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哲学的主体论域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哲学的主体论域](https://www.shukui.net/cover/42/31708400.jpg)
- 王喜平著 著
- 出版社: 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
- ISBN:720305795X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36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51页
- 主题词:主体-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哲学的主体论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主体概述1
一、主体1
1.主体的含义1
2.主体的要素4
3.主体的特征9
4.主体的形式13
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22
三、主体间性26
第二章 需要:主体活动的生成根据一、主体需要的特征30
1.客观性31
2.自觉性31
3.社会性32
4.延展性33
二、主体需要的结构34
1.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34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36
3.个体需要、群体需要和社会需要37
4.现实需要和理想需要39
5.显性需要和隐性需要40
三、主体需要的层次41
1.生存需要42
2.发展需要43
3.享受需要44
四、主体需要的最高层次——精神需要44
1.精神需要的客观性44
2.精神需要的层次性45
3.精神需要的多样性48
五、主体的需要与社会发展59
1.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前提59
2.满足人的需要是人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根本动因60
3.满足人的需要是社会生产活动产生和发展的深层根据和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源泉61
第三章 生存:主体活动的初始动因和初级目标一、主体是物质和精神、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体64
二、主体生存的自然基础67
1.自然是人类的生命载体和衣食武库68
2.自然是人类的生存家园和活动场所70
3.人和自然的矛盾是人类进步的动力71
4.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主体生存的必由之路73
三、主体生存的社会基础77
1.社会是主体的存在形式78
2.社会是主体交往活动的平台79
3.社会是主体社会化的场所81
4.实现社会和谐是主体生存的必要条件和最大价值目标82
四、主体生存的精神基础84
1.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统一是主体的生存方式84
2.世俗文化等精神性因素是主体交往的桥梁和自我约束的力量85
3.人类已有的精神文明成果是主体生存的基础87
第四章 发展:主体的生存手段和意义追求一、主体发展的含义90
1.基本需要的满足和生活状况的改善是主体发展的基础90
2.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主体发展的关键91
3.潜力的发挥是人之发展的目的92
二、发展在人生中的意义94
1.生存与发展的矛盾运动95
2.发展对生存的意义97
三、社会发展与主体发展99
1.社会发展与主体发展的关系99
2.社会进步与自我努力101
四、主体的发展诉求102
1.主体发展的物质性诉求102
2.主体发展的精神性诉求106
五、主体发展的动力115
1.发展的人性根据115
2.发展的社会动因119
第五章 实践:主体的生存发展之道一、实践是人的对象化活动123
1.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对象性活动124
2.实践是主体的能动性的活动124
3.实践是现实的感性的人的活动125
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26
1.实践是人的类本质126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28
三、实践的类型131
1.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131
2.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133
3.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133
四、实践的特征134
1.动物本能活动映衬下的实践特征135
2.认识活动映衬下的实践特征138
五、实践的效应139
1.实践的正面效应140
2.实践的负面效应144
第六章 认识: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基本活动形式一、认识的本质152
1.学界关于认识本质的不同观点152
2.认识的本质154
二、认识的分类157
1.个体认识和人类认识158
2.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和精神认识158
3.历史性认识、当代性认识和超前认识159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60
5.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161
6.模糊认识和精确认识161
三、认识发展的动力162
1.社会实践162
2.精神因素165
3.认识的内部矛盾170
四、当代认识的社会化特征170
1.信息化的社会影响171
2.信息化条件下认识的社会化特征174
第七章 能动性:主体活动的特有属性一、主体能动性的含义178
二、主体的意识能动性179
1.主体思维的自由性180
2.主体反映活动的能动性180
3.主体意识的预见性185
4.主体意识对人活动的指导和控制185
5.主体意识对社会关系和活动的规范和调整186
三、主体的实践能动性187
1.主体实践活动的自主性187
2.主体实践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187
3.主体实践活动的选择性189
4.主体实践活动的创造性190
四、主体活动的受动性192
1.自然条件和规律对主体活动的制约192
2.社会条件和规律对主体活动的制约194
3.主体自身条件对主体活动的制约196
五、主体能动性的效应198
1.主体能动性的正面效应199
2.主体能动性的负面效应200
六、主体能动性与客体规律性202
1.规律是客观普遍的203
2.人只能利用规律而不能违反规律204
3.人与客观规律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实践关系、价值关系205
4.对人在客观规律发展中的作用要作具体评价205
第八章 自我改造与建设:主体成长的机制和途径一、主体改造和建设的根据207
1.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双向性208
2.对象、环境的日益复杂性209
3.主体自身的不完善性210
4.实践过程和结果的难控性214
5.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215
二、主体建设的原则215
1.能力与需要匹配原则215
2.主客观动态对应原则216
3.能动性适度发挥原则217
4.道德与知识并重原则217
三、主体建设的内容218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218
2.更新观念219
3.更新知识219
4.提升能力222
5.转变作风222
6.道德内省223
7.增强体质224
四、主体建设的途径224
1.实践磨炼225
2.自主改造226
3.资源共享227
4.整体优化228
参考文献231
后记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