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乌拉尔甘草生活史型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赵则海,祖元刚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45577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164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177页
- 主题词:甘草-植物生态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乌拉尔甘草生活史型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植物生活史研究概述1
1.1.1植物生活史概述1
1.1.2植物生活史的研究现状3
1.2植物生活史型的含义5
1.2.1植物生活史型的概念5
1.2.2植物生活史型研究进展6
1.3甘草研究概况7
1.3.1甘草生物学研究现状7
1.3.2甘草主要活性成分的研究现状8
1.3.3甘草栽培技术的研究现状10
1.3.4乌拉尔甘草生活史研究概况10
第2章 自然概况与甘草类型的划分11
2.1自然概况11
2.1.1地理位置11
2.1.2气候特点12
2.1.3土壤情况12
2.1.4植被类型12
2.2乌拉尔甘草基本特征12
2.2.1乌拉尔甘草的分类特征12
2.2.2乌拉尔甘草的生物学特征13
2.2.3乌拉尔甘草的生态学特征15
2.3乌拉尔甘草类型的划分15
2.3.1乌拉尔甘草的样地概况15
2.3.2乌拉尔甘草类型的划分18
2.3.3甘草类型划分结果20
2.4本项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20
2.4.1研究目的20
2.4.2研究内容21
2.4.3研究意义22
2.5样地设置23
第3章 甘草生境分析24
3.1引言24
3.2土壤采样与分析方法24
3.3样地的土壤剖面特征25
3.4不同样地土壤条件的深度变化27
3.4.1不同样地土壤含水量的比较27
3.4.2不同样地土壤结合水含量的比较27
3.4.3不同样地土壤pH的比较28
3.4.4不同样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比较29
3.5讨论30
第4章 甘草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32
4.1引言32
4.2研究方法32
4.2.1野外调查32
4.2.2计算方法33
4.3甘草地上分株的空间分布特征35
4.3.1野生甘草地上分株的空间分布特征35
4.3.2相邻两年野生甘草空间分布特征比较38
4.3.3野生甘草、半野生甘草空间分布的比较42
4.3.4不同类型甘草的种群密度比较43
4.4野生甘草地上分株分布密度的小波分析44
4.4.1野生甘草地上分株分布密度的小波分解44
4.4.2野生甘草地上分株分布密度的多尺度小波分析47
4.5讨论50
第5章 甘草营养生长特征51
5.1引言51
5.2测定方法51
5.3甘草地上分株的形态结构特征52
5.3.1不同类型甘草分株地上茎的形态结构季节变化52
5.3.2不同类型甘草分株叶的形态特征与季节变化52
5.4甘草地下根系的形态结构特征54
5.4.1野生甘草与栽培甘草地下根系的彤态54
5.4.2甘草主根直径与土壤深度的关系55
5.4.3不同类型甘草根茎特征56
5.5讨论59
第6章 甘草生殖生长特征62
6.1引言62
6.2测定方法62
6.3不同类型甘草的无性生殖特征62
6.3.1根茎在无性生殖中的作用62
6.3.2根茎长度与芽数量的关系63
6.3.3根茎休眠芽萌发64
6.4不同类型甘草的有性生殖特征65
6.4.1果实成熟期甘草花序特征65
6.4.2甘草荚果着生位置比较66
6.4.3果实成熟期甘草结实率特征67
6.4.4不同类型野生甘草的生殖器官可塑性大小比较69
6.5讨论69
第7章 不同类型甘草的光合生理特征71
7.1引言71
7.2材料与方法71
7.2.1实验材料71
7.2.2测定指标、方法及有关公式72
7.3测定样地环境因子73
7.4甘草光响应曲线特征74
7.4.1不同生长年限栽培甘草与野生甘草的光-光合特性74
7.4.2野生甘草不同层叶片光响应曲线比较77
7.4.3不同类型甘草表观量子效率比较78
7.4.4不同生长年限栽培甘草与野生甘草的水分利用效率比较79
7.5不同类型甘草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的日变化80
7.5.1栽培甘草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日变化特征80
7.5.2野生甘草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日变化特征83
7.5.3半野生甘草光合作用与蒸腾作用日变化特征84
7.6不同类型甘草日同化量以及蒸腾效率的比较85
7.6.1不同类型甘草日同化量比较85
7.6.2不同类型甘草蒸腾效率的变化85
7.7讨论86
第8章 甘草生物量分配特征88
8.引言88
8.2材料与方法88
8.3不同类型甘草总生物量和根冠比89
8.4不同类型甘草地上分株生物量分配的季节变化90
8.4.1野生甘草地上分株生物量分配的季节变化90
8.1.2半野生甘草地上分株生物量分配的季节变化91
8.4.3栽培甘草地上分侏生物量分配的季节变化91
8.5不同类型甘草生物量分配以及繁殖分配比率91
8.5.1不同类型甘草的生物量差异91
8.5.2不同类型甘草不同器官的生物量分配92
8.5.3不同类型甘草繁殖器官生物量占总生物量比率92
8.6讨论94
第9章 甘草次生代谢物质分配95
9.1不同类型甘草的甘草酸含量95
9.1.1引言95
9.1.2甘草酸测定条件95
9.1.3甘草不同部位甘草酸含量比较99
9.1.4甘草地下主要器官中甘草酸含量的季节变化104
9.1.5小同土壤深度甘草主根甘草酸含量变化106
9.1.6人工管理对甘草主根甘草酸含量的影响106
9.2不同类型甘草的总黄酮含量108
9.2.1引言108
9.2.2甘草总黄酮测定条件108
9.2.3个同部位甘草总黄酮含量比较112
9.2.4甘草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季节变化114
9.2.5个同土壤深度甘草主根总黄酮含量变化117
9.3讨论117
9.3.1不同类型甘草的甘草酸含量特征117
9.3.2不同类型甘苹总黄酮含量特征118
9.3.3不同类型甘草次生代谢产物分配的生态意义120
第10章 甘草生活史特征121
10.1引言121
10.2栽培甘草生活史形成过程122
10.2.1一年生栽培甘草的营养生长——甘草生活史的起始阶段122
10.2.2二年生栽培甘草的无性生殖甘草生活史的发展阶段123
10.2.3三年生栽培甘草的有性生殖——甘草生活史的基本完成阶段123
10.2.4甘草生活史发育阶段的划分123
10.3野生甘草生活史特征124
10.3.1野生甘草的营养生长阶段(Ⅰ)124
10.3.2野生甘草的无性生殖阶段(Ⅱ)124
10.3.3野生甘草的有性生殖阶段(Ⅲ)126
10.3.4野生甘草生活史进程各阶段的关系126
10.4半野生甘草生活史的特殊性127
10.5讨论127
第11章 甘草生活史型的划分129
11.1引言129
11.2甘草生活史型划分依据的讨论130
11.2.1生活史对策划分130
11.2.2生境类型分类131
11.2.3生活史型划分形态性状参数分类131
11.2.4植物生活史型特征132
11.3甘草生活史型的定性划分133
11.4甘草生活史型的定量划分135
11.4.1甘草生活史性状参数的分析135
11.4.2甘草营养生长参数分析137
11.4.3甘草无性生殖参数分析139
11.4.4甘草有性生殖参数分析141
11.4.5甘草生活史型的定量划分143
11.5讨论147
第12章 甘草生活史型形成的生态机理148
12.1引言148
12.2不同类型甘草生活史型形成机制148
12.2.1克隆植物生活史型形成的生态学机理148
12.2.2克隆植物生活史型相互转化的复杂性151
12.2.3不同类型甘草的生活史型形成过程152
12.2.4甘草生活史型的相互转化154
12.3生活史型划分、生活史型相互转化研究的意义154
参考文献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