设128
4.1.3 国内学者的观点129
4.1.4 不同年龄阶段学习外语的优势和劣势130
4.2 语言潜能132
4.2.1 对语言潜能的界定132
4.2.2 语言潜能的构成因素133
4.2.3 学习者不同语言潜能的分析136
4.2.4 有关语言潜能测试的研究137
4.2.5 语言潜能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139
4.3 认知风格141
4.3.1 认知风格的近期研究进展142
4.3.2 主要认知风格类型与第二语言学习的关系145
4.3.3 认知风格研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151
4.4 学习策略153
4.4.1 语言学习策略的内涵153
4.4.2 语言学习策略分类155
4.4.3 学习策略的培养158
4.4.4 学习策略研究存在的问题161
第五章 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5.1 动机163
5.1.1 早期的外语学习动机研究及其分类164
5.1.2 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主要外语动机理论165
5.1.3 动机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169
5.1.4 国内语言学习动机研究概况171
5.1.5 提高外语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173
5.2 态度176
5.3 性格178
5.4 语言焦虑179
5.5 自我概念182
第六章 课堂教学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182
6.1 输入185
6.1.1 对输入的认识186
6.1.2 输入的类型187
6.1.3 对输入的话语类型的研究188
6.1.4 输入与习得的关系190
6.1.5 输入研究对教学的启示193
6.2 输出194
6.2.1 输出假设195
6.2.2 输出的功能196
6.2.3 支持输出假设的研究197
6.2.4 输出研究对教学的启示198
6.3 课堂互动200
6.3.1 研究课堂互动的方法200
6.3.2 课堂互动与二语习得202
6.3.3 互动研究对教学的启示207
第七章 语境化输入与第二语言习得7.1 语境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209
7.2 语境的分类和语境化输入的方法211
7.2.1 篇内语境212
7.2.2 互文语境216
7.2.3 即时语境217
7.2.4 文化语境220
7.2.5 交流语境222
7.3 小结226
第八章 对比分析227
8.1 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和类型227
8.1.1 强式对比分析230
8.1.2 弱式对比分析231
8.1.3 折衷式对比分析231
8.2 对比分析的原则232
8.2.1 共时性原则232
8.2.2 方法和角度同一原则233
8.2.3 考虑语体原则233
8.2.4 可比性原则233
8.3 对比分析的方法234
8.3.1 描写234
8.3.2 选择235
8.3.3 对比235
8.3.4 预测235
8.4 对比分析的几种理论模式237
8.4.1 结构主义模式237
8.4.2 转换生成语法模式242
8.4.3 生成语义模式243
8.4.4 系统功能语法模式243
8.5 对比分析的局限性246
8.5.1 关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47
8.5.2 对比分析的两个虚假命题247
8.5.3 分类范畴的普遍性问题248
8.5.4 缺乏文化对比的分析248
第九章 错误分析250
9.1 错误分析的理论基础和背景250
9.2 错误分析的意义252
9.3 错误的分类254
9.3.1 语间干扰255
9.3.2 语内干扰256
9.3.3 文化干扰257
9.3.4 交际策略257
9.3.5 认知和性格特点258
9.3.6 教学引起的错误258
9.4 计算机语料库错误分析262
9.5 错误分析的步骤270
9.5.1 收集学习者语言的样本270
9.5.2 鉴别错误271
9.5.3 描述错误272
9.5.4 解释错误273
9.5.5 评估错误273
9.6 错误纠正策略274
9.6.1 纠错的原则276
9.6.2 纠错技巧279
9.7 对错误分析理论的评价282
9.7.1 正确与错误的区分标准问题282
9.7.2 错误分析只注意研究错误283
9.7.3 错误分析忽视了语言的共性284
9.7.4 错误的科学分类和归因问题284
9.7.5 错误分析研究的项目不平衡285
9.7.6 错误分析的研究方法问题286
第十章 中介语理论287
10.1 中介语理论的基本概念287
10.2 国外中介语研究状况289
10.2.1 20世纪70年代的中介语研究理论建构289
10.2.2 20世纪80年代的中介语研究发展290
10.2.3 20世纪90年代的中介语研究壮大291
10.2.4 近年来中介语研究趋势292
10.3 国内中介语研究状况294
10.3.1 对外汉语教学界对中介语的研究294
10.3.2 外语教学界对中介语的研究295
10.4 中介语研究的方法301
10.4.1 观察302
10.4.2 实验302
10.4.3 比较302
10.4.4 分析303
10.4.5 总结303
10.4.6 中介语研究方法上的问题303
10.5 中介语语言的特征304
10.5.1 独立的语言系统304
10.5.2 动态的语言系统305
10.5.3 合法的语言系统306
10.5.4 反映学习心理过程的语言系统306
10.6 中介语认知的发生学基础307
10.6.1 中介语认知的语言发生309
10.6.2 中介语认知的心理发生310
10.6.3 中介语认知的社会发生312
10.6.4 中介语认知的系统发生314
10.7 中介语石化的发生学探索315
10.7.1 中介语石化的概念315
10.7.2 中介语石化的生物观317
10.7.3 中介语石化的心理观318
10.7.4 中介语石化的认知情感原因320
10.7.5 中介语石化的文化原因321
10.7.6 中介语石化的相互作用观322
10.8 中介语变异的几个主要因素323
10.8.1 语言因素324
10.8.2 非语言因素328
10.8.3 中介语变异研究归纳332
10.9 中介语研究的总结与前瞻333
10.9.1 完善研究方法334
10.9.2 丰富研究内容334
10.9.3 拓宽研究层面335
10.9.4 转化研究成果335
第十一章 中国外语教学的环境和特点11.1 概述337
11.2 环境系统的研究方法340
11.3 环境系统与二语习得341
11.3.1 学什么341
11.3.2 学习过程和方法342
11.3.3 学习结果343
11.4 文化环境345
11.5 教育制度环境346
11.6 语言环境348
11.7 学术环境349
11.8 学习环境351
11.8.1 外语价值观的矛盾351
11.8.2 统一要求与不同学习条件的矛盾352
11.9 教师资源环境355
11.10 学生资源357
11.10.1 学习的目标是有关外语的知识358
11.10.2 缺乏交流的动力359
11.10.3 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359
11.10.4 中外学生外语学习动力和条件的对比359
11.11 教学方法与理念360
11.12 当前的社会环境362
11.13 小结363
参考文献365
附录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