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应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肖旭编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637098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367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37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第一章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概述1
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学1
一古老而年轻的科学1
二什么是心理学2
三 现代心理学的学科结构与门类3
四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6
第二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9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9
二社会心理学的特点13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7
四 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19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主要派别及理论简介21
第一节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22
一精神分析理论22
二新精神分析中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27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32
一刺激——反应理论32
二斯金纳的操作——强化观点33
三模仿论34
第三节人本主义心理学派35
四社会交换理论35
第四节认知心理学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37
一格式塔学派的理论38
二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39
三 本书作者对格式塔理论和勒温场论的粗浅认识42
第三章需要与动机45
第一节需要与动机概述45
一需要45
二动机49
第二节需要层次结构理论51
一需要结构的层次52
二需要层次结构的分析56
第三节需要理论的应用60
一注意认识需要60
二善于分析“热点”需要及其性质62
三利用需要规律,有效调控需要64
第四节动机激励69
一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69
二期望理论75
三公平理论78
第一节挫折及其原因81
一挫折的含义81
第四章心理挫折与适应81
二挫折产生的原因84
三影响挫折体验程度的因素85
第二节心理防御机制89
一心理防御机制及其意义89
二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90
第三节提高适应能力,有效战胜挫折94
一 增强挫折承受力,提高适应能力94
二心理挫折的调节96
一什么是人格103
第一节人格概述103
第五章人格与社会适应103
二人格的形成105
第二节气质与社会适应107
一什么是气质107
二 气质与社会适应109
第三节性格与社会适应116
一性格概述116
二性格的结构117
三性格类型与社会适应122
四性格与职业124
一 自我意识的概念126
第四节自我意识126
二 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128
三 自我统一与转化对人格发展的意义和类型131
四健全自我意识的标准135
第五节在社会生活中塑造健康的人格135
一健康人格的特征136
二健康人格的塑造140
第六节几种典型人格的社会适应问题150
一强迫固执型人格150
二戏剧化多情人格152
三 敏感孤独型人格153
四 多疑猜想型人格154
五被动依赖型人格155
第六章对人认知157
第一节对人认知与社会适应157
一什么是对人认知157
二对人认知在社会适应中的意义158
第二节 对人认知的范围160
一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160
二对他人内部特征的认知168
第三节归因过程和依据173
一什么是归因173
二 归因中的因果关系和推论原则174
三 归因的依据175
一 影响对人认知的客观因素177
第四节影响对人认知的因素177
二影响对人认知的主观因素178
第五节认知他人个性的模式和方法180
一认知他人个性的模式181
二对他人认知过程中的座标的选择182
三认知他人个性的视角185
四认知他人个性的方法186
第一节社会角色概述194
一 角色的涵义194
第七章社会角色194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195
第二节角色社会化199
一 角色扮演199
二 角色社会化199
三 角色扮演中的偏差202
第三节角色冲突与角色适应204
一 角色丛与角色冲突204
二 角色冲突的类型205
三 角色适应的涵义和类型208
四 角色冲突的协调及角色适应的基本原则213
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220
第八章社会态度220
一社会态度的定义222
二社会态度的三要素222
三社会态度的特点223
四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与态度的关系224
第二节态度与社会适应225
一态度的社会适应机能225
二偏见227
第三节态度的改变228
一 态度改变的形式与类型229
二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229
三态度改变的理论233
四态度改变的原则、步骤236
五 态度改变的途径、技术和劝说方法239
第九章人际关系249
第一节人际关系建立的条件249
一 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249
二人际吸引252
第二节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263
一真诚原则263
二 尊重原则266
三互助原则268
四宽容原则269
五心理互换原则270
第三节人际关系的测量271
一人际关系测量的必要性与可能性272
二社会测量法273
第四节附:大学生人际矛盾及其处理方法280
一大学生人际矛盾的主要类型280
二正确认识人际矛盾283
三 不同类型的人际矛盾的处理原则285
四人际矛盾发展各阶段的处理要领289
一信息沟通功能291
第一节人际交往的功能291
第十章人际交往291
二心理保健功能293
三 自我认识功能296
第二节人际交往的心理模式与心理效应299
一人际交往的心理模式299
二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300
第三节人际交往的若干方法与技巧308
一 听的艺术309
二交谈的方法311
三 维持友情的方法与技巧316
四赞扬和批评的方法319
第四节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322
二 人际交往范围以同学为核心呈扩大趋势,324
交往的内容日益广泛324
三人际交往方式和手段的多样化325
四人际交往的选择性强,层次性明显326
五人际交往追求期望值高,满意度低327
第五节 附:大学生中异性朋友交往的常见误区及不良后果328
第六节友情与爱情的区分方法337
第十一章群体心理342
一群体涵义343
二群体心理的涵义343
第一节群体心理概述343
第二节典型群体心理现象分析345
一从众现象345
二社会助长350
三社会惰化354
第三节群体凝聚力355
一什么是群体凝聚力355
二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356
三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357
四群体凝聚力的测量365
一人际交往需求强烈,而交往动机呈多元化趋势3222