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IP电话/传真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IP电话/传真技术
  • 叶华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7115085315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275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29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IP电话/传真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IP电话综述1

1.1 IP电话的发展历程1

1.2 全球IP电话业务的开展情况2

1.3 我国IP电话的发展现状4

1.4 IP电话相关的国际标准化组织5

1.5 目前发展IP电话存在的问题7

1.5.1 IP电话与传统电话的相互关系7

1.5.2 IP电话的成本8

1.5.3 技术难题8

第二章 IP电话业务及其实施9

2.1 业务类型9

2.2.1 IP电话业务的编号10

2.2 业务的实施10

2.2.2 IP电话的拨号程序11

2.2.3 记帐卡方式IP电话业务特征11

第三章 网络体系结构13

3.1 网络体系结构13

6.3.5.1 呼叫状态13

3.2 组网方式14

3.2.1 集中式方式14

3.2.2 半分布式方式15

3.2.3 分布式方式16

3.2.4 多域方式16

3.3 国际IP电话业务的网络组织17

3.4 接入认证17

10.3.4 互通性测试及示例19

3.5 计费体系结构19

3.6 与智能网的互通20

第四章 TCP/IP基础23

4.1 概述23

4.2 TCP/IP结构24

4.3 IP协议25

4.3.1 IP数据包25

4.3.2 IP地址27

4.3.3 地址分类27

4.3.4 不分类的域间路由(CIDR)28

4.3.5 子网划分28

4.4 TCP协议29

4.4.1 全双工操作29

4.4.2 序列号30

4.4.3 窗口尺寸及缓存30

4.4.4 往返时间预计30

4.4.5 TCP包头格式30

4.5 UDP协议31

4.5.1 UDP与ISO模型32

4.5.2 UDP包头封装32

4.5.3 包头及校验和32

4.6 SNMP通信流程与协议33

4.7 RADIUS协议和通信流程35

4.7.1 RADIUS协议35

4.7.2 RADIUS协议特点35

4.7.3 RADIUS包结构35

第五章 H.323协议和IP电话典型流程41

5.1 概述41

5.2 H.323协议41

5.2.1 H.323系统的结构和组成部分41

5.2.1.4 H.323电话网守(Gatekeeper)42

5.2.1.2 H.323网关42

5.2.1.1 H.323终端设备42

5.2.1.3 多点控制单元(MCU)42

5.2.3 注册、许可和状态(RAS)通路43

5.2.2 H.323系统的地址43

5.2.2.3 别名地址(Alias)43

5.2.2.2 TSAP标识43

5.2.2.1 网终地址43

5.2.4 呼叫信令通路45

5.2.5 呼叫信令流程48

5.3 H.225.0建议60

5.3.1 RAS信令功能60

5.3.2 呼叫信令功能60

5.3.3 使用的消息61

5.4 H.245建议63

5.4.1 控制功能63

5.4.2 使用的消息64

5.5 管理域(Administrative Domain)间的通信协议(H.225.0附件G)65

5.5.1 概述65

5.5.2 系统模型概况66

5.5.2.1 管理域内的配置66

5.5.2.2 管理域之间的配置67

5.5.3 管理域间通信规程及其实现68

5.5.3.1 地址模板和描述语68

5.5.3.2 边界单元的查找70

5.5.3.3 解析程序70

5.5.4 协议71

5.5.4.1 H.225附件G中的消息72

5.5.4.2 信令流程74

5.6 实时传输协议--RTP/RTCP81

5.6.1 介绍81

5.6.2 RTP的下层网络81

5.6.3 RTP包的定义82

5.6.4 典型的RTP包传输流程83

5.6.5 不同媒体流的同步84

5.6.6 流量和竞争控制84

5.6.7 可靠性86

5.7 IP电话典型流程86

5.7.1 网关注册流程86

5.7.2 接入认证流程87

5.7.3 更改密码流程88

5.7.4 快速呼叫流程88

5.7.5 非快速呼叫流程89

5.7.6 快速呼叫与非快速呼叫转换91

5.7.7 呼叫释放流程91

第六章 与电路交换网的接口信令94

6.1 七号信令94

6.1.1 概述94

6.1.2 消息传递部分(MTP)95

6.1.2.1 主要功能95

6.1.2.2 基本信号单元的格式95

6.1.3 电话用户部分(TUP)97

6.1.3.1 信号消息97

6.1.3.2 信令流程99

6.1.4 ISDN用户部分(ISUP)101

6.1.4.1 信号消息101

6.1.4.2 信令流程103

6.2 中国一号105

6.2.1 信号的基本含义106

6.2.1.1 前向Ⅰ组信号106

6.2.1.2 后向A组信号106

6.2.2 信号流程107

6.2.1.4 后向B组信号(KB)107

6.2.1.3 前向Ⅱ组信号(KD)107

6.3 DSSI信令110

6.3.1 概述110

6.3.2 数据链路层(第二层)的功能111

6.3.3 第三层与相邻层的接口111

6.3.4 网络层(第三层)功能112

6.3.5 呼叫控制程序概述113

6.3.5.2 消息的功能性定义和内容114

6.3.5.3 流程举例119

第七章 分组话音处理技术122

7.1 声音122

7.1.1 声音的基本概念122

7.1.2 声音的计算机表示123

7.2 话音编码技术124

7.1.3 处理声音的硬件设备124

7.1.5 话音124

7.1.4 音乐124

7.2.1 编码方式125

7.2.2 话音编码质量评定126

7.3 话音压缩编码127

7.3.1 常见话音压缩标准127

7.3.2 编码器的MOS分值130

7.3.3 知觉话音质量度量(PSQM)-P.861130

7.3.3.1 客观质量度量过程简介131

7.3.4 编码延迟135

7.4 其他话音处理技术135

7.4.1 静音抑制135

7.4.2 回声137

7.4.3 抖动137

第八章 IP电话/传真的服务质量138

8.1 IP电话服务质量(QoS)的内容138

8.1.1 呼叫建立质量138

8.1.2 呼叫质量138

8.1.2.1 端到端语音质量138

8.1.2.2 端到端延迟139

8.2 IP电话业务对服务质量(QoS)的要求及各项指标140

8.3 应用层解决服务质量问题的方法141

8.3.1 RTCP协议的工作原理142

8.3.1.1 RTCP的发送报告142

8.3.1.2 RTCP的接收报告143

8.3.2 利用全网性能检测机制提高IP电话服务质量的几种手段144

8.4 承载网络保证IP电话/传真业务服务质量所采用的方法144

8.4.1 资源预留协议(RSVP)144

8.4.1.1 RSVP的基本概念145

8.4.1.2 RSVP的基本特征145

8.4.1.3 RSVP的基本设计思想145

8.4.1.4 RSVP的工作方式148

8.4.1.5 RSVP的策略控制149

8.4.1.6 RSVP存在的问题150

8.4.2 Diff-Serv150

8.4.2.1 Diff-Serv的成因150

8.4.2.2 Diff-Serv的实现方式151

8.4.2.3 DS字段的定义152

8.4.2.4 Diff-Serv的优越性以及存在的问题152

8.4.3 MPLS概述153

8.4.4 其他有效提高IP网络性能的手段154

8.4.4.1 排队策略154

8.4.4.2 阻塞控制机制155

8.4.5 关于提高IP网络QoS的争论155

9.1.1 传真机的分类和标准157

第九章 IP传真157

9.1 传真通信的方式和技术157

9.1.2 三类传真的技术参数和特点158

9.1.2.1 标准规定的主要技术参数158

9.1.2.2 三类传真机的特点159

9.1.3 传真终端的连接和接口参数要求160

9.1.4 三类传真的通信规程160

9.1.4.1 传真操作方法和通信过程160

9.1.4.2 传真信号(命令和响应)161

9.1.4.3 传真通信过程描述163

9.1.4.4 误码纠错方式165

9.1.4.5 定时器166

9.2 IP传真的方式和基本组成167

9.2.1 IP传真的基本原理167

9.2.2 IP传真的组成结构167

9.2.3 实时IP传真169

9.2.4 存储转发式IP传真170

9.4 实时IP传真技术171

9.4.1 传真网关之间的传输171

9.3 IP传真涉及的标准171

9.4.2 IP传真协议(IFP)包的组成结构172

9.4.3 速率协商的方法174

9.4.4 TCP/IP和UDP/IP装载IFP包的格式175

9.4.5 UDP的前向纠错176

9.4.5.1 冗余纠错176

9.4.5.2 FEC纠错177

9.5 实时IP传真传输举例179

9.6 IP传真的传输质量183

9.7 IP传真的未来发展184

10.1.2 协议185

第十章 IP电话网主要设备功能及其测试185

10.1 IP电话网关于设备的主要功能185

10.1.1 接口185

10.1.3 语音处理功能186

10.1.4 接入认证和授权功能186

10.1.5 呼叫处理和控制功能186

10.1.6 QoS管理功能187

10.2 网关设备举例187

10.2.1 Cisco公司的AS5300187

10.2.2 华为公司的QuidwayA8010190

10.3 IP电话网关设备的测试190

10.3.1 功能测试及示例191

10.3.2.2 IP电话协议测试192

10.3.2 协议测试及示例192

10.3.2.1 接口信令测试192

10.3.2.3 IP传真协议测试193

10.3.3 性能测试及示例197

10.3.3.1 呼叫处理能力197

10.3.3.2 语音处理能力197

10.3.3.3 设备时延、抖动、丢包率198

10.3.3.4 传真性能测试198

10.5 网守的测试200

10.4 网守的主要功能200

第十一章 IP电话的补充业务201

11.1 概述201

11.2 支持H.323补充业务的通用功能协议(H.450.1)202

11.2.1 概述202

11.2.2 APDU的传输规程202

11.3 H.323的呼叫转接补充业务204

11.3.1 概述204

11.3.3 主要呼叫流程205

11.3.2 规程205

11.4.1 概述206

11.4.2 无条件呼叫前转业务(CFU)206

11.4.3 遇忙呼叫前转业务(CFB)206

11.4 H.323的呼叫转移补充业务206

11.4.4 无应答呼叫业务(CFNR)207

11.4.5 呼叫转向业务(CFD)207

11.4.6 规程207

11.5 H.323的呼叫保持补充业务209

11.5.1 概述209

11.5.2.2 被保持端的动作210

11.5.2 规程210

11.5.2.1 保持端的动作210

11.6 H.323的呼叫寄存和呼叫取回补充业务212

11.6.1 概述212

11.6.2 规程212

11.6.2.1 请求寄存端点A的动作212

11.6.2.2 被寄存端点B的动作212

11.6.2.3 有关业务流程介绍213

11.7.2.2 呼叫端点C的动作215

11.7.2.1 被服务端点B的动作215

11.7.2 规程215

11.7.1 概述215

11.7 H.323的呼叫等待补充业务215

11.7.2.3 网守的动作216

11.8 H.323的消息等待指示补充业务217

11.8.1 概述217

11.8.2 业务描述与正常信令规程217

11.8.2.1 激活/去激活(Action/Deaction)规程217

11.8.2.2 查询(interrogation)218

12.1.1 统一通信219

12.1 基于IP电话的新业务219

第十二章 IP电话的研究进展219

12.1.2 Internet呼叫等待220

12.1.3 呼叫中心解决方案221

12.1.4 IP电视电话221

12.2 IP电话的新标准221

12.2.1 会议初始化协议-SIP221

12.2.1.1 SIP系统的组成222

12.2.1.2 SIP网络结构222

12.2.1.3 SIP消息223

12.2.1.4 SIP的特点223

12.2.2.1 网关分解及接口224

12.2.2 网关控制协议-H.GCP224

12.2.2.2 A接口协议227

第十三章 ATM上承载语音229

13.1 一般的分组语音网络模型229

13.2 ATM上传送语音的技术简介230

13.2.1 基本电路仿真230

13.2.2 结构化电路仿真231

13.3 AAL2协议的引进及CPS子层介绍231

13.3.1 I.366.1中定义的SSCS介绍235

13.3.2 I.366.2中定义的SSCS介绍238

13.4 AAL2的应用效率241

13.5 AAL1与AAL2在实际应用中的比较243

13.6 ATM上的语音承载实现245

13.7 在ATM网络上使用信令建立语音连接247

附录A 实时传输协议RTP和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249

A.1 介绍249

A.2 RTP的使用250

A.2.1 简单组播音频会议250

A.2.2 音频和视频会议250

A.2.3 混合器和转换器250

A.3.4 端口251

A.3.3 RTCP包251

A.3.2 RTP包251

A.3.1 RTP净荷251

A.3 定义251

A.3.5 传输地址252

A.3.6 RTP会话252

A.3.7 同步源252

A.3.8 贡献源252

A.3.9 终端系统252

A.3.10 混合器252

A.4 字节顺序,对齐和时间格式253

A.3.13 非RTP手段253

A.3.12 监视器253

A.3.11 转换器253

A.5 RTP数据传输协议254

A.5.1 RTP报文固定头254

A.5.2 RTP会话的复用255

A.5.3 特定协议对RTP包头的修改256

A.5.3.1.RTP包头扩展256

A.6 RTP控制协议(RTCP)257

A.6.1 RTCP包格式257

A.6.2 RTCP发送间隔259

A.6.2.1 保持会议成员的数目259

A.6.3 发送和接收报告260

A.6.2.2 源描述带宽的分配260

A.6.3.1 SR:RTCP发送报文261

A.6.3.2 RTCP接收报文263

A.6.3.3 发送和接收报告的扩展264

A.6.3.4 分析发送和接收报告264

A.6.4 SDES:RTCP源描述包265

A.6.5 BYE:RTCP告别包267

A.6.6 APP:面向应用定义的RTCP包267

A.7 RTP转换器和混合器267

A.7.1 概述267

A.7.3 混合器的RTCP处理269

A.7.2 转换器对RTCP的处理269

A.7.4 串联混合器270

A.8 SSRC标志的分配和使用270

A.8.1 冲突的概率270

A.8.2 碰撞解决和环路检测271

A.9 RTP在网络和传输协议上272

A.10 协议常量的概述273

A.10.1 RTCP报文类型273

A.10.2 SDES类型274

A.11 RTP概括和净荷格式规范27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