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丛枝菌根培养新技术及其对土地复垦生态效应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丛枝菌根培养新技术及其对土地复垦生态效应](https://www.shukui.net/cover/56/31713130.jpg)
- 毕银丽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711605314X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118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130页
- 主题词:丛枝菌属-培养(育种);丛枝菌属-菌根-矿区-复土造田-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丛枝菌根培养新技术及其对土地复垦生态效应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绪论1
1.1 丛枝菌根研究的历史背景1
1.1.1 扩大吸收面积2
1.1.2 增加运输的速度2
1.1.3 改变根际土壤pH值3
1.2 丛枝菌根双重培养方法的建立4
1.2.1 无菌根器官的培养4
1.2.2 无杂菌接种物的获得5
1.3 双重培养6
1.3.1 双重培养的基质7
1.3.2 双重培养方法的建立8
1.4 丛枝菌根双重培养的优势8
1.5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的双重培养8
1.6 双重培养条件下共生联合体生物学特性研究9
1.6.1 菌根共生联合体形态学特性研究9
1.6.2 菌根共生联合体生理学特性研究11
1.7 丛枝菌根的主要生理生态功能11
1.7.1 促进植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11
1.7.2 提高植物的抗逆性12
2 无菌双重培养技术与方法13
2.1 丛枝菌根真菌孢子萌发的方法13
2.1.1 概述13
2.1.2 不同孢子表面消毒方法的比较14
2.1.3 不同培养基质对孢子萌发的影响15
2.1.4 不同pH对孢子或孢子果萌发的影响16
2.2 转移Ri T-DNA胡萝卜根器官的获得17
2.2.1 胡萝卜根器官培养的意义17
2.2.2 转移Ri T-DNA胡萝卜根器官的获得18
2.2.3 转移Ri T-DNA胡萝卜根在M培养基中的生长状况19
2.2.4 转移Ri T-DNA胡萝卜根在不同培养基质中生长状况20
2.3 双重培养体系的建立20
2.3.1 双重培养方法建立的意义20
2.3.2 孢子萌发的特性20
2.3.3 菌根共生体的培养21
2.3.4 Gigaspora margarita对转移Ri T-DNA胡萝卜根的侵染21
2.3.5 菌丝的伤愈现象24
2.3.6 菌丝内原生质的流动25
2.3.7 新Gigaspora margarita孢子的形成及其再发芽与侵染的能力25
2.4 小结26
3 纯净菌根分泌物的收集与测定技术28
3.1 菌根分泌物收集方法概述28
3.2 转移Ri T-DNA胡萝卜根器官在营养液中的生长情况28
3.3 丛枝菌根真菌对根段的侵染30
3.4 菌丝在培养液中伸长及分枝状况31
3.5 培养液pH的变化状况31
3.6 菌根分泌物的组成32
3.7 小结32
4 纯净丛枝菌根菌丝际的建立33
4.1 纯净菌丝际建立的意义33
4.2 孢子的萌发特性33
4.3 菌根室中共生联合体的建立34
4.4 菌根室中共生联合体生长状况34
4.5 菌丝在菌丝室中的生长及分枝情况35
4.6 小结37
5 一种改进测定丛枝菌根孢子密度总量方法——染色法38
5.1 概述38
5.2 研究方法38
5.2.1 方法一——常规的湿筛倾析法38
5.2.2 方法二——湿筛倾析染色法39
5.3 两种方法对菌根孢子的形态特性以及测定精度比较39
5.4 两种方法对孢子密度测定速度的比较40
5.5 小结40
6 丛枝菌根对矿区废弃基质的生态适应性41
6.1 丛枝菌根在矿区应用意义41
6.2 不同基质对苜蓿菌根侵染率的影响41
6.3 不同基质对不同菌根孢子密度的影响43
6.4 不同基质对菌根根外菌丝长度的影响43
6.5 小结44
7 一种改进的丛枝菌根菌剂扩繁技术45
7.1 扩繁技术改进的必要性45
7.2 不同基质对植物地上干重影响45
7.3 不同基质对菌根侵染率影响46
7.4 不同基质对菌丝长度影响47
7.5 不同处理对菌根孢子密度影响47
7.6 小结48
8 丛枝菌根对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的作用49
8.1 土地复垦存在的主要障碍49
8.2 丛枝菌根对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的作用50
8.2.1 改良土壤结构50
8.2.2 增加土壤肥力50
8.2.3 提高土壤生物活性50
8.2.4 促进植物生长50
8.2.5 益于生态恢复51
8.3 丛枝菌根对白三叶草水分和养分吸收作用51
8.3.1 丛枝菌根真菌对白三叶草的侵染率52
8.3.2 接种菌根对植株生长影响52
8.3.3 接种菌根对植株养分吸收影响53
8.3.4 土壤速效磷的变化54
8.3.5 植株对水分的利用54
8.4 丛枝菌根对玉米的生理生态效应55
8.4.1 不同处理对玉米侵染率影响56
8.4.2 不同处理对玉米生长及根长的影响56
8.4.3 不同处理对玉米养分吸收影响58
8.4.4 不同处理对玉米水分利用影响59
8.4.5 不同处理对土壤速效磷吸收利用的影响59
8.5 丛枝菌根对冬小麦的抗旱生理生态效应61
8.5.1 菌根对冬小麦菌根侵染率的影响61
8.5.2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影响62
8.5.3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养分吸收影响63
8.5.4 不同处理对冬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65
8.6 丛枝菌根对草地植被的生理生态效应65
8.6.1 菌根对植被恢复的意义65
8.6.2 不同处理对草木樨菌根侵染率的影响66
8.6.3 不同处理对丛枝菌根孢子密度的影响66
8.6.4 不同处理对菌根依赖性的影响67
8.6.5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植株生长状况的影响68
8.6.6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植株的水分利用状况69
8.6.7 接种菌根对植株磷营养吸收状况的影响70
8.6.8 不同处理对基质营养状况的影响72
8.7 小结73
9 丛枝菌根对压实土壤修复的生理生态效应74
9.1 菌根对压实土壤修复的意义74
9.2 不同处理对玉米菌根侵染率的影响74
9.3 接种菌根对玉米生物量的影响75
9.4 接种菌根对玉米根长的影响75
9.5 接种菌根对不同处理玉米营养状况的影响76
9.5.1 接种菌根对玉米氮营养的影响77
9.5.2 接种菌根对玉米磷营养的影响77
9.5.3 接种菌根对玉米钾营养的影响77
9.6 不同处理对基质氮和磷含量的影响77
9.7 小结78
10 丛枝菌根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79
10.1 研究概况79
10.2 不同菌根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79
10.3 不同处理菌根侵染率比较80
10.4 不同处理对根际微生物数量影响80
10.5 不同接种处理对土壤磷营养的影响81
10.6 小结82
11 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双接种对沙打旺生理生态效应83
11.1 研究概述83
11.2 不同接种处理对沙打旺菌根侵染率影响83
11.3 不同接种处理对植株固氮能力的影响83
11.4 不同处理对沙打旺生物量的影响85
11.5 不同接种处理对沙打旺根长的影响86
11.6 不同接种处理对沙打旺营养吸收的影响86
11.6.1 不同接种处理对沙打旺氮营养吸收的影响86
11.6.2 不同处理对沙打旺磷营养吸收的影响87
11.6.3 不同处理对沙打旺钾营养吸收的影响88
11.7 不同处理的植株对水分利用88
11.8 不同接种处理对土壤中氮和磷含量的影响89
11.8.1 不同接种处理对基质氮含量的影响89
11.8.2 不同处理对基质磷含量的影响89
11.9 小结90
12 丛枝菌根对煤矸石山土地复垦生态效应91
12.1 试验区概况91
12.2 接种菌根对白蜡成活率影响92
12.3 接种菌根对白蜡生长量的影响92
12.4 接种菌根对植被盖度影响93
12.5 接种菌根对生物多样性影响93
12.6 接种菌根对根系发育及侵染率影响94
12.7 接种菌根对根际菌丝长度影响94
12.8 接种菌根对孢子密度影响95
12.9 接种菌根对植物根际酶活性影响95
12.10 接种菌根对植物根际微生物影响96
12.11 小结97
13 丛枝菌根生态效应的土地生产力初步评价98
1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98
13.2 对退化土地生产力的初步评价98
13.2.1 不同磷水平下对退化土地生产力的初步评价98
13.2.2 退化土地上双接丛枝菌根真菌和根瘤菌的生产力初步评价99
13.2.3 在不同容重土壤中接种菌根对退化土地生产力初步评价100
13.3 接种菌根在矿区复垦的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100
13.3.1 接种菌根降低矿区生态修复的投入费用100
13.3.2 接种菌根降低了生态工程治理费用101
13.4 小结101
14 结论与展望102
14.1 研究特色102
14.1.1 将丛枝菌根双重培养技术系统化,促进了菌根研究方法的完善,为菌根生理生化研究奠定基础102
14.1.2 深入研究丛枝菌根对土地复垦的作用机理102
14.1.3 丛枝菌根在矿区土地复垦的应用技术与效应102
14.2 主要结论103
14.3 丛枝菌根研究展望104
参考文献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