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伦理社会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伦理社会学
  • 曾钊新,吕耀怀等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614894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464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7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伦理社会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 伦理社会学是研究什么的?1

绪论1

二、 伦理社会学的学科性质5

三、 伦理社会学的结构6

第一章 道德需要的特质及其发生8

第一节 需要概念的考察及界定9

1. “匮乏”说、“积累”说、“欲望”说、“依赖”说分析9

2. 需要是主体本性的表征13

1. 动因、形式、轨迹18

第二节 道德需要的特质和功能18

2. 启动、导向、激励26

第三节 道德需要的发生29

1. 动物合群性本能是道德需要发生的自然前提29

2. 原始类化意象是道德需要发生的观念前提32

3. 生产劳动是道德需要发生的社会前提36

第二章 道德需要发展的社会轨迹40

1. “无我”、“为我”、“我为”41

第一节 在悟性世界中充实与提升41

2. 朦胧、填补、追求42

3. 协调、进取、奉献48

第二节 经济生活的呼唤与心理承受力的对应50

1. 发展商品经济问题何须以“道德退步”为“代价”50

2. 良知效应、超前意识53

3. 做真诚、健全的“富有者”56

第三节 文化氛围和马、恩的至理名言58

1. 党风、政风、军风、民风58

2. “每个人”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61

第三章 道德实施的社会系统63

第一节 社会控制系统中的软件工程64

1. 法规强制工程64

2. 偶像崇拜工程66

3. 形象感染工程68

4. 范例仿效工程71

第二节 道德实施社会三结构73

1. 监督74

2. 仲裁76

3. 矫治78

第三节 设置道德法庭82

1. 自审法庭、公审法庭82

2. 强化责任意识86

第四章 社会的道德控制90

第一节 道德控制的社会心理特征91

1. 主体的组织性91

2. 手段的非强制性93

3. 规范的认同性95

4. 功能的双重性97

第二节 道德控制的量度101

1. 力度、刚度、密度101

2. 适度、欠度、过度109

第三节 心理承受力的变化与道德有效控制116

1. 影响社会心理承受力的因素116

2. 增加道德心理承受力的举措119

第五章 道德传播124

1. 行为主体和受播者之间的价值观念沟通125

第一节 大众传播中的特有方式125

2. 无结构的、非制度化的道德宣传126

3. “共同行为”中的道德影响129

4. 道德场130

第二节 道德传播大众媒介的审度131

1. 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标本媒介131

2. 媒介的道德尺度133

1. 观念的聚合和分化137

第三节 道德传播的受播心理效应137

2. 情感的振荡和增强139

3. 操行的选择和模仿140

第六章 道德跟踪143

第一节 角色丛中的双重稳定性144

1. 角色的定义144

2. 共通角色和职业角色145

3. 社会责任的道德特征146

4. “官本位”与民本论147

1. 善与恶的审视149

第二节 道德跟踪就是舆论监督149

2. 言论、情态、姿态151

3. 主体行为与期望模式的道德整合155

第三节 跟踪记录157

1. 道德跟踪的过程性157

2. 上级和“上帝”160

3. 丰碑和十字架161

1. 社会流动中的道德认知方式165

第七章 道德迁移165

第一节 道德迁移概念165

2. 角色转换后的社会化内容168

3. 学习心理中的常见现象169

第二节 道德迁移的类别171

1. 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171

2. 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173

3. 正迁移与负迁移175

1. 角色胜任功能176

第三节 道德迁移的功能176

2. 道德新增功能178

3. 文化融会功能179

第四节 正确处理道德迁移中的几个现实关系181

1. 择业跳槽与服务至上181

2. 职位沉浮与坚守本义184

3. 迁居闹市与不染尘埃185

4. 入乡随俗与扬长避短187

第八章 道德感染190

第一节 社会互动中的一种特殊效应191

1. 社会互动的界定及其伦理审视191

2. 道德灌输与道德渗透192

3. “感染”与“污染”194

4. 心灵撞击、价值度量、品格融合195

第二节 感染因子:真、善、美的三重组合198

1. 道德情感之真198

2. 道德情感之善200

3. 道德情感之美201

4. 情真神善形美的关系203

第三节 接受机制:图式与情境的双向运作205

1. 道德图式205

2. 感染情境208

第九章 场合道德212

第一节 诚与善相互“馈赠”的律令体系213

1. 有别于职业道德和公共道德的一种特殊的交往关系道德213

2. 场合道德三个特征215

第二节 场合道德调节的基础219

1. 供给与需求219

2. 无私与谦虚219

3. 同情与勇敢222

4. 公平与惠顾224

第三节 场合道德的“立法”225

1. 约定俗成225

2. 交往细则227

4. 道德规范228

3. 入场须知228

第十章 时年道德232

第一节 时年道德提出的根据233

1. 交往场所和交往对象233

2. 好奇、好思、好胜、好安234

3. 道德教育的规律性234

第二节 时年道德的主要内容235

1. 戒娇和向上235

2. 戒奢和立志237

3. 戒妒和拼搏239

4. 戒得和传帮240

第三节 时年道德的特征241

1. 基本原则的一贯性241

2. 梯级式的衔接性243

3. 螺旋式的周期性244

第十一章 德教发蒙启示录246

第一节 古训要略246

1. “守信”、“勤俭”的教育内容246

2. “形”示,“情”染的教育方法251

3. 择邻、选友的教育途径252

第二节 把“修身”作为公共必修第一课255

1. 发人深省的调查资料255

2. 识字、求知、做人三合一256

3. 荐贤举才首要考察的条件259

第三节 “系列例典”是修身发蒙的基本教材261

1. 形、情、理、境的有机统一261

2. 在体验中读“无字的书”263

3. 改善少儿心理的好渠道264

第十二章 学生道德社会化衔接构想268

第一节 教材衔接268

1. “三合一”读本268

2. 系列例典270

3. “三观”教科书270

第二节 认知衔接271

1. 懂事271

2. 知史272

3. 晓理273

第三节 责任衔接274

1. 责任意识274

2. 善待人、扬名声、祛邪恶275

3. 责任三层次的意义276

第四节 人格衔接277

1. 好孩子277

2. 好公民278

3. 好角色279

第十三章 劳动前阶段的道德准备282

第一节 对劳动前阶段教育现状的考察283

1. 服务手段教育与服务态度教育并驾283

2. 职业目的教育和脚下行动引导要匹配285

3. 感情燃烧与理性淬火要相佐287

第二节 劳动前阶段的特征分析289

1. “心理断乳”的开始289

2. 角色的彩排291

3. 智能的储备293

第三节 劳动前阶段的道德准备因素295

1. 立志——立业295

2. 惟实——务实298

3. 公心——公仆300

第十四章 劳动后阶段的道德延伸303

第一节 角色转换的心理调适304

1. 从劳动角色到养老角色的转换304

2. 从职业角色到家庭角色的转换306

3. 从集体角色到群体角色的转换308

第二节 道德延伸的我向内场310

1. 以生养心310

2. “为”的拓展313

3. 爱的还原或再生315

第三节 道德延伸的辐射外场317

1. 中西养老保险概览317

2. “养”、“为”结合的中国养老模式探拓320

3. 爱、养、敬的家风与国风321

1. 生命幽门的心灵叩击323

第四节 圆满的道德句号323

2. “优死”的道德“立法”326

3. 丧葬的道德规范329

第十五章 闲暇生活的道德导向332

第一节 闲暇的两重属性及闲暇生活的两极类分333

1. 接下“面具”、脱下“外套”的自我333

2. 无工作责任后的自取335

3. 无味、无聊、无赖和有趣、有益、有福的类分336

第二节 闲暇生活道德的基本原则340

1. 人性占有自我原则340

2. 不损害他人利益原则342

3. 见心尽性原则344

第三节 闲暇生活道德的实施345

1. 拯救良心与人格345

2. 把家庭视为社会346

3. 建立闲暇生活道德“金三角”:家庭-邻里-趣友347

第十六章 时尚的道德审度349

1. 时尚及其特质350

第一节 时尚的道德效应检视350

2. 时尚的道德正效应356

3. 时尚的道德负效应359

第二节 时尚的道德心理过渡362

1. 从众而不失个性362

2. 暗示而不忘操守365

3. 好奇而不失准则369

1. 时尚主体,谁主沉浮?371

第三节 时尚的道德导向询究371

3. 时尚形式,谁定美丑?377

第十七章 家庭过程中爱的运行和道德调节385

第一节 爱是家庭生活中的道德基础386

1. 主体对客体的最真诚肯定386

2. 家庭爱的特征389

3. 爱的道德意义390

第二节 家庭结构中的道德391

1. 核心家庭、主干家庭、空巢家庭及其心理特征391

2. 不同结构家庭的道德调节393

1. 生活的道德395

第三节 家庭职能中的道德395

2. 生殖的道德398

3. 生育的道德398

第四节 家庭过程中的道德400

1. 相恋——结婚——养育——终老400

2. 家庭道德的阶段性402

第十八章 家风的道德意蕴406

1. 社会化的初始定势407

第一节 社会风尚中的“层子”407

2. 社会控制的血姓扣环409

3. 社会安定的活化因元411

第二节 古代家风的借鉴412

1. 教子412

2. 事亲414

3. 兄弟415

4. 治家415

5. 邻居416

6. 涉务417

第三节 社会主义家风的特征417

1. 家庭关系平等化417

2. 家庭管理民主化419

3. 家庭经济统筹化420

4. 家庭教育统一化421

5. 家庭皈依爱情化423

第十九章 一个生活隐蔽角落的道德昭示425

第一节 人类之性的社会特质426

1. 自为之性对自在之性的替代426

2. 经济关系对两性关系的制约427

3. 性道德产生的双重原因429

第二节 性道德及相关心理分析431

1. 禁欲、神性及其心理431

2. 纵欲、兽性及其心理432

3. 节欲、人性及其心理433

1. 基本原则的设定要求434

第三节 性道德的基本原则434

2. 人格均等原则436

3. 价值尊重原则437

4. 行迹忠诚原则438

5. 身心健康原则439

6. 社会责任原则441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场445

第一节 一盘棋理论446

1. 社会指标体系446

2. 综合治理工程448

第二节 构成道德空间的要素450

1. 舆论导向450

2. 行为影响452

3. 闲暇生活454

第三节 社会主义是道德的沃土456

1. 主体经济与基本原则456

2. 毫无片面性弊病的指导思想457

3. 不断完善自身的自觉性459

后记46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