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敦煌变文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敦煌变文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30/31544110.jpg)
- 陆永峰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巴蜀书社
- ISBN:7806590498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57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7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敦煌变文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变文的内涵1
第一节 关于变文之“变”的几种说法2
第二节 “变”的词义的演变5
第三节 佛经中“变”的涵义8
第四节 从变相之义看变文之义12
一、变相作为艺术作品的多样性12
二、变相的涵义15
第四节 演出的仪式19
三、变文的涵义24
一、讲经之初始28
第二章 变文的生成背景28
第一节 唐以前的佛教讲经28
二、讲经制度的初定30
三、讲经的世俗化32
第二节 唱导37
第三节 唐代俗讲、变文展开的背景43
一、三教论衡43
二、释子的世俗化48
三、佛寺功能的拓展51
四、佛教在民间55
第三章 变文的发展60
第一节 俗讲的成立61
第二节 俗讲与变文65
一、俗讲兴盛之因71
第三节 俗讲的兴盛71
二、俗讲的盛况72
三、唐代俗讲第一人——文溆78
四、唐末五代的俗讲80
第四节 转变的情况82
一、有关几条材料的说明83
(一)变文的成词83
(二)变家84
(三)报恩经变一部85
二、转变的进行86
第一节 佛教界的反对94
第四章 变文的式微94
第二节 文士阶层的态度98
第三节 朝廷的禁制100
一、唐代君主的禁止100
二、变文与食菜事魔106
第四节 说唱技艺的演变109
第五章 变文的体式113
第一节 变文体式的基本特徵113
一、散韵相间113
二、入韵套语116
三、图画120
第二节 变文的体式演进124
一、问题的提出124
二、入韵套语的简缩125
三、散韵比例的变化127
四、变文的骈俪成分132
第三节 变文中的韵文134
一、韵文的地位134
二、韵文的形式138
第四节 变文的体式渊源147
一、两种对立的说法147
二、变文体式的渊源151
三、变文定义155
第五节 补充说明155
第六章 变文题解158
第一节 佛教变文159
第二节 世俗变文171
附录181
第七章 变文的演出183
第一节 演出的地点183
一、佛寺183
二、戏场186
三、宫廷188
四、其他189
第二节 演出者190
二、五代时演出者191
一、唐时演出者191
三、其他195
第三节 演出的区域196
一、俗讲仪式199
二、变文演出仪式之一207
三、变文演出仪式之二212
四、变文演出与图画220
附录:唱导法将、表白、化俗法师224
第五节 敦煌与变文230
一、敦煌佛教的世俗化230
二、敦煌的俗讲与变文235
三、变文中的中原情结238
第八章 变文的叙事艺术241
第一节 口头文学特徵241
一、叙事时间241
二、叙事角度244
三、叙事结构247
四、叙事干预249
(一)指示性话语249
(二)评价性话语250
(三)说明性话语253
(四)自问自答256
(五)人物腔调的模仿258
第二节 对史传传统的继承与突破259
(二)溯源式开场260
(一)题材的历史性260
一、对史传传统的继承260
(三)徵寅262
二、变文对史传传统的突破263
(一)心理描写263
(二)景物描写264
(三)肖像描写266
(四)语言的通俗化267
(五)对历史真实,性的突破268
第三节 叙事套语271
(六)散韵结合271
一、变文叙事套语的类型272
(一)单篇套语272
(二)多篇套语274
二、变文叙事套语的渊源275
三、意义和影响280
第九章 变文的精神世界285
第一节 佛教变文的宗教内涵285
(一)地狱286
一、庶民色彩286
(二)颂佛288
二、三教合一292
(一)三教合一292
(二)忠孝观念294
(三)其他298
第二节 世俗变文的民间属性302
一、忠君爱国302
二、英雄观304
三、数术与感应312
四、孝道318
第十章 变文的意义舆影响322
第一节 变文的意义322
一、新的文学样式322
二、语言学的意义325
三、社会学、历史学的意义325
一、内容的影响330
第二节 变文的影响330
四、宗教学意义330
二、体式的影响332
(一)入话(得胜头回、楔子)332
(二)散韵交错、说唱结合的体式334
(三)散场语、套语337
(四)说经339
(五)宝卷339
参考书目345
後记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